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发表于 2022-5-13 16: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这本书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全程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告诉大家,雷夫老师在56号教室里做了哪些事情,从那些点滴的小事里,我们感受到了雷夫这位心灵导师,极为用心的教授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雷夫老师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其中最令我深受启发的是第二部分中他教育成功的具体方法,就是方法篇。雷夫老师介绍的阅读方法尤其发人深思。
雷夫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喜欢阅读的老师,他说: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我对文学作品的渴望、对阅读的渴望,以及进出图书馆的次数,要比任何考评更能评估我的进步。我要让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彼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谈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他也提出了很多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1、大人的指导。大人的指导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大人们肯定知道一些孩子可能还没有接触过的好书,身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书介绍给他们。而且,分享伟大文学作品的喜悦可以是大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基石。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
2、善用图书馆。做父母的绝对有必要带小孩去图书馆。去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们是大有裨益的。当然,他提醒大家,在图书馆里,我们必须提供引导服务才行,否则孩子们就只会乱窜,浪费时间。
3、挑选文学作品。帮孩子挑选好书的方法很多,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分享你自己爱读的书,继续享受这份阅读的乐趣。此外各类获奖名单也是帮孩子们找书时不错的参考。
4、对于不会阅读的孩子,雷夫的做法是:首先,他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点上。其次,让个别的学生阅读合乎自己进度的书。一旦克服的不安,就连成就感最低的学生也开始建立自信,爱上阅读。
5、读书会。最佳做法就是由各科老师带领学生开办读书会,父母也可以在家中如法炮制,有些家庭有全家读书时间。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
6、阅读评估。对于阅读效果必须有一个监控和把握,所以必须有阅读评估,方式很多种:测试,读书分享,表演等。我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我们最终必须用孩子们在发自内心阅读时发出多少笑声和流下多少泪水来衡量他们的阅读能力。他说:笑声和泪水可能不会列在阅读标准上,却是第56号教室的标准。这些孩子们将终身阅读,为人生而读。
这些阅读方法,令我也获益匪浅,不仅如此,我也有选择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希望我的学生也能从中感知阅读的快乐。不仅如此,我也试着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就像雷夫老师说的那样:“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好榜样。”希望孩子们在无限宽广的阅读体验中获取知识与乐趣,进而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8

帖子

4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2
发表于 2022-5-14 21: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理想国》有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名作,是西方颇有影响的经典哲学著作。书名早已听的耳朵起茧子,见的也不知其数。可一直没有看过。一直以为,作为哲学著作,一定艰深难懂,怕是读不进去的。因缘际会,2020年10月份淘了一本,2021年1月初,翻看了几页,感觉没想象的那么难读难懂,还颇为引人入胜,就一页一页看了下来。
      前言中如此介绍《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主题是国家的管理,涉及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是整个希腊文化的代表。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
      书中出场人物有苏格拉底、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克法洛斯、色拉叙马霍斯。主要是苏格拉底的谈话。围绕着正义与非正义、理想城邦的构建、理想城邦的哲学王、守卫者等话题。阐述了柏拉图理想的城邦,最高统治者,守卫者,女子教育,小孩教育,善,正义,非正义,等方面的观点。在对话中,互相质疑问难,理出问题,提出解答,不断的反问,追问,辩驳,议论越发深入,见解颇为高妙。
    苏格拉底提出,要用音乐和体育教育人,正面的向上的东西允许传播学习,负面的非正义的应摒弃;最高的统治者应是哲学家,爱智慧,勇敢,节制,心胸开阔,视野广阔,大度,聪慧,良好的记忆力;善,美;正义是每个人做适合于自己做的事;等等。常用比喻类比说理。
      朱光潜说,读书就是学习,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理想国》看了大半了,这篇读书报告很是浅陋。想起今天看的一篇文章,书为什么要读百遍,谈的是古代学者一些读书法,要有遍数,达到百遍,说康熙读到120遍,要细读。这样一本哲学经典,只看了一遍,自是难以写出高质量的读书报告了。还得再读,最好边读边摘录,边写札记,最后再整理读书报告。不能只满足于看过了。读了,思了,写了,这样才有效。求实效,真得益受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5

帖子

24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1
发表于 2022-5-16 15: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心得分享
一、让学生自己向家长承认错误:学生已经慢慢成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所以他们可以自己亲自给父母写一封信,或者承认错误,来代替老师去找父母交流和沟通。如果一个孩子自己写小纸条或者当面向他的父母承认做了错事,那么他的父母就很容易相信并且接受这个事实,尽管他们会抓狂,但是学生和家长的行为会因此而慢慢有所进步,甚至不止进步一点。


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你的宠儿。老师的宠儿是一个专有词汇,专门用来形容得到老师特别关爱的学生,相比别的学生来说,老师似乎更偏爱这种学生,如果老师表现的明显偏袒一个或多个学生,而对其他的学生却没那么关注,是很有可能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
我们所有人都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当了解了这一点后,你就会明白对于老师来说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学生感到“被喜欢”。这是很容易做到的:1.每一天当学生走进教室时,一视同仁的问候所有学生请大声叫出他的名字,这对学生意义重大。2.不要表现出偏袒少数学生。3.要努力表现的对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认真了解他们的个人喜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时不时的做你“特别的偏袒者。”4.在每一天每一堂课上关注每一个学生。5.当他们下课或者放学时向同学们道别,并且叫出他们的名字。



三、永远支持你的学生。
如果学生需要你是她们需要知道你会一直在他们能随时找到的地方默默支持她们,就是他们从来没有找过你,那也没关系,只要学生想到你就能产生心安的感觉,那就说明快要成功了。你可以抽出时间告诉学生:我希望你们都知道我很关心你们,不仅仅是因为你们是我的学生,而是因为你们本身就是值得我关心的人。在你们遇到挫折时,我会永远站在你们身边,为你们提供帮助;在你们为一个问题而苦恼时,我会永远为你们提供我最好的意见。



四、停下来想想为什么。
作为一名老师,你不能主观臆断的假定这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错”,除非你对以下9种情况都很确定:
1.常规没问题;
2.组织纪律没问题;
3.在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良好关系方面没问题;
4.老师的热情没问题;
5.当学生无事可做是老师能迅速补充教学知识,学生没有时间调皮捣蛋;
6.老师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7.课程不仅有精心准备的课堂计划,而且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老师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8.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尊重;
9.老师绝不会让学生惹怒自己。
如果上述清单上所有情况都没有出现差错,那么你要处理的将是学生的问题,但是如果这9种情况中有一种出了差错,那么你就应该把这个差错纠正之后,再决定这个行为问题是否与学生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发表于 2022-5-16 16: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怎样去喜欢孩子,怎样让孩子喜欢我们呢?《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在这本书中,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像于老师一样,必须具备教育教学的智慧,具备与孩子交流的智慧。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未来,以博爱的胸怀面对全体学生。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老师,温和而宽厚,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
作为老师,让学生喜欢的秘密还在于要尊重学生。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老师喜欢的学生,都不希望自己是老师“讨厌的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于老师理解学生这一纯真的愿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不挖苦、讽刺、体罚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激励学生努力进取。课堂内外,尽是于老师的爱与尊重,爱学生,就蹲下身来倾听、融入学生的生活。
于老师最重要的教育智慧在于他能把课上得有意思。“既有意思,又轻松”来自哪里?来自于老师的举重若轻。于老师备课时,可能把课文钻得很深,想得很多,但到了课堂上,不会一股脑儿把备课所得“灌”给学生。于老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课要上得轻松,因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课堂教学要生活化,因为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游戏,课堂上不时地“游戏”一把,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情趣。于老师课堂轻松还来自他的幽默,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课堂让人精神轻松。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事例,传递着他从教50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50多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上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教育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

帖子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0
发表于 2022-5-17 14: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数学知识,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数学信息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数学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数学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课本知识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数学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3

帖子

2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3
发表于 2022-5-17 15: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倩 于 2022-6-9 14:30 编辑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读书分享

        都说这是哲学的入门书,确实也让我对整个历史以来的哲学发展有个初步的了解。作者的安排确实奇特,一开始他是写一个小女孩苏菲和一个一天偶然在她家邮箱上寄出哲学问题的人,一起慢慢接触哲学,主要是这位名叫艾伯特先生传授她,引导她。他们以时间作为步骤,将从古至今的主要的西方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都介绍了出来。期间一直贯穿着一位名叫席德的小女孩,和苏菲同龄。越到后面才越意识到,苏菲和艾伯特只不过是少校写给女儿席德的一本书的主角。他们只是活在他的书里,但后来苏菲和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逃了出来,他们竟然能进入席德他们的世界。于是,到最后,我又意识到其实席德他们也是作者书中的人物。真真假假,就好像其中所讲的哲学思想一般。有时候让人很矛盾,多思考一些似乎就会陷入窠臼。然而,几千年来就是人类对一切的好奇心,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思考。才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尽量别被世俗淹没了自己的好奇心。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每一种生物都是理想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善恶乃是人类历史中不时交织在一起的两股线。在大自然中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每一件事产生作用的结果都是一些微小的改变,在无数个世代的过程中,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




   内容摘抄:
   
1、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会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2、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

3、她生平第一次觉得生在这世界上却连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也不问一问,实在是很不恭敬。

4、如果我自己对马或宝石有兴趣,我也不能期望别人都和我一样。如果我看电视体育节目看得津津有味,就必须忍受有些人认为体育节目很无聊的事实。

5、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问某一个正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食物,如果我们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答案一定是温暖,如果我们拿同样的问题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那答案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了。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6、如果一个人决心要逃跑,再怎么追他也没有用。

7、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5

帖子

24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1
发表于 2022-5-17 16: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图书馆检查书籍有没有摆放整齐时,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总闻其声但却从未打开过,我试着翻阅了一下目录,一下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这不就是帮助我如何管理班级、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的秘籍吗?”


因为刚入职一年半,我也是第一次陪着三、四年级升入四、五年级,发现很多学生长大一岁后,脾气渐渐大了起来,有了很严重的逆反心理,而且格外重视自己在课堂上收到的表扬与批评,自尊非常强烈。
一开始,我因为5个班的教学压力很大、课堂时间紧张、学生太多等缘故,基本上会忽视每个班在后面趴着睡觉或者抱团聊天的学生,有时还会面露怒气严厉批评他们几句,可是久而久之,他们一看到英语老师进课堂,像看到敌人一样马上害怕地跑回自己的座位,避免挨训,而不是带着期望和开心迎接一周仅仅3节的英语课。



细细翻阅,从头开始阅读,便深深吸引了我。
我仅挑其中触动我最深的一项,记录和分享:
《要善意待人》
这条建议一般来说属于教育修养的初步常识,具体的说是教育修养的情感问题。要善意待人就是说对待学生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落后;他难于像同班生那样学习;儿童或少年犯的流氓行为——所有这些都是糟糕的事。如果你的孩子犯了糟糕的事,你会怎么办?不见得会提出开除减分之类的处理办法。
教师的善意待人首先表现在不让该学生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像父母一样的怨学生好,就要阻止邪恶进入他们的心灵。如果你心里对每个学生都抱有这种焦虑不安的关切,如果每个学生对你来说不是班级记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独特的人的话,那你就应该相信,要是学生遇到了糟糕的事,你的内心会提醒你该怎么办,这种内心的命令就是善意待人。
说善意待人很容易,但善意待人这种品质是需要培养的,只有当这种内心状态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当教师愿学生好、学生愿教师好时,才能把他培养起来。这是学校生活的最微妙的和谐。我总是认为一个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要教学生用心灵认识世界,用心灵了解人,不仅是亲友,而且是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同胞。学生的个人自尊心决定于他的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则决定于教师的善意,当然也决定于学生的心灵,肯接受教师的善意到什么程度。
尊敬的同行们,请记住,学生的学习成绩,个人的自尊心是你创造性劳动乐趣的火花,只要这火花在发光,你就会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创造活动的乐趣。
所以说对待后进生,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能要求学生做他做不到的事,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只不过是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学生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这种水平和掌握这个范围知识的。
所以学习成绩对学生来说如同一条小路,通向儿童的心灵深处,那里燃烧着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作为教师要善意的对待学生,保护好这条小路和这火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

帖子

2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6
发表于 2022-5-17 16: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的语言力》
“言传身教”,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力量。无论是表扬、批评、鼓励还是提问,一切都是基于准确的揣摩学生的心理。普通的教师传授知识,较好的老师讲解知识,优秀的老师演示知识,卓越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
一. 表扬
1. 立即表扬。60秒内的表扬是有效的。
2. 多表扬。每学期开始,尽可能多表扬学生,将保持好习惯。
3. 语言,接触,奖励结合表扬。拍肩膀,击掌,避免用价值极高的物品作为奖励。
二. 表扬什么
1. 表扬学生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2. 表扬能力稍差和不太优秀的学生,因为成长空间大。
3. 表扬学生身上还没有被他人注意到的有点。
4.让某个同学成为模范,引起大家关注和模仿,介绍自己的诀窍。
三. 令学生认识到教师的“父性特征”,让自己持有批判的态度。
四. 如何提问,挖掘潜力。
1. Education, 词源"educo",意为”引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人的潜力。
2.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后决定。
3. 教师整理总结,记录在学生可以看见的地方。
4. 对学生改进进行评价。
5. 学生的自我评价数值化,具体化。
五. 如何鼓励。
1. 理解学生的烦恼。
2. 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
3. 促进学生的行动。
4. 鼓励学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31

帖子

7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9
发表于 2022-5-19 17: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增强 于 2022-5-19 17:26 编辑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心得   

      读了《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让我感受良多。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作为一线教师,我希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找很多的理由或接口,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我也是如此。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以前的哪些想法几乎完全被颠覆了。每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我总在不停地反思自己,如果我是他(她),我会如何选择呢?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教书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努力的奋斗,公平的竞争。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她)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于此同时,作为“传到、首页、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要求。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人文读本》让我更懂得了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成为学生的之心朋友,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8

帖子

27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7
发表于 2022-5-23 08: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生活在音乐中》有感
《生活在音乐中》是阿根廷钢琴音乐家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所著,巴伦博伊姆1942年生人,今年已经80岁了,他作为优秀的钢琴家、指挥家,也是我国钢琴家郎朗的老师。他的父母都是钢琴家,他从很小就开始跟随他父亲学习钢琴,巴伦博伊姆小的时候聪慧过人,音乐才华非常突出,在年仅7岁时,就作为儿童钢琴家举行了贝多芬作品的钢琴独奏会,从而引起了听众和舆论界的一片哗然。
读过这本书之后,心里颇有一些感悟。首先从这本书的作者来说,这本书是这位音乐家的自传,他把大半生的事迹写进了这本自传,书中除了回忆 他与巴比罗利、鲁宾斯坦等音乐大师的交往,还以流畅的文笔分享了他对音乐的体验,发表了表演艺术的许多真知灼见,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这是被艺术填满的一生,作者本人的一生都是生活在音乐里的,都在感受着音乐给其带来的深刻影响。通过他的一个小的指挥作品可以看出巴伦博伊姆非常的风趣幽默,很会调节气氛,所以他的书中所讲的与音乐大师的相处也是轻松愉快的。
整本书有理论的深度指导,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生活在音乐中》,使我对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
    这本书系统的讲述了在音乐学中,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比如,在欣赏《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时,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学习的爱国曲目进行删选,让学生通过音乐比拼,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知识,并逐渐领悟到音乐的艺术价值。然后对他们的音乐演唱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也能变相地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动力,对他们的表演结果给予肯定,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努力学习音乐的成就感。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逐步消除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更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的。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学生亲身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得感受,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人的一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音乐中去,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陶冶,可以使自己以更好地心态积极的去面对生活。
    音乐的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能使学生在充分积极的音乐教育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创设的音乐情景、意境中体会和感悟,从而实现真正的音乐教学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用心教学,增强孩子的审美能力,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做一个真正生活在音乐中的美的传播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0:03 , Processed in 0.0832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