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校本课程《人生幸福课》

  [复制链接]

5

主题

52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2-6-6 11: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人生幸福课》之做真实的自己
      真实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真实的.而不真实的是心.有些人是为别人而活着,有些人为自己为活着.但有些人也为彼此而活着.为别人活着的人.叫虚伪.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叫真实.为彼此而活着的那叫爱.那是两个彼此相爱而深爱的两个人.其实每个人都很真实.但是心不一样.思想不一样.行动不一样.就有差别了,就有了虚伪和真实之差.这两个和家长和身边朋友都有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却是生活.生活中才是改变一样人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呢,只要心正不怕影子歪.别人的虚伪和自己是两回事,因为我们没有必要管他们的怎么样.有些定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黑与白.好与坏.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虚伪和真实也是一样.有些人愿意做一个虚伪的人.有些人愿意做真实的正已.只要心态好了,就什么都好了.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世界都是虚伪的.所以.真实的自己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争取的.虚伪的自己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改变的.做一个,敢做敢认的人.自己认为对的事,一心做到底.坚持原则不放手.不要老想着消极了的.因为没有人能改变你.唯有改变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

帖子

2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6
发表于 2022-6-6 15: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嘉伟 于 2022-6-6 15:48 编辑

     人生幸福课——成长性思维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看待问题有不同的视野,进而有不同的行动,获得成功。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的矛盾体,我们要能勇于发现、承认自己的固定思维,分析自身原因,勇敢面对和接受,用成长思维去帮助自己拥有正确的成长心态,训练积极强大的内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脆弱、克服恐惧,消除自我,进而终身成长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99

帖子

4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8
发表于 2022-6-6 15: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的囚徒》
    《活出生命的意义》很多书友都特别喜欢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心理学意义疗法的奠基人。弗兰克尔是在1997年的9月2日去世的,但是在他去世之前,这本书的作者找到了他,等于是他的追随者。他们告诉弗兰克尔,他们打算写一本书,把意义疗法的抓手给写出来。就是我们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到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具体可以执行的手段。弗兰克尔听了以后特别高兴,就告诉这两个年轻人,你们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好。所以这本书相当于我们对于《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一个阐释,它讲了七个原则,遵循这七个原则,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
     读完了《思维的囚徒》这本书以后,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收获,就是我们平常整天讲“正能量”,“生活充满了正能量”,什么叫作正能量?其实正能量就是当你和意义连接时候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所总结出了寻找生命意义的七个抓手,也就是七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叫作“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每一个人这一辈子当中有一个非常终极的自由,在任何情况之下,没有人可以剥夺得掉的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因为随时随地,你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
      第二个原则叫作“实现有意义的目标”。这本书告诉我们,意义不能够创造,意义是寻找出来的。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人生很有可能没有意义,但是寻找人生的意义,本身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
第三个原则,叫作“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
第四个原则,叫作千万别做违心的事,当你能够把糟糕的东西暴露出来的时候,这个叫作矛盾意向疗法。就是我们刻意地夸大这个恐惧,可以使得我们更加直面这个恐惧。
     第五个原则叫作“从远处审视自己”。柏拉图说过一句话:要心存善念,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生命的硬仗。这个话说得真的相当有道理。为什么这句话和我们说从远处审视自己有关呢?就是你对自己在打一场硬仗要心里有数,如果你能够从远处看自己的生活,你才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否则的话你是孤军奋战。但是当你能够看到自己的生活,关怀自己、爱惜自己的时候,你的心情就会好很多。有一个练习,叫作“自我分离技巧”。
     第六个原则叫作“改变你的关注焦点”,就是想想别的事。
     最后一个原则,第七个原则叫作“要敢于超越自己”。什么叫超越自己?你知道我们的眼球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么清晰的世界吗,就是因为眼球看不到它自身。当我们的眼球能够看到自身的时候,你的眼睛就出了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13

帖子

5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
发表于 2022-6-6 16: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小孩》
这本书源于听到樊登读书的推荐,看到书名第一眼会认为是作者自己带娃的一些经验总结,实则不然,作者曾经作为央视记者及主持人,本书视野还是很开阔的,素材丰富,论证也很充分。她围绕着与小孩子息息相关的六个关系展开。首先是自我关系-从娃自身开始讲起,讲到尊重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真正的自我成长的根基。接着是亲子关系-孩子最亲密的妈妈,写到她在这段亲子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且健康的养育关系。第三章写到爸爸,虽然很多人喜欢调侃丧偶式教育,但本书区别了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下的不同行为,算是为爸爸发声,也说到爸爸应该如何有效的承担一个父亲的角色。四五六章外延到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与小孩的关系,通过友好型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来搭建认知世界的阶梯,共同塑造孩子的心灵。
比如说到自己女儿本本有天在公园里捡了根破树枝回家,本本说很像哈利波特的魔法杖,作者克制住了各种觉得脏,割到手,弄坏家里器皿等的内心戏,随她去了。本本跑去问爷爷怎么做成魔法杖?爷爷告诉她要削皮,还有对坑坑洼洼的地方进行打磨和抛光。她二话不说搬来各种工具在爷爷的指导下大刀阔斧的修理她的宝贝棍子,虽然动作笨拙却无比专注,最后兴匆匆给作者炫耀她的魔法杖。作者一番表扬后建议说想更光滑还可以打蜡,于是本本又去请教爷爷如何打蜡,最后自己不断打磨改进~看完蛮感慨,我小外甥也捡过树枝回家,被我姐一顿呵斥就丢出去了。于是我们没有看到后面一系列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自主研究的热情,反思。第二件是就是关于低自尊和高自尊。我们可以发展有些人,看起来很普通,但是自信的不得了,你和她交流起来也会觉得她是闪闪发光的,反观还有些人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总是觉得少了些东西。看完才知道,一个是高自尊一个是低自尊的人。有较高自尊的人往往拥有内在的安全感,能够欣赏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接受自己的弱点和局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独立性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都比较强。反之低自尊的人即便很优秀,也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和别人都缺乏正面评价,尤其是对自己很苛刻,很难接纳自己的弱点和限制。那如何培养高自尊的娃?社会学家认为高自尊不仅仅来源于自己的评价,还有他人的正面评价。对于孩子来说,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自己亲密的人比如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度。毁掉孩子的,很多时候都是以爱之名的干预,或者是堂而皇之的理由-怕孩子骄傲而假装没看见。在文中最后一章友好型社会中,有段特别感动。有个新闻是男孩被怀疑刮花了停车场的一辆车,在男孩父亲已经垫付了修理费用的情况下,办案的民警依然坚持追查了三天,翻看了大量监控录像,最后证实车子不是孩子刮的。这位警官说:“我就是想还娃清白,让他很好地成长”。感觉他真伟大,即便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职业都不一样,如果在自己岗位上,面对孩子的事情,能像那位警官,都有一颗父母之心,那对孩子对社会该会有多大的正面影响?这就是友好型社会对娃的影响,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书中有很多很多案例,都是我们日常见到的,也许我们觉得当时处理的很好,但看完会发现原来做错了或者原来可以处理的更好,又或者以前对娃的一些举动和现象不理解或习以为常,看完才明白背后的缘由。
时代在进步,社会的步伐虽然快,但应该是充满善意的。一个善意的社会,会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折射出很多细节。就像书里说的,为了让孩子别走丢,允许家长在电影结束前2分钟在检票口进去找孩子。像生活中,在孩子去菜市场帮忙买菜买肉的时候,店主们可以告诉他回去应该把菜拿出来、肉放冰箱,不容易坏。给孩子正面的鼓励,让他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度。那么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会有样学样。我相信,数十年以后,当接受善意教育的这批孩子成长起来,社会的氛围会变得更加和谐,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22-6-6 16: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品格》——幸福的孩子更出色

      双减政策之下,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相比起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快乐教育",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在《孩子的品格》中提出的积极教育,正是面向幸福、面向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积极教育认为,真正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天赋,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以“品格优势与美德”为核心的积极天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只有在积极教育下的孩子,才会健康、积极、乐观成长,成为社会上具有竞争优势的“王者”。
     本书中,彭教授提取了积极教育品格优势的7个核心要素:
     ①情绪力:接纳、理解、管理自身情绪。作者提.出“五施”原则: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心施,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世界的美好,多去看积极正面的事物,培养孩子感受情绪的能力,同时正确看待和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
     ②自抗逆力: 坚韧,心怀目标不放弃。帮助孩子提升抗逆力的三大条件: [多给予孩子关注和支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温暖],[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犯错的孩子]。在提升孩子的抗逆力方面,要帮助孩子远离固定型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对孩子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鼓励孩子乐观的地面对失败。
    ③自我效能感:激发自身潜力,勇于突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完成某件事的能力的主观评估,就是自我效能感。培养孩子获得自我效能感,就是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引导和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父母对孩子恰如其分的激励和赞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④自控力:自律、自洽,不惧诱惑。若想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父④自控力:自律、自洽,不惧诱惑。若想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父母应训练孩子的[ 延迟满足能力],进而培养孩子[好习惯],再让孩子远离会诱惑、干扰的事物,[降低意志力的热启动系统],从而让孩子利用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做更重要的事。
    ⑤天赋优势:欣赏自己,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孩子讲“ 最好的我”故事,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⑥专注力:全情投入,获得巅峰体验。作者介绍了专注力达到巅峰体验,就会体验到[福流],想要获得福流体验,可以通过给孩子“可以跳一跳”就能达到的任务难度,并确保孩子行动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对孩子的进步及时反馈。
    ⑦◆善良:懂得感恩,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支持。
    最终,品格优势将成就“王者之力”~创造力、审美力、同理心,让孩子从容应对未来的竞争与机遇。
    积极教育的核心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生活的活力,让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动力与朝气。让我们一起拥抱幸福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内在品格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4

帖子

29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3
发表于 2022-6-6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洞见》

                                          ——人生幸福课感悟

      2010年曾看到过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本书《幸福了吗?》是在纷繁社会中问问自己的内心幸福;2012年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提醒幸福》提醒我们,生活不只有忙碌和不愉快,还有幸福和爱。做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即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2022年郭校长提出把人生幸福作为课程,这无论对教师自己,还是对学生,都将是受益无穷的。
       我最先翻读和在樊登读书听的书籍是《洞见》。洞见,什么意思?指明察;清楚地看到。首先题目就吸引了我,明察什么?清楚地看到什么呢?好奇心满满。
      《洞见》是一个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写的书,是一本和佛学的某些理念想通的进化心理学的书。
       书中讲到的一个实验——疤痕实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用心理学的实验来做的,告诉我们,幻觉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每天生活在幻觉当中。这个实验是:找很多人来,对他们说,要做一个实验。请化妆师在大家脸上画一道疤,很吓人的一道疤。并告知实验对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伤疤会如何影响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你们待会走在大街上,观测看到你们刀疤的人,看看是什么反应。画完刀疤,还让他们照照镜子,知道这个刀疤很吓人。准备出发前,化妆师突然说,伤疤还需要一点修饰,需要补两下。结果补的过程中,实际上把刀疤擦掉了,但是没让他再照镜子,出门了。等那些人从外面回来,分别写报告描述出门情况的时候,一个个描述得绘声绘色,说我出门就吓着了一个人,那人盯着我看了半天,还有的人不好意思,看了我一下,然后眼睛又往下看等等。他们描述出了大量的状况,似乎人们都在回避他们的刀疤,似乎人们都在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
实际上,他们脸上什么都没有。那他们这些描述或者烦恼从哪来?我们生活中的大量烦恼,都是哪来的?来自于我猜的,我看到的,我觉得他的眼神不对,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其实这都是大脑产生的大量的误报,这就是幻觉。我们就要看破这一点,不被这种幻觉控制。
      我也把这个实验故事讲给了学生听,也希望这不仅仅是听了一个津津有味的故事。希望每个孩子在学校班级集体生活中,用真心去看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看淡外界的眼光。比如:在课堂上,有些孩子害怕回答错问题会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殊不知,你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一定收到的就是嘲笑,也许会是同学们鼓励或赞赏的目光。不管对与错,至少,你勇于去回答了。这其实就是幻觉在控制你。不要让这种幻觉控制你,坚持自己的本心,勇于做自己,做一个不在乎别人眼光,敢于挑战自己的人。
       所以我觉得洞见的是自己的内心,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愿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内心,面对它,守住心灵的平静,你也就会收获一份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3

帖子

5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2
发表于 2022-6-7 1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佳鑫 于 2022-6-7 16:09 编辑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整本书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关键一一爱,这也是后文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然后展示了“非爱”的异化的沟通方式,继而分五章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对个体具体的或连续性的行为发表不带道德评价的意见,而不由此行为推测、总结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们不对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表达此刻的心情) 需要、请求(减少抽象的语言,具体的描述请求内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沟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倾听别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与感激,热爱生活。
       在阅读中,除了“爱”以外,给我很深印象的另一个词是“具体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中,作者一再强调我们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出具体的请求。其实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只是在表达感受和发出请求这两点上,我觉得这种具体化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冲突。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会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来,而不会明示。当然,另一方面而言,这种风俗,也让我们更擅长体会别人的情绪。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嫌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法,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61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22-6-7 11: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有感
你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摇头或犹豫。彭凯平教授在书中给我们诠释了五施——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和心施。
他说“五施”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感受,幸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后,幸福便噪手可得。那到底幸福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有意义的快乐!如何获得有意义的快乐呢?首先是做自己真心喜欢的工作,其次是能获得金钱上的回报和社会的尊重。假如违背自己的喜欢硬着头皮去干一份工作,纵使有安逸的环境,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但我们依然不会产生幸福感。具体一点说这就是生存,为了生存不得不于让自己痛苦的事。但这并不是生活。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物质充盈、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信息发达的时代,本该是幸福的。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泪丧、难以专注,也因此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幸福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烟、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莽。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在书中,老师把幸福定义成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工作累了一天,回家躺着休息就会很快乐,但如果一直这么躺着,就感觉没意思了: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们很紧张,玩手机、玩游戏。休息一下就觉得很快乐,但如果没日没夜地玩,终有一天也会感到很空虚。所谓“有意义的快乐”,离不开目标与创造,当我们为生活制定积极的目标,勤于创造而非无任何意义的消耗时,我们就会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一种温暖而持久的幸福。可是生活不总是阳光灿烂的,它总会让人遭受挫折、感受痛苦、历经各种磨难。这时,我们怎样控制负面情结。享受幸福意义上的快乐呢?书中彭老师教给我们“五施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和心施,让我们通过做这五件简单而平凡的事情就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感受。
言施:在生活工作中如果我们参与别人的抱怨,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情绪也会变得很槽糕。其实抱怨只是一种情结的发池,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与其抱怨,不如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也许会豁然开朗。起来。反之,如果参与聊一些快乐幸福的话题,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感受到快乐。积极的沟通能产生正面的效果,多说一些积极的话,能让自己快乐。
身施:"双手最敏感的触觉区域是室心,人们不断拍打自已的拿心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反应。如果坚持跑步15分钟到30分钟,大脑就会分泌各种积极的会让我们感到开心,兴奋的化学物质,所以运动会使人上癌。人在闻到香味后会很开心,通过拍打掌心或运动,都是寻求快乐的方法。
眼施:“幸福需要我们有一双意眼,去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语言去表达、传递我们的爱。”有时工作生活的忙碌会遮蔽我们的双跟使我们变成峥眼的瞎子而无视周围的事物,放下手机和工作,多看看孩子的笑脸,感受孩子的改变,就会创造快乐。
颜施:“科学家发现,人类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就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船]O分钟的运动效果。”古人也说笑一笑十年少”,笑也算是搬炼身体,刻意练习微笑,也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心施就是用心感受生活。“我们只顾着培养做事情的能力,却疏于培养内心的感受力。”被忙碌湮没的生活容易使人心灵枯竭和贫清多感受生活的幸福吧!作者说,快乐的时候、幸福的时候,有四种神经递质一一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催产素,它们对我们身心状态的愉悦感受特别重要。我们的人生阅历不一样,没必要和别人去比,尤其不要和一些成功人士去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认识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盯着别人的一个点。这是一种认知误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2002年提出,这个认知误差叫做鲜明性思维误区。我们比的时候,往往比的是大家的那个鲜明特性,那个闪光特性。所以要学会用弹性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感情和健康、愉悦,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我们人类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是进化选择出来的保护机制,都是有必要的。我们工作除了养家糊口、赚钱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让自己活得开心活得积极。真正做大事业的人,其实是能够选择孤独的人,就是他能够在繁忙之间找到自己安宁的心境,他能够在人群中间读书。
心花怒放是自我的一直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行动达到这些。行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老以为是性格决定的,其实是行为决定的。生命有限。充分享受每一个瞬间,把每一分钟活得幸福愉悦,我们的生命就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3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6
发表于 2022-6-7 14: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根据作者的的实践经验,为许多家长和老师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操工具。正如文题所示,书里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正向教导”,它倡导教育者要通过鼓励、感知孩子的感受等方式激发孩子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从而培养孩子具有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启发,下面具体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我想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一个宗旨,如果我们能带着这个前提走在我们教学的道路上,相信,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出现在大的问题,我们都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决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来越糟,

二、理解了以下四种错误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学生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师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学生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老师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这几种发生在学生中的错误目的其实是他们行为不当的真正的内在原因,也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但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学生们的负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实质,很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的原因。如果我们老师能真正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有效。

三、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误的概念。

我相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学生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场“给孩子自尊”的运动延续至今,内容包括我们课堂内外经常运用的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这一观点我要好好的琢磨,并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能不断的通过改进而实行。

四、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被人需要,我们怎样来“赢得”孩子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日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五、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如果我们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我们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老师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并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首先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对待孩子不良行为的态度就会不同了,我们就不会以为孩子总是在故意捣乱,总是喜欢跟我们对着干,而且也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

六、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当我们把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即使我很明白应该怎么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照着去做

七、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当老师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我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我深有同感,多少次我和学生们都是在爱的信息传递中消除隔阂,增进感情。

《正面管教》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以后在工作中,相信它会对我的教学工作提供很多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5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0
发表于 2022-6-7 15: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出思维泥潭》书中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汤姆和珍妮躺在地上已经死亡,周围有很多碎玻璃渣,还有一摊摊的水。这时候问你,他们是怎么死的。你要让我们想,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福尔摩斯探案的现场。汤姆和珍妮两个人躺在那里,玻璃渣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水?是不是用冰做的凶器?
但是真相是汤姆和珍妮是两条鱼。是不是有点小时候玩脑筋急转弯那味儿了?因为这两条鱼的玻璃缸打碎了,所以它们躺在那儿。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过往的范式判断一件事、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现象。但是这样做往往让我们局限于固有思维中,少了很多可能性,还会把很多简短的问题复杂化。
“在引起问题的框架内的思考,将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本身。”
以前总觉得创新听起来很高大上,好像离自己也有一定的距离,但其实生活里、工作里一点点的优化、一点点完善、一点点方便都是创新。
我们每一天花了太多时间用来刷手机,去看很多并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东西,感觉看了很多东西,但是从来没有就一个问题深度思考或是沉浸式探寻一些事务本质,永远在过往的范式里打转。
我们不一定要走科研的道路,但是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要弄懂新的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靠不靠谱,打破范式,走出思维的泥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9:37 , Processed in 0.1061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