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的艺术】 有这样一本书,《我有点胆怯,但想和你好好说话》。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克服沟通中的焦虑、建立真诚的连接,并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于老师的日常沟通也很有启发: 1.承认并接纳“胆怯”是人之常情,而非弱点: 老师们不必强求自己时刻保持“完美无缺”或“无所畏惧”的形象。面对难沟通的学生、难以应付的家长、甚至是在教师例会上发言,感到紧张或胆怯是正常的。承认这种感受,而不是压抑或否定它,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今天和大家讨论这个话题,我其实有点紧张,因为这对我们都很重要”。这种坦诚反而能拉近距离,展现真实和人性化的一面。 2.“好好说话”的核心是关注对方,而非仅仅表达自己: 教育的沟通不是为了“说服”或“压制”学生,而是为了理解和连接。书中强调倾听、共情和真诚的兴趣。我们老师需要将注意力从“我要教什么”、“我要管什么”转移到“这个学生/家长/同事现在需要什么?他们在表达什么?他们的感受是什么?” 3.“非暴力沟通”原则的应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书中倡导的沟通方式与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高度契合。 (1)描述行为而非贴标签: 不说“你真懒”(评判),而说“我看到你这周有三次作业没有按时交”(观察)。 (2)表达感受和需要: “当你上课时和同学讲话(观察),我感到很困扰(感受),因为我需要确保所有同学都能听清楚讲课内容(需要)。” (3)提出具体请求: “请你下次有疑问时,先举手示意,好吗?(具体、可操作的请求)”,而不是模糊的“请你注意听讲”。 4.将学生视为平等的沟通伙伴: 即使存在年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我们也应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思想和感受。真正的教育对话发生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另外,当我们老师言行失当时,真诚地向学生道歉,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沟通示范和教育。 5.管理自身情绪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老师在压力下容易情绪化(沮丧、愤怒),这会导致沟通失效甚至伤害关系。书中强调在情绪激动时暂停、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参考方法:(1)建立暂停机制: 感到快要失控时,深呼吸、短暂离开现场(如果安全且可行)、或明确告知“我现在有点激动,需要冷静一下,我们稍后再谈”。(2)自我觉察练习: 定期反思自己在沟通中的情绪触发点是什么?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如:当学生顶嘴时,触发愤怒,深层需要是尊重?课堂秩序?)(3)寻求支持: 与信任的同事交流、寻求专业指导,处理自身的压力和情绪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