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文娜 于 2023-6-11 20:06 编辑
没有人能成为与外界隔绝的“孤岛”,所以沟通是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人沟通的语言会和“暴力”扯上关系,但当听完读完《非暴力沟通》一书后,你会惊讶地发现,或是指责、嘲讽、否定他人,或是对他人说教、随意评价他人从而间接否定他人,或是任意打断谈话、拒不回应他人的需求,这都是一种“暴力”,都会给他人带来情感的创伤,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种伤害甚至比肢体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在这种被书中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四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表达时加入了道德评判。当观察到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时,我们通常会不经思考,自觉的、反应式的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他人行为;第二种是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比较的实质是对被比较对象评判,它通常会蒙蔽我们对自己的爱,我们往往通过比较发现自己一无是处,让自己生活在无比的痛苦中;第三种喜欢用“不得不”来回避责任,当有人问我们为什么采取了某种行动,我们也许会说我不得不做。听起来像是一种别无选择,充满无奈,事实上是我们在思想、情感和行动试图回避责任;第四种表达方式是喜欢强人所难,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形,但我们在表达请求时往往暗含着如果别人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或承担怎样的后果,这实质暗含着威胁。它是一种“隐蔽性的言语暴力”。 我们要如何规避这样的沟通表达方式呢?用“非暴力沟通”。 关键在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要素汇在一起万能公式:我看到/听到【观察】……我感到【感受】……因为我需要【需要】……我希望你【请求】…… 后来不断地尝试过这样的沟通方式,“屡战屡胜”: 有一次照看我小侄子的时候,看到他把玩具扔了一地,此时没有犯职业病,劈头盖脸一句“你怎么搞的,这么淘气”?而是这么说的:“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观察),我有点生气(感受),因为姑姑喜欢整洁(需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请求) 此时的小朋友虽然不情愿,但是乖乖的自己收拾了起来…… 六年级了,学生还是会有迟到和卫生搞不干净的情况,但是不急于批评: “这周你迟到了3次(观察),我感到不解(感受),因为我担心你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可以和我解释一下吗”?(请求) “三组今天的卫生走廊,教室都有碎纸屑,还有印记(观察),让人特别不舒服(感受),我们都需要也喜欢干净整洁的教室(需要),请你们组现在把卫生重新搞一遍,或者明天再搞一次?(请求且有惩罚) 整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不要再试图分析语义,而是用心去体会我们彼此的感受、需要。因为你的评判对方不一定接受,但是事实是他不可否认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沟通不再是语言的你来我往,而是心灵的坦诚相待,内心也将逐渐变得平和安宁,沟通也才是真的有效。 如果你曾被语言所伤,如果你也曾因不慎言语伤害过他人,如果你的表达总是让别人听不进去,不妨试一试非暴力沟通四步法。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种美好的沟通方式中有所感悟,将语言变成友善之窗,洒满爱的阳光,让爱在言语中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