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丽萍

【必修第一项】我最得意的一节课

  [复制链接]

48

主题

88

帖子

4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0
发表于 2024-11-19 10: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4.《周围的人工世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自然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工世界。通过观察、寻找、分析校园里的人工制造产品,使学生意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如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应用与拓展部分,通过看看校园外的人工世界,引领学生体会人工制造产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人工智能产品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好。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到身边有很多的自然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扫清了障碍。“看看校园外的人工世界”就是在学习了自然世界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可以将第四课寻找自然物体的方法迁移至本课。
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2、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3、能用合适的语言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物体。4.能对物体是人工制造物体还是自然物体提出猜想。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校园内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校园图片,回答问题:小草是自然生长的,其他物体也是自然形成的吗?塑胶跑道是自然形成的吗?那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人工制造的)在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人工制造的?
二.探究与发现     打开科学活动手册第6页
1.我们教室这个范围内,不是大自然直接馈赠给我们,而是人工制造的产品都有哪些?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可以简单记录一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
学生汇报交流(桌椅黑板、多媒体电灯、文具、衣服、眼镜等等)。老师:同学们太善于观察分析了,谁能说一说自然物体与人工制造的产品有什么不同?你怎么区分呢?
学生交流。
教师:自然物体是天然生成的,不是人为制造和创造的。而人造产品是天然没有的,必须经过人为创造或制造出来的。
2.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产品。
刚才我们研究分析了教室内的物品,接下来把眼光投入到整个校园,讨论一下校园内有哪些人造产品。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教学楼、塑胶操场、旗杆厕所等)。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时间倒流,这些人造产品都没有,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
学生想象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房屋、衣服、文具、各种电器等都是人工制造的,他们构成了我们生活依存的人工世界,而且科技越发达,人工制造产品越丰富,我们的生活就越便利越精彩。
三、应用拓展
教师:同学们,下面拓展眼界,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出发,讨论交流一下人工制造产品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畅想一下,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我们未来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发表于 2024-11-19 14: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读、写11~20各数
一、情境导入
花生豆图片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1-10,那当出现比10更多的花生豆怎么数呢?引出今天的课题《认、读、写11~20各数》
二、探究新知
1、课本的水果图片,提出这些水果你都认识吗?
生:火龙果、菠萝、桃子、西瓜……芒果。
师:选一个你喜欢的数一数有多少个吧!你是怎么数的?(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自己数一数)
生:①1个1个数
②2个2个数
③4个4个数
④5个5个数
师:请你将数出来的水果的数量写在课本上水果图的下面。
师随机选取水果,生看课本回答所标记的数量。按数的大小一起读一读。
2、师:除了水果图,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几组鸡蛋图
数一数这组鸡蛋是多少呢?
生:11
师:老师发现这次你属鸡蛋比刚才数水果快多了,怎么数的这么快呢?
生:左边这个满满一盘是10个鸡蛋。右边是几个就是十几
师:左边的一整盘是10个,也就是1个十。右边的盘里有一个也就是1个一。这些合在一起是多少呢?
生:11,示范书写
师:这个11中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左边的1代表10,在十位上,右边的1代表1,在个位上。
师: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生自己尝试说一说
板书:写作,读作
生:写出11-20各数
师:观察这几组鸡蛋图,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左边都是一个满盘。
师:那我们写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十位上都是1
师:十位上的1就代表一个满盘,也就是1个十
师: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右边那盘每次都多一
师:我们写的数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个位上也多一
总结:左边的一整盘我们用十位上的1表示1个10,右边的是几个鸡蛋我们就在个位上写几。
师:呈现两个满盘,这是几?
生:两个满盘,20
三、练习
练习本书写各数。
四、课后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数水果与数鸡蛋的对比,以及11-20各数由数量到数的表达的抽象过程,培养数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3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3
发表于 2024-11-21 1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朝娟 于 2024-11-21 10:55 编辑

《找次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达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找次品”的含义,明确找次品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根据观察图式分析找次品的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推理。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2个健身球里有1个次品(次品稍轻)。用天平称,几次能找到次品?
(2)3个乒乓球里有1个次品(次品稍轻)。用天平称,几次能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2个球、3个球找次品的记录,能够根据天平的失衡和平衡情况判断次品在哪个盘子,尝试用语言表达找次品的过程,知道天平的“三个盘子”(尤其是“外盘”),感受推理的价值。
(二)探究新知
有 4 个健身球,其中一个次品(次品轻一些),用没砝码的天平称,至少需要称几次能一定找到次品?
1、明确题目要求,理解“至少”和“一定”的含义。
2、初步尝试三分法和运气最差的情况下找次品,尝试着用数字记录法表示分法。
3、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尝试运用数字记录找次品过程,渗透“转化”解决策略,规范推理的思维和语言,重点理解“至少”和“一定”的含义。
(三)百里挑一
有 216 个健身球,其中一个次品(次品轻一些),用没砝码的天平称,至少需要称几次能一定找到次品?
1、运用“平均分成3份”的最优策略,将216个健身球平均分3份,直到不能平均分3份为止。
2、小组讨论:8个球应该分几份,怎么分,找到最优方案。
3、分享交流,对比8个和9个球找次品的最优策略,理解"尽量均分3份”。
【设计意图】将216个健身球平均分3份,经过3次后,转化为从8个球中找次品,8个球不能平均分成3份,理解“尽量平均分”的含义,将8个球分成(3,3,2),最少称2次,一定能找到次品。通过对比8个球和9个球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对比分析,感受将待测物体“尽量平均分成3份”的优势。
(四)万里挑一
有 17496个健身球,其中一个次品(次品轻一些),用没砝码的天平称,至少需要称几次能一定找到次品?
1、猜测从17496个健身球中找次品,至少需要多少次、
2、运用“尽量平均分3份”的最优策略,推理验证猜测。
3、总结反思,交流学习感受和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大数的冲击,再次体会“尽量平均分3份”策略的优势。
(五)拓展提升
2.若有一台有三个托盘的天平,能同时比较三个托盘中物体的重量,我们一次可把待测物体"尽量均分成几份"进行比较?        若是有四个托盘的天平呢?        
【设计意图】打破思维定式,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改变的情境中同样会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突出了以学生为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216球中如何更快地找到那1个次品时,一名学生的发言给大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但也正是他的发言,使得小组讨论时,大家都按照将216个球平均分成2份的思路展开讨论。最后才有另一名同学提出把216个球平均分成3份,减少了称的次数。这个环节用时过长,而且大多数同学思维单一。此时,老师可以加以引导,调整大家思考的方向,缩短找到最优方案的时间,为“万里挑一”的活动留出更多时间。另外,本节课涉及的核心思想,也可以在最后再简单小结,加深印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98

帖子

56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5
发表于 2024-11-21 11: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亚玲 于 2024-11-21 11:20 编辑

我最得意的一节课——用数学揭秘魔术

2024年春节晚会中,刘谦带着大家再次领略了数学与魔术的完美结合。通过巧妙的数学原理,刘谦让观众们惊叹于看似不可能的魔术表演。学生们对这个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想尝试着揭秘魔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我设计了一堂特别的课程,将数学知识与魔术揭秘相结合。这节课,学生们在揭秘魔术的过程中,探索了数学奥秘,更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一步,学生们通过仔细观看教学视频,对魔术的整个流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按照视频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尝试自己动手实践魔术。他们小心翼翼地按照指示进行操作,验证魔术的正确性,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
第三步在课堂上,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他们探讨了魔术在数学中的原理,尝试解释魔术背后的数学逻辑。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魔术的方法,还理解了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同学们也认识到了数学的无限魅力。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好奇心,他们积极提问,主动探索,甚至有学生表示将来想要深入学习数学,以便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魔术。这次的揭秘魔术课不仅提升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也加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31

帖子

7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9
发表于 2024-11-21 1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增强 于 2024-11-21 11:21 编辑

《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背景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选取的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环节
在分析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我充分践行了“从教走向学”的理念,进行了如下的课堂设计。
1. 自主学习(10分钟)
    我首先布置了自主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然后简单思考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巡视教室,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比如,有些学生对于“猹”这个生字的读音不确定,我便轻声给予纠正;还有些学生不太能准确找到描写动作的语句,我就通过举例引导他们去发现。
2. 小组合作探究(12分钟)
    自主学习结束后,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找到的语句和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我提出了明确的小组合作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分享自己找到的最有感触的描写语句以及对闰土特点的理解;然后小组共同总结闰土的人物形象,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汇报。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积极地交流着自己的看法。我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讨论内容,发现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小组对于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外貌描写讨论得很深入,他们能联想到这不仅是闰土的外貌特点,还可能暗示了他的家庭背景以及在当地的一些习俗;还有的小组在分析闰土讲雪地捕鸟那段语言描写时,模仿着闰土的语气进行朗读,把闰土见多识广、聪明能干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全班汇报展示(12分钟)
    各小组推选的代表依次上台进行汇报。第一组代表在汇报时,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他们小组整理出来的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并详细分析了每一处外貌描写所反映的闰土朴实、健康的特点。第二组代表则着重讲了闰土的语言描写,通过朗读和解读,让全班同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闰土的机智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这样的互动环节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比如,当第三组汇报完闰土的动作描写后,有同学就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着重描写闰土刺猹的动作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同学的进一步思考,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作者着重描写闰土刺猹的动作,一是因为这是闰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动作场景,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闰土的勇敢和敏捷;二是通过这个动作场景,让“我”对闰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与闰土之间友谊的开端。
4. 教师总结提升(5分钟)
     在各小组汇报展示完毕后,我对整个环节进行了总结提升。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全班汇报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表扬了他们能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并且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见解。
     然后,我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成果,再次强调了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并以课文中的闰土为例,详细讲解了如何从这些描写中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生活背景等信息。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运用这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身边的人物,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看到了学生们从自主学习时的独立思考,到小组合作中的积极交流,再到全班汇报展示时的自信表达,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实现了“从教走向学”的转变。
案例反思
1. 成功之处
    ①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分析少年闰土人物形象的这个片段里,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汇报展示等环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从教走向学”理念的魅力所在,当学生们有了学习的自主权,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小组合作和全班汇报展示环节,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解读,并且要能够回应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质疑。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得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了批判性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且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比如在讨论闰土刺猹的动作描写时,学生们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了比我预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结论,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③课堂互动氛围浓厚: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热烈的互动氛围,从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汇报展示和互动提问,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总结提升互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这种浓厚的互动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

帖子

13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6
发表于 2024-11-21 15: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级语文课堂“从教走向学”的微变革
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传统的“教为主”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我尝试在课堂中进行“从教走向学”的微变革。以下是其中《狐假虎威》一课教学片段的变革前后对比及我的收获与启发。
变革前:以教为主的课堂困境
在传统教学《狐假虎威》时,通常先带领学生认识生字词,逐字逐句讲解课文含义,再让学生朗读背诵重点段落,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课堂上,学生们多是被动听讲,按照我的指令一步步学习。比如在讲解“假”字的含义时,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是“借助、依仗”的意思,然后让他们记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也是我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整个过程学生主动性欠缺。从学习成效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课后练习,掌握基本的生字词和课文大意,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较为肤浅,在拓展性问题上往往不知所措。在课堂讨论环节,气氛比较沉闷,只有少数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大部分学生只是等待答案。
变革后:以学为中心的活力课堂
一、趣味导入,激发探索欲: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生动有趣的《狐假虎威》动画短片,孩子们瞬间被吸引。看完后,我让他们分享自己从动画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看到狐狸很聪明,有的说老虎很凶猛但被狐狸骗了。这样的导入自然地引出了课文主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二、自主识字,合作探究:
我将生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住这些字。随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分享自己的发现。比如对于“威”字,有的学生说可以想象成一个女子拿着武器很威风;对于“骗”字,有的学生说左边是“马”,右边是“扁”,可以联想成把马说得很扁,就是欺骗。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三、情境表演,深度理解:
在理解课文内容阶段,我不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多媒体上出示森林的场景,让学生戴好角色帽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动物们等角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语言和行为,这极大地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扮演狐狸的学生把狐狸的狡猾、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会故意挺起胸膛,大声地对老虎说:“你敢吃我?天帝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而扮演老虎的学生也将老虎的疑惑、犹豫和威风表现得恰到好处。其他扮演小动物的学生看到“狐狸”和“老虎”的样子,有的吓得瑟瑟发抖,有的赶紧逃跑。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对“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含义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
四、启发思考,拓展延伸:
表演结束后,我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狐狸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狐假虎威的现象呢?”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狐狸虽然聪明但不诚实,有的学生则举例说有些人仗着自己有后台就欺负别人,这也是狐假虎威的表现。
对比变革前后,成效显著。变革后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大幅提升,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更加深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延伸。从思维能力培养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收获与启发
通过这次课堂微变革,我深刻认识到“从教走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探索、合作、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从教走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中畅游,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3
发表于 2024-11-22 1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数乘一位数>分享片段:
解决问题⑴。(出示问题)
师:谁来读读?
生:第一周卖出去了4包,一共卖出去了多少本?
生1:20+20+20+20=80(本)
部分学生举手。
生2:20+20=40(本)
40+40=80(本)
生3:20×4=80
师:谁算出来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先用2乘4等于8,再在8后面加1个0,就等于80。
生:把20看成2个十。
生:2个十乘4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师:谁的算法和他一样?
师:怎么算出80的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解算理。
师:你的方法很巧妙!你刚才讲的用2乘4,这个2其实是……
生:2个十。
师:对,我们可以把20看成2个十,请你接着讲。
生: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4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
师:你们听懂了吗?谁能再说说20×4=80,是怎样算的?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
师:20×4表示4个20相加是多少。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既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反思与收获: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注重评价方法的转变。
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兴趣、情感是否得到培养,课堂气氛的和谐程度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②关注学生是否从自己实际出发,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③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从不同角度去灵活解决问题。④在掌握双基的方式时是否省时高效扎实。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发展。
4、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一让学生提出;过程一让学生参与;内容一让学生讲解;新知一让学生发现;结论一让学生归纳;学法一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3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4-11-22 12: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4-11-22 12:52 编辑

                                           连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页,三个数的连减计算。
教学提示: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在一年级学过20以内数的连减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学习了两位数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对于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所以在教学“商店购物”的主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信息并尝试解决问题。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思维,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发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小括号的用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用法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连减和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连减及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连减和有小括号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算理。
难点:
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和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师:“智慧星”来到了我们班,他要考考小朋友们,如果答对了他出的题目,可以获得一枚“智慧星奖章”哦!
2.出示题卡,学生抢答,教师给答对的同学胸前贴一枚小星星。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管是连加还是加减混合,都难不住你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个数连减。(板书课题:连减)
【设计意图:活泼生动的复习形式,可以有效的吸引二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的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二、呈现新知,探索发现。
1. 课件出示“商店购物”情境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小华去商店购物了,你能从图上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生1:我了解到:小华带了100元钱……
生2:小华买了一双运动鞋和一个书包……
生3:运动鞋的价钱是56元,书包的价钱是29元……
生4: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小华还剩多少元?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情境图,说出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2.解决问题,探索算理。
师:根据上面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独立列式):100-56-29
师: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连减的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算法。
生1:我觉得连减和连加一样,要从左向右依次计算,先算100-56=44,然后再算44-29=15 。
生2:可以像加减混合那样列竖式计算:
师:这是先算出买了运动鞋后还剩多少钱,再算出买了书包后还剩多少钱,你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
生:还可以先算运动鞋和书包一共多少钱,用56+29=85(元),然后再求买了这两样东西后还剩多少元,用100-85=15(元)
师:说的对,谁可以把这种计算方法列成一个算式?
生1:100-56+29
师:小朋友们验证一下,这个算式结果和前面连减的计算结果相同吗?
生:100-56=44(元),44+29=73(元)这个结果和前面的计算结果不同,这样列式是错误的。
师:为什么会错呢?
生:我们要先算44+29,这个算式要按从左向右计算,就先算了100-56……
师:怎样才能做到先算44+29?应该怎样改?
生:在44+29上加一个小括号就可以了……
师:(板书算式)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下面请同学们再算一算。
生:   100-(56+29)
     = 100-85
     = 15(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计算结果的错误,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发现小括号的作用,不但可以牢固的掌握关于小括号的相关知识,还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巩固拓展,实践新知。
1. 教材“试一试”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74-30-18=         74-(30+18)=
   52+27+19=         74-(30-18)=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说一说下面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运算顺序)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各题的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师:小朋友们一定发现了,这四道题中有三道题,数相同,运算符号不同,从这三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74-30-18和74-(30+18)的得数是相同的。
生2:从74中连续减去30和18,也可以从74中减去30与18的和。
师:是的,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可以从这个数中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因为要先算出这两个数的和,所以要用小括号把这两个数括起来。
【设计意图:“试一试”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过程,最后体会到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的算理。】
2. 教材“练一练”第1题。
3.三只小猫一共钓了58条鱼。
答案:1. 26    26    98    62
2.例:100-38-34=28(元)或100-(38+34)=28(元)
3. 58-24-18=16(条)或58-(24+18)=16(条)
四、达标反馈。
1.列竖式计算。
  69-42-15=           84-26-41=        90-45+11=
2.将下面的两个算式组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例:82-35=47                      ①72-51=21
    47-36=11                        21-16=5
②86-29=57                      ③18+32=50
    57-38=19                        90-50=40
3.根据表格完成下面各题。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童话书
原有(本)        61        85        90        88
第一周借出(本)        24        26        57        29
第二周借出(本)        16        38        20        31
①科技书还剩多少本?
②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③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④童话书还剩多少本?
答案:1. 12    17    56
2. ①72-51-16=5     ②86-29-38=19    ③90-(18+32)=40
3. ①61-24-16=21(本)或61-(24+16)=21(本)
②85-26-38=21(本)或85-(26+38)=21(本)
③90-57-20=13(本)或90-(57+20)=13(本)
④88-29-31=28(本)或88-(29+31)=28(本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可真不少,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吗?你有哪些收获?可以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1:我会计算三个数的连减了,和加减混合一样要从左向右依次计算……
生2:也可以列竖式计算连减……
生3:我知道了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4:我还了解到,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减两个数的和。
【设计意图:学生回忆性的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复习巩固,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布置练习。
1. 教材“练一练”第2题。
2. 在     里填上“>、<或=”
   65-42-8     14       94-45-23     26       84-62-15    17
   
   76-40+15    76-(40+15)     97-64-13      97-(64-13)
3.二年级两位老师带着57名同学去春游,租了三辆车,第一辆车可以乘坐25人,第二辆车只能坐17人,第三辆车上要坐多少人?
4. 65人参加马拉松比赛,从前往后数,王亮是第7个,从后往前数,张达是第19个,他们中间有多少个人?
拓展教学资料
小括号的来历
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小题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出某一个小题后再算第二个小题,于是便产生了区别先后计算运算的符号。
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  ]和{ }。
“( )”叫小括号,又叫圆括号,是17世纪荷兰人吉拉特开始使用的。
“[  ]”叫中括号,又叫方括号;“{ }” 叫大括号,又叫花括号,这两种括号是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的。
如果这三种符号在一个算式里出现,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3

帖子

7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
发表于 2024-11-26 09: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昆虫王国
一、视频导入(森林昆虫运动会)
1.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发现都有谁去报名参加昆虫运动会了?
2.为什么蜘蛛、蜈蚣、蜗牛报不上名呢?
3.昆虫的特点是什么呢?
二、认识昆虫的结构
1.猜谜语;猜猜它是谁?是不是昆虫呢?
小飞机 纱翅膀 飞来飞去灭虫忙 ;低飞雨 高飞晴 天气预报它在行;
黄衣裳 金翅膀 飞来飞去工作忙;常到花丛去上班,造出产品比蜜甜;
2.了解昆虫结构;头、胸、腹,部分昆虫长翅膀,一对触角三对足。
3.游戏环节:拼一拼;
邀请同学按照昆虫的身体结构进行拼图。观察昆虫的身体各部位像什么图形?
4.找一找昆虫身上有哪些形状?
5.除了我们看到的昆虫,还有哪些你认识的昆虫请你说一说它的特点。
6.欣赏图片;下面的几幅图片中都有什么共同点?(点、线、色)
7.学生作品赏析
三、学生创作
四、作品展示
五、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小结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画视频、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拼图的环节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能力。被节课的主旨意在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进行设计的,本课结束 学生不仅学习了绘画的技能,同时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3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3
发表于 2024-11-27 0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灰雀,紧抓单元阅读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课程问题设置上,让学生带着阅读,解读文本结束后,让学生们自己提出对于本课的问题,由其他学生解答,解答不了上午 ,教师引导思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3:52 , Processed in 0.0813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