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王静敏

【必修第一项】聚焦成长型思维

  [复制链接]

3

主题

25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47
发表于 2025-6-9 09: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学校研修平台阅读其他教师的教学反思帖时,我深刻体会到成长型思维“从他人经验中汲取养分”的核心价值,成长型思维不仅是个人的思维转变,更是开放接纳他人智慧的过程。每个教育同仁的实践经验都是宝贵的资源库,通过主动学习和迁移创新,我们能在借鉴中实现专业成长,这正是成长型思维在教师发展中的生动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4

帖子

3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5
发表于 2025-6-9 10: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型思维在教师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教师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发展,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技能。
- 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挑战,他们不把它视为失败,而是看作是成长的机会,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助力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 成长型思维的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怕失败。他们愿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学问题,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 鼓励学生创新和独立思考,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

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持有成长型思维的教师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可能,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和支持。
-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这种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推动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持续发展

- 成长型思维的教师会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 他们将自己的成长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断挑战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4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9
发表于 2025-6-10 15: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对象:王彤老师
帖子内容:读《一平方米的静心》有感
阅读学校研修平台中分享《一平方米的静心》感悟的帖子后,我收获颇丰,对成长型思维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也有了更深思考。
帖子里对“一平方米”概念的解读,打破了我对“成长”的固有认知——成长不只是专业能力的线性提升,更是对生活与教育细微处的觉察。原来幸福并非宏大目标,而是日常可捕捉的小确幸,这启发我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细微的情绪与进步,也提醒自己从微小场景里挖掘自我提升的契机,比如利用课间“一平方米”的办公角落,梳理教学反思,让碎片化时间成为成长养分。
其中“沟通与联结”部分,用“我”语言替代“你”语言的沟通技巧,为教学沟通打开新思路。这背后折射出成长型思维的核心:以开放、共情的姿态,与学生、同事建立联结。在和学生交流时,若学生作业拖沓,说“我看到你作业还没完成,担心这会影响你知识巩固,想一起看看怎么调整节奏”,而非指责性话语,既能减少学生抵触,构建更信任的师生关系,也让我在沟通中更关注解决问题而非情绪对抗,这是思维方式从“评判者”到“支持者”的转变,助力教学工作更具温度与实效。
同时,帖子展现出从书中理念到生活实践的转化,让我明白成长型思维要落地,需将所学理论灵活嵌入教育场景。比如“专注”“慈悲”等支柱,可迁移到课堂管理(引导学生专注学习、接纳学习困难)、团队协作(以慈悲心包容同事分歧,共研教学)中。这让我意识到,成长型思维的修炼,是持续将外部知识内化为教育智慧的过程,要在与学生、同事的互动中,不断优化育人方式,让每一次交流、每一堂课都成为思维迭代的契机,推动自身与学生共同成长 。
这份帖子让我看到成长型思维在教育里的具象化路径——从细微觉察出发,以共情沟通为桥,在持续实践中迭代,这不仅是个人专业成长的密钥,更是培育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示范,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发表于 2025-6-11 14: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型思维和最近发展区实践应用结合:成长型思维做为学习者的内在信念系统,可以改变对能力/失败的认知(如积极归因),学者面对困难时的心态调整。最近发展区是学习任务与外部支持的匹配性,提供分层任务、示范或协作(如同伴互助),教者设计“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性任务。协同效应:动力+路径的整合:成长型思维赋予学习者突破最近发展区的动机(“我能进步”),而最近发展区提供具体的方法论(“如何进步”)。比如:一名数学困难生若持有成长型思维,会更愿意尝试教师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布置的拓展题(如稍难的应用题),并在错误中迭代策略。成长型思维可做为“心法”:破除能力固化观念,建立终身学习信念;而最近发展区可做为“技法”:通过科学分阶支持,将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3
发表于 2025-6-11 15: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是我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经验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在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帖子时,我在项目式学习方面,着重看了三年级张岩老师的分享,恰好这一板块的学习和当时的季节所对应,通过这个项目式的开展,既能活跃学生的身心,又能加强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写作学习,可谓一箭三雕,我对于项目式的理解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康欣老师着重提到要多用夸奖替代批评,在课堂上我也渐渐发现,夸奖所带来的效果比批评好得多,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先挑选三个好的方面夸奖他,再点名问题,进行交流,指出学生的问题,问题解决会更好。王丹老师的班主任分享也拓宽了我的思维,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倾听的耳朵、一颗温柔坚定的心,不断营造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对于班级管理介绍的很全面。赵晨莹老师采用的“班级夸夸墙”也是主张发挥榜样带动的作用,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比任何奖励都有力量。这给我今后的从教生涯拓宽了很多思路,在论坛以外,作为刚刚工作的新老师,二年级级部的老师们经常给予我帮助,后来临时接手三年级三班的语文工作后,三年级级部的老师也很热心,在北焦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我感觉很幸运,在今后我也会一直秉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静心教书的原则,慢慢走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25-6-16 09: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家长沟通是教师、教育工作者或服务提供者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能建立信任、促进合作,并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适用于学校、日常场景:
1. 尊重与平等态度
避免居高临下:用协商而非说教的语气,如“您觉得这样如何?”而非“您应该……”。
认可家长的付出:例如:“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但您对孩子的学习一直很关心。”
尊重不同观点:即使意见不合,也先倾听,再解释自己的立场.
2. 主动倾听,共情回应
专注倾听:避免打断家长,用点头或简短回应(如“嗯,我理解”)表示关注。
避免急于否定**:即使家长有误解,也先接纳情绪,再澄清事实。
3.不回避责任,真诚沟通
4.平时做到关爱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和孩子共同成长,需要家长配合实际是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清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达到家校联手共助成长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9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1
发表于 2025-6-16 10: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聚焦成长型思维”的一些感悟:
成长需要能量:保证充足休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和放松。教师工作压力大,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是持续成长的基础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填满一个容器,而在于点燃一把火。
1、认知转变:
将“我的学生学不会这个”转变为“我的学生尚未学会这个”。
     将“我不擅长使用新技术”转变为“我尚未熟练掌握这项技术”。
    将“这个教学策略没效果”转变为“这个策略尚未在这群学生/这个情境下达到预期效果”。
     这个词暗示着学习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努力的过程,潜力是可以开发的。
2、将挫折、错误、未达预期的结果视为学习的机会和反馈,而非个人能力不足或最终判决。
问自己:“从这个经历中我学到了什么?”,“下次我可以如何调整?” 公开分享自己教学中的“失误”以及从中学到的东西(在合适的场合),为学生树立榜样。
3、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重视努力、策略、坚持和进步的过程。
    表扬学生的具体努力过程(如“我看到你尝试了多种解题方法”)、采用的策略(如“你画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点是个好方法”)和进步(如“比起上周,你这篇作文的结构清晰多了”),而非仅仅聪明或高分。
    对自己也同样如此:肯定自己在备课、尝试新方法、反思上所付出的努力。
4.  挑战即机遇
    将困难的学生、复杂的教学内容、新的教育改革要求视为**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跳板**,而非需要躲避的麻烦。
    积极心态:“这个情况能锻炼我哪方面的能力?”
转变思维模式是一个长期过程,会有反复。对自己保持耐心和宽容,接纳自己在某些时刻或某些方面仍会表现出固定型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7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
发表于 2025-6-16 15: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浩娟 于 2025-6-16 15:18 编辑

      近日阅读选修三模块的帖子时,对姜主任和王丹老师“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结”的观点深感认同。本学期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在遇到“选择合适单位填空”的练习时,常闹出不少趣事:有孩子写“妈妈身高164米”“中午吃了一个80千克的包子”“从家到学校走了10小时”……这些错误让我意识到,量感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脱离生活的学习会让学生失去实践场景,缺乏参照自然容易选错单位。所以,老师得在课堂上搭建“符号-实物-生活”的桥梁。比如把时间、质量、长度单位融入日常:让学生看到500克的矿泉水就有质量概念,知道15分钟的课间时长,走到我们学校的操场能联想到200米的跑道长度。只有这样长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学生才能真正形成“量感”,让抽象的单位符号在生活中找到具体落脚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25-6-18 09: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平米的静心》中那句“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的感悟不断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聂晓燕老师说:“即便身处忙碌的教育环境,也能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这“静心”境界非关逃避,实为在激流中求得澄明的空间。在孩子们键盘的声声纷响中,在设备故障的无措一刻,我不断训练着自己:深呼吸,于嘈杂中沉淀下来,专注于如何将问题化为学生学习的契机。此时此地,教学中的种种困难,反成为历练从容与耐心的珍贵道场。
成长型思维引领我不惧变革与新技。当面对新工具或学生独特思路,我时常提醒自己放空旧有经验,怀好奇之心聆听与学习:技术可以升级换代,思维却需要以静定姿态吸纳吐纳。教学路远,唯以持续生长与宁静内心为基石,方能在三尺讲台、五十多台台电脑之间维系平衡,点亮每一盏渴望科技的心灵灯盏。
在键盘的敲击声与风扇的嗡鸣里,我的讲台与机房这片天地,既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同求索的实验室。守护内心那“一平米的静心”,得以在信息的洪流与教学的繁琐中锚定方向;秉持开放学习的成长型思维,则确保了教育的源头活水长流。在方寸屏幕之间,呵护好自己心灵的绿洲,方能以澄澈之心,持续点燃孩子们对科技世界的好奇与热爱,陪伴他们在数字浪潮中稳健成长。这,或许就是以“静”驭“动”、以“学习”促“成长”的教育真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

帖子

11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7
发表于 2025-6-23 08: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波 于 2025-6-27 08:13 编辑

      学习对象:梁勇献            
      帖子内容:做成长型思维的人
      首先在思想上,要学会推倒思维里的墙。固定型思维的人之所以被自己所限,是因为有一面“思维里的墙“把自己禁锢住了。这面墙便是一些固有的认知。比如邻居家的孩子小伟 ,总被大人夸,说他聪明。这无形中就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了固定型的思维。结果孩子在学业上一遇到难题解不出来的时候,就很气急败坏,说自己脑子可能生病了,却从来不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上找原因。一个“聪明”的标签,就成了限制小伟进步的一堵“墙”。如果不推倒这面“墙”,那么小伟可能永远都不懂努力的意义所在。
      其次在行为上,要学会勇于尝试,少说:“我不行”,多说:“我试一试”。比如:我们遇到困难时,总爱把“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到”“我很笨“等语句挂在嘴边,用这种固定型的思维限制了自己。但如果我们换成下面的说法呢:把:“这个事我从来都没做过,我不行。”换成:“这个事我是没做过,不过,我可以试试。”把“我从小到大都不会。”换成:“这个我现在还不会,但我可以学。”把“我很笨,一定不能胜任这工作。”换成:“我对这个工作流程还不太熟悉,但我会尽力去做好它。”
      
      收获与思考:
      学习了梁勇献老师在3月20日发布的帖子《做成长型思维的人》,梁老师分别从思想上、行为上分析了固定型思维的人的弊端,我非常赞同。最近听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书中告诉我们父母的语言正确能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反之则可能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结合梁老师帖子的内容,就能感受到这两种思维模式差距很大,固定型思维是我们所表现的所有错误行为背后的源泉,而成长型思维是所有美德背后的美德。所以,父母要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比如:平时父母在表扬孩子时要关注成长而非天赋,也就是说要表扬过程而非结果;可以对孩子批评,但要建设性地批评。也就是说,要控制情绪跟孩子良好沟通,批评中也要夹杂着肯定,同时能给予孩子具体需改进的建议。另外,切记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9-7 21:17 , Processed in 0.6371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