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8

主题

51

帖子

2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4
发表于 2022-5-30 14: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为,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学校;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教育“乌托邦”只会存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
    听了教师例会李欣老师分享的英国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一书,才知道原来巴学园并非梦想,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尼尔先生创办的、被报刊称为“放任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所梦中的巴学园。
    那么,夏山学校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尼尔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在那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课,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朋友都会和我—样难以接受,学校如此没有规矩,如此没有约束,如此不成体统,培育出来的肯定都是一些没有教养、不懂规则、不会爱人、缺乏责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础教育学校,这所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放任学校,却令每一个来到夏山的孩子――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厌学的、自卑的、叛逆的“问题儿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阳光自信地成长,更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成为了优秀的设计师、演员,更有的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夏山学校因此成为进步主义民主教育的实践典范,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评选校长尼尔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么造就了夏山的传奇,是什么成就了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我以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大的宽容,给孩子无穷的关爱"是尼尔先生和他的教师团队成功的关键密码。
    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用为了学业的优异而放弃自己的游戏时间,也不用为了完成讨厌的作业而放弃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不用为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聊的讲授而放弃了解大自然、走上社会乃至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宽容――所有地方不上锁,允许孩子们损坏工具;天热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吃饭时打赤膊,允许孩子们随处脱衣服、扔裤子,允许孩子玩喧闹的游戏;嘉奖少年犯的偷窃行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干预孩子成长,不给孩子们压力,不审查孩子的读物;把不重要的事就当成不重要的事,决不斤斤计较。消除权威,不训导孩子,成就了夏山。
    无穷的关爱――永远让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让每个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补足他们的睡眠,有时连午饭也不吃;真诚信任那些少年,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对孩子一视同仁,一样的看待和重视,平等的爱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绝不是一场独角戏。督察,报告是那样公平、诚实与包容;教民都从不与夏山为难,并能友善接待学校的所有询问和访问。教育部对夏山的容忍,是尼尔对孩子容忍的坚强后盾。是他们共同的宽容与容忍,让夏山的孩子们能依他们自然的兴趣生活,让夏山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在自由中长大!
    敢于突破传统的尼尔是幸运的,夏山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诚然,体制的不同,国情的不同,我们无法复制尼尔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借鉴尼尔的教育理念,在现行体制下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成长的`天空。
    夏山学校,我梦中的巴学园。我愿用心朝向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2

帖子

2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2
发表于 2022-5-30 15: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莉莹 于 2022-5-30 15:32 编辑

培养学生成为优雅生活者
              《好的教育》读后感
        最近读了唐江澎校长的《好的教育》。这本书中,唐江澎校长对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阐发得真切、实在、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感悟颇深。
       唐江澎校长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四个者"——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前三个""顾名思义、很好理解,但是优雅生活者应该如何去培养呢?很多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优雅生活者,听起来就很优雅,但是我们有很多学生,他们都是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能上学对他们来说就已结很不容易了。唐江澎校长是这样阐释的:“不管哪个地区的孩子,他都应该有一种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山川自然之美,欣赏作品中间的艺术之美,能够欣赏他人的卓越,有包容心,平和,从容,在我眼里许许多多的孩子,他就是穿校服,简单的校服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也很优雅。”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去培养学生成为优雅生活者呢?
       其实,在点点滴滴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感受文化之美。孩子们可以在语文课上感受到诗词歌赋的情感与魅力、在数学课上享受与数字斗智斗勇的成就感、在英语课上欣赏不同语言文化的奇妙、在音乐课上与美丽的音符共舞、在美术课上挥洒想象、提笔作画。
除了课堂知识,我们也应该注重德育工作、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穿着干净、整洁,有优雅的生活姿态,欣赏他人的卓越,给这个世界带来属于自己的美感和快乐。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我会继续不忘心、不断学习,和学生共成长,成为名副其实的优雅生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4

帖子

4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0
发表于 2022-6-4 14: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苏菲的世界》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个问题从科学的角度似乎很好回答:我是人类,世界由宇宙大爆炸产生。    
但如果我继续问:宇宙大爆炸的奇点从何而来?你也许会把这个问题丢给上帝。但这只不过是在把问题往后拖延,因为我还可以问:上帝从何而来?是啊,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    
但你会不耐烦地看我一眼:“想那么多干什么,你作业写了没?”然后低头做你的数学题。人的好奇心就是这样流失的。       
千百年间,哲学家们出于好奇而展开了一场关于“存在”——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物质的存在,灵魂的存在——的大讨论,提出了种种猜想与假设。哲学是吃干饭的事业,对生产生活无益。但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人对于活着这件事十分惊讶,于是就问出了大量的“为什么”。   
人类的科技进步具有爆炸般的加速度:由几千年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进步到几百年的蒸汽、航海时代,发展到几十年的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时代,到现在持续几年就更新一次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靠着别人发现的知识填充大脑,拘泥于自己单一的工作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之中,将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于是,人类的好奇心以和科技发展一致的加速度缩减,不只是不再好奇,而且是好奇的人数不断减少。在乐于探索世界奥秘的人中,只剩下了部分科研人员和孩子们。   
人们把探索世界的任务交给了小部分人,而自己忙于自己的生活。我不能说这样不对,也改变不了什么。《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74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22-6-5 11: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来自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在看《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时,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素,但是又直指教育的本质。在我们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再读这本书,感觉教育就是应该是那个样子的。翻看目录,最吸引我的就是“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里面提到一位专家说他们一个项目组的研究,在一个城市里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查,教师问卷里填写“是否热爱学生”一项,90%的老师都写的是热爱学生。同样的问卷发到学生手里,填写“是否爱你的老师”,结果却只有10%,这个比例差距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兢兢业业,忙忙碌碌的觉得一心为学生好,但是我们大部分的付出都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学生没有感觉到老师对他好。就像书中说的,师生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利却在学生手上。我们当老师的一厢情愿的为学生想了很多,做了很多,只要我们没有把教育的种子种入孩子们心里,孩子们还没有发自肺腑的愿意接纳,那我们许多良苦的用心可能就会付之东流。表面上看,学生可能被你说服了,听从了你的说教,但是他没有在心里接受。学生最看重老师的,不是教书成绩,而是幽默感和公平心。我们常常把敬业精神、业务水平、能否出教学成绩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学生,不管是美国学生、英国学生、新加坡学生、马来西亚学生,还是中国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他们都很看重老师是否有幽默感,是否有激情,能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把这些放在第一位。只有学生认为他跟你的关系很好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希贵校长认为,当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说到是否喜欢孩子,里面有一篇文章“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现在咱们提到师德师风就是不补课、不体罚,这都是最低线的东西,书里说师德最简单直接的表达就是喜欢学生,又被学生喜欢,这就是具备良好师德的老师。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招聘教师的时候,除了有激情和幽默感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喜欢孩子。    今天的校园里应该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当我们放弃一定要说服别人的习惯后,便会欣喜地发现,更好管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2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8
发表于 2022-6-6 09: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大家分享的是《爱的艺术》这这书。
   作者埃里希·弗洛姆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作为心理学家、哲学家,他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之长,又修正了两人各自的局限,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爱的艺术》主题和所有人都相关,对爱又有深刻的洞见,所以我选择读爱的艺术。

   本书中总结了对于爱的三种误解。第一种典型的误解是,大家把爱看成一个“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地争取别人的爱,而不是努力地去爱别人。第二种误解是,大家认为爱最多是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最后,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误解:爱就是坠入情网。人们认为这种经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啥好学好争取的。

   这些误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把自己定位为被动者,但事实上,爱是一门积极性的艺术,是一种给予的能力。除了积极性之外,爱通常还包含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四个元素。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一种激发人勃勃生机的力量。它是主动“站进去”而不是被动“沉迷于”的活动。它是给予,而不是接纳。

    所有的爱都蕴含关心。关心是一种需要付诸行动的品质。在育人中我们想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爱那我们就需要学会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去关心身边人,让爱付诸于生活。爱需要责任,需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任何同学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在班级他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需要有集体意识。爱需要尊重,学会聆听就是学会尊重的其中一个表现。爱更需要去了解,这也提醒我在教学中要主动去了解孩子,对孩子要有主动洞察力。爱的这四要素对于我们对孩子,我们教育孩子对身边人都有很多的启发与借鉴。需要我们去尝试。

    弗洛姆首先告诉了我们,爱是一种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身去获得,并且只为自己获得的个人体验。并且给我们提了一些注意事项和方法指导。他说,要掌握一门艺术,首先就需要有约束规范。就像拉小提琴、画画、下棋,如果你只是心血来潮,随便学学,按自己的规则玩玩,那你最多最多只能达到业余水平,闲的时候跟自己玩玩,哄自己高兴,但绝对不可能练成高阶水平。《刻意练习》里提到过每个专业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要按照刻意练习原则练习一万小时以上。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专注感。专注是掌握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培养专注极其不友好。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培养孩子的专注感。

   爱就是一门艺术,不管是作为父母的爱还是作为老师的爱,爱都是有积极消极一面的,不要盲目的去爱,爱也要掌握方法,适度去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5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0
发表于 2022-6-6 1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璇 于 2022-6-6 10:30 编辑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书感悟
      书中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在讲授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感悟,其中并没有刻意煽情的文字,但却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认识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或许便有了答案。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这本书被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听到这里,大家肯定十分好奇这个神奇的第五十六号教室是什么?      
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学生不仅能在全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好成绩,而且雷夫还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甚至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不谋而合。在这种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长大后他们纷纷顺利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就读,一时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佳话。
那么,在第56号教室,到底有什么奇迹?
      奇迹一:十二岁的孩子,懂得忠于自己的原则,知道“品格”的重要性。
      第56号教室的学生,知道何谓“道德六阶段”。同时也知道“人要忠于自己的原则”。要孩子们达到更好的境界是非常高标准的,但雷夫老师还是这么要求他们。
      奇迹二:从第56号教室离开的孩子,个个热爱“阅读”,且终身为自己的人生而读。在第56号教室里,是以“读书时发出多少笑声”和“流下多少泪水”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雷夫老师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们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奇迹三:第56号教室的孩子“管理金钱”的技巧,比他们的父母还强。第56号教室有自己的货币及经济制度。这套独有的经济制度,让孩子学习记账、保持收支平衡,并明白节俭的价值、延迟享乐来学习储蓄,更体会父母亲赚取金钱的辛苦。“管理金钱”是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
      奇迹四:第56号教室的孩子知道“考试”只是理解的温度计,怎么读比读多少更重要。孩子们知道,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世界末日,这只代表着一件事情:他还不了解这个技巧。而雷夫老师很愿意在为他讲解一次。如果数学科测验有20个选择题,第56号教室的孩子会视之为80题。孩子们知道有效的读书是:“怎么读比读了多少更重要”
      奇迹五:在56号教室的孩子,用“艺术”当课余爱好。雷夫老师强调“艺术”的基本真理,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沟通、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艺术让孩子们保有独特的自我,如梭罗所说的“忠于另一种鼓声,大步向前”。
      雷夫老师创造的这些奇迹,有他独特的理念和方法,或许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用,为此我做了如下梳理。
一、教学观念和方法
      雷夫老师真是一位全能型的老师,他在书中写到的“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教育理念,令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一名好教师要成长,必须得善于反思和总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这是教育的大智慧、真智慧。
二、爱与热情
      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让我想到我们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只有爱自己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而阳光,只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三、成功无捷径
      我非常欣赏雷夫老师提倡的“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这是56号教室的座右铭,“好孩子,行事要努力”这是56号教室的口号。
用书中的话作为启示:
•把教室打造成孩子们躲避暴风雨的天堂。
•以信任取代恐惧。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你就是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要尽最大努力把恐惧从你的课堂赶走,做到公正而又通情达理。
•给孩子再多的奖赏也比不上我们用心的陪伴。教育无捷径,真相往往是朴实的。
       好的老师是教室里的奇迹,他们把每个孩子都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通过这本书,我们认识了雷夫老师,我希望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能发生在我们的班级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22-6-6 1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在学校老师的观摩课中,我接触到了蒋老师。印象中的蒋老师虽然面貌年轻,但说话却很老成。操着一口南方特有的音调,平淡的语气中透着智慧。蒋老师读过很多书,包括许许多多的儿童书。他的课堂不像一般的语文课堂重感受、体验,而是充满思辨的。蒋老师的课堂提问提问有深度、有延展、很开放。
     于是,我买了蒋老师《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这本书进行了拜读。蒋老师的这本《瞧!这样教语文有意思》一共有五个章节,全部围绕“有点意思”来展开。有点意思,这四个字带出的,是一种咂摸的意味,是瞧见新东西的欣喜,是一种发自内心地愉悦。教阅读,有个性;教作文,讲技术;师生共读,有交流;过语文生活,有生机;当语文老师,有活力。合起来,嗯,有点意思。
    根据文体的不同,教学的目的主要有这样几种:让学生体验(以《祖父的原子》为例)、学习表达(以《索溪峪的“野”》为例)、学习思考(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学习阅读的策略(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在这里,蒋老师以教会学生思考为重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阅读教学若要提升学生的思考力,教师必须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那么究竟哪些问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呢?
    蒋老师的建议是:第一,相对事实性问题,教师要多提诠释性问题,即依托文章得出自己答案的问题;第二,相对陈述性问题,要多提延展性问题以增加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关联;第三,相对于认同性问题,要多提开放性问题,以帮助学生读出属于自己的独创性观点。
有了好的提问还不够,教师要通过自己好的教学语言营造出自由、富于探索性的课堂环境。所谓好的教学语言,即是一种真诚、自然并能给学生以安全感的语言。
   整本书受益最大的部分,来自前两章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理念和例子,能看出这是蒋老师多年的思索与实践的结晶。但最打动我的是最后一章中的两小节,“很高兴成为一个技术主义者”和“不要太相信那些概念和心灵鸡汤”。
   “教学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课堂上的人的幸福与成长。”老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这也许就是教育的一大乐趣吧。愿自己的课堂能够更加有趣,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孩子们能成为幸福的学生,教育也能成为幸福的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2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2-6-6 11: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反思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77年。
      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

        浅浅自己总结了就我现在所读的一些小小感想。
       第一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农夫。一样的春种秋收,一样的辛勤耕种;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们来不辞辛苦地灌溉滋润、悉心养护。秋天来到的时候,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如同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切的期望。

  第二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厨师。厨师不能做一盘菜强迫谁来品尝,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于是就会有人慕名而来,争相品味,这就是老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有点有面,有张有驰;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对他们最有用的、讲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交给他们最想要的。

  第三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舵手。学海无涯,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获得最有用的知识,面对成长,老师也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是在这条载着无数希望的航船上,我们甘心做一名舵手,带着莘莘学子的理想,指引他们不畏艰难风浪,坚定信仰,迎向收获的彼岸。

  最后一个等式:教师等于工程师。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另一个代名词,从我的老师的老师那时候就已经开始这样说起。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在完成怎样的一个设计呢?我们的作品有思想、有灵魂,有独到的品位,他们要求独立和个性,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所以工程师的设计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设计思路要紧跟时代不会过时、不能落伍,要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属于他们的优势。
     我还没有读完,读完了再分享其他的感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9

帖子

1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3
发表于 2022-6-6 14: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岁月如歌》有感
       最近,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

帖子

1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2
发表于 2022-6-6 15: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是雷夫·艾斯奎斯编著的书籍雷夫老师一直在霍巴特丛林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雷夫几乎将他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他所在在班级——第56号教室,他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在这块小天地里,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
   雷夫认为成功无捷径,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雷夫将信任做为第56号教室的基石。基于信任,来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第56号教室里没有害怕,雷夫给予孩子的是信任,孩子拥有充分的自由。孩子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孩子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雷夫在教学中重视这些议题:品格、诚信、道德、胸襟。
      雷夫老师为了让丛林学校的孩⼦爱上阅读,⽽作出的努⼒的故事。丛林学校的学⽣⼤多数家境贫  困,家⾥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雷夫⽼师告诉他们可以到图书室去借书,可是孩⼦们甚⾄没有⼀个⼈知道书店或是图书馆在哪⾥,更不⽤说拥有借书卡了。但是雷夫⽼师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实⾏借书的计划。他以家为中⼼,找了十几二十以内的公共图书馆的地址,他⽤⼀个晚上的时间计划路线, 之后就开始⼀家⼀家的去借。当他知道有⼀家图书馆有六本他想借的书时,他欣喜若狂,可是没有想   到,图书馆都规定,同样的书⼀个⼈只能借⼀本。虽然⽣⽓,但是正如雷夫⽼师⾃⼰说的“什么也阻挡 不了⼀个有创意、有奉献精神的⽼师。”他在接下来的⼀个星期⾥,不停地出⼊各个图书馆为孩⼦们借 书看,在离开某个图书馆后的⼀个⼩时内,⼜改头换⾯地再次进去借同样的书,有时会戴上眼镜,有时会戴上帽⼦,有时还会戴个假胡⼦。经过这许多的周折,他终于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书!这是⼀位多么执着、多么专注、多么有奉献精神,⼜多么有智慧的⽼师!
对这件事,雷夫⽼师是这样说的:“即使规矩阻碍了你,假如你真是⼀个好老师,⽆论怎么样你都会为孩⼦们争取每⼀个机会!”⼀句多么简单的语⾔,但是要去兑现它,谁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与艰辛,要⾯对多少困难与挫折!可是因为凭着爱,雷夫⽼师做到了!
  老师对学生的爱⼼需要自己的辛勤劳苦去浇灌,爱⼼更需要对他⼈的那份责任⼼,爱⼼不只是⾔语的承诺,更是承诺之后的身体力行。我终于明⽩,56号教室这份奇迹,是雷夫用爱⼼在倾⼼浇灌!他  不仅是思想的巨⼈,更是⾏动的巨⼈!
  ⼀间教室能带给学生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间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让⼈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让⼈觉得有⽆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决定了教室的尺度—— 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而带给我无限感动的,就是雷夫⽼师这种全⼼全意付出的⾯貌和⽤爱践⾏⼀切的⽓度。
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爱!有爱,才会去思考,去创造,有爱就会创造奇迹!感动雷夫的思想,感动雷夫的作为,感动雷夫带给我们的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0:04 , Processed in 0.0862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