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丽萍

【必修第一项】我最得意的一节课

  [复制链接]

13

主题

68

帖子

27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1
发表于 2024-11-27 10: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的虎头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目标:
了解虎头帽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掌握虎头帽的造型特点和装饰方法,能用绘画或手工制作出漂亮的虎头帽。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流程: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和故事讲述,引导学生认识虎头帽。
探究:展示不同风格的虎头帽图片,让学生观察虎头帽的造型、颜色、装饰等特点,并讨论其艺术魅力。
创作:学生选择绘画或手工形式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教师点评,从创意、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评价。
变革后的成效:
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和艺术欣赏融入教学,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虎头帽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作品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和表达。
学生表现: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作品富有个性和创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加深,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
我的收获与启发
收获: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传统文化的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和表达,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启发: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不仅要注重技巧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漂亮的虎头帽》这节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作为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以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和启示将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91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3
发表于 2024-11-27 17: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美乐 于 2024-11-27 17:21 编辑

以《盼》课例教学谈“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

《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体会课文是如何把“盼”这一心情写具体生动的。
一、导入
1.回忆课文脉络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围绕“盼”,你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聚焦重点部分
围绕“盼穿新雨衣” ,作者铁凝描述了哪些内容吗?这些部分内容中,哪部分的描写最为详细,让你印象深刻?预设:下雨后,盼出门。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把“下雨后,盼出门”这一部分描写详细的。
二、交流细节体验
课前预习:默读4—15自然段,找出2处体现“盼”这一心情的地方,在旁边做批注。
1.学生自由分享
2.梳理描写方法
直接的心理描写,非直接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3.在人物对话中体验“盼”
(1)这部分内容以对话为主线,小主人公蕾蕾为了能够出门,跟妈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较量。在这部分中,蕾蕾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组对话,思考:哪组对话是不可以删掉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这五组对话去掉了其中的任何一次,这种“盼”都不是那么强烈了,都留下来,才能将中心意思“盼”表现得更加充分。
(2)现在让我们化身为小女孩蕾蕾,完整地读一读这部分对话,随着她一起期待、一起焦急、一起沮丧吧。
同桌互换角色读——指名一组学生配合读——提建议——指名学生配合再读。
4.在景物描写中体悟“盼”
(1)“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这处景物描写跟表现蕾蕾的“盼”有关系吗?
(2)你还能在5-14段以外部分找到景物描写吗?这几处景物描写中,你都感受到什么?
不同心境下,蕾蕾看到的景物也附上了情绪的色彩,经过一波三折之后,蕾蕾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让我们借着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一起读出此时蕾蕾的心情吧。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自读—指名读—建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把握整体布局
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以及各种人物描写,我们对“下起雨盼出门”这部分印象深刻。就像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所写“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我们知道作者围绕小主人公“盼穿新雨衣”写了四部分内容,为什么选择把“下起雨,盼外出”描写得详细?
这件小事是蕾蕾离实现心愿最近的一次机会,也是她“盼”达到最高峰的地方,是盼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把哪一部分写详细要有选择。
2.这节课的学习对你这单元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将重点部分写详细。
四、利用作业迁移
现在,蕾蕾就穿着这一件雨衣去了学校,想想看这一路上她又是怎样盼的?又会经历怎样的一波三折呢?
提示:
1.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写出王蕾蕾一路心情的变化,得☆。
2.如果你能将盼到极致时或者盼而不得时的心理写具体,得☆☆。
3.如果加上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表达内心的“盼”,得☆☆☆。
同学们,请根据提示,完成我们的课后作业。
结语:这篇课文中,作者紧紧地围绕着“盼”这一中心意思,把小女孩的心情描写得详细而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盼,是因为心中有一份美好的向往,盼,既有被动而无奈的等待,也有主动的强烈的追求,希望你们都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那份美好。

  学习了《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这本书,读到这段话“重构的学习单元不是一般意义的复习单元,更不是普通的知识整合单元,而是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在细化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课程内容所承载的价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体设计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实现学生学习的‘学习单元’。”此后,对“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结合《盼》的思考。
  六上第五单元是是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习作单元中每一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盼》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孩子“盼”的心理,通过这篇课文帮助学生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梳理总结了相关的写作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具体一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课在教学时,我关照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注重单元整体指向写作策略的习得。课文教学联系后边的交流平台,强调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以核心问题促探究。为了有效落实“把重要的事例写的具体生动”这一训练重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大问题“学生寻找并交流体现‘盼’的地方”牵动。即作者是怎样将“盼”详细生动表现出来的呢?学生探究活动围绕这一大问题展开,最终得出探究结论,落实语文要素要求,助力学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91

帖子

3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1
发表于 2024-11-27 21: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中国说》教学片段

变革前,以传统讲授主导,学生被动跟随。之前教授《少年中国说》,开篇便是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花费大量时间讲解作者梁启超所处时代背景,从晚清列强环伺、封建统治腐朽,到有志之士寻求救国图强之路,学生们眼神游离,似懂非懂地接受着繁杂信息。字词教学上,逐个宣读生字词,详细阐释读音、笔画、释义,学生跟读、抄写,课堂被机械重复的声音填满。课文解读,拆解段落大意,强调诸如排比、比喻手法运用,生硬复述“如红日初升,有蓬勃朝气;似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般不可阻挡”,对文中蕴含炽热爱国情与殷切期盼理解流于表面,课后背诵靠死记硬背,文字深意、精神力量未入心间,写作手法运用更是难以迁移到习作中。
变革后,以学为核,激发多元探究。
一、情境创设,唤醒热情
上课伊始,多媒体展示近代中国屈辱签订不平等条约、百姓困苦图片,搭配低沉悲怆音乐,随后画面切换至当代中国航天腾飞、高铁驰骋、青年奋斗身影,激昂旋律奏响。扮作“时光使者”:“同学们,今穿越历史长河,从往昔灰暗至如今辉煌,秘诀藏于《少年中国说》,且随我探寻!”此番情境,学生目光聚焦,神色凝重又满含期待,学习热情瞬间点燃。
二、自主研读,初悟深意
布置任务:“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疑难处,结合注释、工具书自主攻克,再寻文中描绘少年中国词句,旁注所思所感。”教室里纸笔摩挲、翻书声不断。有学生遇“矞矞皇皇”生字难路虎,查字典后在旁写“读音 yù yù huáng huáng,形容艳丽堂皇,恰显少年中国光彩夺目”;读到“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注“宝剑出鞘光芒四射,象征少年中国崭露头角、锐不可当”,自主探究让字词理解扎实,对文本内涵初窥门径。
三、小组协作,深析精研
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与少年中国关联何在,作者借文抒何志”,小组内思维碰撞激烈。一组分享:“少年似初升太阳、奔腾江河,充满希望活力,是国家未来建设者,少年强则中国强,当时国弱,梁启超盼少年觉醒、振奋救国。”另一组补充:“文中排比层层递进,气势磅礴,彰显对少年担当、国家兴盛坚信,我们如今努力学习、提升本领,就是践行‘少年中国’使命。”此刻,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在互动中扎根心底,学生还模仿排比,创作“少年如展翅雄鹰,搏击长空无畏;少年像巍峨高山,坚守担当无悔”,领悟写作妙处且学以致用。
对比后很清晰的看到,变革前学生消极被动,变革后成为课堂主角。自主学习攻克字词、深挖文意,理解从模糊到清晰;合作中表达、思辨能力飞升,爱国情怀内化,背诵水到渠成且能结合生活诠释内涵,习作中巧用修辞、升华主题,综合素养进阶。
教师从“知识灌输者”变身“学习助力者”,精心铺情境、设任务“引航”,有更多精力观察学情、精准帮扶,教学更灵动高效,与学生同成长,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力学生“捕鱼”自获知识“硕果”。
教学中领悟到“以生为本”真谛,课堂重心由“教知识”转“促学能、育素养”。情境体验、自主合作是“金钥匙”,开启知识宝库,今后教学持续优化策略,激发学生潜能,让经典篇章成成长“养分”,在“从教走向学”路上,育有情怀、具能力的时代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8

帖子

27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7
发表于 2024-11-28 09: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学期在学习巴赫的《小步舞曲》这一课时,我经历了一次颇具意义的课堂微变革之旅,从中收获颇丰,也有许多令自己深感得意的地方。一、课堂微变革前的状况
在最初讲授《彼得与狼》时,教学模式较为常规。我主要是通过观看视频、播放乐曲,然后逐段讲解每个角色对应的乐器音色以及故事情节,学生们则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和记。例如,在介绍代表小鸟的长笛音色时,我只是简单描述其清脆、明亮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们在乐曲播放过程中留意去听。然而,这种方式下,学生们的参与度并不高,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哪个乐器代表哪个角色,对于整首交响童话的音乐表现力和故事内涵理解得较为肤浅。课堂氛围也相对沉闷,学生们缺乏主动探索音乐的热情,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知识记忆的任务。
二、课堂微变革后的举措与成效
(一)角色体验活动的引入
变革后的课堂,我首先引入了角色体验活动。在讲解乐曲之前,我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彼得与狼》中的角色,如彼得、小鸟、鸭子、猫、狼、猎人等。然后给每个小组相关角色的简单介绍资料。让学生们先通过资料了解自己所代表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在故事中的行为,再去感受其音色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对自己角色的探索中,他们讨论着角色的性格,努力去模仿出音色效果。当正式播放乐曲时,学生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因为他们此刻已经对自己所代表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急切地想在乐曲中听到自己小组对应的乐器声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每个角色对应的乐器音色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再是之前那种机械的记忆。比如,扮演小鸟的小组,通过感受长笛的音色,在乐曲中一下子就能准确地分辨出长笛所代表的小鸟那清脆的叫声,并且能很好地理解小鸟在故事中的灵动形象是如何通过长笛的音色来表现的。
(二)故事演绎与音乐配合
接着,我组织学生们进行故事演绎活动,并且要求他们要紧密配合音乐来完成。每个小组在熟悉了自己的角色后,要根据乐曲的情节发展,在合适的音乐片段中进行现场表演。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聆听音乐,准确把握每个角色出场、行动以及情节转折时对应的音乐段落。
在实际演绎时,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舞台。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他们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变化,生动地展现出了《彼得与与狼》的故事内容。这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同时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音乐是如何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如,在狼出场的那段低沉、阴森的音乐响起时,扮演狼的小组学生们通过模仿狼的凶狠步伐和神态,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将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让其他同学对音乐所营造的紧张氛围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对整首交响童话的结构和音乐细节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
(三)自主创作环节的增加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对音乐的理解,我还增加了自主创作环节。在学生们对《彼得与狼》的故事和音乐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运用所学的乐器知识,对故事中的某个情节进行重新创作,改变音乐的表现方式或者增加新的角色及情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的创意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小组给小鸟增加了一群小伙伴,并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来表现它们欢快的合唱;有的小组则在狼追赶彼得的情节中,改变了音乐的节奏,使其更加紧张刺激。通过自主创作,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音乐元素的理解和运用,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他们对交响童话这种音乐形式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音乐是可以灵活多变地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

三、自己最得意的地方
(一)学生的积极转变
看到学生们从最初在课堂上的被动听讲,到后来积极参与角色体验、故事演绎和自主创作等活动,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得意。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去探索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在角色体验活动中,学生们那种对自己所代表角色的深入研究精神,以及在故事演绎中展现出的自信和表演热情,都让我意识到这次课堂变革成功地激发了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这是我最为得意的成果之一。
(二)深度理解的达成
通过课堂微变革,学生们对《彼得与狼》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他们不再只是记住了乐器与角色的简单对应关系,而是能够从音乐表现力、故事内涵、情节发展等多个方面去深入剖析这首交响童话。在故事演绎和自主创作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与故事的紧密联系,并且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展现和丰富这种联系。例如,在自主创作环节中,学生们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等元素的运用,充分说明他们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些元素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塑造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这让我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感到十分得意。
(三)课堂氛围的优化
课堂微变革后,课堂氛围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本沉闷、单调的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欢声笑语的艺术殿堂。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热情表演,他们享受着音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觉得枯燥乏味。每当看到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的兴奋和投入的神情,我为自己能够营造出这样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而感到自豪和得意。

四、收获与启发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要性
这次《彼得与狼》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时候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通过引入像角色体验、故事演绎、自主创作等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触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给予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造展示的机会,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彼得与狼》的教学中,当我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他们所展现出的热情和能力让我大为惊叹。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始终牢记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多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机会。
(三)音乐教育的多元价值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等。通过《彼得与狼》这一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多元价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这些价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音乐学习中全面发展,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总之,在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堂微变革,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与启发。我将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带来更加精彩的音乐课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9
发表于 2024-11-28 16: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种一粒自信的种子

【活动目标】
1.了解与理解
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自信,树立自信心。
2.尝试与学会
通过小组活动、分享讨论等方式,探讨如何提升自信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信。
3.体验与感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敢。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提升自信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难点:帮助学生在面对挫折和不自信情境时,真正转变思维方式,从消极转向积极,运用成长性思维解决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活动准备】
课件、签字笔、彩笔、魔法盒、座位6人小组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认识自信的种子
1.以神秘礼物为线索,创设魔法情境,寻找两个魔法盒并完成两个小游戏的任务,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参与热情。
解除魔法,种子自述:谢谢同学们帮我解除魔法,我是一粒种子,拥有我就可以让你更阳光,更勇敢,你们知道我是一粒什么种子吗?(自信的种子)
引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开启自信成长之旅,种一粒自信的种子。
1.在你们心目中自信的种子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画出来。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所画的自信种子,并解释这么画的含义。通过学生对种子的理解,加深对自信内涵的认识,如自信的阳光、勇敢和希望和力量等具有丰富内涵。
设计意图:1. 激发兴趣:利用神秘魔法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营造良好氛围。
2. 引入课题:自然引出“自信的种子”,通过绘画让学生将抽象自信概念具象化,初步感知自信。

二、团体转换阶段: 找到自信的种子
1.问题引导:询问学生是否想拥有自信种子,进而提问自信种子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种子在心里的结论。然后询问学生为何有时仍会不自信,引发学生对自身不自信经历的回忆。
2.分享与盲盒收集:邀请学生分享让自己自信心下降的经历,将其写在纸条上并放入盲盒。
3.硬币启发与成长性思维培养:让学生观察硬币,引导学生思考不自信的两面性,通过学生发言,引出看待事物要看事情积极的一面,帮助学生重新看待不自信的事情。随机抽取盲盒中的纸条,询问学生新的看法和解决方法,强化学生对积极思维的运用。
设计意图:1. 引导反思:促使学生反思自身自信情况与经历,关注心理状态。
2. 培养思维:营造安全分享氛围,用硬币启发学生看待事物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三、团体工作阶段:长成自信之树
1.自我评估与小组讨论: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信水平,让学生给自己打分,邀请自信水平较高的学生分享秘籍。然后组织小组活动,讨论提升或保持自信的做法,要求小组长记录关键词。
2.小组分享与深化理解:各小组依次分享提升自信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提问、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

设计意图:1. 促进评估与分享:使学生明晰自信水平,分享秘籍,利用榜样力量激发探索。
2. 小组合作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提升自信的方法。


四、团体结束阶段:开出自信之花
1.为学生发放自信之花,让学生写上之前不够自信但想挑战的事情,然后将自信之花挂在“自信大树”上。
2.总结与寄语,鼓励学生在未来遇到困难时,能够想起这粒自信的种子,勇敢前行。
设计意图: 1. 实践强化:让学生用行动强化自信信念,落实所学。
2. 总结升华:总结寄语,给学生积极暗示,培养积极情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37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3
发表于 2024-11-29 1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二年级上《拧螺丝》教学案例
本课概述
本课是在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并已学会使用工具对简单材料进行加工的基础上,探究拧螺丝这一活动。教材由浅入深,先观察螺丝的外部特征,再尝试选用恰当的工具固定螺丝,最后让学生能够试着用自己掌握的拧螺丝的技能维修身边的物品,改善自己的生活。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就见过螺丝吗?
师:你们都在哪里见过螺丝?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活螺丝的种类非常多,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各种各样的螺丝,老师在你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提前放了各种各样的螺丝,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想一想,你们可以将这些螺丝怎样分类?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对螺丝的分类呢?
生:我们是按照螺丝的形状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顶端是尖的和顶端是平的。可以按照螺丝帽的不同来分类,有的是一字形有的是十字形。
生:我们是按照材质来分类,有一些是铁的,有一些是塑料的。还可以根据螺丝的长短来分。有一些是长的,有一些是短的。
师: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螺丝呢?
生:因为每一种类型的螺丝它的用途是不一样的。
师:既然螺丝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你们的桌子上有若干的不同的螺丝还有螺丝刀,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能制作成小板凳的木块。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制作一张小板凳吗?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制作方案呢?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螺丝和螺丝刀,然后搭建小板凳的模型,最后用螺丝固定木框和板凳面。
师:设计的有理有据,真像是小小的科学家呢!
生:做完了以后还要检查一下螺丝是否已经拧紧了。
师:嗯,你们的补充非常的有必要。
师:请同学们先观看一个微课视频,进一步了解实验步骤与制作方法。(播放视频)
师:视频已经播放完了,相信大家对实验步骤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属于你们自己的凳子吧。在实验之前老师想提醒一下大家,在制作凳子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的使用螺丝刀和螺丝,不要用螺丝和螺丝刀伤到别人或者自己。
(巡视)你们的小凳子做的怎么样了呀?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呢?
师:刚刚老师看到有的小组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其中,而且他们分工非常明确,井井有条。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呀
(按小组成果展示)
师:刚刚你们制作板凳的时候是用什么来拧螺丝的呢?嗯,你们都是利用扳手。其实呀拧螺丝的扳手也有很多种类呢。请把目光移到老师的智慧黑板上,老师给大家努力出了很多能用来拧螺丝的工具,分别有:十字扳手,气动扳手,内六角扳手.….….
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类的扳手呢?
生:不同的螺丝需要不同的扳手来拧。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呢!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请同学们回去再找一找家里面的螺丝。想一想用哪一种扳手才能把它拧下来?
教学反思:
微变革前: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机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   
微变革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由探索和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显著提高。学生在动手拧螺丝和拼装小凳子的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次改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育改革也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5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6
发表于 2024-11-29 16: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片段)
一、新课导入
二、学习《山居秋瞑》
1.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
(1)教师导入并板书题目: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尝试理解:“暝”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怎样理解?教师相机点拨:“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随文指导写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提问: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预设: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提出要求:请用上这些方法再读一读《山居秋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从而描述出诗中所写的雨后山林景色。
预设:空旷的山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月光透过林洒落下来,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
(5)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联。
教师相机点拨: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朗读颔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3) 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4) 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相机板书:向往。
三、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泊”。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3)全班交流作者信息。
提示:张继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也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③划一划:划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 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随文指导书写“愁、寺”:“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预设:漫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3.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1)引导学生交流: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客船)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进一步追问: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板书:愁
(4)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亮点反思:
在小组讨论疏通诗意的环节中,同学们对“竹喧”一词提出了不同理解,一男生认为“竹喧”应该是风吹过竹子,竹叶发出的“唰唰”声;一男生认为理解“竹喧”应该结合后面的“归浣女”和“下渔舟”,“竹喧”是洗衣女子归来时的嬉笑声和渔船回来时的人声、水声,还有一个女生表示“竹喧”应该是竹林中鸟儿们飞翔和鸣叫发出的声音。经过这几位同学的碰撞,大家好像对诗人的归隐环境有了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风吹过竹林的声音、鸟儿在竹林中鸣叫的声音、山中人们劳作归来的声音,构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山居秋暝图”。
第二次碰撞是在学习“霜满天”时,有同学提出质疑: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怎么成了满天?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一个男生认为“霜”是落在地上,可是因为当时天气寒冷,作者不仅看到了地上的霜,他联想到天上一定还有很多霜要下,不然怎么会这么冷?另一个男生认为,作者当时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同时又担心动荡的时局,他的身心都感觉特别冷,这种冷把他包围了,所以他觉得天上地上都是霜,让他无处可逃!另一个女生还联系到“疑是地上霜”,她认为这里的“霜”是月亮西落,月光好像是给夜空铺上了一层霜;更有高手解答:古诗写诗多是“写意”,作者描述的是当时所见、所听、所想、所感的整体感受,不能一一割裂来看,不然就会破坏诗歌的意境美。
看看,孩子们思维的碰撞让我不仅称赞,作为老师,在只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足够宽松、足够广阔的天地,再适时加以引导,就能从他们身上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古诗的独特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3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3
发表于 2024-11-29 16: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玉米》
一、教材分析
歌曲《种玉米》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G大调,是一首坚定有力、充满热情的劳动歌曲,歌曲一开始就用了八分休止符,产生了果断、带有号召性的旋律。旋律突出运用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使得音调更为坚定、有力,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教育学生“埋下种子,撒下希望”,将劳动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丰硕的成果。
二、教学目标
1.用听唱法学唱《种玉米》,感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教育学生“埋下种子,撒下希望”,将劳动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丰硕的成果,
2.附点音符及两拍长音的准确演唱。
3.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通过图示法进行声势表演进一步巩固歌曲,从而达到唱好歌曲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种玉米》
四、教学难点
1.歌唱时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
2.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页
1.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锄头”问:它是干什么用的?学生回答:锄地。
再出示“镰刀”图片,问:这又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呢?学生回答:割
草。
这些都是农民伯伯经常用的劳动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与劳动有关的歌曲。
1.2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结合歌词的内容,为歌曲起个名字好不好?初听歌曲范唱,请学生为歌曲起个名字引出课题--《种玉米》
(二)歌曲学习:
2.1节奏练习:同学们让我们也拿起锄头帮助朋友们一起种好不好?教师边示范锄地动作边读节奏,学生模仿.
2.2讲解附点音符: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这首歌的曲谱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节奏(出示乐谱)点击变色,符点八分音符节奏呈现。我们叫它附点节奏,这个小圆点就叫符点,它的作用就是延长它前面音符时值的一半,这样一来前面的音符就变长了,后面的音符就要读的短一些。就像这样:
2.3分句教唱歌曲,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分句来学唱这首歌曲,我唱一句你唱一句。
2.4请同学们注意第一段歌词中两处一字对多音的地方,我们用归韵发来演唱。请同学们再跟老师唱一遍。
2.5请同学们完整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词。
2.6请同学们跟老师按节奏读第二段歌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2.7师生接唱第二段歌词。学生唱一句,教师接唱一句。请学生完整演唱第段歌词。
(三)加入声势,巩固、处理歌曲。
3.1按图形提示逐步加入声势:全曲加入踏脚、拍手一遍
3.2第三乐句更换动作。
3.3 第一、二和第四、五乐句更换成拍腿、拍肩动作。
3.4最后一句加入变化再做一次。
(四)完整演唱歌曲。
4.1学生跟琴完整演唱一遍。
4.2 学生跟范唱完整演唱歌曲一遍。
本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歌唱,还融入了音乐中的声势学习,从多方面感知音乐,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能使音乐赋有趣味性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声势活动让歌唱不再是单一的发声行为,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音乐体验。无论是在学校的音乐课堂、社区的音乐活动还是家庭聚会中的唱歌环节,声势活动都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
  2.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声势活动本身就是以身体动作来展现节奏,当与歌唱结合时,歌唱者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更强烈的节奏脉搏。
  3.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这种结合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声势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动态的 “伴奏”,为歌唱增添色彩。
  4.促进学生身心协调,进行声势活动和歌唱需要大脑同时指挥身体的动作和声音的发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运动系统和发声系统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8

帖子

4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2
发表于 2024-11-29 22: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连减算式,知道连减的含义,会进行有关连减的计算。
2.         学习连减的计算方法掌握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出示小熊送信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图意。
1.        显示图片:课件显示小熊骑自行车图片。
2.        设疑激趣:今天,小熊骑着自行车,它去干什么?你想知道吗?学生可能会说:“送信”,也可能会说是“上学”等。3. 播放画面:它到底要去干什么呢?请看。课件出示声音,小熊说儿歌:我是勤劳的邮递员,勤劳的邮递员,每天送信不停脚,不呀不停脚„„
3.         教师讲述:原来小熊是一个邮递员,他在送信时可认真了,从没送错过一封信。咱们大家也应该向小熊学习,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学习。
二、自主探究
1.         提出还要送几封信的问题,学生列出算式。
2.        交流各自的做法。
3.        教师小结。出示故事过程1. 今天要送14封信。2. 学校到了,这里有6封信。大头蛙跳出来问:还要送几封信呢?师提问:你能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小熊要送14封信,送走6封,还剩下几封?列式14-6=8。
4.        课件继续演示:动物医院到了,这里有3封信。从动物医院出来,小熊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几封信没有送呢?”教师提问: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列式?学生可能回答:小熊又送走了3封信,再减去3。教师追问:用什么来减3呢?学生回答:用14-6剩下的数来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6-3,出示板书“连减”,并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再次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5.        探讨运算顺序 1. 教师提问:小熊到底还有几封信没有送呢?你能想出哪些办法帮助小熊算出来呢?同桌之间先商量商量。 2. 学生讨论:学生自由结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交流各自算法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连减的意义。 3. 学生回答连减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配合课件突出运算顺序,强调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要细心计算,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了,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算式,一般先算前两个数,把得数记在心里,也可先把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然后这个得数再和第三个数相减。 
三、创新思维
你还有其它的方法算出连减算式的得数吗? 学生继续观察情景图,根据图中反映的数学信息提出其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计算。 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丫丫的方法(先把后两项相加,再用第一项减去后两项的和),教师可适当点拨。  四、尝试应用 
全班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教师引入:咱们已经知道了加减号是什么意思,那么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好后面的练习呢? 1. 教师实际操作——剪花纸:(21页练一练1题) (1)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老师刚才的动作? (2)对刚才老师的动作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可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然后在书上指定的方格中列式,最后全班交流。 (3)教师提问:除了书上的剪法,你还有其它的剪法吗? 学生之间互相提出不同的剪法并独立列算式解决,教师巡视。 2.(课件出示野花)满山的野花,含苞欲放,想让这些智慧花朵开放吗?想看到开放的智慧花朵是有条件的,你必须正确算出花朵下面的算式的答案,答对了花才会开放。 (1)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计算时,教师巡视,巡视时重点了解学生计算时的想法。 (2)指名回答,订正答案。 3.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碰到过的连减的问题吗?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4. 游戏:我说,你摆,共同算。 同桌俩人一人说算式,一人摆小棒,并按顺序计算。然后俩人交换角色活动。 
五、课堂总结
 1. 师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 总结:学生总结并提出疑问,教师与学生一起解答疑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0

帖子

3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1
发表于 2024-12-2 08: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米展展 于 2024-12-2 08:35 编辑

跟着小老师“扭起来”
——纸雕花卉拓展课程
  在大自然中,五颜六色的花朵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更加绚烂多彩,花朵虽然美丽漂亮,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不会永远盛开在我们眼前,动脑想一想怎样才能留住这份美丽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制作美丽的花朵吧。
  复习纸雕花卉知识点。纸雕起源于中国汉代,也叫纸浮雕。它是以纸为材料,以刀为辅助工具创造的工艺。在制作时,我们要根据所要表现的花卉,从颜色、纹理和硬度上合理选择纸的材质。运用切、剪、折、卷、叠、粘等手法等方法,突破纸的平面性,做出各种立体造形的作品。纸雕花卉的特点:造型夸张、制作简单、装饰性强。
  学生对花卉的制作兴趣浓烈,以此为契机,利用当下很受欢迎的手工材料——扭扭棒,拓展扭扭棒花卉课程。制作前,分组探究制作方法,准备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积极担任“小老师”。课上,我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小老师”竞争上岗,学生们纷纷亮出绝活,吸引了许多学生的观摩与学习。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进行,结合本校课后服务的选修课制度,每个“小老师”有自己固定的教学“场地”,教授最拿手的花卉制作方法,学员则是自由选,可以遵循就近原则,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小老师”,接受能力较强的学员在学会之后可以再次换到其他“小老师”的“课堂”。
  一节课的时间,“小老师”也很享受教学的乐趣,学员更是乐此不疲的穿梭在每个“老师”之间。每位学生都收获满满,掌握了基本的花朵和枝叶制作方法,学会了制作郁金香、薰衣草、柿子、南瓜,还衍生出了花朵戒指、南瓜截止、创意头饰等等。
  这堂课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意义,没有枯燥的讲授,没有被动的接受,教师里的孩子都在享受课堂,乐学的概念在这堂课中具象化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3:52 , Processed in 0.0797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