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4

主题

40

帖子

2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3
发表于 2022-6-6 16: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实录》有感
  朱永新先生说过:“教育需要思想的光芒,走出经验的泥沼,迎接理性的朝阳。”他的这本书收录了陈日亮,陈铁梅,高万祥等前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故事和经验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陈日亮老师在回归本然之一:得法养习,历练自学的版块中,为我们介绍了他“语文自学规程训练”项目中的三种课型:“预读”、“议读”、“范读”。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自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包含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提供自学条件,指导自学方法,检查自学效果,这几个版块的教学。而这样的学习,是需要螺旋式的不断反复而渐进的。他希望在这样的渐进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学习方法逐步掌握;学习习惯逐步熟练;学习意识逐步增强。而因此创设出“预读-议读-范读”的课型加以实验。这样的课型也吸引了我的兴趣。
  首先“预读”是把预习从课外搬到课堂上来,强调“教”之前就要养成自求索解、自致其知的读书习惯。简言之,就是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问疑”意识。通过训练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有所发现,有所问疑,养成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阅读习惯。我在课堂上经常直接板书课题进行讲课,而陈老师则是用某课的训练主项为正题,副标题才写出某课文。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型集中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生善于提出各种样子的问题。他们的思维不再被课本标题而束缚,而是在课本标题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思考。相较之下,在课题板书上,学生就已经有意识的开始思考。他教学的主线以训练“怎么学”为途径,这也是他教学的主导思想和行为主线。
  其次,在有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讨论。这便是下一个版块“议读”。在这个版块,陈老师主张并非茶馆式七嘴八舌,他“议”紧扣课文的“读”,并且是有讨论的主题。有“议”的明确指向。并且在读完议完后,来一个“梳辫子”总结,这便是“范读”。将课堂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上升到有规律的同知共识。它不是随意性和碎片化的你说我答,而是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的主题和学的活动,每完成一项活动,都有回顾小结,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老师所期盼的“活而不乱,严而不死”。他主张的板块式教学也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他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也发人深思。以读促写,由写悟读,从阅读假设到写作,拓展学生间接的生活经验,发展他们联想和想象能力,使读写产生循环活动。他设计的“语文之窗”每两周上一节,让学生各自将课外的所读所感所学拿到课上师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兴趣,也引发了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大家会就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发表见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在以后的阅读课中,我也会适当的采取这样的方式,给他们上有意义的阅读课程。不只是读,而是有思考的读。
  陈老师的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语文是心智的学科,行为的学科,身教的学科:学习语文须人心,须践行,教师须以身垂范。
  第二,文心语用,并蒂相连,互动共生;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在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凭借语言通灵、感悟、移情、益趣。
  第三,语文能够自学,可以无师自通。培养自学意识,激发自学兴趣,提供自学条件,指导自学方法,检查自学效果,务使自学从自发成为自觉。
  第四,得法养习,历练自学;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语文教的不是学科知识,不是课文思想内容,而是养成自学的方法和习惯。不能期望专致力于课本,毕其功于课堂。以“学得”促进“习得”,方是收益。
  他曾说:“我一路走来, 实在讲不出什么生动的故事,也没有什么独特的风景,所聊以自慰的,是看看脚下,自觉路子还是走得正的,履迹虽浅,却真实而分明。我的认识与理解,恰是对应着学生、教材、教师这三大教育角色,无非是想搞明白三点: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习惯而教:教的是言语形式即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教师的身教示范,发挥最优的教学效果。很简单也很实在。至于我与其他教师有什么不同,也只是在这三个方面,始于困感,继以追问,通过体验而体认,再借助书写给予体现,守正求实,锲而不舍,尽力把要做的事想通,做好罢了。”
  这本书中的前辈们都用很质朴的语言,像长辈一样将教育经验娓娓道来,把自己教学生涯中的闪光点分享给年轻的我们。让我们在前辈的经验中,学习与反思。避免了很多弯路,也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其他老师的思想语录我也会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分享给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9

帖子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2
发表于 2022-6-6 19: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度参与的课堂》读书感悟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显然是高效教学的核心方面之一,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他们就几乎没有机会学到课堂上的知识。学生的参与并不是偶然的,是教师精心计划和实施具体策略的结果。当然,没有哪位教师能让学生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因此需要一些科学的策略和方法。寒假阅读的美国教育专家罗伯特J.马扎诺等人的著作《高度参与的课堂》,就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参与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内容精讲
《高度参与的课堂》这本书从“我感觉如何?”“我感兴趣吗?”这重要吗?”“我能做到吗?”这四个方面,用有力的调查案例和统计表格,向我们阐述了每一个方面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就如何让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提出了非常完备的理论系统。
二、主要感受
读完本书之后,我感觉这本书的策略方法很实用,它用具体的案例详细地教给我们如何运用于教学。联系之前自己一些有效的做法,自己恍然原来是这样的原理,让自己的做法有了理论支撑;又读到了许多新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参与度,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的高效。
读书是与名家对话,今后需要读更多的教育教学书籍,学习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联系实际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要避免的语言反馈类型”和“合适的语言反馈类型”这部分。如果我们常常评价一个学生:“你真的很聪明。”“你比谁谁谁聪明。”“你真是个小天才。”这样的话语只会在内心强化他的固定型思维,他会认为自己真的很聪明,而其他学生会认为“难道自己不聪明吗?”。而合适的评价方式应该是:以他自己为参照来比一比现在的自己比以前的自己有哪些进步,评价语要与努力和准备程度有关。比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你这次书写进步了许多,更工整更漂亮了,可以得到A+。”“你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回答地很全面。”“这次演讲的非常成功,看来课下准备的很充分。”这样评价比去强化他的固定思维更加重要。
四、提炼做法
本书认为要想让学生参与课堂,就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但其实前三个问题做的再好,学生的第四个问题回答是“我做不到”,学生还是不能积极的参与课堂,学生觉得自己是否能做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在塑造一个人的未来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怎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作为语文老师,结合语文教学可以这样做:
(一)帮助学生追踪与研究学习进度
学期初设定本学期的语文学习目标,把大目标再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写下我要做什么来实现我的目标,每个小目标到时间后自己反馈,若没完成可及时修正自己的做法。当学生不断达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后会更加自信。
(二)给予行之有效的口头反馈
对待学生我们要多表扬、多鼓励,但同样是被表扬和肯定出来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在表扬和肯定时要注意:
1. 表扬和肯定要具体。
2. 多表扬行为而不是外在。
3. 表扬和惩罚双管齐下。
4.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
(三)引用体现自我效能感的范例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讲一些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生活证明自我效能感的力量。用故事感染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做到,他们才会真正接受和参与。还可以巧妙地使用引语,即名人名言。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在黑板一侧写一则名人名言,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教导学生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知识
把有关大脑灵活性的知识简单的讲给同学们听,并强化努力和实践可以提高能力的观念,比如简单讲解《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要引导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6

帖子

30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0
发表于 2022-6-6 22: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索兆雪 于 2022-6-6 22:24 编辑

《一线带班》   一间暖暖的教室

    身为一名即将入职一年的“新”班主任,面对一线工作中的琐事,我还是感到有丝杂乱,时常会想:班级管理没开好头怎么办?家长不配合怎么办?班级时间管理是否恰当?教学关注点否合适?临到复习该怎么做?面对种种问题,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为我带来了许多神奇有效的小妙招。

    纵观整本书,可以用全面、实用、巧妙,幽默四个词语来概括。

    管老师提出了“七抓”:抓开头,抓家长,抓时间,抓作业,抓基础,抓常态课,抓复习,可谓是“抓”的全面。从学霸到学困生,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学到练习,从基础朗读到课外朗读,从学期初到学期末,一线代班中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管老师都事无巨细地为我们支了许多神奇有效的小妙招。
    本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用。管老师提出:和家长相处可以用“六招”,想要充分利用时间可以参考“六段”,关于作业管理可以细读“六难”,书中的每一招式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指导。
        巧妙是管老师带班的另一个显眼特点。管老师说孩子身上有两个“开关”,一左一右,督促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手和嘴。照片“一对一”发家长,可以避免出现误解和问题,让家校互动更和谐有效。预习朗读发语音,作业迟交券,拖沓大王比赛等等促进学生学习的形式更是妙不可言。
    管老师还很幽默,他所讲到的每词每句中都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个例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说这话的人不是疯子就是疯了,这话一改“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你信吗?人的身体会生病,人的灵魂也会生病。灵魂病了治疗起来比身体病了更麻烦。

    看着管老师的书好像不是在看书,而是身边的同事在身边为我支招想点,为我发言。我会边读边实践书中的小妙招,确实行之有效。比如夸奖后进生家长,就让我尝到了许多甜头,原来他们也会配合工作,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能更有效地进行家校沟通,更好地教育孩子,就像于永正老师所说,一开始你在做样子喜欢潜力生,在做样子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她更多的小美好,会变成真正的喜欢。

    点点滴滴复制粘贴管老师的小妙招,收获越来越多的小美好,书中一点一滴的描绘使得一个有爱的班级形象逐渐显现,我想这一定是一间有温度的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感谢管老师引导我的教学之路走得更稳更具实效,我也要学着管老师的样子,创建一间有温度的教教室,做一名温情的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2

帖子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4
发表于 2022-6-7 08: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6

帖子

21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8
发表于 2022-6-7 09: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卫平 于 2022-6-7 10:21 编辑

《儿童心理学》读后总结与思考
     这学期把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读完了,心理很高兴。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于自己对儿童心理学的一点喜爱,接触心理学还是上师范时的事儿,当时就觉得心理学是个挺有趣的学问,于是就喜欢上了。接触这本书还是2017年的春天,这本书是《中国教师报》推荐十大图书之一。
这本儿童心理学写了8大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儿童知觉动作的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是所有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心理实验来实现的。书中一共写了64个儿童心理实验,因为有这些有趣的实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算吃力,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了实验作为参照,让人读了容易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写作方式都相似,先写实验介绍,再写实验应用。
   教育学生从善应该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从善,每一个老师也都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老师们都用上了。这些方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对某一个人有效,对其他人无效,有的开始有效,用多了就无效……《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这样一种教育学生积极从善的好方法——角色扮演。这一方法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斯陶布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的。具体说来,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儿童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能向儿童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再现儿童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它使儿童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入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了他们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以验,学生可以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感受,形成解决人际或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怎么样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这样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光凭一张嘴,而应该放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将广阔的弹性空间释放给他们,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智慧,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能上升一个台阶。
   关于教育的三个常规问题,我想教师重在思考怎么教的问题。因为,教什么的问题有课程纲要和教材的明示,为什么教的问题那是职业的使命,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怎么教的问题,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根本所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动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不让孩子错过教育良机,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儿童心理学》列举了许多中外今昔的经典实验,从实践到应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机十分重要,许多例证都指出了一个大略的时段(年龄段),显得有些宏观,谈到的启示和建议也较抽象。作者能够提醒读者,启发思考,引发相关联想,从而指导和影响实际。那么,陷于日常琐碎事务中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否达到要求,积极抓住契机给予适当的反应施教,很耐人琢磨。
   其次,教育契机是否要激发创造,自然是应该的。只是,教师积极自主地引发教育良机是上策。这是责任所在。该如何创造教育契机呢?如果能够把创造契机和实施教育并行同时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要有意无痕地创造,然后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所以,教育契机的出现,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顺应并接纳对方的终极的或阶段性的状态。如果要向下猛药,那有风险,要慎之又慎。我认为,“塑造”如此,“矫正”亦如此。例如矫枉过正的策略,最好作为创造契机的策略,而不好作为矫正的办法。因为,给教育对象一个心理上的舒缓的过渡阶段,是以人为本,否则容易出现逆反的现象。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抓住契机施教。最好的办法和途径是教育对象能够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师长引导,在活动中实现教育目标。
   那么,如何处理才能够避免或者少些遗憾呢?教师加强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做有心人,在相互学习中不断积累教育智慧,提高专业化水平,是正确的道路。学会创造良机,抓准契机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一直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别让孩子错过受教育的良机,是责任,是使命。我们要努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不辞使命,加强自主实践研究十分重要,这是可以自己独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来也比较实在。加强教学反思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2

帖子

1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4
发表于 2022-6-7 10: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珊 于 2022-6-7 10:55 编辑

《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我选择了以下几条和大家分享。
·第六章: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1.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2.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3.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4.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第七章: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1.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2.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第八章:关于获取知识
1.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
2.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
3.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4.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注重培养集体,他认为,集体是教师的创造,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一致开始的,教师应该通过劳动培养学生集体,应该培养学生共同的智力倾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必须首先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个人的尊严和荣誉感发挥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同时主张把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结合起来,他认为,个人与集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对个人的教育,就谈不上集体的教育力量,而对个人的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教师除了要协调上述各种教师力量以外,还应密切注视街头伙伴、亲属或熟人对学生的影响,善于观察学生周围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积极的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起一个班集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也在摸索,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和建议也为我提供了一些思路。
在本书中,作者介绍的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在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下,对学生的“知识仓库”进行补充,清点,与“填鸭式教学”的一股脑地储存知识点不一样。它更具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1

帖子

1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3
发表于 2022-6-7 10: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庆庆 于 2022-6-7 11:01 编辑

教育的神圣寓于教育的平凡之中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台湾张晓峰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们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们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呢?”这一段话,让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抱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正如曾经有人说的,你的孩子背后是一个大家庭。他不仅仅只是一个人。
我一直想当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有趣的老师,读了于永正先生的这本书,我颇受启发。在于永正老师的眼里,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
1.鼓励和肯定学生。他可以在你的课上畅所欲言,广开言路,从来不用担心被批评,并且还能在每一次的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2.微笑。它是一个老师的名片,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3.宽容,平等。就是蹲下来,看学生。于老师犯错时,当着学生的面写了检讨,并把自己的检讨公之于众。如今,教师不再是端居在圣坛之上,学生也不再是匍匐在讲台之下。
4.淡定。当学生犯错时,你不会过于纠结,你的态度可以由狂风骤雨变成和风细雨,师生关系和谐。
      于永正老师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在学生毕业时候会请每个同学把这几年来所有的同桌名单开出来,邀请他们合影留念。这给他们留下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这都说明育人需要智慧。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没有针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会让孩子为所欲为,下次他会继续犯。其实,教育需要智慧,需要俯下身,睁开眼,打开心。书中提到:“好文章的确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而我却说:“好的教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用他几千场的学术报告和无数的教学案例,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在文中,老师采用“教学案例+实际操作+真实感悟”的方式,让大家知道,课上、课中、课下,亦或每个不经意的瞬间,一个老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赢得孩子们的喜欢。虽然赢得学生喜爱的方式有千万种,但其实教育是没有纯方法和技巧的。每一个方法和技巧的背后都离不开“情”字。也就是说只要你真心爱孩子,就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替他们考虑。有了“爱”,就会既不偏袒成绩好的孩子,也会公平对待后进生。只有对学生们公平、尊重、理解、宽容,加上足够的耐心和严格的学习态度,才会赢得孩子们的心。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在此向分享给大家:“教育的神圣寓于教育的平凡之中。把教育看得过分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把教育看得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生命。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之间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是啊,老师也并非圣贤仁人,能够不带任何评价与情感地看待每一个孩子,总会遇到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学生,但如何对待每一个孩子才是重要的。对待每一个孩子都要尊重他,不能冷落、漠视他。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善意。
       整本书如果凝聚为一个字,我大概会提炼为“情”。带着这份情,让清风化雨;带着这段情,让妙笔生花。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试着成为一个“大儿童”,以后再成为一个“老顽童”,陪孩子们一起,再过一遍童年。读了这本书更让我发现,老师不必太像老师,学生也许会更像学生,反向教学,值得一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5

帖子

3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7
发表于 2022-6-7 10: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困境里,无法得到救赎。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和思想总能让我对不解的事物豁然开朗。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3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6
发表于 2022-6-7 11: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致青年教师》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吴非老师的故事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教师需要用爱来教育学生。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吴老师请学生到办公室通常会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而且表达了他对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就会体会到来自老师的爱,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爱来对待身边的人,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用爱去呵护、教育学生。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3

帖子

7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
发表于 2022-6-7 14: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传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传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人就是孔子。上学时,学到了“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警句,上师范时,学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再读鲍鹏山先生这本《孔子传》了解了孔子在生活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教育专著分享是鲍鹏山的《孔子传》。读书先读作者,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仅关于孔子的书就有多本,但是每本书面对的读者、讲述的重点都不一样。这本《孔子传》,其努力向普通大众提供一部建立在“知识(事实)正确”基础上的“价值观正当”的有关孔子的传记.
拿到这本书之后,翻开书页就被前面的插图《张楷孔子圣迹图》吸引住了。画面上的孔子,或安详,或恭敬,或痛苦,或温和,或彷徨……无疑用画笔再现了孔子一生当中的精彩瞬间。这幅首次披露的圣迹图无疑是与这本《孔子传》是相得益彰的。
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叙述了孔子一生行迹、事迹、心迹。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读书心得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他的求学不为谋生、谋仕而是为了探寻真理、捍卫真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哲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张横渠先生。
从此他的精神有了支柱,他的生命中有了光!读到这里,我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有目标才有方向、有动力,在遇到困难时,才能坚持下去。正是这“志于学”,孔子在五十五岁依依不舍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正是这“志于学”,让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这“志于学”,即使被人羞辱“累累若丧家之狗”,竟欣然受之:“然哉,然哉!”正是这“志于学”,在被围困陈国、蔡国之间的荒野,绝粮数日,孔子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所以由凡人成为圣人,无他,好学而已。好学,使他博辩广大;好学,让他成为智者;好学,给它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快乐!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坚持学习,向着人生学问的深度掘进。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读书不仅仅是长知识,它还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些无聊寂寞的时光。
这本书中除了描述孔子生平事迹,也包含了鲍先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很多地方充分展示出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
比如,在第二章三十而立,第一节,真正的好老师,要温故而知新。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已有的知识,还要教学生能判断是非。有了思想的方法,有力判断是非的立足点——价值观,并以此去甄别、判断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才算是“知新”。第二节问学老子有“学做减法”一小节,孔子带着弟子参观“宥坐之器”,宥坐之器,没有水,它是倾斜的,装水到一半,它是端正的,装满水它又倾斜了。孔子对弟子说:小心啊,万物都是这样,一旦自满就一定倾覆,一旦骄傲就一定要倒台,子路问:“老师啊,既然这样,我们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并保持完满而不倾覆呢?”孔子说:“你只要记住四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廉。”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孔子实际上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庸俗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没有了,心里面达到一种平静,那可能是真幸福。
除了这些,还有第四章四十不惑,孔子的价值判断力、道德判断力、孔子“以直报怨”的观点。第五章五十知天命,人就是天命……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历史的价值在于:我们在其中能不能找到它对于我们当代的价值,能不能找到对我们情怀的一种感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0:05 , Processed in 0.0848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