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丽萍

【必修第一项】我最得意的一节课

  [复制链接]

5

主题

52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5
发表于 2024-12-2 12: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得意的一节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并发现特殊数学运算规律的过程。   
2、会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运算的规律,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和归纳推理。   
3、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发现已有数学规律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数学运算中,藏着有很多有趣的“奥秘”。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新朋友——程序框图,让它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规律   
1、活动一   
1)出示活动规则   
任取一个两位数,是双数,除以2是单数,乘3再加1,得出结果,如上反复进行,最后得出结果是1停止。  
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每次算的结果是单数还是双数,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然后老师引导思考:
1、如何分工合作?
2、多次计算,是否都能得到结果1吗?
3、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2、活动二   
1)如果任取一个三位数,按上面的程序在计算一下,看结果如何?   
计算结束后,将结果与刚才的数比较,你看看是否猜对了,结果仍然是1。   
2)归纳总结,不管选什么数,只要按规定的这个程序计算,结果都得1。   
3)告诉学生这是著名的“角谷猜想” 为什么起名角谷,猜想是什么意思……)   
4)学科融合:计算机C++      
3、活动三   
1)将角谷猜想中的“逢单数乘3再加1”改为“逢单数乘5再加1”,结果会怎样?        
同桌合作思考:
1、先猜想,再计算
2、多次计算,是否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吗?
3、你有什么感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   
4、活动四   
1)出示活动规律   
用月份乘4,得到的结果加8,得出结果后再乘25,最后再加上日期。   
师:告诉我你的结果,我能快速的说出你的生日   
2)学生探索规律(200
5、世界著名的数学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霍奇猜想、黎曼假设、庞加莱猜想、四色猜想、费马猜想……
三、巩固练习
    课后63页第1、2题   
教学反思: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84

帖子

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7
发表于 2024-12-2 15: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24-12-2 15:36 编辑

从教走向学的课堂微变革
  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引领在新授《9加几》一课时,我改变原有的只告诉学生们怎么凑十法计算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发现并探索出其共同点,都是在凑十。教学设计如下:
1、发现问题(出示主题图见下图):
2、提出问题:在这幅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和问题?
9只白鹅,3只黑鹅,一共有几只鹅呢?
3、解决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么列式呢?
      板书算式:9+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像9+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9加几)
(1)独立尝试:9加3等于几?怎么想?
   结合画一画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最好能让人一眼能看懂。
(2)预设答案
a、数数:
      用数数的方法来算9+3的,数1-12。
      从9开始接着再数3只。
      对比:同样都是数数的方法,哪种更快些呢?
b、画图:你看到9和3了吗?3被分成了几部分?为什么分出1?凑成10有什么好处?
c、摆小棒:9和3在哪儿?3变身成了什么?怎么又是分出1和2?
d、拨一拨:请一位学生上台拨计数器。
      提问:先拨几颗珠子,个位满10颗了怎么办?
(3)对比优化:
       请大家静静地观察:这4种方法中哪几种比较类似,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4、总结方法:  提炼出“凑十法”,规范计算过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24-12-2 17: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搭配问题

  一、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的答案。
  三、教学过程

   1. 视频导入
展示图片: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朋友明明,帮助明明解决问题;
提问引导:让自己一周每天都穿的不一样,能否做到?问题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引入本节课的搭配问题
2. 探究新知
  展示道具:老师给学生准备出三件不同颜色的上衣(红、黄、蓝)和两条不同款式的裤子(灰、蓝)。
  操作演示:如果要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动手操作进行搭配。
  记录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孩子们:文字/图形/画画/算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引导思考:理解有序搭配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搭配方法;体现抽象、推理、模型思想;经历数学的简洁性。
  拓展搭配情况:增加元素:如果再增加一件上衣、一条裤子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归纳总结:通过这个例子,大家能总结出计算搭配方法总数的规律吗?
3. 课堂练习
  生活当中除了有穿衣搭配,还有饮食搭配;
4. 课堂总结
回顾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搭配问题。谁能来说说在找搭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总结规律:我们还知道了如果有不同数量的两类元素进行搭配,它们的搭配总数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生活联系:搭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希望大家以后能用美的眼睛,发现数学更多的魅力。
5. 布置作业
• 基础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的搭配练习题,巩固所学的搭配方法和计算规律。
• 拓展作业:本节课学习的都是两两搭配,回家后,观察自己的衣柜,同时思考上衣、裤子和鞋子的不同搭配方法,并记录下来。
6.课后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教师从教走向学的意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如动画展示小朋友搭配衣服、展示生活中的搭配实例图片等,成功激发了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迅速投入到对搭配问题的探究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上衣与裤子、鞋子等的搭配过程,这种直观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各自的搭配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从学生在课堂练习和回答问题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已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能够运用乘法原理计算搭配总数,这表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搭配规律时,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还不够充分,有些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计算方法,而未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思想。后续教学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归纳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

帖子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0
发表于 2024-12-3 08: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发现、交流事物中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用语言描述事物中的规律,能解决简单规律的问题。
3.积极参加观察交流活动,体会有规律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对比,引出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吹泡泡玩过吗?
师:不仅大家喜欢,小丸子和她的好朋友小玉也喜欢。她们调制了一款新型的药剂能吹出彩色的泡泡,一起看看她们吹出的泡泡!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丸子吹得泡泡。(红,猜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再下一个呢?)
师:你们猜的真准,再猜猜小玉的好不好?
师:奇怪了,为什么小丸子吹得泡泡大家一猜一个准,可小玉的却不容易猜对呢?
生:因为小丸子的泡泡有规律。小玉没有规律。
师:小丸子的泡泡规律是什么呢?
生:1红1黄为一组不断重复。
师:规律至少重复几次?出现一次算规律吗?
生:3次,出现一次不算规律。(板书:一组 重复 至少3次)
师:看来简单的泡泡图中里隐含着不简单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探究发现规律
师:正好超市搞活动,我们来看看超市开业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旗子是有规律的。
师:什么规律?
生:粉黄蓝粉黄蓝
师:对吗?
师:粉黄蓝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
师:继续观察,谁来说?
生:灯笼
师:再来看看
生:盆花(花的颜色,花盆的颜色,花盆的形状)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小小的花盆摆放竟然有这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发现。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看来找规律的问题已经难不到你们了,老师这还有几幅图,你能找到他们蕴含的规律吗?
1.两个篮球两个足球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
2.什么规律?下一个会是什么?
3.什么规律?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像这种堆放的规律我们还可以用数字表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94页1-4题
2.活动:请你跟我这样做,设计有规律的动作。
四、归纳小结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寻找了规律,又自己设计了这么多漂亮的规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律的,壁纸上重复出现的花纹,斑马身上简洁而又美丽的黑白条纹,小鱼身上色彩鲜艳的美丽条纹,日出日落,潮起潮落的变换,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迭。这些规律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只要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美丽的规律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尽情感受数学之美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上到这里,好下课。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 重复 至少3次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事物和数字间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较为复杂的事物间规律的认识。通过教师讲解,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事物间规律的认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94

帖子

37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6
发表于 2024-12-3 15: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92页。
教学目标:1.经历师生一起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分领域、按主题进行回顾与系统整理的过程。2.知道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理解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3.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初步体会知识学习的阶段性和发展性。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
师: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不论是在数学知识学习方面,还是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把这学期所学的知识回顾整理一下。谁来说一说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知识?指名发言【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交流学过的知识,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二、师生整理
师:刚才几个同学回顾了本学期学过的知识,现在我们把这些知识系统整理一下。那么,怎样来整理学过的知识呢?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数学专家对我们所学数学知识的分类。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用加减计算解决简单问题等,都是数与代数的领域;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我们先来整理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出示:一、数与代数师:数与代数领域,还分为两个主题,一是数与运算,二是数量关系。其中,数与运算包括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
出示一)数与运算
师:回顾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第一单元熟悉的数与加减法、第三单元认识11~20、第四单元20以内的加法等都是数与运算的内容,现在我们把它们系统整理一下。先来整理20以内数的认识。出示:1.20以内数的认识
师:回顾一下,20以内的数在表示数量和事物时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教师整理并出示出课本上的内容1)每个数都可以表示相同数量的图片、小棒、物品等。(2)每个数既可以表示物品个数,也可以表示事物的顺序。师:20以内的每个数都可以表示相同数量的图片、小棒、物品等。你能用一个数举例说明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全班回答,学生会举出不同的事例。
师:20以内的每个数,既可以表示物品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事物的顺序。你能用一个数举例说明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全班回答
师:现在,老师再提一个问题:20以内的数包括0吗?生:包括0。师:0在表示数和事物时有什么特点?
生1:0表示一个也没有或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生2:0不能表示事物的顺序,但可以表示直尺上的起点。生3:0可以表示0℃,还可以表示某个电视频道。出示:0表示一个也没有,0可以表示事物
师:同学们说得对,0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想一想0和10有什么关系呢?生: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0,就是10。师:说得对,10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0。那么10和9又有什么关系呢?生:9加1是10。
师:10和十有什么关系?生1:10可以写成十,1个十等于10。生2:10个一是1个十。
出示3)9再加1是10,10可以写成十,十里面有10个一师:我们认识了十位、个位,谁来说一说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生:个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十。师:你能说出14,18,20各数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生1:14个位上的4表示4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生2:18个位上的8表示8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生3:20个位上的0表示一个也没有,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师:个位上的0表示一个也没有,20个位上的0不写行吗?生:不行!不写0,20就变成了2,就不是两位数了。师:说得对!虽然0表示一个也没有,但在写10和20时,个位上的0必须写,起到占位作用。出示4)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师:复习了20以内数表示的意义,再来复习一下11~19各数的大小比较。谁来说一说怎样比较11~19中两个数的大小,怎样用符号表示?
生1:它们十位上都是1,只比较个位上的数,哪个数个位上的数大,哪个数就大。生2: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大数在前面用大于号,小数在前面用小于号。
出示5)比较11~19中两个数的大小,个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师:谁来说-说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表达有什么不同?
出示:15只鸡和12只鸡 15和12生1:比较15只鸡和12只鸡表达为15只鸡比12只鸡多或12只鸡比15只鸡少。生2:比较15和12表达为15大于12或12小于15。生3:比较数量用多少表述,比较数的大小用符号表示,15>12。生3的话,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参与交流
师:关于20以内数的认识,你还能说出哪些知识?生1:1~9是一位数,10~20是两位数。生2:从0数到20,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师:刚才回顾整理了数的认识,下面整理数的运算。出示:2.加法和减法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加法和数的组成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生1: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就是加法。如,把7和8合在一起用加法7+8=15计算。生2: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法是一样的。如,4和5组成9,4+5=9。生3:10加几的加法和11~19的组成也是一样的。如,14是由1个十、4个一组成的,加法算式是10+4=14。出示1)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是加法。师:加法算式5+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举例说明。生:5+7可以解决5个和7个相加的任何问题。如,5只羊加7只羊,5个苹果加7个苹果。学生举例可能不同师: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也可以说加法是把两个数相加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减法?举例说明。生1: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就是减法。如,从9中去掉2,算式是9-2=7。生2:从一个大数中减去一个小数,叫作减法。如,5-2=3。师:同学们说的意思都对,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是减法,也可以说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的运算。
出示2)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是减法。师:复习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我们通过1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来总结一下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3)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师:请同学们根据4+6=10这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出示:4+6=10生:10-4=6 10-6=4出示:10-4=610-6=4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生:两个数相加的和减去其中一个数等于另一个数。出示:两个数相加的和减去其中一个数等于另一个数。
师:同学们很棒!不仅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还能用语言表述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再来看看这个算式。出示:10+7师:先算出10+7等于几,再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学生完成计算后交流;教师出示算式:10+7=17 17-10=7 17-7=10师:很好,现在老师提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谁能用1个十加几个一来表达一下这个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1:1个十加7个一等于17,17中有1个十、7个一。生2:1个十7个一减去1个十等于7个一。生3:1个十7个一减去7个一等于1个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意思对就可以;教师可示范表达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发现数的加减计算和数的意义本质是一样的。如,17中有1个十、7个一,17=10+7,就是1个十加7个一。出示4)数的加减计算和数的意义本质是一样的。师: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示:3.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师:结合第四单元20以内的加法,谁来说一说这句话中的“进位”是什么意思?可以举例说明。生1:7+8=15就是进位加法。生2:两个一位数相加等于两位数就是进位加法。生2的话,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进行表达师: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重要,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关键知识。大家说一说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生:凑十法。出示:凑十法师:说得对,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就是凑十法。谁能举例加以解释?学生举例,表达计算过程师: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连加计算,谁来说一说连加计算有什么特殊规定?生:连加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师:连加是3个或3个以上的数相加,为了保证运算正确,所以规定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这叫作运算顺序。出示:连加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7

帖子

2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3
发表于 2024-12-4 08: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生字教学“活”起来
生字教学相对于课文教学来讲比较枯燥,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却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在生字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良性的师生互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格外重要。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我平时增加生字教学趣味性的课堂活动。
1花样书空
生字教学常用的是手指书空,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用身体的其他部位书空,比如“用屁股写字”、“用下巴写字”、“用肩膀写字”,增加书空的趣味性,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的兴趣会更强烈。
2你写我猜
建立在花样书空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你写我猜。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派出一位同学花样书空一个汉字,让对方去猜。对方猜对加一分,猜错不扣分。如果笔顺书写错误,要扣一分。两组依次进行,并对猜字时间进行限制。
3小老师讲生字
把一些“老生常谈”的生字知识交给学生进行讲解, 前提是老师提前带着全班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和要点的讲解。把老师换成“小老师”,学生会觉得新鲜而有趣,听起来会更认真,他们会集中精力听小老师讲得对不对,这样既能复习知识,还能起到一定的检测作用。
4词语接龙
在所学生字中选择一个进行组词,组内进行词语接龙,可以同音不同字,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
5老师示错
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大胆“犯错” ,这也是调动学生情绪的一个点,我们可以将所教的字故意写错让学生发现
创建有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们都“活”起来: 学生喜欢、老师热情、师生有参与感、课堂有节奏, 这样“活”的课堂才算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1

帖子

3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0
发表于 2024-12-5 15: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牛姗姗 于 2024-12-5 16:12 编辑

从教走向学的教学实践
  ——《9加几》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都在看什么动画片呀?
生:………
师:哇,这么多,那你们猜猜老师最近在看什么呀?
生:………
师:哇,太厉害了吧,我确实在看小马宝莉耶。而且我最近在收集小马宝莉卡呢,给你们看看吧。(出示卡片)
师:这是我上周收集的,这是我这周收集的,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生:1 2 3 4 5 6 7 8 9
师:那这周收集的你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3
(出示课件:数学信息)
师:哈哈,看来数数是难不倒你们了。那谁能根据刚才的数学信息,给大家提个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张卡片?
师:算式?
生:9+3=12
师(板书:9+3=)
师:啊?!这么快就计算出来了,你们一定有好方法!
师:现在请把你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
(教师巡视,交流或指导)
师:谁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上台演示)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其实都是在干嘛呢?
生:把9凑成10。
师:哦,那谁能上来给大家把10找出来呢?
生:上台画图
师:你画的可真准确。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问小老师吗?那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非要凑成10呢?
生:因为10好算,10加几就是十几。
师:哦,那9还差1凑成10,去哪里找这个1呢?
生:从3里分出一个1
师:哦!原来是这么个道理啊,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是)
师:这个“凑十法”真是太巧妙了,请把掌声送给优秀的自己!
师:孩子们,数学有它独特的简洁美,请你试着把刚才“凑十”的过程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吧!
(师展示)
师:XX,你为什么这样表示呀?
生:3分成1和2,9加1是10,10加2是12。
师:谁和她的想法一样?(共识)
师:哇,真想给你们颁发一个小小数学家奖状,都能创作了,水平真高啊!
师: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
(师生共写“枝形图”)
师:孩子们,根据刚才的计算经验,来试一试这几道题吧!
(教师巡视)
师:谁想说说你的结果
1.2学生说,3一起说)
师:孩子们,我们在用“凑十法”计算的时候,凑十的过程是在心里完成的,算式中只写得数就行。
教学反思:本课中,教师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只参与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孩子,从提问题到探究到得出结论,全程由孩子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所以课堂较之前活跃不少,而且学习效果也比之前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71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0
发表于 2024-12-5 16: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真心为桥,筑家校共育之路——读《高手教师》有感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家校沟通无疑是一座连接学校与家庭的关键桥梁,而《高手教师》中关于家校沟通的理念为我们照亮了这座桥梁的构建之道。其中“家校沟通决定的因素绝不是技巧,而是你的诚恳、你的目标、你的价值观、你对知识的热爱、你对孩子真正的关心、你生命中整体散发出来的向上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你就是这几句话的主语”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家校沟通的核心与精髓。
      诚恳,是家校沟通的基石。当教师以一颗真诚的心面对家长时,所有的交流都褪去了虚伪的外衣。例如,在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问题时,不是遮遮掩掩或者避重就轻,而是如实且客观地陈述情况。如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发生小摩擦等,以诚恳的态度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改正。这种诚恳会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真心,从而放下防备与抵触,积极地与教师携手应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明确的目标是家校沟通的方向标。高手教师深知与家长沟通时,不能漫无目的,而是要围绕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展开。无论是学业成绩的提升、品德修养的塑造还是兴趣特长的培养,都需要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比如我们班在制定孩子本学期的阅读计划时,我就与家长沟通确定要在本学期让孩子们读完一定数量适合二年级的课外书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此目标为导向,双方分别在学校和家庭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我在课堂上组织阅读分享会,家长在家中陪伴孩子阅读并进行简单讨论。
      教师的价值观在家校沟通中犹如一盏明灯。秉持着积极、正面价值观的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能够传递出正能量。在面对孩子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时,我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家长,让他们明白在二年级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与互助意识远比单纯的竞争更重要。像在班级组织小组活动时,我们可以向家长解释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学会团队协作,而不是只看重小组比赛的输赢,使家长也能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观念。
      对知识的热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一位热爱知识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能够激发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重视与支持。例如在介绍新的语文学习方法时,教师充满激情地向家长讲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孩子语言积累和文化素养提升的巨大作用,家长在教师的感染下,更愿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购买书籍、安排阅读时间等,与教师一起助力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对孩子真正的关心是家校沟通的情感纽带。当教师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无论是情绪的波动、学习上的小挫折还是与同学关系的小困扰,并及时与家长分享时,家长能深切体会到教师的用心。如孩子在学校因为被老师批评而情绪低落,教师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并一起商量如何安抚孩子、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批评,这种对孩子全方位的关心让家长与教师的心紧紧相连。
      而教师生命中整体散发出来的向上感,则给予家长信心与希望。在面对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时,教师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并传递给家长。比如在班级整体成绩不理想或者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时,教师不是抱怨与推诿,而是向家长展示改进的决心和计划,让家长相信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够不断进步,克服困难。
      在《高手教师》所倡导的家校沟通理念下,教师以自身的诚恳、目标、价值观、对知识的热爱、对孩子的关心和向上感为笔墨,在家校之间绘制出一幅共育孩子成长的美好画卷,让老者(家长)安心,朋友(家长)信任,少者(孩子)在充满爱与智慧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71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0
发表于 2024-12-5 16: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蕊 于 2024-12-5 16:59 编辑

换个角度看问题

四年级孩子正处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度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一个变化期。由于上学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学生们有序的生活被混乱所替代,加长版的假期居家封闭学习使得学生出现了浮躁、焦虑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因父母干预过多而引起冲突,这些因素使他们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及行为问题。这学期再次回归校园,开学伊始,我就发现有部分孩子出现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更多地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不懂得换角度去看问题。缺乏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往往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采取更好的方法处理矛盾,处理问题的方法较偏激,因而影响到了平日的学习和生活。
针对我班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我确定了本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尝试和学习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逐步走出疫情期间的影响。
【教学目标】
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渐渐走出疫情影响从而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困境。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学会用换个角度的方法积极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换角度看问题并向积极乐观的方面去思考。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 30分钟
【教学准备】
1.相关游戏、图片、视频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转换思维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在开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做“全身唱反调”,比如我说举左手,你们就要举右手,我说坐下,你们就要站起来。现在开始。
师提问:谁来说说,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大家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做全身动起来的热身小游戏,达到与学生之间零距离的沟通,同时在游戏里中初步体验转换思维看待问题。从而能够带着转换思维的心理进入分享课程。
生:我得先往相反的那个角度去想,如果说举左手就得往右手上想,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角度执行老师的指令。
师总结:这就是转换思维,(贴板书:转换思维)虽然转换思维让我们觉得有点儿别扭,因为要往相反的方向想,但是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转换思维,变化角度去思考。需要我们培养换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换个角度看问题》。
二、观察图片  转换角度
1.观察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来看看,从图片中你能看到什么?
师:谁来说说通过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看到其他的?
学生发言交流
师:那我同时换个角度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交流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明明看到的是同一幅图却得到了不同的观察结果呢?
学生发言交流
2.总结方法
师总结:对,这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贴板书:转换角度)同一张图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发现不同的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 结合疫情  现身说法
1.播放疫情视频一
师:那么生活中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故事。
2.播放疫情视频二
师:是啊,疫情突然爆发的时候,我们碰上了很多让我们不习惯、不舒服的事情,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老师听说学军中学的一个学生他叫林睿子,他呢就是通过转换思维,变换角度的方式来面对疫情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林睿子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师:孩子们,视频中林睿子同学是不是非常棒?他就是善于运用换角度的方法看问题。因为疫情,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事情确实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
3.说说我们自己吧
师: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回顾你的超长假期,你认为在整个疫情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想好的同学就可以写在心形的纸上。
师:我很好奇,你们都写的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发言交流并将自己的想法贴到黑板上。
4.小组讨论解问题
师:看来疫情期间大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想,如何做呢?下面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之后每组说一说本组的讨论解决结果并把方案贴在黑板上。
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分析(板书解决方案)(板书积极行动)
教师小结:你们都从不同角度说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虽然新冠疫情给我们个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我们而言是一种灾难和危害,但变换一下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正因为疫情也使我们懂得了该如何积极地去行动,我们应该学会用新的视角去看待疫情所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和影响,用新的行动去改变我们对疫情的认知。老师希望在这个后疫情时代你们能够继续积极行动。
四、总结归纳  升华主题
1.名言明理
师:同学们,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段话,我来读前半句你们来读后半句(配乐)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不能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微笑;
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把握今日;
我们不能事事成功,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力。
2.教师总结
孩子们,当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妨多换个角度去想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感谢大家的聆听。

板书:
转换思维    变换角度     积极行动      困惑及问题    解决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0

帖子

4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6
发表于 2024-12-6 13: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得意的一节课——《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的数学家都有谁呢?数学王子高斯的这句话在强调什么比较重要呢?其实数学家们好多伟大的发现都是从大胆的猜想开始的,当然猜想是不是正确,还需要科学的验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像数学家一样先猜想,再合理验证,看谁有数学家的潜质。
师:首先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呢?
生:棱长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师:其实关于体积单位我们不仅要知道有哪些,有多大,还要知道他们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究,验证进率
师:我们先来看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请你猜测一下1立方分米可能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生:1000
师:你们猜的也是1000吗?
生:是
师:你们肯定都是依据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的,那么到底是多少呢,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验证。
(一)认识dm³与cm³之间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何验证1立方分米到底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贴1平方分米=(  )立方厘米)
不着急,我们先看活动要求,请你来读一下吧。
生:活动要求:把你的想法在学习单上画一画、算一算或者用其他你喜欢的方法解决。
师:先不着急动笔,请你先想一想你想选择什么方式。
师: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做法吧,看看你们的想法一样不一样。
师:我们先来听听他的想法。
预设1:通过画图,沿着这三条棱分别摆满体积是1cm³的小正方体,可以想象出一行可以摆10个,一层可以摆10行,一共可以摆10层,10×10×10=1000(个)
师: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小正方体的话,就需要靠想象来填补,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过程,想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沿着图中这样摆,一行摆10个,一层摆10行,可以摆这样的10层,也就是一共可以摆10×10×10=1000(个)体积是1cm³的小正方体。跟你想的一样吗?
师:同学们,这种做法没有画图找1000个小正方体,也得到了结论,看看他怎么思考的呢?
预设3:1分米=10厘米
10×10×10=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师:他将1分米换算成了10厘米,得到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既可以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是1000立方厘米。
预设4:1dm2=100cm2
1dm=10cm
100×10=1000cm³
1dm³=1000cm³。
师: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区别呢?
生:用到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不同。
师:同学们,你们想到了这么多方法,验证了1dm³=1000cm³,真了不起,我们可以放心的把1000填上了。(写1000)
(二)认识m³与dm³的关系
师:接下来我们该干什么了呢?
生:验证1立方米是不是等于1000立方分米。
师:刚才我们在验证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的时候用到了4种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二。师:谁想带着学习单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呢。
1:10×10×10=1000(个)1m³=1000dm³
预设2:1米=10分米
10×10×10=1000(立方分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预设3:1m2100dm2
1m=10dm
100×10=1000m³
1m³=1000dm³
师:同学们用的方法不同,但都得到了1m³=1000dm³我们也可以放心的把这里的1000写上了。
三、沟通联系,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到这里我们不由的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对比三者的进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1:长度单位用来测量线段的长短,所以进率是10,面积单位用来表示面的大小,不仅要看一行有几个小正方形,还要看一共有几行,所以是10×10=100,而体积又增加了一个维度,不仅要看一层有几行几列小正方体,还要看有这样的几层,所以是10×10×10=1000
师:也就是可以写成10的平方、10的立方,希望通过这样纵向的梳理,让你对它们的进率有了更深刻印象。
四、应用进率,解决问题
师:接下来我先来运用今天的知识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我们来看这两道题。
师: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其实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是一样的,只是进率不同而已。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生活中的事,这是一个洗衣机的包装箱,这组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长宽高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单位应该是什么呢?
生:厘米。
师:理由?
师:还有用别的体积单位计算的吗?
生:以立方厘米为单位,太小了。
师: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为单位更符合生活情境。现在请你动笔算一算吧。
师: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选择适当的单位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大胆猜测到科学验证得到相邻的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那么相隔的立方厘米和立方米的关系是多少呢,留给大家课后想一想吧,相信这么会思考的你们一定能推算出来。
师:最后再给大家留一个问题可以课后探讨,你相信吗?把1立方米的正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摞起来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这是真的吗?留给大家课后探讨吧。
我的反思
一节好课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好的课堂总能生成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思考解惑然后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要做到把时间交还给学生、把思考交于学生,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更加注重落实核心素养,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并在讨论中自己解决。
比如这节课中让学生自主验证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先独立思考验证方法,再小组交流不同方法,然后全班一起讨论交流,最后借助课件动态展示,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达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4:02 , Processed in 0.0810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