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学阅读成为打开世界的钥匙 ——记六年级数学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在六年级教室的墙面上,挂着孩子们精心制作的一张张数学报纸,一个个数学漫画。用数对表示座位,用正负数记录温度,用比例配置饮料,用圆柱表现生活。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正是我们数学阅读课程的生动脚本。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始终相信:数学不仅是课本上的定理公式,更是观察世界的思维工具。依托2022年新课标理念,结合我校“办一所有趣的学校,做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我们以数学阅读为支点,搭建起连接知识与生活、思维与创造的桥梁。 一、定制“三维阅读图谱”:让教材内容生长出文化根系 针对六年级下册数学前四个单元“生活中的负数”“位置”“正比例反比例”“圆柱与圆锥”,我们突破教材局限,构建了“知识溯源—生活应用—思维拓展”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追根溯源:触摸数学的温度 给“生活中的负数”配上《九章算术》中“正负术”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看见古人用红黑算筹区分盈亏的智慧;讲“数对”时,呈现笛卡尔在病床上观察蜘蛛结网灵感乍现的轶事,让坐标系的诞生成为可触摸的思维历险;说到“圆柱圆锥”,引入埃及圆柱神庙与冰淇淋甜筒的演变史,让几何图形褪去抽象外衣,承载人类文明的印记。 *联结现实:发现数学的在场 我们将阅读材料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用“电梯楼层按钮”解读负数的实际意义,用“奶茶甜度配比”理解正比例关系,用“买圆柱形甜筒和圆锥形甜筒哪个更划算”来探究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此时数学从课本走进了真实生活。 *思维进阶:搭建探索的阶梯 针对“为什么把自来水管做成圆形”“薯片为什么选择高个子包装”“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等深层问题,我们提供《亲近数学》《超级课堂动画奥数课》等拓展资源,借助数学公式计算发现,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把自来水管制成圆柱形时,容积最大。用长和宽一定的长方形纸做圆柱的侧面时,围成的是矮胖子的容积大于高个子。“矮胖体积大”也深深的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借助Ai动画演示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的视频,让学生对比例的应用有了更好的感知。让抽象概念在可视化解读中变得可感可知。 二、创设“沉浸式实践场”:让阅读体验转化为创造能量 阅读的终极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欲望。我们设计了“阅读—创造”的两级进阶活动: - 第一阶:问题驱动的深度对话 每节阅读课伊始,学生先自主阅读,阅读后老师针对故事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拓展负数的内容时,我们提到了《九章算术》。那《九章算术》究竟指什么呢?我们在课上立即用豆包搜索了一下《九章算术》的内容。通过前面几次的阅读,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认为阅读就和他没关系了,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对这部分内容也进行了优化。即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让学生自己在书中勾画出重点知识、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随后进入“问题发布会”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先讨论。学生能解答的让同学之间解答。解答不出的老师作为参与者,借助Ai工具和同学们一起解答。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 第二阶:个性化创作的意义升华 鼓励学生用擅长的方式呈现数学发现:有的小组将课外拓展内容制成ppt,系统的给同学们讲解了方中圆、圆中方的问题,同时借助视频,对方圆套中套中方圆的关系有了清晰地了解。有的小组借助呈现“数学家的故事”改编成四格漫画,将帕斯卡讲堂生动的呈现出来。有的学生借助最近的乒乓赛事,给大家介绍了国乒中的数学,让其他同学了解了乒乓球运动员以及乒乓球的运动轨迹。有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从地理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了中国最寒冷的几个地方的温度,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的同学创办《走进数学》小期刊,刊登“生活中的比例——自制下午茶”“电影院的座位”“正比例(可乐)、反比例(披萨)”等原创小漫画。每个月,我们会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中也会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并进行改进。这些作品不仅是学习成果,更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载体。 三、看见“生长的力量”:让数学素养在真实情境中扎根 将近两个月的课程实践,我们见证了令人欣喜的改变: - 认知转变:从“解题”到“看见” 学生不再视数学为孤立的知识模块,而是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密码。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路过商场时,我会不自觉地用数对定位店铺位置;看到饮料瓶,会想想它的容积是不是符合圆柱体积公式——原来数学藏在每一个角落里。” - 思维进阶:从“接受”到“创造” 在“圆柱表面积”的拓展阅读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披萨店的披萨包装都用长方体而不用圆柱”,从而引发其他学生思考。从运输、材料费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理有据。这种思考,正是数学阅读赋予的珍贵礼物。 四、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 当数学阅读与生活实践共振,当知识学习与创造表达共鸣,数学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点亮思维的火炬。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中看见自己,在阅读中遇见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