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1-30 16: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问题: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上课思考?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考。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情境;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不断地获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最终应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数学教学旨在逐渐建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的教学。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抓住数学教学的核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首要任务。那么,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精心创设学生较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发数学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探索空间。要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探索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隐含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能结合身边生活实际去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
二、鼓励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迪数学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史也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史,而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数学发展和创新的伊始,其意义正如爱因斯坦所深刻地指出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是“探”的开端和主线,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
当教师创设了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后,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由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质疑提问、探索解答;这种改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增强团队合作,提高探索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各类学生提供合作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以此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想要与人合作,会与人合作,乐意与人合作,通过合作提高探索能力。
四、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不仅要把知识传给学生,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也就是教学生“渔”,而不是送给学生“鱼”。学生给足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全面考虑,减少错误。反应迅速的学生给足比较慢的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所发展。
五、适时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思考
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反思,使学生意识和体会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目的和任务,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变量的变化情况;意识到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学习任务和自己的学习能力去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意识到失败时应采取哪些补救措施去改进自己的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如在算法多样化现象中,教师一方面要提倡、鼓励尊重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也应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反思,主动吸纳其他好的算法,逐渐实现算法的最优化、熟练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