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2

主题

31

帖子

14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8
发表于 2022-6-9 1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理想国》有感

      以前总是在上学时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现在我自己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解。基于自己是一名老师,我特别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图还为理想国中的教育划分了年龄段,讲求阶段性教学。他提出要以游戏的方式向儿童传授教育。在7到18岁时要给予青年普通教育,包括艺术,音乐,诗歌,舞蹈,体操及军训等。18到20岁要以体育锻炼为主,主要学习军训,然后是科学理论。20到30岁,要传授给人们辩证法的思想,培养思维,以便日后能成为统治者。少数人在30岁以后能够学习哲学,5年后相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通过15年的实践,进行老试,并为国家统治者。由此来看,柏拉
图的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等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柏拉图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他提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与现在普谝提倡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很相近的。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章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67

帖子

2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4
发表于 2022-6-9 1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开《夏山学校》映入眼帘的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学校吗?听起来,真不可思议,瞬间有了读下去的浓厚兴趣。
书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成年人不给他约束,他就会尽可能地发展他的潜能,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它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 “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他整个个性内在的生命力,应该是完全自发的。”在夏山,如果你不想上课,就可以不上,当你想上的时候可以上,有些夏山的孩子用了几年时间待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不去教室,不去学习,当她想学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竟然用了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了整个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课程,成年之后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
“给予孩子们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给予孩子们权利,让他们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给予孩子们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然地成长。给予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不会感受到成人制造的压制和恐惧。”也许,从夏山学校毕业的孩子们走上社会,头上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崇高的声望,但是,这些学生日后都成为了全面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自尊、自信、对自身有足够的认识,融入主流社会后的生活依旧令人满意,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承担各自的社会角色,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夏山学校的目标不正是如此吗?
“以生为本”这一句被无数教育专家学者重复得毫无新意的话,在夏山学校这里得到了最真实最彻底的实践。“让学校来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学校。”这是夏山学校基于对孩子善良天性的信任所坚持的办学信念,历经一个世纪都从未动摇。夏山学校从学生的终生发展着眼,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地找到自己内心的方向,能学会自信地生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感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97

帖子

44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1
发表于 2022-6-9 15: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一部教育著作,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内心不仅仅是“感动”,更是“震撼”。这本书李老师并非用条条框框的理论阐述,而是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的故事,真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觉得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老师。
   李老师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万能的,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7

帖子

13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8
发表于 2022-6-9 16: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不相信奇迹,但是却对任何奇迹故事都有兴趣的我,选择了雷夫·艾斯奎斯的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理论创新了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且直接展示可以具体操作实施的方法。例如:他设立“终身阅读”,“生活中的数学”、“以运动为本”等课程;同时也反对铁腕管理,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等等方法。下述观点正是选自本书,是我获益匪浅。
一、用信任取代恐惧“很多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不惜为了自己的自尊,损坏孩子的自尊。“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孩子,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物,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要用信任取代恐惧”,创造信任的课堂。如通过信任训练,让学生理解“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同时,“大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孩子们对他的信任破灭。”
二、纪律必须合乎逻辑“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正在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
三、你就是榜样。言传身教,绝对不要忘记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我错了。当时的我不懂“对小时发货,重要议题就得不到处理”的道理。身为榜样的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达好的构想,而不是当个专制的暴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就是等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为充满自信又快乐的人。这不容易。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赢得你的信任。有些孩子会背叛你对他们的信任。然而,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有个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优异表现的可能。请尽一切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做个公平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身为教师的你将有所成长,而在你所打造的环境里,孩子们也将茁壮成长,展现出让你和他们自己都惊奇的好表现。
四、道德发展六阶段(选自科尔伯格)
(一)我不想惹麻烦“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
(二)我想要奖赏“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三)我想取悦某人“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为父母改变自己的人生选择。
(四)我要遵守规则。有不少老师会带领学生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让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则。“规则固然有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五)我能体贴别人,“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难,但是“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尽力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0

帖子

4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6
发表于 2022-6-10 10: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传》读书分享
这几天,我读了《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
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直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人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71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0
发表于 2022-6-10 17: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蕊 于 2022-6-15 14:49 编辑

最近拜读了于永正先生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感慨颇多。这本书是他从教50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来令人愉悦,也带给我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行列里的我,有太多东西要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我相信也一定困扰着很多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干做"甘草”,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教学能力并不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与学生所需要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难,可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如此教育真会出现一种别样的境界。于老师说,我的一生是由这样的无数像砖土一样的小建筑成的,但是就是这么一堆近乎琐碎的喜欢学生的行为,却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必活得轰轰烈烈,只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我喜欢他,就要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付出喜欢的行为,可以用手,可以用掌声,可以用表扬的方式,可以用暗含期待的方式谈话,甚至可以用起外号来传递喜欢的信息。简而言之,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儿,一件小礼品,总之一定是行为,行为的背后是师爱。师爱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都谈不上真正的爱,理解是爱的别名。

  今后我上课时会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孩子,时常面带笑容看他们,让他们随时能够感受感受到我很在意他们,脸上有微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畏惧感,让微笑成为我们的名片,那孩子就会喜欢跟你亲近,就能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4

帖子

29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3
发表于 2022-6-10 19: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教育  尊重学生

       曲新红主编的《小学尊重教育主题活动设计》一书,让我感受颇多。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尊重如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阳光雨露。尊重是人性的需要,尊重是人际沟通的前提,尊重引发自尊与自信。尊重是对自己和他人人格与价值的肯定,是体现良好品性的一个方面,因而尊重教育也是学生良好品性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尊重教育?尊重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信任和尊重,以树立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信的心态,进而促使其自我教育,促进他们成长的一种主体教育方法。“细雨湿衣看不见,鲜花落地听无声”,良好的品性养成需要细心的润泽。
       编者认为品性养成教育需要把握三点:一是环境育人;二是活动育人;三是习惯育人。
      本着环境育人的原则,编者从学生生活中所载的不同魂晶,即课堂、班级、校园、家庭、社区、社会等六个不同的环境,可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的任务和事例入手,安排主题活动。
      本着活动育人的原则,编者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以班队会的形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活动育人。比如,辩论、故事、表演、演唱、相声、笑话等活动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普遍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成长的机会。
      本着习惯育人的原则,编者把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法规、尊重民族习俗等有机渗透到不同的章节中,意在让学生自觉养成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同时,书中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分享,善用礼貌用语,遇到事情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些良好的品质与习惯,都有专门的设计。
      尊重教育不是嘴上喊出来的口号,而是需要真正地渗透到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的,这样的一本书,给了我具体而又清晰的指导,是我在尊重教育这条路上的良师益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3

帖子

12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3
发表于 2022-6-13 09: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心得  
1.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2.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
3.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我更懂得了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读《终身成长》让我明白:
1.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无关年龄。
2.让我们了解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3.了解了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4.学会努力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①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②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53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发表于 2022-6-13 10: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学期我读的教育专著是《孩子们,你们好!》
读完第二章的前五小节,我不禁被阿莫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们强烈的责任感所感动。
正如阿莫纳什维利老师所说的“儿童纪律的主要之点在于不是去压制顽皮,而是去改造它。不能要求儿童去做我们用自已的教育学不能开导他们的事。”
儿童的喧嚷就是欢乐和愉快的。孩子们蹦蹦跳跳,说话大声嚷嚷,富有表情,干什么总是心急如焚,但他们这样做绝不是故意的:发展着的机能促使他们东奔西跑和使尽力气“闯祸”。儿童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心理机能尚不成熟,需要得到发展。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贪玩调皮、充满好奇心,易于感情冲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有时还会闯祸……我们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去要求他们,而是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顺乎儿童的天性,因势利导地去教育他们。如果采取强行禁止的办法,势必会引起儿童的不满和发生师生冲突。一旦发生师生冲突,教育过程就会失控,也就没有教育效果可言。
“我们要像医生给病人治病那样对待有过错的儿童,给他特别的爱和关怀,帮助他改正错误。”因此,我认为,最好不去追究有过错的儿童,而是当着他的面,并在他的参加下恢复秩序,认清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从中吸取教训。
阿莫纳什维利老师班里的孩子是开心的、幸福的、健康的,因为他们有甜蜜的入学、快乐的阅读、迷人的习作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他们有一位充满了教学机智和智慧的老师,他以对教育无私的爱、智慧的爱、生趣盎然又充满原则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阿莫纳什维利用他的言行,对“我们应当怎样做教师”这个教育世界的核心问题作出了最真切、最完美的回答;他以他无与伦比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从心里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校有一种由衷的向往,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75

帖子

4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6
发表于 2022-6-13 1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课程的逻辑》——如何重建教学
暑假中我读了《课程的逻辑》一书。这本书由钟启泉教授所作,它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展开,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课程发展的回归、课程统整的建构、概念的重建、教学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的实施、教材观的改变、教学评价的革新等等。现在我把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沟通在教学中不可缺少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时不存在的”。教学时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之基础的过程。好的教师是学生可信赖的人,是拥有专业力量的值得尊敬的成人。这种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加强”,而是“内在养成”的,亦即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如何与学生交流、沟通,用沟通的艺术征服学生。
二、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
  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灌输式的知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回归生活,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自由发展,只有这样,课程就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而是拥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当时学的时候记得十分的牢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的淡出了自己的脑海,任凭怎样努力都记不起来了。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当时自己对这些知识根本没有自己的体验,只是为了考试强行记了下来。而有些实践类的学习项目,虽然当时学的时候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但是,由于自己亲手操作过、体验过,虽然过了好多年,但却依然记忆犹新。这正印证了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的体验这一说法。
课程主要是聚焦人类的文化和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即为学生的文化和智力发展奠基。美术作为一门审美素养提升学科,拥有自己的学科特色,通过物象之美,体验人间美好情感,提升自身的艺术情操。课程也是一样,有自己的逻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按照课程的逻辑,设计备课,设计预设问题,设计课堂训练。
总之,只有遵循课程的逻辑,才能高效的实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9:38 , Processed in 0.1054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