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校本课程《人生幸福课》

  [复制链接]

14

主题

96

帖子

3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8
发表于 2022-6-14 11: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洞见》——读出来的幸福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看,叫作《洞见》。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赖特,就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证什么是佛陀最本质的教育。如果你觉得现实的生活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觉得自己很难找到幸福感,建议你看看这本书。
引用一下作者的话,这个作者说:“冥想确实使我更幸福了一些,比起以往,我现在体会的幸福包含着对宇宙更真实的认识。我认为建立在真相基础上的幸福,比没有这个基础的幸福更好。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说,洞见冥想给你的生命带来的任何幸福增量,都是特别值得为之努力的:因为这些是可靠的幸福增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80

帖子

31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
发表于 2022-6-14 1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态》这本书是美国加州加州州立大学领导力教授赖安·戈特弗雷森的著作。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我们一生中90%的判断,都是心态在悄悄帮我们做决定。心态是我们心理能量的过滤器。
人生就像一艘船,而心态就像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船舵,正在无意识地控制着我们人生的方向,塑造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相同的情境时,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如果我们能提升心态,就能提高思维能力、学习和行动力。
书中介绍了人的四组心态模式:
固定型心态与成长型心态;
封闭型心态与开放型心态;
防御型心态与进取型形态;
内向型心态与外向型心态。
成长型心态重视学习和成长,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失败和努力。成长型心态的人关注的是有没有提升,有没有进步,没有学到新东西。其观念是:“如果成功没有如期而至,那只是因为我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
封闭型心态,关注自己是否正确,以及自己在他人眼里是否正确;开放型心态则努力寻求事物的真相,以最佳方式进行思考。
培养开放型心态可以通过冥想,改变认知,增加思维容量。
防御型心态逃避问题,害怕损失,受制于环境,只想做简单轻松的事。而进取型心态会主动为自己设立目标,想要有所得有所赢,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培养进取型心态,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榜样,读更加宏大的书,记积极的心态日记,比如每天记下三件令人惊喜、快乐的事。
内向型心态认为自己比他人重要,以挑剔、消极的眼光看待他人;而外向型心态则认为所有人都很重要,其他人都是有价值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共情。
培养外向型心态,需要主动关心他人,更加关爱自己,觉知自己的恐惧和自我背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84

帖子

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7
发表于 2022-6-14 14: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你好,小孩》有感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的经历影响着我们一生的生活状态,我们的人生已无法逆转,但我们都努力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的更幸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得到更多的爱,社会才会有更多的爱,生活才会更幸福。
接下来,我们从两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
1. 家庭角度
孩子在六岁以前,他的自我评价是来自外界对他的评价。如果他每天接收到的信号都是正向的,比如说:你是擅长整理的,你是体谅别人的,你是乐于分享的。那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朝着你说的这个方向去成长,他承载的,是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孩子做错了,你第一时间给他贴上负面标签,比如说:你就是个懒孩子,你就是邋遢鬼,你没有希望。那孩子所承受的,就是很负面的情绪,而且他的不当行为很可能在这种标签下被强化。
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如何更好的宣泄这种情绪,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一环。
丧偶式育儿这个观点的提出,如果没有被正确的接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就是妈妈可能会一直对着老公抱怨说,我不就是在经历丧偶式育儿吗?而爸爸们呢,可能在这种观点的强化下,就觉得很有压力,或者说大家都是这样,然后就真的撒手不管。通过观察身边的朋友,我发现一个问题,那些被妻子鼓励的丈夫,那些得到信任的爸爸们,其实都渐渐成长为非常得力的家庭助手
其实小孩子也是一样的,放手、信任,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关于妈妈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作者有段话,特别值得借鉴,她说,有段时间自家孩子都有点儿上天了,她还在那里共情、理性沟通,结果把自己内伤到不行。后来,她意识到,妈妈其实不是超人,妈妈是有情绪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于是在一次孩子把家里弄得很乱的时候,她对孩子说:妈妈刚收拾完的房间,一下子这么乱,我觉得很崩溃。当她把情绪适当的发泄出来,其实孩子是感受得到的。只是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不要人身攻击,就是对事不对人,不要说你就是怎么怎么样的人,而是说,这件事情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强调的是这件事情让我不舒服,而不是你这个人让我不舒服,孩子就不会产生说你不爱我,或者我不值得爱这种想法。
这大概就是把我的感受说出来,而不是冠以爱的名义,强求你去做什么事。
2.社会角度
作者李小萌,有一次带孩子去看电影,但是因为孩子选了一部很孩子气的影片,于是她尝试着对女儿说:“妈妈找一个茶馆看书,电影散场之前在门口等你,可以吗?”结果小姑娘同意了。到了检票口,检票的男孩子看着作者站着不动,就很疑惑,于是问:“您呢?”作者答:“她一个人看”。这个男孩子犹豫了一下,让作者把小姑娘叫回来,并对作者说:“您告诉她,一会儿影片结束,不要跟随工作人员从出口出去,和工作人员说一下,还在这个检票口来,妈妈在这里等”。距离散场还有两分钟的时候,这个男孩子又犹豫了一下之后,对作者说:“您直接进去吧”。
这个男孩子的这种,担心孩子走失的善意,对孩子来说,是特别珍贵的。如果这种善意的举动,是得到工作单位认可的,那这种善意就更加能够被放大。
木木原来每天去幼儿园都会撕心裂肺的哭,问其原因:“因为舍不得妈妈,想让妈妈陪伴”。因此我很焦虑,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后,老师很有耐心的告诉我是很正常的入园分离焦虑,老师告诉我的方法是坚持送,然后让孩子慢慢的爱上幼儿园。为了让孩子爱上幼儿园,我买来了很多缓解入园焦虑的绘本,如:《幼儿园的一天》、《幼儿园里交朋友》、《幼儿园里守规则》、《老师我想上厕所》、《嘘 午安》等等,因为我认为可能对陌生的环境有些害怕,不知道怎么表达需求,通过绘本讲给他方法。爸爸则认为孩子可能不太会交朋友,于是每天放学带他在小区里和小朋一起玩,去朋友家玩,慢慢的他在幼儿园有了自己的朋友。老师给了孩子足够的爱,每天早晨老师在门口的等待,老师的谈心、聊天以及约定,每天晚上老师的表扬电话,让他慢慢的消除了上幼儿园的焦虑,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爱是可以流动和传递的,每个被善待的人,都会努力想要把这份善意反射出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9

帖子

1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3
发表于 2022-6-14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出思维泥潭》是一本帮你解决如何创新的书。      
      小朋友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见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逐渐增加对世界的了解。成人后的你也许有过灵光乍现的时候,脑中闪现过某个奇思妙想,可惜时间太短,难以捕捉。创造力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了。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罗伯塔·乃斯的新书《走出思维泥潭》给我们带来了强心剂。她认为成年人的创造力并没有消失,可以被重新唤醒。无论你是否年轻,都可以被训练得更有想象力。《走出思维泥潭》提出利用并放大个人内在的能力来进行发明创造的方法。本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独特的原创性思想并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并且实际上很难产生。其次,本书会教你如何克服创造力障碍。
一、打破认知框架,让思维活起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引起问题的认知框架内思考,则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由于受教育程度、活动范围、社交范围的限制,人们逐渐落入思维的舒适区,形成了范式思维模式,这就是认知框架。而这个认知框架是由范式造成的。范式是一切事物的联系,是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所以我们很难打破范式。就好像有人说,所有的孩子都不用上学一样,大家会认为这个人疯了。所以打破范式很难被人接受。因此我们就很难跳出框架,就很难自由的思考。就像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一样,我们的认知框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解放自己的思想,就要先学会如何跳出认知框架。
       重构认知框架对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繁荣都具有深远影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重构认知框架的标准步骤:一,提高对当前认知框架的认识。二,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三,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四,考虑新认知框架的结果,包括利和弊两个方面。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跳出这个认知框架呢?书里面给我们推荐了一个方法,就是脑筋急转弯。比如,你能以最快速度把冰变成水吗?我们的惯性思维就是会想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给冰加热。答案是把“冰”字的 “ 冫”去掉,变成“水”字。还有就是你要提高对当前认知框架的认识,考虑保持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然后重新设计一个新的框架,还要重新考虑新框架的利弊。提高对当前框架认识的办法就是练习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假如你是创业者,就要像艺术家一样去仔细观察,观察那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当发现很多人不愿出门就可以吃到家附近的美食,美团外卖应运而生。
     尝试运用隐喻,把两个毫无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最有利于我们创新的是两个工具:冥想和放松。当你经过大量输入,深入一个主题,仔细去想怎么解决问题的时候,怎么都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反而在你跑步,听歌,散步,冥想的时候,突然灵感就来了,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二、发展创新性思维,让想象力飞起来。
        作者看来,驱动创新思维,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和智力探险欲望。释放内心的好奇心,尽可能多地问自己“为什么”。而要想找到巧妙且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就成功了一半。问题始于广泛而不可抗拒的兴趣,需要考虑下面三个特点:合理性——你感兴趣的领域不应该已经有了明确的方案。可行性——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方式使得解决方案有实现的可能。实用性——希望你感兴趣的领域有科学或社会意义。
      产生新创意的工具有很多,类比是科学研究工作中最常用于开拓创新空间和产生替代思想的工具之一。类比几乎是思维活动中的常见因素,是科学史核心的创新工具,也是检验同一科学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相似和不同之处的有力工具。
        拓宽视角,缩小视角,反向思维,重新组织与重新排列都迫使你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他们会使你跳出熟悉的决策框架和模式让你自由的进入新的想法空间。你可以使用一个、多个或者所有这些工具。这个方法就是不断地敲打,直到你打破习惯性思维的藩篱。
三、聚焦合适的答案,让创新孵化出来。
      前面提过了合理的问题。又通过各种创新工具产生了一些想法。但是决定优先从哪个想法入手可能会非常棘手。安全排除想法的一种方法是要放弃那些可以被证据否定的想法,最可能实现的假设通常是反对证据最少的那个而不是证据最多的那个。同时,在收集数据时,最好避免过早的形成印象。促进自己想法聚焦的第二种方法是将自己限定在那些最合理、最可行、最有用的想法上。第三种方法是快速原型法,第四种是与世界进行交互。最后,实施哪个想法的决定可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情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69

帖子

62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5
发表于 2022-6-14 16: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心里的答案都会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家庭和睦,朋友成群,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一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了权利地位和金钱就是幸福。其实,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就会不同。
    在听了樊登的《幸福的感觉》后,听了他对幸福的理解,感觉自己对什么是幸福有了新的理解,文中他说当一个人拥有了金钱地位容貌和健康的时候是不是就完全幸福了呢?换作以前我肯定会回答是,可是听了他的讲谈后,才知道幸福并不是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是在于内心的充实。就像他说的大明星张国荣,在我们看来他拥有了一切我们正在努力争取的那些东西,而他都拥有了为什么还要自杀呢?现在看来应该是失去了对幸福的感知力吧。对于幸福他已经麻木了,对生活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目标,没有了动力,人生一篇迷茫。文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就是“我在为未来努力,但是我在开心的享受努力的过程。”我们要活在当下,在向理想和目标迈进时也不要忘记享受一下努力的过程和喜悦。
    幸福不是你拥有多么的光鲜耀眼,也不是你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幸福是过好现在的每一天,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停下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活在当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94

帖子

37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6
发表于 2022-6-14 17: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苏菲的世界》,我才意识到小时候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竟然也有哲学的影子。囊括人类与世界的终极原理,那些关于思维与存在的高深逻辑,原来也可以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是,这种孩子般的温馨也把我带入了烦恼中——我们探索千年,忙碌一生,却无法确定我们个体的存在与否。《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十四岁女孩学习哲学的神奇经历。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家都只习惯性地当它是摆放哲学信息的框架了,但如果摒弃攫取信息的心态细细回味,就能找到新的理解与迷惑。
一直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让人敬而远之。可是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68

帖子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4
发表于 2022-6-14 18: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有感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幸福的,物质充盈、信息发达……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也因此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结合2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实践,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看待幸福的差异性,为当下的中国人重新解读幸福。幸福不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理性思辨的语言、丰富接地气的实验案例,揭开关于幸福的六大谜题,让人受益匪浅。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顿时觉得身心轻松,心情愉悦。那么我们穷极一生所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幸福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甚至可以度量的,有很多的科学方法。幸福的时候,有四种神经化学递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开心不起来。分别是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他们对我们的身心状态的愉悦感受特别重要
        你的看法,是你看待事物的能力,而不是那个事本身,那个事本身并不带有什么独特的性质。 的确,生活中其实幸福很简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过于物质化的定义为人们所累,幸福变了味,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才是幸福的来源,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呢,有了是否我们就真的幸福了?还是又被另一种东西所累,又开始追寻? 消极情绪,悲观情绪,愤怒情绪,不好的情绪都是保护机制是有必要的。杏仁核在鼻子后面,当愤怒时可以深呼吸和闻香味。 攀比心理。以自身的短处和别人长处对比,局部和全局的差别。 行为和思维是互通的,可以上面影响下面,也可以下面影响上面。性格难改,但行为习惯可以改变。
         很多人抵触幸福,是因为接触很多的心灵鸡汤。心灵鸡汤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是无法证伪的,也就无法说是对还是不对。因此,幸福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可是,人活着怎么能做到不和别人比呢?这就要有一种心态的自由度。也就是说选择怎么比,什么时候和谁比。所以人需要从多个纬度来认识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盯着别人的一个点。学会用弹性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找丰富的纬度。心态积极,其实选择的目标、方向、群体都是可以随时变化的。
        书中作者提到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发现,人们喜欢一件事情,和渴望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神经通道。我们以前老以为,我喜欢的是我渴望的。渴望就是我们喜欢、追求一件事情,往往它不一定是我们生活中间需要的。比如有很多钱,其实不一定真正需要,而是欲望。而人真正需要的是感情,是健康、愉悦、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每个人真正的需要。
        活好当下,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幸福其实每天都与我们相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8

帖子

3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3
发表于 2022-6-14 18: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近几年积极心理学风靡全球,了解了不少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感觉在自己受益匪浅,而且有一种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欲望,希望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都是乐观积极的。甚至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是乐观积极地。所以看到马丁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本书目的在于让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教会儿童习得乐观。这本书与其他育儿及自我提升书籍不同的是,它不仅有理论与实验,还有一些关于育儿问题的重要建议。一些自称专家的人,轻率的意见令许多父母如获救命稻草,基于脆弱的证明、原理和临床的假设,来改变自己抚养孩子的方式。《教出乐观的孩子》彻底改变这一点,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和自尊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ABCDE法则教出乐观的孩子。
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带给我们四点启示:
第一,乐观是可以习得的。大多数人认为乐观是天生的,有人认为我天生是个乐天派;也有人认为,我从来都是个悲观主义者。乐观或者悲观似是可以将两类人截然区分开的标签。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你正生活在一个悲观盛行的时代。好多人自我评价低,对工作和生活,前景不抱希望,感觉不到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解释研究表明,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者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这其中基因只占1%的比例,孩子的悲观很大一部分来自他所接触及尊敬的成人,如父母,老师。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单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丢掉自己身上的伤,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精力,教孩子习得乐观的技巧。
第二,积极的解释风格。乐观不是天生的,乐观的基础也不在励志口号,或者是事情胜利的想象,而在我们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及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是乐观养成的基础,他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塞里格曼指出当孩子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三个重要的纬度,需要考虑永久性、暂时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暂时性,起因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过渡性的;普遍性的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悲观的孩子爱用久性性、普遍性和个人化的原因解释坏事,他们相信,挫折或失败是不可改变的,并且会影响到她生活中的许多层面,相信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己,对失败的悲观解释,会使孩子害怕去尝试,造成习得性无助。而乐观的孩子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不会让生活面目全非,而且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的、他人的、而非自己,的原因,乐观的解释,让孩子更容易将失败视为挑战。
第三,让孩子学会反驳。让孩子学会反驳,习得乐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乐观的解释风格解读自己脑海中的想法,许多成人与儿童在受到他人指责时,都会自然的努力反驳,而一旦被自己指责,自己反驳自己的能力就很弱,因为我们坚信自己对自己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自我反驳可以揭示出你想法的不正确性,并向自己证明你的想法是夸大其词或是根本错误的。这样不正确的看法就会出现的越来越少。
第四,搭建乐观的金字塔。孩子有了掌控感作发展的基础,有正面积极性做中间力量,乐观的解释风格就顺其自然的形成了。掌控感是说孩子对自己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是大搭建乐观的金字塔的基础。掌控感是孩子切切实实对自己的表现满意。
乐观不是灵丹妙药,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不能取代孩子发展起来的强烈道德观,也不能取代雄心壮志或正义感。但是,乐观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工具,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中采取积极地态度,而不要消极地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9
发表于 2022-6-14 21: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彭凯平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和闫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联合培养社会心理学博士候选人,清华一当幸福科技实验室学习中心副主任,他们共同编写的。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app上听的,因为书的标题,就想我们的人生怎么样才能活的心花怒放,在当下社会如过问:“你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摇头或犹豫。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幸福的,物质充盈…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也因此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我们一直关注物质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没有用心去欣赏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很多人的工作是因为它对于事业发展有利,对于家庭养家糊口有帮助,对我们的收入有提升,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和价值。有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这个工作能不能让自己活得很开心、活得很幸福,这个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些太匆忙变化没跟得上。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这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我们有太多的竞争、太多的比较、太多的攀比。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们知道幸福不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
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在书中,作者把幸福定义成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工作累了一天,回家躺着休息很快乐,但如果一直这么躺着,就没意思了;学习太紧张,玩手机、玩游戏,休息一下很快乐,但如果没日没夜地玩,人也会感到很空虚。“有意义的快乐”离不开目标与创造,当我们为生活设定积极的目标,勤于创造而非消耗时,我们就能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温暖而持久的幸福。
当然,生活不总是阳光灿烂的,一定有挫折、痛苦,我们应该如何控制负面情绪,才能常享幸福这种有意义的快乐呢?在书中彭老师提到“五施”一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和心施,就是说,做五件简单而平凡的事情就可以让人获得幸福的感受。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每天都带给我们很多的变化,甚至一觉醒来会产生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我们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让自己去认识,我们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活着,为了工作,为了钱,为了家人,为了房子车子······可是我们很少为了自己,为了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活的舒服。
心花怒放是自我的一直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行动达到这些。行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老以为是性格决定的,其实是行为决定的。生命有限,充分享受每一个瞬间,把每一分钟活得幸福愉悦,我们的生命就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我们要做生活的减法,精神的减法,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多数时候都是多则祸!比如孩子有很多的玩具,他就会不知道自己改玩什么,我们逛商场,很多件衣服最后不知道该选择什么····。
幸福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看完这本书我们会豁然开朗。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后,幸福便唾手可得。去善用你的眼睛吧,就像明天你将会失明一样。去聆听美妙的天籁、悦耳的鸟鸣、铿锵有力的交响曲吧,就像明天你将会失聪一样。去用心抚摸每一个物件吧,就像明天你将会失去触觉一样。去闻花香,品尝每一口饭菜吧,就像明天你将永远无法闻到香味和尝到味道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91

帖子

3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1
发表于 2022-6-14 22: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出思维泥潭》阅读有感
《走出思维泥潭》这本讲述如何跳出传统认知框架并提升创新性思维的作品。作者认为历史的积累带给我们的各种经验知识使得我们建立起固有的认知框架,形成了思维定势,从而限制了科学的进步与创新。本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科学史上取得重大创新发现的经典案例。通过他们打破认知偏见从而有了惊人科学发现的经历,引出了创新方法,帮助读者锻炼创新性思维。
创新能力始终是一个人隐形能力中最关键的一环,从采集到种植,从捕猎到放牧,从神学到科学,从平地到天空,我们不断改变又不断突破,让生活越来越好,让制度越来越完善,对抗病魔、对抗灾害、对抗死亡,“创新能力”为人类幸福缔造出一个个过去看来尤为神奇,如今早已平常的过往。作者罗伯塔·乃斯告诉我们,创新并不是生而知之的天赋,也并不掌握少数人手中所以才显得珍贵,它可以被驯服并为你所用,利用正确的工具和方法将其当做一种类似锻炼身体的过程,那么你也能收获非凡的体验。
那么如何调试自己的创新思维,获取并凝练它呢?这本书会给你启发。
重构认知框架,让思维活起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引起问题的认知框架内思考,则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由于受教育程度、活动范围、社交范围的限制,人们逐渐落入思维的舒适区,形成了范式思维模式,这就是认知框架。我们应提高对当前认知框架的认识,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考虑新认知框架的结果。
发展创新性思维,让想象力飞起来。驱动创新思维,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和智力探险欲望。释放内心的好奇心,尽可能多地问自己“为什么”。而要想找到巧妙且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就成功了一半。问题始于广泛而不可抗拒的兴趣,需要考虑下合理性、可行性、实用性。 拓宽视角,缩小视角,反向思维,重新组织与重新排列都迫使你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跳出熟悉的决策框架和模式让你自由的进入新的想法空间,打破习惯性思维的藩篱。
世界飞速前进,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要想在未来不被淘汰,更加需要走出思维泥潭,大胆创新。认真读一读《走出思维泥潭》,书中能有你冲破束缚走出逆境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0:02 , Processed in 0.0814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