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读书,让我做一个明白人

  [复制链接]

5

主题

68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9
发表于 2021-6-24 13: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他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作为华裔特别关心祖国的发展,希望国家强大,让我们以史为鉴。
       读诗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深刻,读史使人明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史学书籍,它在生动形象的分析历史,让你翻看以后就停不下来。这本书的英文直译为不重要的1587年,但是作者却认为中国在万历十五年前后东西方走向不一样的道路。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是年仅23岁的万历皇帝执政的第15年,是元辅张居正去世的第5年,是首辅申时行上任“调剂折衷”的第4年,是海瑞和戚继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当年,是李贽削发为僧的前1年。这一年,努尔哈赤吞并各部始定国政、女真部族崛起,西班牙无敌舰队准备开征英国。这些事情看似毫无关系,但抛开历史的线性发展,切开历史的横截面进行比较,这些事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作者看来,这“平平淡淡”的一年恰是历史的重点。
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作者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窥探了当时时代的兴衰。
有人说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明朝在万历之前已经运行了两百多年,在这期间国家的政治越来越黑暗,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事实,中国从万历十五年开始走下坡路,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伤害逐步加深。
     最后想借用一下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制性,则其社会发展程度必然受到限制。”那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知道科教兴国,我们应该培养更多的人才,以史明鉴,以先人为镜,努力奋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4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发表于 2021-6-24 14: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3

帖子

3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3
发表于 2021-6-24 16: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魂的觉醒——《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一本书,副标题是通往灵魂的桥梁。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亲密关系,可以到达自己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亲密关系呢?我们以为亲密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好朋友的关系。但是,从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来看,亲密关系更应该是自我与灵魂的关系,这是一个灵魂觉醒的过程。
一怎么营造亲密关系
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美国一对公认的恩爱夫妻,丈夫说,即使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一辈子至少也有99次想杀死对方的冲动。可见,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温情、理解和爱意,但也让我们冷漠、误解和仇恨,我们受爱人的伤害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陌生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点呢?

是对对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为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为有要求,所以想塑造,当对方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就会产生愤怒。
为什么会有期望?
因为我们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来找配偶的,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们想找的那个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勤快善良、风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两个特点做不到,我们就会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无法成功,我们就会感到灰心失望,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进而认为对方没那么爱自己,再进而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跟对方过下去了。于是,婚姻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当你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并且探索情绪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时,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绪,而且也欢迎对方来帮你疏导情绪,这样,不但有助于冲突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心灵的成长一旦开始,灵魂就会引导你面向更美好的层次。但在进入那个层次之前,必须先建立这种互相信赖、互相沟通、互相接纳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85

帖子

4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4
发表于 2021-6-24 16: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感悟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姥爷看似护犊子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从教20载,从来没有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过,教学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我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可是教育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最近读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思考之余我明白: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来教儿子学习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姥爷看似在护外孙,但也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想起姥爷的那句话,让自己来个深呼吸平静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发现儿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无形之中就有了对他的表扬,就这样,辅导的效果也逐渐见成效了。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你,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习到深夜,一早起来读书预习,想想你自自己。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成人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来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      
      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84

帖子

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7
发表于 2021-6-24 16: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渴望成为像他一样优秀的人。又经常会困惑:怎样才是成功的人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使我顿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做最好的自己,便是成功!
本书提出:“成功同心圆说”,并用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他倡导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值得我的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思想开拓方向。
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但成功首先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去在乎世俗的模式,无论所处的地位与名望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少,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只要发挥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对社会、他人有益同时还从中体验到无尽的快乐,便是成功。诚然,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差距,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那就需要我们改变心态,调节情绪,不断超越自我,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也是一种成功。
“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包括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等六种,这构成了同心圆的第二层。作为一名教师,会被学生的各种问题搞得身心疲惫,会因学生的不如意而影响心情。工作经常陷入疲劳的状态。有时候会抱怨,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质疑自己对这个职业的热情,我知道,这不应该是一个年轻老师应有的状态,但需要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读了《做最好的自己》,我体会到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苛求一个孩子,应试着去了解她的兴趣、理解,包容他们的小矫情,小调皮。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他们,多给予鼓励与支持。慢慢发现接纳孩子的同时也赢得了孩子的爱。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工作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在一个饱含爱的氛围里,又怎能不快乐呢!
最后还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应用到追求理想,发现兴趣,努力学习,有效执行,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六种行为方式中,它的构成了同心圆最外面的一环。作为机场路小学的一员,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会与同事间沟通,团结合作,互帮互相,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同时保持终生学习的品格,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能力,做最好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52

帖子

32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
QQ
发表于 2021-6-24 1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的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
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该书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深深不舍。作者在作品结尾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更使读者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发表于 2021-6-25 09: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让我的教育理论更丰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透过读书能够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着,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着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博士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0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发表于 2021-6-25 15: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活着》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就会觉得自己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们没有体会到他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认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因此便由于困惑一筹莫展。
活着,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基本的潜质,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却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无聊和平庸。而我们只能一点点的去忍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披荆斩棘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得来不易,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在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也不能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灵,就让我们放分心灵感悟幸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53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发表于 2021-6-25 15: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草房子》有感
在四楼的读书阅览室无意间看到了《草房子》这本书,看完以后,受益颇深。《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痛苦的成长历程。
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9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发表于 2021-6-25 15: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悟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先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我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我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胜利。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仅有经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终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哈桑明白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侮辱,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时,阿米尔一时成了种族主义者,他先是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接下来,当心中出现一刹那的犹豫时,他对自我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对自我忠诚,自我却背叛了他,阿米尔充满了负罪感。事后,阿米尔多么期望哈桑能责骂他,甚至能够打他一顿,而哈桑并没有这样做,还是像以前那样忠诚。越是这样阿米尔越觉得负罪感深重,为了减轻良心的折磨,他便疏远哈桑,最终设计陷害了哈桑,导致阿里不得不带着哈桑离开了阿米尔的家,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阿米尔的父亲亲在明白哈桑离开后嚎啕大哭,阿米尔一向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
  之后,俄国侵占了阿富汗,战争使这个国家满目疮痍,不得已父亲带着阿米尔四处避难,最终到了美国,在那里阿米尔开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亲因为癌症的折磨永远的离开了他们。
  但,正如一句话所说:生命在于折腾。一场命运的救赎再次开始。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尔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我同父异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死去,阿米尔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带着这个小侄儿,决定替哈桑承担做父亲的职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7:37 , Processed in 0.0801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