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晓思 于 2024-12-24 15:27 编辑
《狐假虎威》教学片段 三、精读文本,剖析角色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牢固,再读课文肯定更带劲!这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横线划出描写狐狸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老虎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能看出它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开始吧。(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不少同学已经划好啦,咱们先来看描写狐狸的句子。有同学划了这句“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谁来读读这句话?你读得绘声绘色的!大家注意看,“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来,咱们一起模仿一下这个动作,是不是特别灵动、机灵的样子?那“扯着嗓子”呢,谁来扯着嗓子读读,读出那种虚张声势的感觉。(学生模仿读)读得太有意思啦!从这,咱们能感觉到狐狸是不是特别狡猾、机灵,一碰到老虎,脑子就飞速转起来想法子保命。带着这种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再看老虎的反应,“老虎一愣,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从“一愣”“蒙住” 这些词,你觉得老虎这时候啥状态呀?你来说,有点懵,没想到狐狸会这么问。对啦,威风凛凛的老虎一下子被狐狸的话唬住了,是不是有点憨憨的。 狐狸还接着忽悠呢,“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老天爷都搬出来了,狐狸可太会拿捏老虎的心理了。同学们,要是你是老虎,听了这话,心里咋想?你来说,会有点犹豫,不敢轻易下口了。没错,这狐狸多狡猾,利用老虎对老天爷的敬畏,把老虎拿捏得死死的。咱们分组,分角色读读狐狸和老虎这段精彩对话,一组读狐狸,一组读老虎,看看哪组最能读出角色的感觉。(分组朗读、评价) 后来呀,到了百兽面前,出现了特别有意思的画面,“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出示图片)大家瞧瞧这幅图,谁能上台模仿一下狐狸和老虎此刻的模样?(学生表演)表演得太像啦!看着图,咱们也能更明白这几个词语意思,“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把狐狸得意洋洋的劲儿全出来了,“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则写出老虎的犹犹豫豫。咱们带着动作,一起读读这句话,把画面感读出来。 四、情境表演,深化理解 光读还不过瘾,咱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前后桌4人为一组,分分工,谁演狐狸、老虎,谁演小兔子、小猴子这些小动物,再用手头的文具、卡纸做几个简单小道具,给大家10分钟准备时间,开始!(巡视各小组,指导表演) 好啦,哪个小组第一个上台来展示?哇,第一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其他同学可要认真看咯,看完咱们还要评一评呢。(小组表演)表演得太精彩啦,台下都响起掌声了!大家来说说,最喜欢谁的表演呀?你喜欢演狐狸的同学,把狡猾的神态表现得特别到位,还有补充的吗?嗯,觉得演老虎的同学那种威风又疑惑的感觉也诠释得不错,不过要是步伐再沉稳点就更好了。 那老师问问大家,小动物们撒腿就跑,到底是怕狐狸,还是怕老虎呀?小组快速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后发言)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说得也很对,小动物们怕的是老虎的威风,狐狸呢,就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在吓唬大家,这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啦。
教学反思: 在《狐假虎威》这堂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推行课堂微变革,力求打破传统讲授模式的桎梏,为课堂注入新活力,收获不少宝贵经验,也察觉到一些待优化之处: 一、变革亮点 1. 表演驱动,深度理解词语:传统字词教学多依赖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机械记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此次课上,我大胆引入表演环节,把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类抽象词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要表演“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时,他们得琢磨怎样的神态、动作才契合,于是不自觉深挖词语内涵,不再是单纯背诵释义。从课堂反馈看,表演后的词语理解准确率大幅提升,学生对文本画面感也有了真切体悟。 2. 趣味升级,点燃学习热情:以往平铺直叙的讲授易让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迷。表演元素融入后,课堂瞬间“活”了起来。分组筹备表演时,学生们热烈讨论角色分配、道具制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正式表演时,台下聚精会神观看,还不时因精彩表现鼓掌、欢笑,课堂变成趣味舞台,学生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投入,学习兴趣显著攀升。 3. 自主探究,培养综合素养:表演筹备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绝佳契机。他们反复研读描写狐狸、老虎的语句,从字里行间捕捉角色性格,以便塑造鲜活形象。这个过程里,学生不仅阅读理解能力得到锻炼,还在团队协作制作道具、编排情节中有了合作意识与创造力的提升,综合素养培育水到渠成。 二、待优化之处 1. 表演筹备的引导缺位:放手让学生表演,初衷虽好,但前期筹备时,我给予的方法指导不足。部分小组不知从何下手,在道具选材、角色磨合上耗时过多,导致表演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仓促上台,未能充分展现文本精髓。 2. 全员参与的均衡缺失:表演环节中,性格外向、表现力强的学生占据主导,部分内向学生沦为“旁观者”,参与感寥寥。我忽视了构建机制保障全员融入,使得这部分学生错失深度体验文本、锻炼能力的机会,背离教育公平原则。 3. 表演与知识体系融合短板:表演结束,过渡到总结寓意、知识拓展环节时稍显生硬。未趁热打铁,深挖表演细节与成语寓意、语文知识的关联,造成知识学习碎片化,没有很好助力学生搭建完整知识框架,削弱学习连贯性。 三、改进举措 1. 强化筹备指导:下次开展类似活动,表演前预留5 - 10分钟专项指导。分享简易道具制作技巧,如用彩纸折动物耳朵、帽子;给出角色分析思路框架,引导学生从动作、语言找性格特点,还可播放优秀表演范例启发思路,让每组表演都有质量保障。 2. 关注全员融入:表演分组时,采用“强弱搭配”原则,鼓励内向学生承担记录台词、设计旁白等幕后任务,表演后设置“最佳配角”“创意道具奖”等多元奖项,激励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表演中找到价值落点。 3. 完善知识融合链路:表演一结束,立刻组织讨论,紧扣表演情节剖析“狐假虎威”寓意,关联语文要素,比如让学生仿照文中描写手法,改写表演剧本片段,实现从表演到知识巩固、拓展的顺滑过渡,编织紧密知识网络。 这场课堂微变革有得有失,后续教学中,我将精准发力,持续完善,让课堂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