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2|回复: 5

史辰娜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13

主题

74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发表于 2021-9-27 17: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最长远的修行
     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时,在读到书中的第2章到第6章以及第19章时,无论在说到教师的劳动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多读书开阔眼界,心境豁达,在现实中找不到答案的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一开始可能是被逼迫,学校要求读什么什么书,父母要求要读什么什么书,后来自己慢慢的也爱上了读书。有时就会觉得在面对一些事的时候真的无师自通,因为你读的书里给了你答案。
     现在当上了老师,人们常说老师要有一缸水,可是现在一缸水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了,现在的社会要求老师是长流水,你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已经早就不够孩子们吸取的,而且还得要求你实时更新。我们周边的事物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我们也应该常常充实自己,起码能在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可以对答如流不是?终身学习现在被炒的如此之热,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了,是真真切切需要我们做到的,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适应时代的潮流。
     对于孩子,班里60多个孩子,形形色色。但是从谈吐学识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哪些孩子是读过书的爱读书的,哪些孩子是装装样子的,爱读书的孩子在遇到问题上总能侃侃而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开阔,理解问题到位。这就是书带给我们的一些益处。
    阅读是最长远的修行,修身养性,谈吐优雅,多读书读好书,做更好地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4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17: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大度的胸怀是一种境界,也代表一个人的素养,那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大度呢?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在目前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孩子原谅别人呢?
   1、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
   2、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老师要给予抚慰,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别人的不对之处,明辨是非后,妥善处理。
   3、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行为。
   4、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对其错误要帮助改正。要让孩子知道,原谅他就是给他改正的机会;宽容忍让有利于增进友谊。
   5、成人要做孩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原谅别人。
   6、教给孩子掌握原谅的标准。分清是非,正确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哪些应采取原谅的做法,哪些不可以原谅。首先要明白原谅、忍让不等于没有原则,不是放弃批评与反抗。对小是小非,没有严重后果的个人冲突,无意的损伤等尽可能的不要计较,要加以忍让与原谅。对影响友谊与集体荣誉,会造成较大损害或故意做出的破坏行为等,绝对不可容忍,更不可原谅。但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诚恳的态度去加以批评、制止。切忌粗鲁简单,不注意场合、分寸,或言辞过激、盛气凌人。这样不利于纠正错误,反会增加极抵抗情绪,起相反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4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09: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一份职业的星辰与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单一重复当中。然而,越是基础的工作,越需要有一个远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导,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读完,能让读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务产生进一步的思考。特别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获。这本书当中,怀特海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凝练成为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再是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之中,再通过生活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而不是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将知识填装到学生的大脑中。毕竟教师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之一,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在立足于教育现实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有一份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书中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也感触颇深。单纯的概念必须要结合生活当中能接触的实际事物来举例,学生们才会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体问题时,带入到生活场景,学生们也会更印象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做法也值得我继续发扬光大,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结合当下学生们喜爱的话题上多花心思。
      关于教育的节奏,怀特海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在他看来,教育的节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阶段时采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所谓教育有周期,其实就是教与学都有周期,从“教”的方面讲,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计划,从“学”的方面讲,有一个接受过程甚至是反复练习的过程都是常见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性的同时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节奏这一章里,怀特海还特别提到:“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这一句话我是十分赞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非常需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很多时候,一句简单的赞扬,就能够激起学生们更加积极的学习热情。希望自己能时时牢记这一点,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们更多的正面反馈,帮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乐趣当中。
     这本书在让我透过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关于教育的本质,对我而言大有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4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8 09: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什么要教给孩子“阅读策略”?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都爱阅读、会阅读,人与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 天生能力的差距。我们平时的很多教学行为,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从“教知识”转向“教阅读策略”,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      比如,我们让学生理解一个词的意思,直接告诉她意思,或者进行简单的问答,那就是“教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努力通过以下途径自己去理解词语的意思,那就是阅读策略。比如1、重读句子,寻找可能提供线索的想法与字词。2、把难倒你的字词之前,之后的句子读一遍,找出跟字义有关的线索。3、你是否在其他情境或书中看过或听过那个词?4、想想此时的情节,看看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字义的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4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8 13: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容貌自会有好差,虽说通过化妆差的容貌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观。但不过只是做一些表面功夫,而读书带给我们的改变是由内而外,由里及表的升华。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体味得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滋润。读书,才是一个高贵灵魂的香味。读书,就是给我们的精神和生命化妆,就是给我们的气质和骨相化妆。而这种装扮又是最自然,最融入一个人气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4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5: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经常会听到“好学生”“差学生”这种定义,我就在想用什么来衡量“好”与“差”呢?成绩?能力?潜力?最终我得到的结论就是没有标准。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例子,上学的时候调皮捣蛋,成绩也很差,可是没想到成年以后做做生意,事业小成,家庭幸福;有些学生成绩很不错,一路高歌猛进,博士毕业,进高校或研究所,工作稳定也不错,这两个学生哪个“好”哪个“差”呢?答案就是都好!那这么说就没有差生了?当然不是,肯定有,而且相当多。
      最近读到《给教师的建议》中“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这一节,深有感触。作为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问:“你们还有问题吗?”,这时候往往得不到任何回应,孩子们都懂了吗?并不是,甚至是都没有懂,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提不出问题就等于没有任何独立思考!凡是有独立思维的孩子总能在一些地方找到老师没有讲到的东西或者老师自以为说的很清楚却让孩子无法理解的知识,其他没有独立思维的孩子完全是在老师的带动下机械的听讲,偶尔的点头也只是“应付性”的回答,当然提不出任何问题。出现这些的原因决不能怪孩子,归根到底就是老师在课堂中没有让孩子的思维具有目的性,“我应该往哪里想”,正如苏霍姆里斯基所说“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越加积极的投入这种活动”。
        那回答最初的问题,我认为好学生的“好”就是思维的独立性,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才有可能展现出自己的实力,而不是随波逐流。对于我要让学生把他们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弄清楚,要让他们看到远方的目的地,这样他们才能把注意力和意志力集中到克服困难上,集中到即使“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才能到达的目的地上,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提出自己的问题。当然,好学生会有独立思维这种特质,但更重要的教师通过教学技巧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3 02:30 , Processed in 0.0736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