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6|回复: 1

风雨任平生——苏轼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复制链接]

21

主题

66

帖子

3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1
发表于 2020-9-16 08: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雨任平生
佛语说,尘世间一切,皆由心起。
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人生没有坦途,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烦心事、伤心事。
只要把心放宽,看开看淡,波折的人生照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精彩不停。
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所写诗句大都气势豪迈。与其诗词呈现出豪迈之色不同的是苏轼一生的漂泊和坎坷。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苏轼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风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
大家跟我来看这个横轴,上面的几个地点都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汴州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河南开封、这个是杭州、密州,我们今天所指的青岛,接着是黄州指我们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我们熟知的黄冈密卷就出自那个地方,后面又是汴州、杭州、惠州今广东中南部,最后是儋州这里指我们今天的海南省),他的足迹基本遍布全国。
我们现在来看汴州,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对他的试卷大加赞赏。认为苏轼的观点和他的许多观点一致,认为这张深得他心的试卷一定出自他的弟子曾巩,如果把曾巩评为第一,难免有徇私舞弊的嫌疑。于是就把苏轼的试卷评为第二,开启试卷后发现第一名竟然是弟子曾巩,而苏轼本应第一却成为了第二。苏轼从22岁到33岁在汴州十年期间,经历了母程氏、宋仁宗、妻王弗、父苏洵、宋英宗的去逝。后来,宋神宗继位,王安石是宋神宗的老师,主张变法,而苏轼因为变法中不赞王安石的观点,几次向宋神宗上奏。可当时宋神宗十分看重王安石,所以苏轼的反驳没有任何的作用。再加上苏轼不愿意屈服权贵,于是自求外放杭州。苏轼来到杭州,想起来他的偶像白居易曾写下来脍炙人口的诗《钱塘湖春行》,也想留下描写西湖的诗,于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其二)》在他笔下诞生。尤其是(其二),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这首诗历经千年,至今仍留在我们的心中,由此可见她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是多么的强大,强大到令人叹服。虽然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但是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超越自己心中的偶像,实现了创作道路中的超越。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这与有“天堂”之称的杭州是天壤之别。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一文中所写: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身为地方长官,在杭州时出门是舟楫画舫,住的是画栋雕梁,满目是迷人的湖光山色。而到密州后,出行是车马劳顿,住的是木屋草房。出门所见,尽是桑麻遍野,荒山连绵。而他一到任,就遇上天灾,庄稼欠收,盗贼遍地,民间纠纷不断……在此情况下,他这密州的“一把手”也一贫如洗,连粮食都不够吃,每天只吃些枸杞、菊花等野菜充饥。于是,他天天在公务之余,跟同僚一起,到城边荒废的菜园中挖野菜吃,日子虽苦,但却苦中有乐。他用这种“以苦为乐”思想,影响他人,改善民生。他认为人生在世上,就像手肘一样能伸能曲,所谓贫困、富有、美艳、丑陋,只是相对而言。他以杞菊为食,春天吃苗,夏天吃叶,秋天吃花和果实,冬天吃根,照旧快乐健康,他历尽万难而不移其志,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从容地渡过一道道难关,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对物质看淡一点,简单一点,就会使生命迸发出灿烂的光辉!
密州期间,他以江城子为词牌名,写出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水调歌头》,第一首引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而第二首是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他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妻子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那些琐碎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这时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铁汉柔情、至情至性的苏轼,
宋神宗的变法,给民间带来了负面影响,苏轼身为地方官,对于这一现象也表示不满,于是做了一些诗文提及此事,这番话被苏轼的政敌恶意理解,演变成了“乌台诗案”。这时,乌台的凹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他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囚车在穿行。此时的苏轼在这一刹那,突然觉得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他扬起脸,面对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最后,宋神宗产生了从轻发落的念头,苏轼得轻判,授以“黄州团练副使”,并无实权。乌台诗案后的他不再悲观,他用自己的行动,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于是,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名作,以此来寄托他的思想感情。《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他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以身处逆境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
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苏轼将他的三次被贬经历看作他毕生的事业,“问汝平身事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就是苏轼,是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他的一生也给了我们许多人生启示:幸福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
人要学会知足,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知足,便会失去生活的意义与方向。
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里的笑声有多美。
父母健在难道不是幸福?爱人相伴、朋友相随难道不是幸福?家无病人一家和睦难道不是幸福?
幸福不在金钱物质,而是你爱的人就在你身边。
事事不能尽如人意,但幸福生活的关键还在于自己。懂得简单之道,明白知足之理,才能收获幸福人生。
由于时间关系,苏轼后面的人生经历还没有和大家分享完,如果大家也对苏轼感兴趣,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苏东坡传》《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苏东坡诗集》。
最后,我祝所的家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如花般的幸福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6

帖子

3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8
发表于 2020-10-20 13: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读毕一笑,既赞赏又感慨,心情像坠了重物的风筝,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飘,还是轻悠悠地向下落好。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况可谓妙绝。后来,发现《百家讲坛》里有专论苏轼的节目,喜欢得不行,而且爱屋及乌,连康震也一并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3:10 , Processed in 0.0703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