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82|回复: 47

【选修1】“从教走向学”的约课活动及备课“变革”

[复制链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发表于 2024-2-27 08: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静敏 于 2024-2-27 08:17 编辑

聚焦“从教走向学”的约课活动,从具体听课、约课中提取备课中促进“学习真实发生”的“变革”。反馈自己的约课听课活动,并结合自己在约课和听课中的具体收获,谈自己备课过程中的改进方案。在此版块中回帖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03

帖子

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7
发表于 2024-3-19 2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邓晓瑜 于 2024-3-19 23:01 编辑

听牛珊珊老师数学课收获

       3月19日上午第一节课,牛珊珊老师在四年级8班进行数学约课分享活动,因为是自己班的学生,所以我跟随班级和听课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了《乘法分配率》的内容。
       牛老师从现实生活补订国际装计算校服费用入手,一起想办法帮助低年级计算校服费用。同学们根据题目要求书写自己的计算方式,然后同学们的不同计算进行对比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整理算式:(58+42)乘5=58乘5+42乘5。再次对算式相等进行分析,同学们通过沟通和分享,知道了两个式子相同的原因:左边是100个5,右边是58个5与42个5的和,也是100个5,所以左边和右边相等。在学生们进行的两次小组讨论中,牛老师耐心引导,帮助同学们梳理思考方向,学生们真正在讨论中理解了算式的关系。
       在整理出的三个算式后,牛老师引导学生:“大家想一想,根据这三个算式的相等方式,谁来分享一个自己的算式?”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设计的算式,“谁还有更多的算式呢?”“我有2个。”“我有5个。”牛老师微微笑了笑说:“不够多。”“我有10个。”又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能设计出很多。”牛老师追问道:“为什么呢?”“自然数是没有尽头的,有许多,所以我能设计出许多这样的式子。”牛老师说:“大家认同吗?”同学们纷纷点头。通过一点一点的耐心分析,同学们知道了式子的普遍性,于是开始尝试用文字总结规律。同学们举手表达了自己对式子的理解并一起整理了: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然后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用字母表示的式子:(a+b) 乘c=a乘c+b乘c。于是引出课题:乘法分配率。
       在新知识的传授上来看,牛老师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主动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后,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然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和字母表达。牛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一点一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享、计算、发现、总结,学生紧跟老师思路一步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做到了学习的真实发生。
       学以致用,在计算中巩固所学。牛老师开心地取出提前准备好的小奖励,决定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计算比赛,说好计算要求后,一声“开始”,同学们和老师开始了快速计算,不一会儿,牛老师计算完两道题说:“我开吃了。”“嗯?”同学们发出疑惑的声音,都在想:老师怎么计算的这么快呢?看看老师的计算方法和自己的计算方法,找一找不同点,同学们发现:运用乘法分配率,可以缩短计算时间,计算速度比较快。在明白了计算技巧后,再次进行计算练习又一次进行巩固。课程此时也已经接近尾声。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率,大家全部理解了吗?”学生们信心满满答到:“理解了。”“真正理解了吗?初次学习,我们不能太草率,一定要用心研究,课下同学们研究一下白板上的题目,可以深入了解乘法分配率的更多应用。”
       在知识学习后的知识巩固中,牛老师在教学环节安排上有:师生比赛、发现优点、计算巩固、学习提升。通过不同环节的设计,将所学一层层慢慢提升,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不断学会并运用着乘法分配率。整节课在轻松中度过,在收获中结束。
       从整体看这节课:牛老师耐心的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明白,从学会再提升,课程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老师鼓励和认可的语言激励着学生紧跟老师思路主动学习;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习真实发生着。
       看到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语文学习,在基础学习中,还应多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程度,从学生兴趣入手,给学生学习成长的空间,让学生做课堂上的小主人。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让学习真实发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发表于 2024-3-22 16: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泽雯 于 2024-3-22 16:15 编辑

                      听王子欧老师数学课收获

         3月20日上午第二节课,王子欧老师在一年级1班进行了约课活动——《找规律》。
       课堂伊始,王老师呈现出来了小玉和小丸子吹泡泡的情景,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下一个泡泡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对于第一组有规律的泡泡很容易便可以猜出来是红黄红黄红黄……,对于第二组没有规律的泡泡,学生不容易猜对,两组对比之后王老师提出,像第一组这样红黄为一组,重复至少三次,我们把他叫做有规律,引出今天的课题《找规律》
       新授环节,呈现超市开业情景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有哪些是有规律的,彩旗、彩带、灯笼、花篮、花盆……进一步加强对有规律的认识,课件的制作动画点一个出来一个,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组织了让学生“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小游戏,让学生自己动一动做一组有规律的动作,在数学课堂中尝试了更多可能。
       课堂结尾,王老师呈现了生活中的规律。比如:日出、日落,潮起、潮落,春夏秋冬等等。数学课堂充分的贴近生活。
       总体来看,王老师的数学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堂有条不紊,学生上课状态积极,是一节很有意思的数学课!
       反思自己的课堂,要创造一些有意思的环节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发现生活中和数学相关的东西,同时应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3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4-3-22 18: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4-3-25 09:47 编辑

听课后的收获与自我反思

       周二第一节课去四年级八班听了牛姗姗老师的数学课,课后总结了牛姗姗老师此次讲课的亮点。同时反思到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的方面。
       一、牛老师这节课讲的是乘法分配律,当同学们计算完(58+42)x5=500 和 58x5+42x5=500这两个算式时,计算结果相同。牛老师问:“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连接?学生们:“用等于号连接。”很自然地引出了(58+42)x5=58x5+42x5,在此要学习牛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二、同学们计算完试一试的练习题:(25+40)x6=25x6+40x6     (50+25)x4=50x4+25x4  牛老师说:“小组讨论一下:这几道算式的两边为什么相等?看大家能否碰出思维的火花。”第二天上数学课的时候,我们在讲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这一节内容。我将这4道算式写黑板上:17÷3=5(根)......2(根)
                                                                                                             17÷4=4(根)......1(根)
                                                                                                             17÷5=3(根)......2(根)
                                                                                                             17÷6=2(根)......5(根)
学习一下牛老师充满智慧的语言。我说:请同学们观察以上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小组讨论: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看哪组能燃出思维的小火苗。
      牛老师的数学课上,小组讨论这个环节,同学们第一次讨论时没有撞出思维的火花。老师说:“不着急,咱们再来第二次讨论”。牛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结果,而是让同学们来第二次讨论,为牛老师的耐心点赞。
      三、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算式:(58+42)x5=58x5+42x5这个环节学生举出例子之后,老师又问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算式,有的学生说3个、2个、5个......最后老师说:有无数个,因为数是无限的,所以这样的算式也有无数个。牛老师巧妙地迁移了数是无限的这一知识点,在此要学习牛老师注重前后知识的迁移。
      四、让同学们计算(25+18)x4  38x53+53x62也就是学习乘法分配律必要性这一环节。牛志师说:“你们累不累?来看看牛老师的一大包零食,想不想吃?那我们先做游戏,请你们认真听游戏规则:上面的两道计算题请大家用四则运算法则来计算,然后老师却悄悄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了这两通题。结果老师很快就完成了计算,牛老师问同学们:“我为什么计算的这么快?”
      学生们回答:因为老师用了乘法分配律。
      紧接着牛老师说:“我们有没有必要学习乘法分配律?”
      学生回答:有。从而引出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必要性:可以使计算又快又准确。
      这一环节中牛老师用和同学们做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非常值得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84

帖子

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7
发表于 2024-3-25 14: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玉 于 2024-3-26 17:01 编辑

《圆锥体积》备课思路与反思

       为何如此设计课程?源于我和家长的一次谈话。当我们谈及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她误以为是底面积乘高再乘二分之一。这引发了我的深思:为何一个成年人会对这一基本公式感到陌生?我认识到,仅仅让学生反复练习并不足以使他们深刻理解和记忆知识。知识需要被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而这一过程需要他们亲自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在课程设计之初,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深入了解。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圆锥的体积公式,但对于其背后的原理和意义却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我遵循“实验验证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比结论更重要”的原则,设计了以趣为前提的教育教学活动。
  本节课,我策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比关系。第二个实验则进一步强调为何必须考虑等底等高。两个实验结束后,我们再次回到课程起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验证了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有密切联系,那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吗?”通过引导,学生们发现圆锥的体积不仅与圆柱有关,更与其等底等高的正方体、长方体体积紧密相连。这一发现让学生深入体会了类比在数学思想中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是在课程设计的初步阶段未曾设想,今天早晨来到学校后我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在练习题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判断小游戏,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因时间原因并未展示)本次作业设计紧密围绕我校推行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实现了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并理解不同学科间的潜在联系,进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力求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探索中收获知识,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因本节课没有提前试课,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到位,没有完成呈现对课程所有的构思。主要原因是:第一个实验操作的时间过长,导致课后趣味游戏未能展示。
  改进措施:
      1.改进学习单,将两种方法都用填空的方式展示。
      2. 在实验开始的之前的讨论环节,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单的两种方法,商讨实验步骤以及成员分工。
      3. 一组完成一份实验记录单
      4. 给学生们设定操作的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9
发表于 2024-3-25 15: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约课活动有感

       新学期学校开展“从教走向学”的约课活动,正好学校在3月中旬开展区评优课报名工作,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像优秀老师们学习,于是积极报名参加并进行了约课。
       在约课活动中,顾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她不仅协助我选定课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注意力特别重要,于是我们就定了“别跑,我的注意力”这一主题。接下来就是教学设计,鉴于近期孩子们对《西游记》的浓厚兴趣,我们决定采用孙悟空去西天取经招募团队成员的情景教学模式,将整个“别跑,我的注意力”教学设计融入到这个大情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游戏环节。学生们每闯过两关就能获得一个锦囊,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注意力得到了不断提升。这一创意源自顾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对孩子们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
      然而,在第一次试课后,我们发现创设的情境并未让学生产生足够的代入感。课后,顾老师与我一起分析原因,提出了增设一个大游戏环节的建议,即“注意力训练营”,并搭配适宜的背景音乐。她还指导我撰写详细的教案,预设了各种可能的回答,思考如何更好地衔接各个环节。另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也是一个需要改进的方面。为此,顾老师一起帮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自然流畅。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对我未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为了改进教学,我还与其他教师进行了更多的交流和讨论,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第二次试课,我邀请了陈老师和杜老师帮我一起听课,又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给与我指导,陈老师告诉我在学生评价方面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情和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更加符合心理课的设计,放学后才能有时间改方案,我又把讲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跟顾老师反馈,她就陪我一起加班改教学设计,改完以后又进行试课,教学设计也越来越完善,最终课堂呈现还不错。
      通过这次约课活动,我不仅在教学技能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专业指导的重要性。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相信通过实施这些改进措施,我们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5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6
发表于 2024-3-25 15: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曹家琪老师约课有感

    当一位五音不全的语文老师走进音乐教室,会发生什么事呢?

    上周五第六节课,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教室,最初的目的是想要看看自己班的娃上音乐课状态如何,别无其他。毕竟,对于求学期间音乐考试几乎没有及格过的我来说,估计很难理解音乐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点,惭愧万分。然而,这种愚昧的想法在上课还不到十分钟的时候,就被我自己推翻了,我彻底沉迷于这节音乐课了。

    曹老师这节课讲授的内容是《急急风》,一开始,她以视频导入,让孩子们辨认京剧中出现的角色,看完视频后,曹老师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我了兴趣:同学们,从刚才的音乐中,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孩子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课堂气氛突然变得热烈,趁着孩子们的热乎劲儿,曹老师揭示了本课的学习要点——急急风。

    接下来,曹老师带领孩子们反复聆听、观看戏曲段落,从听声辨乐器,到课件出示乐器图片,再到实物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最后学习乐谱,并用本节课所学在小组内搞创作……内容设置环环相扣,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被老师集中在一点,创作热情也十分饱满。整堂课下来,孩子们从一开始对京剧的不感兴趣,到后来观看戏曲片段时忍不住打拍子;从一开始不好意思念出“急急风”的“锣鼓谱”(一开始我也不好意思,总感觉发音有些奇怪),到后来在小组内热烈讨论进行创作,并大胆走到台前向大家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短短40分钟不到的时间,我在自己和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得不说是曹老师精心备教材、用心备学情的结果,为曹老师点赞!除了课堂环节设置的精密和精心以为,整堂课下来,曹老师对孩子们的评价也十分的及时和多样,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自己是被倾听的,真好!直到曹老师宣布下课,我还没有从“急急风”中回过神,原来五音不全的我也可以爱上音乐课,谢谢曹老师!

    回家的路上,我反复在想,到底什么算是一节好课?评价因素有很多,课堂环节的设置、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教姿教态、师生互动程度等等,这节课提醒了我,评价一节课的好坏,除了以上因素,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把学生比作一张空白的纸,40分钟过后,这张纸上有了怎样的色彩和图画,这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思,单就这节音乐课而言,上完课的我对“急急风”有了初步认识甚至还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继续了解,我认为,这就是一节好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

帖子

1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9
发表于 2024-3-25 16: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教研促成长

        三月中旬,学校以区评优课比赛为契机,开展了各学科在全校范围内的约课活动。我们办公室的刘清、张丽娜两位年轻老师积极报名劳动和心理两个学科的比赛。从3月15日到3月22日为期一周的时间,两位老师用心准备,经历四次反复修改、磨课、教研等环节,最后于月22日的公开课展示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课堂效果。我非常有幸参与了两位老师的磨课过程,这一次,我从“授课者”的身份转变为“指导者” ,在这个指导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  
      1. 选课一定要关注学情:
      在帮助张丽娜老师选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们借鉴参考了网上的一些优质课的教学案例,仔细分析了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考虑了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一年级的孩子们注意力相对较短,容易分散,因此需要选择一个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并保持他们兴趣的课程。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最终选定了《别跑,我的注意力》这一课。
      在帮助刘清老师选课的过程中,我们仔细阅读了相关教材,了解了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从中筛选出与一年级小学生能力发展特点相符合的课程。我们特别关注了一年级小学生的能力发展特点,认识到他们在这个阶段正处于学习自理和独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希望选择一门课程,能够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发现《整理我的小书包》这一课。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分类整理书本、文具和其他物品,以及养成定期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2.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牢记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与目标紧密结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现就教学目标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后,在进行相关教学环节的设计。
      张丽娜老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训练学生眼和耳的注意力来提高他们的整体注意力水平。基于这一认识,张老师精心创设了“孙悟空招募西天取经团队”的教学情境,通过闯关的方式设计视觉训练、听觉训练、注意力集中练习等,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眼和耳的注意力,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刘老师在设计《整理小书包》这一课,将培养学生掌握整理小书包的技能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他巧妙运用引导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理解整理书包的步骤和方法,实现了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并成功推动了从教师传授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
      3.磨课教研不能少
      磨课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不可或缺的环节。张丽娜老师和刘清老师先后进行了四次磨课,每次上课结束后,我们都会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进而调整和修改教学设计。
      比如,张丽娜老师第一次试课结束后,我们发现几个闯关游戏之间没有任何的衔接,仿佛是为了闯关而闯关,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不紧密,于是我们针对训练眼睛和耳朵注意力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每一个闯关游戏背后深藏的设计意图,挖掘了“学方法—用方法”设计意图,使得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加完整和流畅。
      刘清老师在第一次试课结束后,我们发现教学环节的设计存在前后颠倒的现象,比如让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整理书包这一活动没有太多的意义,大多学生是看不到台上两个学生的操作的。因为我们这一活动删去改为让学生观看整理书包的视频,然后学生总结整理书包的步骤。这样的修改更能巩固学生掌握整理书包的要点,进而为“整理书包大比拼”做了铺垫和准备。
      这种团队合作、反复磨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使张丽娜老师和刘清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让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帖子

9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3
发表于 2024-3-27 13: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清 于 2024-3-27 13:15 编辑

在评优课约课活动中绽放成长之花

    春意盎然的三月,也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好时节。
    阳春三月,又是新学期的开始,为了加强本学期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以评优课展评活动为契机,展开了各学科约课活动。我踊跃报名参加,期待能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选择劳动课。得益于顾英洁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共同精心选定教学主题,经过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整理小书包”这一主题。充分备课后,我进行了多次试课,每一次试课,顾老师都会精准地指出问题,我则虚心求教,积极改进,历经四次打磨,终于呈现出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就在“从教走向学”的约课活动中,浅谈一下“促进学习真实发生”在备课中的“变革”。
一、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要实在。
    备课初,在导入环节,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阶段特点,孩子们活泼好动,喜欢热闹,我便预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儿歌导入,以此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是,考虑到劳动课的教学目标中,劳动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想到了学习书包的“整理”还是链接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能引发孩子们的思考。
    再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调整了导入环节——拍下孩子们真实的书包整理情况,展示一个杂乱的书包和一个整理好的书包,让学生比较并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个书包,为什么?这样的导入,让教学更具针对性,直奔主题,同时更是激起了孩子们对自己平时整理书包的反思,从最一开始便吸引住了孩子们。
二、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要尊重。
    学习只有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才能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在教学设计中“认识书包各结构的作用”这一环节,我起初结合看到的孩子们平时书包里所装的物品,预设了主袋用来装学习用品、前袋用来装体育用品、侧袋用来装生活用品,引导学生能够清楚不同的袋子装的物品不同,甚至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分的更加清楚具体,而引导孩子们按照老师教你的方法来装,这样更整齐,自认为这样我的教学思路一定更清晰。
   在第一次试课过程中,当我抛出问题“我们知道了书包分为哪几个兜了,那每个兜用来装什么合适呢?”,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主袋用来装“课本、作业本、铅笔盒、水彩笔等”学习用品,可是前袋和侧袋装什么呢?孩子们的回答和我的预设相差不少,因为大家装的各不相同,而且无论前袋还是侧袋,大部分孩子们装的都是生活用品,当我正着急时,一个孩子说前袋装跳绳,终于有说出体育用品的了,这时我才松了口气。自以为是的赶紧顺势引导孩子们,前袋用来装体育用品是不是挺合适的?因为纸巾喝水杯等生活用品恰恰是利用最频繁的的,装在侧兜也正合适。就这样这个环节算是按照我的预设达成了“共识”。
   回到办公室,和顾老师探讨这个环节其实不是很顺畅,而且耗时挺多的,便想问题在哪?经过讨论,发现我在等大家说出我想要的答案,只要说不出来,我就一直在引导。静下心来思考,这不又是把课堂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吗?孩子们难道把跳绳装在侧袋不行吗?这种牵强的引导等于禁锢住了孩子们思想。于是开始调整这一环节的设置,想着下次试课时,要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强调体育用品和生活用品是可以互换的。
   调整好以后,我的第二次试课便开始了,又是这个板块,同样的问题,结果让我更是大吃一惊——因为没有一个孩子说到“体育用品”,也就说叫起来的几个孩子说来说去,前袋和侧袋装的也都是生活用品,甚至有个别孩子还说到前袋可以装其他社团课的用品。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带体育用品,为什么非要分清体育用品和生活用品呢?也就是我的预设还是太死板。
   于是,再次反思课堂,此环节还是有问题。接着探讨,发现我们不应该根据自己的预设去引导孩子们,而应该是根据孩子们真实的情况去总结引导。鼓起勇气,再次调整——下次试课时,听了孩子们的发言后,我要引导学生只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可,也就是前袋和侧袋没有固定装什么的要求,只要“同一类的放在一起”就可以啦!
   我们常常强调课堂生成,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成?我想我的两次试课给了我最直接的答案——在尊重孩子真实想法的基础上,去顺势梳理引导孩子,去清楚去明白我们所学的是内容。而不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传递灌输给孩子。
三、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要灵动。
    真实的课从来都不是静态预设的,课堂因灵而活,因活而动。灵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要善于在预设外的教学生成中捕捉到有效的教学契机,充分利用,及时点化。
    在课堂最后的环节,我们的任务是“整理书包大比拼”,原本的预设是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检验孩子们对整理书包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结果试课时,课堂上比拼结束后,虽然大部分孩子们完成得不错,值得欣喜,可是,真的有少数孩子没有闯关成功,看到他们沮丧的表情,原本想安抚两句,可是灵机一想,这正好也是发现问题的好时机,因为我们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孩子们参与的过程。于是转念让没有闯关成功的孩子说说自己在比拼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总结了经验,而且也是对自我的反思。
    同时呢,引导孩子们总结收获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时,除了“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摆放”,孩子们也说不出什么,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就是单纯的把学到的方法用在整理书包上。于是,这里又给了我启发,真实发生的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学会迁移和转化啊,顺势引导学生想想“分类和有序摆放”是不是也适合我们整理书桌、房间等等?这样的启发,把孩子们一下子从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和方法拉到了现实生活中,我想让学生学会迁移和转化,将“知”发展为“智”恰恰是让学习真实发生吧!
    无可否认,让学习真实发生永远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让课堂实实在在而又充满灵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7

帖子

12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1
发表于 2024-3-28 1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霍国兰 于 2024-3-28 11:23 编辑

听张玉老师的课《圆锥体积》有感
          周一听了张玉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受益匪浅,首先张老师准备了教具,学习单。从图形的面积和已学过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导入,引发学生们对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圆锥体积怎么求?这些问题。这么一来学生们会带着问题来学习这节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课时,张老师首先用圆柱和圆锥的模型(等底等高)和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猜想圆锥的体积会与圆柱体积存在怎样的关系,并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进行验证。同学们的兴致果然很高,很快就投入到实验之中,《圆锥的体积》这节课不但要让同学们知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整个过程因为孩子们带的教具大小不同(组合成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另外三组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他们还大胆的提出猜想如果大家互换教具还和刚才的验证一样吗?过程中带着这个疑问并想办法进行验证。每个小组讨论的都很激烈。之后张老师让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前说说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并演示给大家看,如果不同意他们意见可以进行反驳。我发现同学们都能很认真的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做出适当的评价,然后张老师在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张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加深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理解。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做,实验探究,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总结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即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最后大家一致赞成的圆锥的体积公式可以表示为底面积x高x1/3,在练习设计上,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张老师从基本题入手 (已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过度到分析题 (判断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求操场上的沙堆的体积),这个过程既巩固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7:01 , Processed in 0.1226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