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心理解童行:在一年级播撒自我教育的种子 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常想:当孩子们带着对世界的好奇走进校园时,我们该如何在他们心中种下自我教育的种子?面对平均年龄七八岁的孩子,我们需要放下成人的预设,用儿童的视角搭建阶梯。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分享我们班的实践与思考。 一、读懂成长的小秘密:一年级孩子心里的对错观 开学初的"小问号调查"显示,孩子们对“我是谁”的认知停留在“我是妈妈的宝贝”“我会跳绳”等具体标签,对“什么样的人让人喜欢”的理解多是“不打人”“分享玩具”等外显行为。小孩子理解对错、好坏的时候,主要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别人夸他们做得好,或者批评他们做得不对,他们就慢慢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了 。 但观察中我们发现,当看到同伴因帮助他人获得掌声时,当发现自己整理的书包被老师拍照展示时,孩子们眼中会闪过自豪的光芒。这说明,六七岁的儿童已具备初步的自我意识,开始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这可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要求自己做好事、明是非的黄金时期!咱们得把那些大道理,变成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指南。比如用“每天帮一个人”的小目标,或者“轮流当班级小管家”的有趣任务,让孩子在实践里慢慢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责任 。 二、给孩子搭好成长小台阶:用看得见的方法,教孩子自己学做好事 (一)故事魔法课:让孩子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利用晨读时间,我们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巴掌童话》等绘本,重点不是分析主题,而是玩“故事猜猜猜”游戏:“如果小兔子学会了耐心等待,妈妈会怎么夸它?”“小熊把最后一块糖果分给朋友时,它心里会想什么?”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发现:原来“让人喜欢的人”是会分享、懂礼貌、能坚持的人。 最动人的案例发生在一次课间时间,我看到皓睿主动将自己新买的跳绳借给站在一旁眼巴巴张望的云泽。我走过去询问缘由,皓睿眼睛亮晶晶地说:“就像《小鹿的新围巾》里讲的,把好东西和朋友一起用,大家都会开心!”原来前一天他在家读的故事里,小鹿把妈妈织的漂亮围巾分享给小伙伴的情节,深深印在了他心里。这样从故事中学来的善意,自然又生动,远比反复叮嘱“要学会分享”更有效果。 (二)把规矩变成小游戏:用看得见的小目标帮孩子进步 在教室里,我们用“星星打卡本”帮孩子们记录成长。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本专属小卡片,他们时不时会完成“主动借文具给同学”“早读声音响亮”“排队快静齐”等具体任务。每天放学前,大家就像小法官一样,对照当天的表现,在小卡片上盖上小星星。看着卡片上的星星越来越多,孩子们眼睛都亮闪闪的,特别有成就感。这种把好行为变成一个个小任务、小星星的方式,就像在玩闯关游戏,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就记住了该怎么做好事! 记得开学第一个月,总有孩子忘记带学具。我们没有批评,而是一起制作“书包整理流程图”,把课本、作业本、文具的摆放位置画成可爱的卡通图。现在,每当看到孩子们认真整理书包的样子,我就想起他们入学时连铅笔盒都扣不严的模样。这些看得见的规则,能让孩子轻松理解如何行动,学会自我管理。 (三)让每个小进步都发光:用鼓励帮孩子长出小骄傲 一年级孩子对"尊敬"的理解,往往始于“老师表扬我”“同学愿意和我玩”。我们要抓住每一个“闪光时刻”鼓励他们,于是批改作业时,我会给孩子们写几句小评语。有一回,平时总粗心的安然把生字全写对了,我在本子上画了个小太阳,写着:“这次写字又干净又准确!”第二天早读,他特意跑到我面前,眼睛亮晶晶地说:“老师,我今天检查了三遍作业!”从那以后,他写作业变得越来越认真,还会主动提醒同桌别粗心。 有次语文课,平时不敢发言的晨曦小声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声音很轻,但答案特别准确。我立刻笑着说:“刚才晨曦站得直,说得准确,表达特别完整,要是声音再响亮一点,全班都能听到这份精彩!”第二天,她不仅主动举手,还站得笔直大声分享想法。 三、看见成长拔节:半学期来的蜕变与思考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的变化让我们惊喜: 1. 从他人定义到自我书写: 在近期的“我眼中的自己”讨论中,越来越多孩子画出“帮助同学”“认真听讲”的场景,而不再是单纯的外貌描述。家长反馈说,孩子回家会说:“我今天整理书包很整齐,妈妈你觉得我像不像小学生标兵?” 2. 从老师盯着做,到孩子抢着做: 班级的“文明小标兵”评选不再需要老师提醒,孩子们会主动对照标准互评,甚至自发形成“小组互助联盟”。有一次下雨,走廊有些湿滑,几个小朋友主动搬来防滑垫,这正是自我教育的生动体现。 3. 以心换心的成长: 当感谢不再是一句空话,这些感谢都藏在孩子们的日常举动里。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感谢不再只是"老师辛苦了",而是具体的感谢:“谢谢老师帮我系鞋带”“老师夸我字进步了,我很开心”。这种基于细节的情感回应,说明他们开始理解"尊敬"源于被看见的温暖。 一年级孩子刚开始学着自我成长,还需要我们多些耐心和方法。比如怎么既立规矩又不压抑个性,怎么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不同,都是要慢慢摸索的。但只要我们蹲下身子,用孩子喜欢的方式陪伴,他们一定会慢慢明白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最后,想用一首孩子写的小诗作为结尾: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会帮同学捡铅笔, 会对老师说"谢谢", 我的书包整整齐齐, 我的作业干干净净, 这样的我, 自己看了也喜欢, 老师看了笑哈哈, 这就是我想要的自己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