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2|回复: 0

AI赋能教育创新:班级自主拓展课程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复制链接]

19

主题

99

帖子

3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9
发表于 2025-6-16 22: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I赋能教育创新:班级自主拓展课程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创新实践。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我们尝试将AI技术有机融入语文拓展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课程设计采用"主题引领+技术支撑"的模式。我们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学生兴趣调研结果,最终确定了四个拓展方向:文学与生活;传统文化探秘;创意写作;科技与语言。这些主题既涵盖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个主题都设计了基础性内容和挑战性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社团活动"的方式。每周发布学习任务单,包含必选和自选任务。学生根据兴趣组成学习社团,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多样化活动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制定活动计划,分组学习,集体交流。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
在每个课程主题开始时,会发布一份自主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任务单上既有基础的学习内容,也有拓展的探究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完成。例如,在“传统文化探秘”主题中,任务单要求学生通过 AI 学习平台查找关于传统节日的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其中的故事。“传统文化”社团还开展了“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活动,学生们使用AI绘图工具复原传统纹样,再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制作讲解音频。
(二)社团合作探究
学生在社团中,根据任务单制定学习计划,分工协作,围绕主题进行合作探究。例如,在“文学与生活”主题社团中,大家共同阅读一本文学作品,然后通过 AI 平台查找作者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最后撰写一份读书报告。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整合信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项目式学习与展示
设计了多个项目式学习任务,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在“创意写作工坊”主题中,学生需要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并通过 AI 写作助手进行修改和完善。完成后,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AI 辅助学习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AI 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语音输入查询,AI 平台会立即给出解释和例句;在写作时,AI 写作助手会根据学生的输入内容,提供语法纠错、词汇替换等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展现出明显变化:通过自主拓展课程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整合信息;在 AI 辅助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意识到技术只是辅助,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才是关键。另一方面,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实施自主拓展课程时,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同时又不削弱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挑战贯穿于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平衡自主与引导的难度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
3. 有效监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4. AI 技术的有效整合
5.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分层指导: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指导。
2.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小组竞赛、积分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3.AI 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 AI 技术培训,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 AI 的辅助作用。
4.过程性评价: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日志、小组互评、项目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尽管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挑战依然存在。我深刻认识到,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教师的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只有将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9-8 16:47 , Processed in 0.1117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