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寻找内心的平静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对我近期心境和教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书——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说实话,刚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觉得它可能有点“玄”,但读下去才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实”的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整天和孩子们打交道、事务繁杂的小学老师来说,它像是一剂清醒剂,让我们重新找回教育的初心和宁静。 一、我们为何常常焦虑?——“思维”和“时间”的陷阱 书中开篇就点明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来源:我们活在自己的思维里,而不是活在当下。我们的头脑要么在不断反刍过去——比如“上次公开课那个环节我要是那样处理就好了”、“那个家长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要么在过度担忧未来——“下周的教研汇报怎么办”、“期末考试成绩要是不理想怎么办”。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永不关机的投影仪,不断在过去和未来的幕布上投射出令人不安的画面,却唯独忽略了眼前真实的此刻。这就是托利所说的“心理时间”,它让我们脱离了真实的“当下”,从而产生了焦虑、压力和烦躁。想想是不是这样?批改作业时想着明天的会议,开会时又惦记着没批完的作业,回到家还在想学校的事……我们永远活在另一个时间点,身心分离,所以总是感觉很累。 二、什么是“当下的力量”?——成为“讲台前的守望者” 那什么是“当下的力量”呢?就是把注意力从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中收回来,全然地投入到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上。 这对我们老师意味着什么?我举几个例子: 当你在上课时:不再去想“校长正在后面听课评教我”,而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眼前这群孩子身上。观察他们的眼神是明亮还是困惑,倾听他们回答问题时独特的思维火花,感受整个教室的能量流动。当你全然临在时,你更容易捕捉到课堂的生成点,教学反而会更灵动、更有感染力。 当你和一个“问题孩子”谈话时:放下对他过去所有错误的成见,也不再焦虑于“他要是再犯怎么办”。只是真诚地、全身心地倾听他此刻的诉说,感受他当下的情绪。这种高质量的、临在的陪伴,远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触及孩子的内心。 当你批改一堆枯燥的作业时:不再把它看作是无穷无尽的任务,而是只专注于手头这一本。欣赏这个孩子工整的字迹,发现那个孩子一个巧妙的解题思路。当你把每一个“此刻”都变得专注而宁静,整个工作的负担感就大大减轻了。 这,就是“讲台前的守望者”的状态——守望着当下,守望着眼前的每一个生命。 三、如何练习?——在校园里找回“当下”的小方法 这本书不是空谈理论,也给了很多可操作的方法。对我们老师来说,尤其有用的是: 1. 专注呼吸:当你感到情绪快要失控,被某个调皮的孩子气得火冒三丈时,停下来,做三次深呼吸,感受空气进出身体的感觉。这能帮你迅速从愤怒的思维中抽离,回到当下,避免说出或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 2. 观察 surroundings:感觉压力大时,有意识地去“听”。听窗外此刻的鸟叫声,听隔壁教室隐约传来的读书声,感受脚下地面的坚实。这些感官体验能立刻把你锚定在此时此地。 3. 接纳当下:比如,公开课中设备突然出故障了。与其烦躁“怎么偏偏这时候坏”,不如先深呼吸,接纳“它就是坏了”这个事实。接纳不代表放弃,而是平静地在这个事实基础上寻找解决方案,往往能更快、更从容地化解危机。 分享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学会了在一天之中,不断地把自己“拉回来”。 板书时,就感受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触感;带操时,就感受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听同事说话时,就真正地倾听,而不是脑子里想着怎么回应。 我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不那么容易累了,情绪更稳定了,而且,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更真了。教育是什么?不就是无数个“当下”的连接吗?我们不是在为某个未来的结果工作,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每一个与孩子四目相对、心灵相触的“此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