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6|回复: 17

【必修三】读书启思录——谈读书收获、启迪与实践应用。

[复制链接]

50

主题

108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1
发表于 2025-9-3 11: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学期你读了或听了哪些书?请列举一下。然后就一本或几本书谈一谈读书的收获与思考,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请在个人主题帖下发帖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88

帖子

3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0
发表于 2025-9-19 10: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新教育”之灯,照亮小学语文教学的诗意之路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翻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墨香间流淌的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论,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深情叩问与理想勾勒。作为一名扎根小学语文课堂十余年的教师,书中“让教育充满生命气息”“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如一束光穿透了日常教学的琐碎与迷茫,让我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初心与方向。合上书页,那些关于“理想课堂”“理想教师”“理想学生”的描述,仍在脑海中回荡,化作重构课堂、滋养学生的具体思考。

一、打破“标准答案”: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对话”的场域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批判了传统教育中“标准化生产”的弊端,指出“教育不应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回想过去的课堂,我曾陷入“逐字逐句分析、死抠标准答案”的误区:教《桂林山水》时,反复让学生背诵“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修辞手法,却忘了引导他们想象“碧波荡漾的漓江”“拔地而起的山峰”;讲《司马光》时,只关注“司马光砸缸”体现的“聪明勇敢”,却忽略了让孩子讨论“如果是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久而久之,课堂成了“教师讲、学生记”的单向输出,孩子对文字的热爱、对故事的好奇,渐渐被“答题模板”磨平。

     读《新教育之梦》后,我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固化模式,让语文课堂回归“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教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时,我不再急于讲解“比喻、拟人手法的作用”,而是先播放秋日雨声的录音,让孩子闭上眼睛感受“雨丝落在脸上的清凉”;再拿出提前准备的银杏叶、枫叶,让他们触摸叶片的纹路,闻一闻雨后树叶的清香。当孩子的感官被唤醒后,我再引导他们朗读课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突然举手:“老师,我觉得秋天的雨还是一盒颜料,它把银杏涂成了黄色,把枫树涂成了红色!”这个充满童真的想法,立刻引发了其他孩子的共鸣,有人说“秋天的雨是甜甜的糖,因为它让果子成熟了”,有人说“秋天的雨是温柔的妈妈,它轻轻叫醒了沉睡的小动物”。那一刻,课堂不再是“标准答案的训练场”,而是孩子表达真心、释放想象的舞台。

       新教育让我明白,小学语文的核心不是“教会知识”,而是“唤醒心灵”。文字只是载体,背后藏着的自然之美、人性之善、生活之趣,才是语文真正的魅力。当我们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给孩子留出感受、思考、表达的空间,语文课堂便会生长出蓬勃的生命力。

二、放下“权威姿态”:做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语文教师

     《新教育之梦》中写道:“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人。教师的成长,会带动学生的成长。”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以往的不足。作为语文教师,我总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写作”,自己却渐渐停下了学习的脚步:教案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阅读局限于教材和教参,很少主动去读孩子喜欢的绘本、儿童文学,也很少动笔记录教学中的感悟。时间久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当孩子兴奋地聊《哈利·波特》时,我只能勉强接上几句;当他们分享自己写的童话时,我给出的评价也总是“语句通顺、中心明确”这类空洞的套话。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拾起“学习者”的身份,尝试与学生“共同成长”。我给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每周读一本儿童文学,比如《夏洛的网》《小王子》,每月读一本教育类书籍,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在“班级读书角”的留言本上。在教《草虫的村落》一课时,我提前读了作者郭枫的散文集,在课堂上和孩子分享:“作者小时候也喜欢蹲在草丛里看虫子,他说‘虫子的世界里,也有亲情和友情’,你们在观察虫子时,有没有发现特别的故事?”我的分享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有人说“我看到两只蚂蚁一起搬面包屑,像在合作”,有人说“我发现一只瓢虫趴在叶子上不动,可能是在晒太阳”。课后,有个孩子在留言本上写:“老师,原来你也喜欢读和我们一样的书,感觉你离我们好近!”

      除了阅读,我还开始和学生一起“写作”。我会把自己写的随笔念给他们听,比如《我和孩子的课堂故事》《秋天的校园》,也会鼓励他们把生活中的小事写成日记,然后我们互相点评。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妈妈总是加班,我很想她”,我在评语里写道:“老师也有过想念妈妈的时刻,或许你可以给妈妈写一张小纸条,告诉她你的心意。”后来,这个孩子告诉我,妈妈看到纸条后哭了,还特意抽出时间陪他去公园。看着孩子眼中的光,我突然明白:教师的“成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的世界,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影响他们——当我们热爱阅读,孩子才会爱上文字;当我们愿意表达真心,孩子才会敢于倾诉。

三、跳出“课堂局限”:让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角落”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提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因为语文本就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以往,我总把语文学习局限在课堂和课本里:让学生背诵“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却很少带他们去校园里观察发芽的小草;让他们写“我的妈妈”,却没引导他们留意妈妈做饭时的手势、说话时的语气。结果,孩子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要么写“妈妈很勤劳,每天为我做饭”,要么写“老师很关心我,生病时来看我”,缺乏真实的细节和情感。

      受《新教育之梦》的启发,我开始尝试把语文课堂“搬到”生活中,让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语文。春天来了,我会带他们去校园的花坛边“找春天”,让他们用眼睛看“桃花的颜色”,用耳朵听“小鸟的叫声”,用手摸“柳枝的柔软”,然后把这些感受写成“春天的小诗”;端午节时,我们一起学包粽子,听爷爷奶奶讲屈原的故事,再写一篇《我家的端午节》;周末,我会布置“生活观察作业”,让他们去菜市场看商贩如何叫卖,去公园看老人如何下棋,然后回来分享自己的发现。

       有一次,我们开展“校园小导游”活动,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的角角落落,然后写一段导游词,给其他班级的同学介绍校园。为了写好导游词,孩子们仔细观察了“教学楼前的梧桐树”“操场边的宣传栏”“食堂里的标语”,甚至还去采访了保安叔叔“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哪里”。活动结束后,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原来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多我没注意过的东西,写导游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小作家!”

        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是最好的语文教材。当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文字就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充满温度的体验;写作也不再是“无米之炊”,而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与情感表达。正如《新教育之梦》中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创造幸福”,而小学语文,正是要为这份“热爱”与“创造”打下最初的基础。

      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会带着《新教育之梦》的启示,继续做一名“有温度、爱学习、懂生活”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放下权威,倾听孩子的声音;在课后,陪伴成长,分享阅读的快乐;在生活中,引导观察,捕捉美好的瞬间。我相信,当我们用“新教育”的理念照亮课堂,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让童年在文字的滋养中,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02

帖子

3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4
发表于 2025-9-23 09: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教的勇气》读书分享
    很高兴在这个圆桌旁,和大家聊聊一本让我边读边拍大腿,时而汗颜、时而豁然开朗的书——岸见一郎的《不管教的勇气》。
我和所有的班主任老师一样,每天的工作就是和五年级的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们“相爱相杀”,既是他们的语文老师,也是他们的“班妈妈”。所以,当我看到“不管教”这三个字时,我的第一反应和大家可能一样:“什么?不管?那岂不是要上天?”
    我们当老师、做父母的,最擅长的就是“管教”。我们有一百种方法告诉他们:“你这里做错了!”“你那样做不行!”“快按我的方法来!”我们就像一群辛勤的啄木鸟,哒哒哒地忙着帮孩子找问题、纠偏差,累得筋疲力尽,有时却换来孩子的厌烦、被动,甚至无声的反抗。
这本书,恰恰不是叫我们偷懒,而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一种从“裁判员”和“指挥官”的角色中退出来的勇气,一种真正将孩子看作独立个体的信任。
    接下来,我想结合我班里的几个小故事,分享三点我最深的“勇气”。
    第一份勇气:把学习的“王冠”还给孩子,让他为自己加冕。
我们是不是常常不自觉地把孩子的学习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宝贝,该写作文了!”“这道题怎么能不会呢?”“考试别忘了检查!”
我们事无巨细,催促、提醒、警告,仿佛学习成了我们的事,孩子倒成了“打工人”。
    书中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学期,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在一项开放式阅读作业上,我只说了要求,但完全没规定必须怎么做。结果,焦虑的首先是家长,群里各种问:“老师,必须读哪本书吗?”“笔记要写多少字才合格?”
但孩子们呢?给了我巨大的惊喜。有的做了精美的思维导图,有的和爸妈演起了课本剧,有的甚至写了一首小诗。他们交上来的作业,花样百出,却充满了真正的思考痕迹。
那一刻我明白了,当我们收起喋喋不休的“教鞭”, silence our own anxiety(按捺住自己的焦虑),才能腾出空间,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王冠闪耀出来。
    第二份勇气:练就一双“钻石眼”,看见分数背后的光芒。
在五年级,我们很难避开“成绩”这个话题。它像一个放大镜,放大着孩子的失误,也放大着我们的焦虑。
我曾为一个非常努力但数学成绩总上不去的小姑娘发愁,直到有一次,我看到她耐心地教同桌系鞋带,那种真诚和友善,瞬间打动了我。
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在班上大力表扬了她:“有一种比解出难题更可贵的能力,那就是拥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XX同学就有这样的魔法!”
她的脸一下子亮了,腰板都挺直了。从那以后,她上语文课更积极了,因为她知道,在我这里,她不是一个分数,而是一个完整、鲜活、被看见的人。
    《不管教的勇气》告诉我,我们要做的是“把孩子本人”和“他的表现”分开爱。爱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本身,而不是爱他带着一百分成绩单的样子。这份无条件的接纳,才是他未来人生里最强大的安全感和自信源。
    第三份勇气: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成为孩子的“灯塔”。
这本书最“戳”我的一点是:我们总想管教孩子,却常常忘了“管教”自己。
我们要求孩子努力读书,自己却一年翻不了几页书;我们要求孩子别玩手机,自己却机不离手。这怎么可能有说服力呢?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言传,而是身教。
    现在,我会跟孩子们分享我最近在读的书,我会告诉他们我跑步时怎么克服“不想跑”的念头,我会让他们看到我如何面对一个工作中的难题。
我想用我的生活状态告诉他们:“看,爸爸妈妈和老师也在努力地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这是一件很有趣、很值得投入的事情。”
当我们自己成为一座努力发光、积极向上的灯塔时,孩子这艘小船,自然会向着有光的方向航行。这比任何嘶吼和说教都管用。
所以,各位朋友,“不管教”并非放任,而是一种更深沉的、更需要智慧的“在场”。我们从台前退到幕后,从控制转为连接,从焦虑的“监工”变为温暖的“守望者”。
    这是一种信任的勇气,一种等待的勇气,更是一种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都经营好的勇气。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宝藏,期待一会儿听大家的感悟。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9

帖子

3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2
发表于 2025-9-24 08: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认知觉醒》有感
读完周岭的《认知觉醒》,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大扫除”。书中清晰勾勒出我们大脑的运作地图,尤其是关于“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的三位一体理论,以及“元认知”这把开启自我觉察的钥匙,对日常教育工作有了全新的审视和深刻的启发。
一、 读懂课堂上的“小野兽”:理解学生的三脑运作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面对课堂上走神、搞小动作、或者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崩溃的孩子,我有时会感到无奈甚至烦躁,将其简单地归咎于“不听话”或“习惯差”。但“三脑理论”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 本能脑追求即时享乐和舒适。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让孩子端坐40分钟专心听讲如此困难——他们的本能脑在尖叫:“动起来!玩点有趣的!”
· 情绪脑主导喜怒哀乐。一个孩子因为橡皮被同桌碰掉而大哭,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他的情绪脑正在剧烈反应,理智脑还无力掌控局面。
·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在儿童阶段最为薄弱。指望他们完全用理智来规划学习、控制情绪,无异于让一个新手去驾驶一架复杂的飞机。
理解了这一点,我的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不再是与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对抗,而是在与他们强大而原始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合作”。我的任务,不再是压制,而是引导和培育他们那颗尚在发育中的“理智脑”。
教学实践中的改变:
· 对抗“本能脑”:我设计了更多短时、互动、游戏化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知识点包裹在“糖衣”之中,满足本能脑对“有趣”的需求,从而为理智脑的学习赢得时间。
· 安抚“情绪脑”:当学生情绪激动时,我不再急于说教或批评。而是先共情:“老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很生气。”帮助他的情绪脑平静下来,之后再用理智脑和他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教室里的“冷静角”成了情绪脑的安全港湾。
· 锻炼“理智脑”:我会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后果:“你觉得这样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鼓励他们制定小小的学习计划,并在完成后给予积极反馈,让他们体验理智规划带来的成就感,逐步强化理智脑的“肌肉”。
二、 启动教师的“元认知”:从“自动驾驶”到“手动驾驶”
如果说“三脑理论”帮我理解了学生,那么“元认知”的概念则直接指向了我自身的成长。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是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是理智脑的指挥官。它让我们能够跳脱出来,观察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为模式。
教师工作繁忙,极易陷入“自动驾驶”模式: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凭经验和本能做出反应。元认知,就是按下暂停键,让我们从惯性的洪流中抽身。
教学实践中的改变:
· 课后反思的深化:我不再仅仅满足于“这节课顺利上完了”。我会启动元认知,问自己更深层的问题:
  · “为什么那个教学环节学生反应冷淡?是我的指令不清晰,还是内容太枯燥?”(审视教学策略)
  · “当我面对那个调皮的孩子时,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烦躁吗?这种情绪来自哪里?”(觉察自身情绪)
  · “我刚刚对那个回答错误的学生,评价是否得当?有没有更好的鼓励方式?”(监控教育行为)
· 情绪失控前的“刹车”:当被学生气得火冒三丈时,元认知能让我意识到:“是我的情绪脑占了上风,本能地想发火。”这一瞬间的觉察,就为我争取到了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空间。我可以先深呼吸,而不是被情绪裹挟着说出伤人的话。
· 突破成长瓶颈:元认知让我清楚地看到自身教学能力的边界。我会思考:“我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已经固化?哪些是我的舒适区,哪些是我需要挑战的学习区?”这驱动我主动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技能,实现自我突破。
《认知觉醒》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大脑的“驯化”与引领。一方面,我们要用智慧和爱心,去理解和呵护学生体内那三只时而温顺、时而狂野的“大脑”,耐心等待他们的理智脑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持续运用“元认知”能力,保持自我觉察,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避免被自身的本能和情绪所奴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4

帖子

3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4
发表于 2025-9-26 1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开《不管教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中 “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 等理念如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困境。长久以来,我习惯以 “管理者”“引导者” 的身份包揽课堂大小事 —— 担心学生记不住单词,逐句领读十遍以上;害怕小组活动混乱,提前规定好每一步流程;甚至因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反复追问 “你是不是没听懂”。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过度干预的 “管教”,反而会剥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与成就感,而 “不管教” 的智慧,才是激发孩子语言学习内驱力的关键。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 “课题分离” 理论。作者提出,“判断某件事是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最终的结果由谁承担’”。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记不住单词的后果,最终由学生承担,所以 “记单词” 是学生的课题;小组对话能否顺利开展,后果由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所以 “组织对话” 也是学生的课题。过去我总忍不住 “越界”,比如学生单词默写错误时,会急着帮他圈出错误、制定背诵计划,却忽略了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的过程。这种 “代劳” 看似高效,实则让学生失去了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也让他们逐渐产生 “学习是为了应付老师” 的被动认知。
同时,书中强调的 “共同体感觉”,也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方向。阿德勒认为,人只有在感受到 “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 时,才会主动贡献力量。这与英语教学中 “情境化”“互动性” 的需求不谋而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往往源于 “被需要” 的体验 ——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发言能帮助同伴理解对话,自己的创意能让小组表演更精彩时,学习的热情会自然迸发。而过去我设计的课堂活动,多以 “教师评价” 为核心,学生的努力与否,最终由我来判断,这恰恰削弱了他们在 “学习共同体” 中的归属感。
将书中理念落地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方面调整实践,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在 “单词学习” 中践行 “课题分离”,把 “记忆方法” 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往我会要求学生按 “音标拆分法” 背诵单词,比如 “apple” 拆成 “ap-ple”,但总有学生记不住。后来我不再规定方法,而是在课堂上留出 10 分钟 “自主记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记忆技巧。有的学生用 “联想画面”:“banana” 像弯弯的月亮,所以记成 “月亮果”;有的学生编 “儿歌”:“cat, cat, 喵喵叫;dog, dog, 摇尾巴”。之后的单词默写,正确率反而从 60% 提升到 85%。更重要的是,有个之前总抵触背单词的学生,主动举手分享自己的 “拼音记忆法”,眼神里满是自信 —— 这让我明白,“不管教” 不是放任,而是相信学生有解决自己课题的能力。
第二,在 “对话教学” 中构建 “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彼此的 “评价者”。过去我设计的对话练习,多是让学生按课本对话朗读,然后我逐一纠正发音。现在我会给出一个简单的情境,比如 “去超市买东西”,让小组合作编写对话,之后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则需要从 “发音清晰度”“内容创意性”“互动自然度” 三个方面打分,最后由小组共同讨论 “如何改进”。有一次,一组学生编的对话里,把 “Can I help you?” 说成了 “Can I help your?”,台下立刻有学生举手:“应该是‘your’的宾格‘you’,因为‘help’后面要接宾语!” 这种 “同伴纠错” 比我直接指出错误,效果好得多 —— 犯错的学生没有觉得尴尬,反而主动记下车厢,而其他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语法知识。课堂不再是 “我教你学”,而是变成了 “我们一起学”。
读完《不管教的勇气》,我最大的感悟是:教育不是 “塑造”,而是 “唤醒”。作为小学英语老师,我们不需要用 “管教” 的绳索束缚学生,而是要搭建一个让他们敢尝试、敢犯错、敢表达的平台。当我们放下 “必须让学生学会” 的焦虑,相信他们的潜力;放下 “必须由我来教” 的执念,尊重他们的节奏,学生反而会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英语学习。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带着 “不管教的勇气”,做学生语言学习路上的 “同行者”,而不是 “指挥者”,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他们享受表达、收获成长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07

帖子

6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6
发表于 2025-9-26 15: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微风中见真意 ——《山谷微风》的教育启示分享
开学前两周,利用学生的阅读课时间、自主课时间,我读完余华先生的《山谷微风》,我的第一感受并非复杂的文学剖析,而是仿佛跟着文中的孩子,重新走进了童年时那片充满生命力的自然天地。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复杂深刻的哲理,却像山谷里轻轻吹拂的风,用最朴素、最细腻的文字,把一段藏在山谷里的童年,轻轻铺展在读者眼前,让我在字里行间,重新触摸到了童年本真的温度。
一、在自然描写中,看见 “童心的镜像”
余华在文中对山谷的刻画极为细腻:“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织出跳动的光斑,溪水带着碎碎的光影向前跑,连石头都裹着一层软软的青苔”。这样的文字,不正是孩子们眼中最真实的自然吗?我们总在课堂上教孩子 “观察生活”,可《山谷微风》告诉我们,最好的观察,是让孩子像文中主角那样,用“童心”与自然对话 —— 不是刻意寻找“写作素材”,而是蹲下来看蚂蚁搬家,伸手接飘落的树叶,听溪水叮咚的声音。
文中孩子把山谷里的每一种事物都当作朋友:给小鸟留麦粒,跟蒲公英说悄悄话,甚至为了保护一株刚冒芽的小草,特意在旁边插了根小木棍。这种纯粹的善意,恰是儿童情感世界的写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带着孩子走进校园的花园、附近的公园,让他们像文中那样与自然互动,再用文字记录下这份 “朋友间的对话”。当孩子真正投入情感,写出的文字才会有温度,而不是生硬的 “比喻句”“拟人句”堆砌。
二、于细微叙事里,读懂 “成长的力量”
《山谷微风》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藏在细节里的成长。文中孩子起初害怕山谷深处的“黑影”,总觉得那里藏着吓人的东西,可随着一次次走进山谷,他发现“黑影”不过是一棵老槐树的影子,树下还长着甜甜的野草莓。这个小小的“克服恐惧” 的过程,像极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 —— 面对陌生的知识、未知的挑战,总会有胆怯的时候,但只要迈出第一步,去探索、去感受,就能发现“恐惧背后的美好”。
这让我想到语文课堂上的“表达训练”:很多孩子不敢举手发言,害怕说错话被嘲笑。其实,我们可以像《山谷微风》里的“自然”那样,给孩子足够的包容与鼓励 —— 告诉他们“说错也没关系,勇敢表达就可以,可能你的答案是最完美。”,就像文中的孩子在山谷里慢慢变得勇敢一样,孩子们也会在一次次尝试中,逐渐克服胆怯,爱上表达。
读完《山谷微风》,我更明白:语文教育不只是教孩子认识生字、背诵课文,更是要带着孩子感受文字里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在成长的“山谷”里,收获勇气、快乐与温暖。而我们作为教师,就是那阵“温柔的微风”,默默陪伴,轻轻引导,助力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遇见更多美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8

帖子

3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1
发表于 2025-9-29 10: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下的力量
  你可以把这本书想象成一本“大脑使用说明书”或者“心灵大扫除指南”。它的核心思想就一句话:别想那么多,专注此时此刻。
  1. 你脑子里有个“话痨”
  作者说,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都不是真正的“当下”发生的痛苦,而是我们脑子里那个停不下来的声音造成的。这个声音不停地:后悔过去:“哎呀,我当初要是……就好了!”担忧未来:“万一我明天搞砸了怎么办?万一生病了怎么办?”这个“话痨”其实就是我们无意识的思维。我们被它牵着鼻子走,却以为这就是我们自己。
  2. 这个“话痨”是你的痛苦来源
  因为它,你活在了“心理时间”里,而不是“真实的当下”。比如:焦虑:就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坏事的恐惧。压力:就是因为觉得未来有太多事要处理,自己扛不住。后悔/怨恨:就是抓着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不放。这些情绪都是“话痨”编的故事,但它让你感觉非常真实,消耗你的能量,让你不快乐。
  3. 怎么让“话痨”闭嘴?
  回到“当下”书里给的解药就是:把注意力从脑子里拉回到你此刻的身体和感受上。 因为“当下”这一刻,是唯一真实存在的时间。具体怎么做?有两个特别接地气的方法:
  方法一:当个“旁观者”
  别去跟脑子里的声音吵架,你就静静地听着它。比如,当“话痨”又说“我好焦虑啊”,你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哦,我注意到我此刻有一个焦虑的想法。” 就像看天上的云飘过,你不必跟着云跑,看着它来,看着它走就行。这一步叫做 “观察思考者” ,你一观察,那个无意识的思维就弱了。
  方法二:感受你的身体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呼吸:感受一呼一吸。你的手脚:感受脚踩在地上的感觉,手敲键盘的感觉。你周围的声音:听听风扇声、窗外的车声。看看周围的颜色和物体。当你专注感受身体时,你的思维就自然停止了,因为你没法一边感受脚底板,一边在脑子里跟人吵架。你就瞬间回到了“此时此地”。
  4. 回到“当下”有啥好处?
  当你练习得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内心平静了:因为“话痨”消停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情绪自然就少了。做事更高效:不再内耗,能量都用在手头的事情上。看事情更清楚:摆脱了情绪的滤镜,能更理智地处理问题。感受到一种很深的喜悦:这种喜悦不依赖于外在条件(比如升职、赚钱),而是从内心自然涌现的,书里管这个叫 “临在” 的状态。
  总结:
  这本书就告诉你:你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你活在自己的胡思乱想里。解决办法就是:别信那些胡思乱想,赶紧把注意力拉回来,感受你的呼吸,感受你手头正在做的事。吃饭就好好吃饭,走路就好好走路。说白了,就是教你怎么从“想”的生活模式,切换到“感受”和“体验”的生活模式,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9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9
发表于 2025-9-29 11: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在当下,寻找内心的平静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对我近期心境和教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书——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说实话,刚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觉得它可能有点“玄”,但读下去才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实”的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整天和孩子们打交道、事务繁杂的小学老师来说,它像是一剂清醒剂,让我们重新找回教育的初心和宁静。
一、我们为何常常焦虑?——“思维”和“时间”的陷阱
书中开篇就点明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来源:我们活在自己的思维里,而不是活在当下。我们的头脑要么在不断反刍过去——比如“上次公开课那个环节我要是那样处理就好了”、“那个家长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要么在过度担忧未来——“下周的教研汇报怎么办”、“期末考试成绩要是不理想怎么办”。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永不关机的投影仪,不断在过去和未来的幕布上投射出令人不安的画面,却唯独忽略了眼前真实的此刻。这就是托利所说的“心理时间”,它让我们脱离了真实的“当下”,从而产生了焦虑、压力和烦躁。想想是不是这样?批改作业时想着明天的会议,开会时又惦记着没批完的作业,回到家还在想学校的事……我们永远活在另一个时间点,身心分离,所以总是感觉很累。
二、什么是“当下的力量”?——成为“讲台前的守望者”
那什么是“当下的力量”呢?就是把注意力从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中收回来,全然地投入到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上。
这对我们老师意味着什么?我举几个例子:
当你在上课时:不再去想“校长正在后面听课评教我”,而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眼前这群孩子身上。观察他们的眼神是明亮还是困惑,倾听他们回答问题时独特的思维火花,感受整个教室的能量流动。当你全然临在时,你更容易捕捉到课堂的生成点,教学反而会更灵动、更有感染力。
当你和一个“问题孩子”谈话时:放下对他过去所有错误的成见,也不再焦虑于“他要是再犯怎么办”。只是真诚地、全身心地倾听他此刻的诉说,感受他当下的情绪。这种高质量的、临在的陪伴,远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触及孩子的内心。
当你批改一堆枯燥的作业时:不再把它看作是无穷无尽的任务,而是只专注于手头这一本。欣赏这个孩子工整的字迹,发现那个孩子一个巧妙的解题思路。当你把每一个“此刻”都变得专注而宁静,整个工作的负担感就大大减轻了。
这,就是“讲台前的守望者”的状态——守望着当下,守望着眼前的每一个生命。
三、如何练习?——在校园里找回“当下”的小方法
这本书不是空谈理论,也给了很多可操作的方法。对我们老师来说,尤其有用的是:
1. 专注呼吸:当你感到情绪快要失控,被某个调皮的孩子气得火冒三丈时,停下来,做三次深呼吸,感受空气进出身体的感觉。这能帮你迅速从愤怒的思维中抽离,回到当下,避免说出或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
2. 观察 surroundings:感觉压力大时,有意识地去“听”。听窗外此刻的鸟叫声,听隔壁教室隐约传来的读书声,感受脚下地面的坚实。这些感官体验能立刻把你锚定在此时此地。
3. 接纳当下:比如,公开课中设备突然出故障了。与其烦躁“怎么偏偏这时候坏”,不如先深呼吸,接纳“它就是坏了”这个事实。接纳不代表放弃,而是平静地在这个事实基础上寻找解决方案,往往能更快、更从容地化解危机。
分享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学会了在一天之中,不断地把自己“拉回来”。
板书时,就感受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触感;带操时,就感受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听同事说话时,就真正地倾听,而不是脑子里想着怎么回应。
我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不那么容易累了,情绪更稳定了,而且,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更真了。教育是什么?不就是无数个“当下”的连接吗?我们不是在为某个未来的结果工作,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每一个与孩子四目相对、心灵相触的“此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70

帖子

2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8
发表于 2025-9-29 14: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生存的当下 是你唯一拥有的
                                                                          —— 《当下的力量》有感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就是教你从脑子的噪音里逃出来,活在当下,适合内耗严重,焦虑爆棚的人群。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非常的认同 你生存的当下 是你唯一拥有的 听着简单吧我们拥有的 只有当下。
  如何鉴别自己是不是活在当下呢?我从三方面来讲。 1、如果你抑郁 说明你活在过去   2、如果你焦虑了 说明你活在未来 。你觉得街上的流浪狗会焦虑会抑郁吗?饿了没东西吃 下雨了,没地方遮雨。看到其他宠物狗身边有他想吃的 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吃 被拒绝了,他会去找人类 如果感觉人类很厉害 或者会伤害她 他会选择默默离开  你认为这种情况下,他会想,如果我有宠物狗的待遇,多好呀 我感觉他不会想 所以她也不会焦虑。如果把你现在的苦恼和痛苦列在一张纸上 你会发现所有的根源要么是得不到 要么是怕失去 3,如果你平静了 说明现在活在当下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负面情绪的 前段时间 刚开学那会儿 我家淇淇幼儿园门口哭着不进幼儿园 每次我都耐心的跟他说 是不是不想上幼儿园 他说是 我说我也不想上班 你想哭就哭会吧 不哭了咱们在进门。我觉得这可能会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次经历,我希望他未来的人生里,一直都能感受到一件事情 那就是她的负面情绪是被允许的。压制和转移 痛苦不会消失 当外界允许它 接纳他的时候 负面情绪是他的一部分 转个身变得平静 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就像书中所说,你生存的当下,是你唯一拥有的  此刻,我所拥有的 就是现在我呼吸的这一下 我手里的这张纸 还有我面前的你们 真正能治愈你的 从来不是时间 而是心里的那份释怀和明白。
接下来我把下面这段话送给自己,还有在座的大家  时间安排自有它的道理 学会接受和释怀 但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能得到某些东西,便是惊喜 得不到也不要遗憾 你安好 我无恙  活在当下 便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本书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 都有风吹哪页读哪页的豁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15

帖子

4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4
发表于 2025-9-29 15: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觉醒》读书分享

《认知觉醒》一书,让我有耳目一新。书中的观点让我觉得豁然开朗,会边读边反观自己的内心,也会思考自己在教育子女和学生时如何才能从孩子的内心深处去引导孩子。观点很多,如何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在慢慢探索中。
一、核心观点:
这本书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自我成长与认知升级的关键领域,以下是主要内容的提炼:
1.三重脑理论
提出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构成,理智脑虽控制力较弱但主导决策,需通过知识升级来增强其影响力。 ‌
2.焦虑根源与应对
焦虑源于欲望与能力的失衡,需通过延迟满足感、在舒适区边缘刻意练习、消除目标模糊来缓解。 ‌
3.元认知能力
强调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提升元认知,即对自身思考过程的认知与调控,是打破思维定式、实现自我改变的关键。 ‌
4.消除模糊与细化目标
主张将目标和行动具体化,通过细化核心困难、建立单行通道来减少决策模糊性,例如用“最字法”筛选重要事项。 ‌
5.长期主义与耐心
倡导复利效应视角,强调耐心比毅力更重要,通过接纳天性、平衡诱惑与困难来积累价值,打破“多即是少”的误区。
6.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一观点中阐述“优质反馈是现实世界投来的镜子,照见想象与真实的落差”,它不像“美颜滤镜”般愉悦,却能精准定位认知盲区,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失调虽痛苦,却“像免疫系统的发热反应,标志着新生的开始”。作者明确提出“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无反馈的学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而及时反馈能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参与学习,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和持续行动的欲望”。反馈类型包含外在反馈(他人评价、成果验证等)和内在反馈(“身体发出的摩尔斯电码”,如“胃部的紧缩感可能在提醒你违背本心,指尖的颤抖或许暗示着未被察觉的恐惧”)。
    二、实践应用
作为小学三年级班主任,把《认知觉醒》里“及时反馈”的理念用到班级习惯养成上,可以结合孩子们注意力持续短、喜欢直观感受的特点,把反馈做得快、小、频、正。可落地的方法,分“非语言鼓励”“个性化评价”“可视化工具”三类。
1、非语言鼓励(即时、零成本)
手势+表情:点头、竖大拇指、眨眼、比心等,配合微笑,让孩子在课堂中立刻感到被肯定。
动作奖励:轻轻拍肩、击掌、握手,传递“你做得好”的信号。
无声点赞牌:在讲台上放一个“点赞”小牌子,走到孩子身边悄悄举起,既不打断课堂,又让孩子得到即时反馈。
2、个性化评价(针对个体,强化动机)
即时口头表扬:不说“你真棒”,而是具体指出行为:“你刚才主动帮同学捡笔,很细心!”
小纸条反馈:课前或课间递一张写有“今天你坐姿很直”“我看到你认真检查作业了”的小纸条。
“今天你做到了”卡:每周给孩子发一张卡片,让他们自己圈出做到的行为(如按时交作业、发言积极),老师加一句个性化评语。
3、可视化工具(让进步看得见)
班级“即时反馈墙”:
用磁贴或贴纸在墙上的名字旁贴“星星”“笑脸”或“能量条”。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如课前准备好文具)就立刻贴上。
任务进度条:
对阅读、练字等长期任务,画一个进度条,每完成一部分就涂色,让孩子看到“离目标更近了”。
小组竞赛榜:
用移动的箭头或小旗子表示各组当天的表现,每节课结束更新一次。
《认知觉醒》一书让我从更深层次认识人、了解人,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帮助很大。我会继续研究学习这本书,并把它多多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0-20 19:59 , Processed in 0.1156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