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9|回复: 2

【选修二】激励学生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我要成...

[复制链接]

50

主题

108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1
发表于 2025-9-3 11: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学期请继续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请结合任教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谈一谈你是如何激励学生进行高级道德层次自我教育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在论坛“主题教研”相应的版块中回帖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8

帖子

39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8
发表于 2025-9-30 15: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科学家精神为镜,树立崇高榜样
科学,绝非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人类在求真、向善、寻美的漫长旅途中,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六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科学,不仅是掌握探索世界的工具,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对话、进行自我定位的精神旅程。我的核心教学策略是:将科学知识还原到其诞生的历史洪流中,让科学家以其鲜活的生命故事,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镜像”与“灯塔”。
一、 讲述“有温度的科学家故事”:从知道“事”到敬仰“人”
在讲述这些故事时,我注重构建一种“沉浸式”的英雄叙事,让学生不仅知道科学家做了什么,更深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成为了怎样的人。
1. 蕾切尔·卡森:守护者的勇气与孤独
“生态平衡”单元,我将蕾切尔·卡森的故事作为一个核心伦理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我会向学生展示她不仅是位生物学家,更是一位文笔优美的作家,正是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知,赋予了她为之奋战的强大情感动力。
深度情境构建:我会描述她在身患重病、孤身一人面对整个化工巨头和舆论抨击时的心境,引用她的名言:“那些感受大自然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最后一刻。” 引导学生思考:支撑一个人面对全世界的误解与攻击的,究竟是什么力量? 是数据吗?不完全是,更是源于内心深处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爱。这让学生看到,科学精神的内核,是深厚的人文关怀。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知识与良知、勇气与坚韧的结合体。
2. 袁隆平:大地上的追梦人与践行者
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是诠释“知行合一”与“家国情怀”的最佳范本。我刻意淡化他“杂交水稻之父”的神坛形象,强化他“更像一个农民”的质朴本色。
细节的力量:我会讲述他如何在千百次失败后,于海南一片沼泽地中发现那株至关重要的“野生雄性不育株”;会播放他年逾九旬仍在下田,在骄阳下眯着眼观察稻穗的视频。我引导学生讨论:是什么让一个人将实验室安顿在广阔的田野,将一生的论文写在大地上? 学生由此感悟到,“伟大”并非遥不可及,它源于一个朴素的愿望(让人民吃饱饭),并兑现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正是在他们心中埋下“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要”的神子。
3. 引入多元化的榜样群像:
除了上述两位,我还会有选择地引入其他科学家,构建一个立体的精神谱系:
面对荣誉的淡泊者——屠呦呦:讲述她团队在艰苦条件下从青蒿中提取抗疟有效成分的故事,以及她获得诺贝尔奖后,强调“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与谦逊的价值。
探索未知的冒险家——宇航员群体:在“宇宙”单元,讲述宇航员们为人类迈向深空所付出的极限训练、承担的巨大风险。这激发学生敢于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开展“科学人物角色扮演与辩论”:在思辨中锚定价值观
角色扮演与辩论,是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在认知冲突中完成价值内化的高效手段。
辩论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跳出角色,共同探讨:“抛开你的角色身份,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你认为我们应该支持怎样的科学研究?一个负责任的创新者,应遵守哪些底线?” 通过这种“出戏入戏”的体验,学生对于“负责任”的理解,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具身的、充满张力的道德抉择。
三、 成效与深化:从形象重塑到行动自觉
通过上述持续的、沉浸式的榜样教育,我所观察到的成果是深刻而动人的:
学生的表达实现了三重飞跃:
从模糊到具体:科学理想从“当科学家”细化为“我想成为像袁隆平那样解决粮食问题的应用科学家”,或“我想成为像蕾切尔·卡森那样用笔和科学守护地球的环保工作者”。
从崇拜智力到敬仰品格:他们开始欣赏袁隆平的“泥土气息”,敬佩卡森的“孤独勇气”,推崇屠呦呦的“团队精神”。他们认识到,真正推动世界进步的,是闪亮人格指引下的智慧。
从外在驱动到内在认同:科学家群体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扁平画像,而是 “有担当、有风骨、有情怀的引路人” 。这种认同感,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在小组合作中更愿意承担责任,在实验失败时更能坚持求真,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关注环境与社会议题。
教育的最崇高使命,莫过于唤醒灵魂的自觉。在科学教育的园地里,我们播种知识的种子,更应浇灌人性的甘泉。通过让科学家精神的光芒照亮课堂,我们正是在助力每一位学生,在面对“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生命叩问时,能够从这些人类群星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荣的答案。这条路,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91

帖子

6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8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佳鑫 于 2025-10-20 16:26 编辑

激励学生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
    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以榜样为镜、需即时反馈的特点,激励其高级道德层次自我教育,核心是将抽象道德问题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可实践的日常行为,通过“认知引导—情境体验—习惯固化”三步实现内化。
一、化抽象为具象,帮学生“看懂”道德标准
    三年级学生难以理解“高级道德”“自我教育”等抽象概念,需用具体场景和形象载体搭建认知桥梁。
1. 用“角色镜像”回答“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空谈“品德高尚的人”,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角色建立“道德画像”:
◦ 课堂上共读《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时,提炼“诚实的列宁”“认真的华罗庚”等具体标签,引导学生说“我想成为像列宁一样,做错事敢承认的人”;
◦ 创设“班级小榜样”专栏,每周评选“耐心帮助同学的人”“主动整理图书角的人”,用同学的真实案例让道德目标从“遥远榜样”变成“身边可学的人”。
2. 用“感受对照”解答“我的言行是否让人尊重”
    用“情绪体验”替代说教,让学生从他人感受中判断自身行为:
◦ 设计“心情小纸条”活动:当学生发生矛盾(如抢文具、说脏话),让双方分别写下“对方这么做时,我心里的感觉”,通过“被抢时会难过”“被说脏话会生气”的真实感受,反向理解“尊重就是不让别人难过”;
◦ 日常对话中用“具象提问”替代抽象指责,比如不说“你不尊重人”,而是问“你刚才打断他说话,你觉得他现在想继续说吗?如果别人打断你,你开心吗?”
二、建“小规则”体系,让学生“握准”自我要求
    高级道德的自我教育需落地为具体规则,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构建“三层自我规则清单”,让“对自己有要求”变得可操作。
• 第一层:“我的课堂小约定”(聚焦责任)
    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我要做到的3件事”,比如“上课前把文具摆整齐”“别人发言时眼睛看着他”“作业写错了不撕纸,认真订正”,用图文结合的“约定卡”贴在课桌角,每日放学前花1分钟“自我检查”,达标就贴一颗“责任星”。
• 第二层:“我的交往小原则”(聚焦尊重)
    用“三字口诀”简化交往规则,比如“说‘请’‘谢’‘对不起’”“不拿别人东西”“同学有困难问一句‘需要帮忙吗’”,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借文具”“安慰难过的同学”)让规则变成习惯。
• 第三层:“我的班级小责任”(聚焦担当)
    设立“微型岗位”(图书管理员、地面监督员、课间领操员),每个岗位配套“岗位说明书”(如图书管理员要做到“每天整理1次图书,提醒同学轻拿轻放”),每周进行“岗位述职”,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会对自己的责任负责。
三、重过程性反馈,让学生“尝到”自我教育的成就感
    三年级学生需要即时、具体的肯定来强化行为,通过“多元反馈机制”让道德成长“看得见、有成就感”。
• “道德成长手账”记录进步
    手账里设置“今日我做到了”“明天我想改进”栏目,学生用简单图画或短句记录(如画“帮同学捡笔”“主动承认漏做题”),老师每周写一句“成长评语”(如“你主动安慰哭了的同学,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暖,这就是让人尊重的样子”),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道德进步。
• “小组道德树洞”互相赋能
    每周五开展10分钟小组分享,让学生说说“这周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事”“遇到纠结时我是怎么选的”(如“我想抄同桌答案,但想到要诚实,还是自己重做了”),通过同伴的肯定(如“你真勇敢,能管住自己”)强化自我约束的动力。
• “家庭联动反馈”形成合力
    每周发放“家庭道德小任务”(如“帮家人做1件家务并说说感受”“和家人约定‘吃饭不看手机’并互相监督”),家长用照片或短句反馈,课堂上分享“家务感受”(如“妈妈夸我擦桌子认真,我觉得很开心”),让自我教育延伸到家庭。
四、取得的成果
1. 学生层面: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
◦ 课堂上,主动举手、不打断他人发言的学生占比从65%提升至92%;
◦ 交往中,85%的学生能主动使用文明用语,遇到矛盾时会主动说“对不起”,而非等待老师调解;
◦ 自我管理上,78%的学生能在“成长手账”中主动反思不足(如“今天我没忍住插队,下次要排队”),体现出初步的自我道德约束意识。
2. 班级层面:形成“尊重、担当、互助”的氛围
◦ 班级矛盾求助率下降70%,学生更愿意自主解决问题;
◦ “微型岗位”无人推诿,甚至出现“岗位申请竞争”,学生主动承担班级责任的意识显著增强;
◦ 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中更愿意帮忙做家务、主动承认错误,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
    总之,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高级道德层次的自我教育不是空洞的道理灌输,而是通过“把大问题拆小、把抽象问题变具体、把道德要求变习惯”,让学生在日常点滴中逐渐明白“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主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内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0-20 23:11 , Processed in 0.0820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