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泽雯 于 2025-10-15 15:37 编辑
《认知觉醒》收获与思考 在例会上谈起《认知觉醒》,这本书于我,绝非一本普通的畅销书,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教学中的诸多盲区,让我从“知识搬运工”开始向“认知唤醒师”转变。我的理解与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核心层面: 一、核心理解:认清学生大脑的“操作系统”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常常困惑:讲了多少遍的题,为什么学生还是错?为什么有的学生一遇到难题就放弃?《认知觉醒》给了我一个底层逻辑模型——三重大脑理论。 1. “本能脑”与数学恐惧:学生天生喜欢简单、确定、即时满足。而数学,尤其是应用题和逻辑推理,恰恰是复杂、不确定、延迟满足的。当学生看到一道文字很长的题,他的“本能脑”第一反应是:“好麻烦,有危险(做不出来的挫败感)”,于是就想逃避、放弃。我们过去的归因是“不认真、不努力”,但现在我明白了,这是人类最深层的天性在起作用。 2. “情绪脑”与学习心态:学生对数学的“感觉”至关重要。如果他曾在数学上屡遭批评,每次上课,“情绪脑”联想到的都是“痛苦、紧张、自卑”。在这种情绪笼罩下,他的“理智脑”根本无法启动。反之,如果数学课能让他感到新奇、有趣、有成就感,他的情绪脑就会为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 3. “理智脑”的弱小与可塑性:小学生的“理智脑”本就发育不全,力量薄弱。我们过去习惯于用成人的逻辑(“你要为未来好好学”)去说教,无异于对牛弹琴。教育的智慧,不在于强行灌输,而在于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和帮助弱小的“理智脑”去调动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 二、核心收获与教学变革:从“灌输”到“唤醒” 基于上述理解,我的教学实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 收获“元认知”教学法宝,教学生“学会思考” 过去:我关注“这道题怎么做?”,直接讲解方法和步骤。现在:我更关注“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当学生做错时,我会引导他复盘自己的思考过程:“读题时,你脑子里最先出现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开始卡住的?” 2. 运用“舒适区边缘”理论,设计“恰到好处的挑战” 过去:作业“一刀切”,优生觉得无聊,后进生觉得绝望。现在:我努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位于他们“舒适区边缘”的任务。对于后进生:从最基础的模仿性练习开始,让他“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比如先掌握乘法口诀的基本运用,再去做简单的应用题,及时给予肯定,让他获得久违的成就感(正向反馈)。对于优生:提供一些“跳起来才能摘到的果子”,比如一道题的多种解法,或一个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小项目(如“设计家庭购物预算表”),避免他们在舒适区里停滞不前。课堂上的“我做不到”的抱怨少了,“老师,让我试试”的眼神多了。 3. 激发“内在驱动力”,让学习变得“有意义”和“有趣” 清晰的反馈系统:我建立了更细致的课堂即时评价体系,不只说“对/错”,而是说“你的思路很独特”、“这一步的推理非常清晰”、“你比上一次进步了很多”。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耐心的种子就在一次次微小的成功中生根发芽。 《认知觉醒》让我深刻意识到: 我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理智脑”的教练。 我的首要任务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点燃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点燃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点燃他们思考的乐趣。课堂不仅是学习场,更是“认知训练场”。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会“5×5=25”,更要学会当遇到“25÷5=?”时,如何调动元认知去分析问题,如何控制情绪不轻易放弃,如何在自己能力的边缘进行探索并收获成长。 这本书赋予了我一种“觉醒”的力量,让我能更包容、更智慧、更科学地去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努力让我的数学课堂,成为唤醒学生内在潜能的起点,而不仅仅是分数竞争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