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6|回复: 2

【选修七】聚焦困惑——提疑解惑,分享智慧、共生共长。

[复制链接]

50

主题

108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1
发表于 2025-9-3 1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好改进。请阐述你在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留下你的思考和探索的痕迹。或者阅读同伴的问题和困惑,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8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2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在三年级班级管理中建立有效的同伴互助机制,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合作学习?

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 “关键转折期”—— 他们从低年级的 “被动接受管理” 逐渐转向 “主动参与集体”,认知能力、社交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都进入快速提升阶段。此时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同伴互助机制、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不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更能为班级构建良性生态、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要建立同伴互助机制,需结合该学段学生的特点,把互助机制拆成 “低门槛参与→小步骤成功→正向反馈” 三个阶段,实现 “互助” 与 “自管” 的双向赋能,才能让互助真正落地,而不是流于形式。
一、用 “具象化工具” 降低互助难度
三年级孩子还处在 “具体形象思维” 为主的阶段,抽象的 “互助” 对他们来说太模糊,必须把要求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
1.“任务可视化” 明确 “帮什么”
不要只说 “你帮他学语文”。比如帮助学生记住易错字,举例子“展、规、朗”,跟孩子讲清互助步骤:① 我读你听 ② 你指我写 ③ 一起找易错点(“展” 不能多撇规” 是见不是贝,“朗”左边不是良)。每次互助学习易错字前先缕清思绪,让孩子知道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2.“有能力” 匹配 “谁帮问题
之前每个月颁发表扬信:“默写小达人”“古诗词小达人”“书写小达人”等,就是颁发给孩子直接带回家,其他孩子可能就是一时的羡慕,没有发挥到同伴互助这个层面。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上课讲了,他不知道,犯错了,咱们可能会说上课讲了,你可以问别的同学,去寻求帮助,但是往往那个孩子找的人有时候也不是很清楚,甚至比他还糟糕。也不知道遇到困难去找谁?那怎样精准的让孩子找到适合的人帮助呢?就可以把表扬信贴到班级内,比如背不出《山行》的孩子,直接找 古诗词小达人” 的同学,或者不贴表扬信,我们班从二下学期开始我就把每月份听写默写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9月份的表格,小长假前一天我就已经公示了。写作文再遇见不会写的字,可以找听写分数高的同学问,孩子能快速找到对应这方面能力好的同学。既满足他们 “主动找帮助” 的独立需求,又避免因 “不知道找谁” 而放弃。
二、从 “一对一” 到 “小组”,逐步搭建合作信心
三年级孩子刚开始有 “小团体意识”,但还没学会处理小组里的矛盾(比如 “他不听我的”“我不想跟他一组”),所以互助要从简单的 “一对一” 开始,再过渡到 “小组”。
1.先练 2 人固定搭档”:建立初步信任
三年级课文背诵(如古诗、写景散文)是重点任务,学生易出现 “背得慢、忘得快、怕抽查” 的问题,同伴互助可通过 “方法分享 + 互相检测” 让背诵更高效,同时培养 “主动帮、主动问” 的合作意识,我们开始可以先搞 “同桌互助”,不搞复杂的小组。因为同桌距离近、互动多,孩子更容易放松。比如语文课上的 “同桌互查背诵”,背的同学错了,同桌可以小声提醒;背完后,两人一起举手告诉老师 “我们完成啦”。这种 “小范围成功” 能帮孩子积累 “我能帮别人”“别人也能帮我” 的信心。
2.中期过渡到 4 人小组”
此时重点教孩子 “处理小问题的方法”。比如提前约定 “小组小规则”:① 说话要举手 ② 别人没说完不打断 ③ 意见不一样时,先听对方说理由。遇到矛盾(如 “组长不让我发言”),老师不直接介入,而是引导,让孩子按步骤沟通:① 我觉得…(说自己的感受) ② 你觉得…(听对方的想法) ③ 我们可以…(一起找办法)。
3.后期尝试 “临时小组”:适应灵活协作
孩子有了基础的合作能力,可以搞 “任务型临时小组”。比如自主拓展课上,孩子自由组队(3-4 人),完成后小组上台展示,展示时要介绍 谁负责哪个板块。这一步是为了让他们适应 “和不同的人合作”,贴合三年级社交范围逐渐扩大的节奏。
这学期随着年级增高,班级自主管理岗位上,我也增加了:帮助大家找回物品的同学“物品找回大师”,这个孩子耿直,胆大心细。还有“大体育课上的监督员”“课间调解员”提醒监督外,如果同学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会帮助解决问题:先看受伤了吗?问事情的经过,互相道歉,再问解决了吗?不满意上诉,再来找我。
三、用 “低压力反馈” 保护积极性
三年级孩子特别在意 “老师和同学的看法”,但又怕 “做得不好被批评”,所以反馈必须以 “鼓励为主”,且要具体到 “行为”,而不是笼统的 “你很棒”。
1.“即时小表扬”:抓住当下的闪光点
互助过程中,老师要多做 “具体表扬”。比如看到 A B 纠正了 “” 字的写法,立刻说:“刚才 A 发现 B 把‘展’字的下面多写了撇’,还耐心讲了怎么记住它,这个帮助太具体了!” 这种即时、具体的表扬,能让孩子明确 “这样做是对的”,下次会更愿意主动帮人。
2.“与家长同步”:让成长被看见
在与家长联系时,无论此次沟通是有具体事务同步,还是特意分享孩子情况,我都会坚持一个原则:不只会 告状反馈问题,而是先主动分享孩子的具体进步,并且明确强调希望家长回家后能针对这些进步表扬孩子。举个例子孩子今天主动帮同桌纠正了错别字,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学会了耐心讲解知识点。这不仅是他学习态度上的成长,更是合作能力的一大进步,特别值得肯定。”​这样做是因为家长的肯定能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而形成 孩子在学校积极参与互助家长在家及时给予鼓励孩子更愿意主动参与同伴互助的正向循环,让孩子在这种良性互动中持续提升合作意识与能力。
低起点,搭支架,重过程,轻结果。同伴互助机制,既能让语文教学更高效,又能让班级管理更轻松 —— 学生在 “帮别人” 的过程中强化规则意识和能力,在 “被帮助” 的过程中建立自信,最终实现 “自我管理” 与 “合作学习” 的双向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

帖子

1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8
发表于 1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建雨 于 2025-10-20 10:10 编辑

破解二年级教学困境:困惑梳理与解答方案
在教授二年级冀教版数学时,我常面临的核心困惑集中在知识理解差异、习惯培养难度和教学内容适配性三个层面,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生认知与知识理解的落差
• 抽象概念难落地:冀教版二年级涉及“乘法意义”抽象内容,学生难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关联,不理解“3×4”是“3个4相加”还是“4个3相加”。
• 基础能力不均衡:部分学生20以内加减法口算不熟练,导致后续“表内乘法”“100以内加减法”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拖慢整体教学进度。
2,学习习惯与课堂管理的挑战
• 课堂注意力难维持: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约15-20分钟),而数学需要持续思考,容易出现走神、玩文具等情况,影响知识吸收。
• 课堂练习规范性差:常见漏题、抄错数字、书写潦草等问题,部分学生依赖家长辅导,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弱,老师难以及时掌握真实学习情况。
3,教材与教学实践的适应性
• 知识点衔接较紧:冀教版二年级从“100以内加减法”直接过渡到“表内乘法”,部分学生对“乘法与加法的关联”理解不深,导致后续学习吃力。
解决二年级冀教版数学抽象概念难落地的核心思路,是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看、可操作”的具体体验,结合教材内容可从以下方向落地:
1. 用“生活实物”搭建概念与现实的连接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物品入手,让抽象概念“有原型”,让理解更加简单。
• 案例1:理解“乘法意义”
讲“3×4”时,用学生爱吃的糖果、积木举例:“每组有3颗糖,有4组,一共有多少颗?”“3个4相加”对应“3×4”;再换场景“每组有4块积木,有3组”,对应“4个3相加”,让学生发现“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
• 案例2:应用“乘法”
模拟“超市购物”:准备价签(如铅笔2元/支、橡皮3元/块),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计算“买5支铅笔需要多少钱”“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在交易场景中强化“求几个相同物品的总价用乘法”。
总之,二年级教学里的这些困惑,其实都是孩子成长和学习路上的常见“小坎儿”。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再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去应对,不仅能帮孩子学得更轻松,实际教学也会更简单。后续遇到新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慢慢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班级孩子的教学节奏,陪着他们稳稳地迈好低年级学习的每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0-20 23:11 , Processed in 0.0899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