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26|回复: 15

李彦教育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发表于 2020-12-14 13: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趣课题—秋天的记忆
活动目的
实地观察、记录秋季景物的变化,感受事物变化的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培养连续观察的习惯;搜集与“秋”有关的诗词和谚语等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的丰富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寻找秋天
    确定具体的事物,连续一段时间观察进入秋天之后的变化,以日记或表格的形式记录。
    2、文学积累
    查找关于秋天的古诗词,以摘抄、剪贴的形式积累下来。了解诗词大概内容,及作者的创作心情。
    3、知识内化
    ①寻找现实生活与古诗词中的秋天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②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4、整理交流
1、整理资料
2、小组、全班交流
3、成果张贴展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3: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温和而坚定的师者
        对于孩子,父母应该用爱心去照顾与陪伴,并尊重孩子的个人喜好。但是,一个对孩子的错误不批评、不惩罚的父母,一个总爱迁就孩子的父母,在让自己不像父母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孩子不像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可以指使、操控父母。这种心理暗示会贯穿他的一生,很多“逆子”就是这么养成的。    
        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教室。这节课该完成什么作业,英语单词抄几遍,语文默写错几个字以下可以不用重默,数学口算题错几个要重做,作业本是交给组长还是从后面传过来……这些事是教师慎重考虑过的,不需要与学生商量,学生必须按照要求来做。
        “坚定”意味着我对学生的要求明确而不动摇;“温和”则意味着尊重孩子,并一如既往传递我的善意。  
教师必须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无论是在前方指引,还是在边上陪伴,或者在后面推动。这个引导者,在人格上与孩子平等,但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该是同步的朋友。一旦让学生感觉教师与他们完全平等,他们必然会失去对教师的敬畏。也许表面看着师生成为朋友十分美妙,但事实上会让孩子找不到成长的方向。    
教师理当关心孩子,最好保持童心,留有天真的一面。但同时,教师要担负起引导孩子成长的职责。对于孩子的违纪行为、不合适言行,要及时指出并处理。教师要帮助孩子向善求真,帮助孩子了解并遵守教室以及其他场合的行为准则。
        我喜欢“严格”这个词语,它特别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严,即高要求;格,即不逾矩。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对他们严要求,这能让孩子明确发展的方向。但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善意。当学生明确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善意后,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向善之心。
         教师面对孩子时始终温和而坚定,孩子必然有向上、向善的意愿与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15: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吾国吾民》有感
在林先生的这本书中,中国文化的点滴都被包括在内,大到政治,小到居室庭院,虽然都只是一些典型,但是似乎这之外没有在何被遗漏的东西。而每一个部分的语言简练到无法简练,却又似乎将所有都说尽了。正如林先生自己所说的中国人之逻辑,“当你诵读他的文章,从不觉得他的发展已达到论辩的最高峰或天然的结论,因为论辩与证据都是那么简短,不过你可以感到一刹那的幻觉,觉得它已经达到了结论了。”他的文章在某些地方也透露出这样的逻辑,令我们倍感亲切。
林先生所涉及的内容中,最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他对中国人的特征的论述。这个话题在书中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虽然林先生单独辟出一不章节来做详细的分类以及论述,但是它依然出现在了本书的各个章节,而且渗透在字里行间。
中国人典型的特征中,绝对不可以没有“知足”。它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人怯懦的性格。在这点上林先生的解说是绝对的到位,也是绝对经典的。中国人的知足和忍耐是并存的,这是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两种相辅相成的特征。一般情况下百姓是能够忍耐的,但是如果忍耐到了极限呢?一为“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这多半是行侠仗义之人所为,一般百姓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这么做;二为“忍无可忍,仍须忍”,如何忍?此时知足便派上用场了。说是知足,实际上并非是知足,而心中实际还存有欲望。最终知足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必须在内心做一番,有可能是非常激烈的自欺欺人的思想斗争,最终权衡利弊(当然安全安定第一),舍去自己的欲望,而选择一个还算能够接受的借口,接受眼前的事实。于是乎,可以将欲望暂且抛之脑后,得片刻的满足与欢乐,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等问题再次出现,内心的斗争继续上演。人们对于此非但不反感,而且还有些乐此不疲。“退一步海阔天空”,亦或“知足常乐”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百姓们困苦的时候的一颗糖。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中的典型。甚至可以用“阿Q精神”来代替知足。此乃中国式的知足也。
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国人性的认识,不得不叫绝!把这一条一条加之于我自己身上,条条符合,条条在理,让人诚服!最重只能留下感叹,“我就是个典型的中国人!”但是,我为我是中国人自豪,虽然它有缺点,但是正是因为这缺点它才是完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7: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的表扬,温暖的呵护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工作二十余年我基本上都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的课也都是所谓的主课——数学或语文,经验和课程内容让孩子们的都能沉浸在安静的学习氛围中。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这件事,却发生是在我没有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件小事。
那年怀孕后,有些特殊情况,所以有一个学期学校没有安排我当班主任,而是教一个年级的国学。作为一名非班主任老师,又不是重点课程,在平时的上课中,课堂纪律的管理便成为了一件着实令我头疼的事情。应对课堂上活蹦乱跳的小豆豆,真的是不知如何下手。河东狮吼,没有人理睬你,身体条件也不允许这样做;放任不管,后果很严重,点连线,线成面,很快整个班都会沸沸扬扬,多年来教师的职业道德让我认为一节课要学有所得,得多或得少,但是不能荒废课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放平心态,细细观察,我越来越发现表扬要恰如其分!  
三班中有几个个性强、不遵守纪律的小男孩,他们上课状况不断,成为了老师们整天抱怨的对象。国学课上,他们也是依旧我行我素,老师的批评教育已经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一次上课时,我像往常一样让他们在课前背诵学过的诗文,而他们也一如既往的挤眉弄眼,为了不让他们影响到其他的同学们,我站到了他们的身边,发现其中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有带课本,于是我便将我的课本放在了他的面前,同时用手指着教材跟他一齐朗读,这个过程我发现他有试图跟读,但因为他之前落下的太多而无法跟上同学们的节奏,但我却明白此时的他已经尽力。于是在诵读结束后,我在班上点名表扬了他,也许是老师给他的表扬太少的缘故,我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了他少有的害羞的表情,尽管如此,依然看得出他是高兴的。同时我让他选取了一部他喜欢的动画片答应播放作为对他努力表现的奖励,而且我让全班同学更是给了他一个鼓励的掌声。这样之后,一整节课,他居然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认真听讲!这节课让我真的很感动!从这节课之后,我开始找机会表扬他,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会进行肯定,在课堂上我也总是给他展示的机会,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坏毛病还是时不时发作,但他称得上国学课上学得最认真的学生,当我说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时,班级里的同学们更是情不自禁的给了他热烈的掌声。一天在路上,这个孩子老远就跟我打招呼,走近了,他的妈妈说孩子这段时间特别喜欢古诗文,经常在家背诵,还会有模有样的教妹妹。家长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学生的转变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真心的表扬,都需要别人对他的肯定,也许你一句及时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就可能融化他那颗冰冷的内心!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要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且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前进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7: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吾国吾民》有感
在林先生的这本书中,中国文化的点滴都被包括在内,大到政治,小到居室庭院,虽然都只是一些典型,但是似乎这之外没有在何被遗漏的东西。而每一个部分的语言简练到无法简练,却又似乎将所有都说尽了。正如林先生自己所说的中国人之逻辑,“当你诵读他的文章,从不觉得他的发展已达到论辩的最高峰或天然的结论,因为论辩与证据都是那么简短,不过你可以感到一刹那的幻觉,觉得它已经达到了结论了。”他的文章在某些地方也透露出这样的逻辑,令我们倍感亲切。 林先生所涉及的内容中,最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他对中国人的特征的论述。这个话题在书中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虽然林先生单独辟出一不章节来做详细的分类以及论述,但是它依然出现在了本书的各个章节,而且渗透在字里行间。 中国人典型的特征中,绝对不可以没有“知足”。它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人怯懦的性格。在这点上林先生的解说是绝对的到位,也是绝对经典的。中国人的知足和忍耐是并存的,这是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两种相辅相成的特征。一般情况下百姓是能够忍耐的,但是如果忍耐到了极限呢?一为“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这多半是行侠仗义之人所为,一般百姓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这么做;二为“忍无可忍,仍须忍”,如何忍?此时知足便派上用场了。说是知足,实际上并非是知足,而心中实际还存有欲望。最终知足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必须在内心做一番,有可能是非常激烈的自欺欺人的思想斗争,最终权衡利弊(当然安全安定第一),舍去自己的欲望,而选择一个还算能够接受的借口,接受眼前的事实。于是乎,可以将欲望暂且抛之脑后,得片刻的满足与欢乐,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等问题再次出现,内心的斗争继续上演。人们对于此非但不反感,而且还有些乐此不疲。“退一步海阔天空”,亦或“知足常乐”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百姓们困苦的时候的一颗糖。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中的典型。甚至可以用“阿Q精神”来代替知足。此乃中国式的知足也。 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国人性的认识,不得不叫绝!把这一条一条加之于我自己身上,条条符合,条条在理,让人诚服!最重只能留下感叹,“我就是个典型的中国人!”但是,我为我是中国人自豪,虽然它有缺点,但是正是因为这缺点它才是完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6: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制作中国结
活动目的:
1、  通过学习中国结的编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个体协调及合作能力。
2、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静下来思考的习惯。
3、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活动过程:
第一步:了解中国结的来源,欣赏中国结作品。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原本是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在远古 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
第二步:学做简单中国结——云雀结
1、  联合美术老师学做简单的云雀结,增强信心。
2、  利用云雀结制作简单的装饰品。
第三步:学习其他中国结的编法
1、  学生自由收集不同中国结的编法,试着学会。
2、  同学间互相交流。
3、  利用中国结做简单装饰品。
第四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  了解不同的中国结代表不同的含义,收集不同意义的中国结实物、图片。
2、  交流展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6: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柳林风声》有感
《柳林风声》真是让我感动。作者让我们感受到柳树林里那些让人羡慕的田园风光,还有老獾、水老鼠、鼹鼠、蛤蟆等朋友之间的友谊故事。  
这个故事把我带到了无边无际的柳树林,而我就好似这树林里的居民。老成持重的獾、善良敦厚的水老鼠、任劳任怨的鼹鼠,还有放浪不羁的蛤蟆,它们都让我爱慕不已。最让我欣羡的是他们之间那种饱含温暖而又悄无声息的友情。  
或许你会觉得《柳林风声》中的故事平淡无奇,但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童心、童趣,营造了“家”这个暖人心脾的氛围,把那些点点滴滴的故事通过动物们在柳树林中的生活再现出来,既让我们享受了生动有趣的情节,又让我们着眼当下品味了生活,获得生活的真谛。  
如此美妙、动人、有趣而温馨的作品,真是令人陶醉。如果你去感受柳林中的那一丝丝“风声”,那你的心灵一定能获得平静与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17: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家长的相处守则
1、 在家长面前保持对孩子公平公正的评价,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
2、对于个别家长的无理要求懂得拒绝,态度不卑不亢。
3、把握好家校共育的度,不给家长添负担,也不放任家长撒手不管。
4、利用好家委会,让家委会成为班级管理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教语文

完不成教学任务,也许是我们设计的教学复杂了。教语文,学语文,其实都可以走向简单。教,可以简单到引导学生读读书,写写东西,发表发表文字。学,可以简单到大声朗读,大量记忆,尽情阅读,写写文章。
学语文,我觉得首先应该是学语言。学语言就要接触语言,积累语言和训练语言。语言的基础是词语、句子和段落。在文字的海洋里,我们不停地接触文字,接触熟悉的字词,接触陌生的字词,接触精妙的句子,接触精彩的段落。在阅读中,当碰到这类字、词、句、段时,我们得停下来,划一划,念一念,抄一抄,记一记,想一想,真正接触它们,不让它轻易从眼前滑过。若能长久如此,虽说读书慢了,本数少了,但读书的收获会大了——知识会增加,语言会厚实了,阅读的习惯也培养好了。
一篇文章,一本书都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阅读既要关注形式又要关注内容。内容可以理解为文章传递的信息。
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在阅读中训练寻找脉络,在阅读中锻炼寻找信息的能力。
内容与形式这两大问题如何在阅读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呢?我的实践是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最普通的读书方法,也是最好的读书方法。只是我们这个时代追求快,贪图省力,把最好的读书方法都给扔了。
叶圣陶先生主张写读书笔记,在《文心》里就有一篇文字讲怎么写读书笔记。钱钟书先生是写读书笔记的专家。杨绛曾写:“他(钱钟书)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写即思考。只有思考才能促使读书有收获,有质量。在教一篇篇文章时,我教学生用写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这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我每天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包括读和写读书笔记,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
有读,有写应该是教语文和学语文简单而有意义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7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16: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5、如何保证课堂纪律和趣味性并存,提高课堂效率?
①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作业或任务具体明确,规定具体的时间,并将这些明确地告诉学生。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地要好于无意注意的效果。
②教学安排节奏要“低、小、多、快”,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节奏。
③正确地及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及时地反馈。表扬不仅仅是对良好的学习行为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不良学习行为的一种否定,一种提醒。
④教师要经常地走下讲台,方面便于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可以较近的距离上用敲敲课桌碰碰肩膀。讲到某一问题时,可以提醒大家,要认真听,档一会儿提问洁对于经常开小差的同学,可以经常看看他,让他知道老师在关注他。
⑤讲过程当中的控制小技巧:直观教具的运用、音量的突然提高、较长时间的停顿、板书时各种颜色的搭配与运用、突然的点名提问之类,都有一定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9:39 , Processed in 0.2115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