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体育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中小学开学近一个月,“双减”政策的推进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也对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产生了影响。 过去,体育课在一些中小学不太受重视,有师资、场地、器材不足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观念上的限制。有的学校体育课是“一堂课,一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有的老师看重语、数、外等文化课高于体育;有的家长认为体育就是老师带着孩子玩,浪费时间。其实,在中小学教育中,体育课不仅是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运动习惯、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的主要学科。 通过体育运动,在竞争中激发人体的最大运动潜能,适当突破自身的运动极限,可以锻炼学生的品格。在中小学,体育的实质是通过“体”而“育”。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运动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集体主义、拼搏进取等美好精神品质的过程。 体育还能改变学生的身心状态。有的学生体质较弱,常常感冒发烧,但经过体育教师的培育,爱上了运动,身体素质逐渐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面貌、性格、价值观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双减”政策落地后,体育出现了可喜的转变,学校要因地制宜持续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进行了体育教学的创新探索,如尝试“零点体育”、开设体育兴趣社团,足球、羽毛球、瑜伽、跳绳、排球、足球、篮球、轮滑、田径等。好多学校充分调动教师资源开展,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计体育教学和开展社团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一堂好的体育课,是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心理品质、道德风尚等综合教育的过程。学校要有意识地让品德教育在体育课上自然生发,让学生在运动体验和团队参与中亲身感受。例如,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养成坚韧拼搏、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品质,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合作互助、相互尊重、承担责任,在比赛训练中养成遵规守纪、诚信自律的意识并树立正确的胜负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