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郭振洲 于 2020-9-17 17:26 编辑
有一种教养叫安静
昨天的例会上,因为时间仓促,有些内容可能说的不太明白,在此做个补充。先粘贴一些内容。
如何看待课堂的闹与静
主持人:我发现,日本教育和我们在很多方面太相似了,佐藤学教授描述的日本课堂里的景象,我们全都有。比如,他介绍,在日本,小学里发言闹哄哄,发言过度;到了中学静悄悄,拒绝发言。怎么看这样一个现象?
朱永新:我感觉就整体而言,中国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其实发言的积极性都还是不够的,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不鼓励失败的文化,不鼓励个性表达的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不允许有不同意见。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点名发言时不会点那些易犯错的学生。
本来教学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是老师为了能够掌握课堂节奏,为了赶进度等等,他不会把时间留给学生,他也不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所以我们孩子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是被动的。
主持人:我们非常想听听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佐藤学:我上中小学的时候特别讨厌学校,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逃学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校太吵闹了。我曾经好好回想了一下,我在初中和高中期间,一次都没有在课堂上发言过。就像刚才几位讲的,这是我对老师和学校的一种抵抗,一种厌倦。
这些年,我到欧洲和美洲很多国家访问,我很震惊:他们的小学非常安静,反倒是中学,大家非常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现象和当时日本的学校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出现呢?
首先可能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欧洲和美洲有一个观念,认为学校应该像教堂一样,应该是一个安静的环境,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现代生活过分吵闹了。既然我们认识到这一状况,就必须要培养大家倾听别人声音的习惯。
据我观察,整个亚洲地区都是这样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莫不如此。这首先跟教室人数过多有关,我们一个班最少也有四五十人。而美国、欧洲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班级里人数多,小朋友就要不断想办法吸引老师的注意,于是课堂就显得嘈杂。而且,因为人数过多,如果老师不大声讲话,后面的小朋友就会听不到。
我后来发现,教室当中最吵闹的人并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老师说得太多了,而且声线过高。老师首先要做的是把声音放低,如果老师自己不把声音放低,不变得学会倾听,课堂闹哄哄的问题是没法解决的。请大家记住:在学校里,最吵闹的并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
导致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把学习行为当作一种竞争行为,“老师我会”“老师,我的答案才是正确的答案”……你看,全是竞争。如果不把这种竞争行为变为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行为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法解决。
除此以外,我发现很多家长的观念也有问题。他们认为那种经常像开庆祝会一样热闹的学校是好学校。我发现:越是那种问题学校,越缺少安静的氛围,越是闹哄哄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越是薄弱校,越需要有一种安静的环境。有了安静的环境,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建立一种互相学习的关系。
所以,我在日本一直提倡小学阶段要努力营造安静的环境。到了高中,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反倒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一直推崇佐藤学先生,大家可以购买他的书籍看看,主推《静悄悄的革命》或《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过之后,相信大家会有很大收获的。
周五下午的班队会课,我们的主题是“做有静气的孩子”,希望各班老师要把道理给孩子们讲明白,让他们讨厌聒噪,喜欢安静。之后提出相关的行为标准和要求,主要是:1、入楼即静,轻声慢步;2、不用言语打扰别人;3、学习手语和身体语言,适当的时候开展课间手语日活动(可以从半天开始练习尝试);4、楼道里需要自觉排队行走。总括起来的标准是:自律,从控制说话音量做起!自律,从楼道排队行走做起!
下面再粘贴一些文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为什么要做个有静气的孩子呢?我看过每个班的班训和班级口号,其中有两个班的班训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一个班的是“定能生慧,静纳百川”,什么意思呢?是说静心静气能够使我们变得聪明,变得有气度。另一个班的口号很明了,叫做“把心静下来,让脑动起来”——都提得很好。静心静气对于我们获得知识拥有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想做一个聪明的孩子,不愿意做傻孩子,那么,“聪明”这个词,如果换成四个字的成语怎么说?——叫做“耳聪目明”,是指一个人的耳朵能够习惯性地处于聆听状态,眼睛能够习惯性的处于观察的状态,这就是聪明。聪明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用考试,一看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反,一个人爱吵爱闹,就意味着他的心门是闭塞的,是堵着的,他眼里只有他自己,他耳朵只听见他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和书本中去吸纳和汲取营养呢?
所以,我认为,爱吵爱闹的孩子,是在让自己变傻。越是爱大喊大叫的孩子,越是静不下心来的孩子,越会成为傻孩子。因此我今天特别提醒我们所有的同学:要做一个有静气的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做个有静气的孩子呢?第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除了上课之外,要给自己定计划,一个人没事干的时候就容易浮躁。所以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情要给自己定好了,然后去努力执行。 第二,管住自己的嘴。越是说话多,越容易浮躁,也就越静不下来。所以不该说话的时候坚决不说,没有必要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说话。更不能大喊大叫。说话声音要洪亮但是不能喊叫。 第三,中午要午休。有午休习惯的同学,基本都容易静下心来。哪怕躺下睡不着,也要躺着静静地休息。 第四,适当的时候闭上眼睛。当你感觉焦躁不安的时候,当学习累了或心浮气燥的时候,可以先坐直,全身放松,闭上双眼,想象内心深处那片平静的湖泊,想那花草树木在湖面上倒映的影象,想得越逼真越细致,心情便越沉静。中午听学校的广播时,可以闭上眼睛,让自己享受静静的聆听。 第五,要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静下来。并不是说我们一天到晚都要安安静静待着,该动的时候还是要动的,该活泼的时候是要活泼起来的,但是活泼绝对不是瞎闹腾,不是追逐打闹。 二、近几年,相信大家经常在新闻媒体里听到一些让我们感觉到丢人的事情,那就是好多中国人不安静,爱吵闹,爱大声喧哗 ,这种丑陋的习惯已经被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丢人丢到了国外。 前些日子,记者拍摄到了中国游客在香港机场的镜头:一群中国人在等待飞机的候机厅里,又是拍照、合影,又是大声的喊叫,这个机场那么多人,注意力都被他们吸引住了,瞬间都把头转向他们,脸上露出难以让人接受的表情,有几个西方国家的人用鄙视的口气说:中国人!——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为这些中国人感到很丢人而气愤呢?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人拍个照也能高兴成那样? 其实不难理解——他们形成了这种不安静的习惯,陋习。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这种陋习呢?有些同学,上课不能专心在课堂的学习上,课下的作业不去认真做甚至不完成。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心静不下来,动不动就大喊大叫,追逐打闹,等公交车不排队,在公交车上还大声喧哗,这是一种既不文明又对成长有害的坏毛病。我想,这样的学生一旦能够走出国门的话,也会把人丢到国门之外的。 在公共场合,自觉地控制说话的音量,避免打扰他人。 旁边有人的时候,安静是一种礼貌。不管是什么声音,哪怕是轻音乐,当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它就是噪音。人们对这样的礼貌也是非常敏感。所以,无论是公共汽车、餐厅、火车、飞机或者教室等学习场所,只要是公共的场所,都要保持安静这就是一种礼貌。同时你喧闹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让自己丢脸,也给父母家人丢脸,最后让别人对你极为反感。 因此,我们每一位同学要知道,有一种教养叫安静,安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学生的品质,这是一流的品质。在此,我倡议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是:一流的品质——静悄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