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785|回复: 39

本学期阅读收获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发表于 2022-9-10 09: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介绍本学期你读过的书或听书的收获,叙述自己观点,在此主题帖下回复发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发表于 2022-10-18 10: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通樊登听书后,我听的第一本书是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沙哈尔原来是以色列人,从小就练习打壁球,他的理想就是能够成为全以色列的壁球冠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每天忍饥挨饿,控制体重,不能吃自己最喜欢吃的汉堡。所以他当时立下一个志向:等我得到壁球冠军的时候,我就去买来四个汉堡,一口气把它们都吃掉。经过刻苦训练,他终于在十八岁那年成为了全以色列的壁球冠军。于是他高兴的冲到汉堡店,买了四个汉堡。可此时的他面对摆在面前的四个汉堡,却突然之间觉得索然无味了。晚上他回到家里,看着奖杯放在自己的床头,她哭了起来,他觉得人生似乎已经到了顶点,得到了这个冠军,又怎样呢?他突然发现壁球冠军这件事情并没有给他带来想象中的幸福。于是他立志要研究人们的幸福感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他就努力读书,读到了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的博士,终于用《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向全世界昭告了他的研究成果。
      沙哈尔教授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的能力就是对快乐的感知力。
     幸福不来自于你挣了多少钱,也不来自于你社会地位得到了更高的提升,甚至不来自于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这都未必能给你带来幸福。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在追求金钱地位健康的同时,你还能随时感受到快乐。比如说张国荣,他有金钱,有名望,但他却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可孔子和他的学生颜回,却有很强的感知幸福的能力。比如孔子在夸赞颜回的时候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拿个小破叶子卷点饭吃,拿个破瓢舀点水喝,居住在陋巷,所有的人都担心说这孩子怎么过呀?但是颜回照样很开心。孔子也说自己:“我呢,饿了吃点糙米饭,渴了喝点水,困了把胳膊枕起来当枕头躺一会,这样不是也挺好吗?”孔子想当个官都当不上,颜回都快饿死了,到底俩人乐什么呢?这都成了千古的谜题,但现在想来,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就具备了超强的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对于孔子来讲,无论穷与通,都无法改变他内心当中淡定从容的喜悦状态。
       樊登在讲这本书的最后说:我们的人生如同郊游,如同爬山,山顶就是我们幸福快乐的巅峰,但我们不能只一味的攀爬,沿途的风景也能带给我们愉悦和幸福,当我们随时能享受到其中的快乐的时候,你就具备了幸福的感知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5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发表于 2023-3-6 09: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跨越式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很有意思,读后我也感觉收益匪浅。跨越式成长的英文翻译过来讲的就是思维转换,没有一个人应该被自己局限在过去的生活环境当中。我们应该想办法突围,而这个突围的过程,靠的就是思维转换,通过自己的思维转换打开人生的第二次旅程。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这里的思维转换,不是说换位思考,而是想办法摆脱目前的困境,换一个全心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但是事实上你会发现,如果你真的愿意努力去尝试,努力去做,没有什么事是你学不会的。所以《跨越式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核心理念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脱胎换骨,每一个人都可以长成一个你过去想象不到的人。
你觉得你的生活好像没法改变,你觉得你的生活好像就只能够在这条路径当中走下去,但实际上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给我们,让我们实现思维的转换。有的人是主动转换思维,说明他的思想层次到了,往往这样的人会取得成功,而有的人是被动转化,是被现有职场淘汰后的结果。现在没有所谓的金饭碗,所有大家应当主动准换,你不主动,等待你的只有被动,
现在想要学习真的太容易了,你应当学习自己职业上的东西的同时学习一个让自己有激情的技能,这个技能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定对你会有所帮助。这里就是所谓的打造兀型人才、T型人才就是你有很好的基础知识,你有广泛的涉猎,但是你有一项优势,这个叫T型人才。什么叫兀型人才呢?跟T一样,但是多一条腿,有两个技能,有两个足够深入的技能。这两个技能分别叫作第一技能和第二技能。我们要注意,第一技能与工作相关第二技能与激情相关,这叫作“兀型人才”;而且每个人的这个“兀”的两个腿是要更替的。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止自己保持学习的心态,对生活保持激情。自己主动转化思维,不要以为自己的工作是金饭碗,要居安思危,才能对工作负,司自己负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99

帖子

4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8
发表于 2023-3-6 10: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一本很薄的小书《微习惯》。之前也读过很多自制力、习惯的书了,包括樊老师也讲过《掌控习惯》,为什么还要讲习惯养成的书呢?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尽管了解了所有的原理,知道了很多办法,也懂得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行动,重复行动,坚持,一直坚持,可最后还是会陷到“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怪圈里。这本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怎么轻松地做到自己设定的目标。
你可能会说,什么方法对我这种拖延症晚期的人来说,都不好使。
不对。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它提供了一种和以往我们知道的截然不同的新策略。方法太简单了。
要写一万字的文章,你不是拖延吗,现在每天就写20个字,20个字你不可能做不到吧?所有人都能做到。每天背10个单词容易放弃,那就背一个。一个单词只要你开始了,没有人做不到。你压根不可能失败。作者把这套新策略叫作 “微习惯”。
这本书的作者叫斯蒂芬•盖斯,这个人非常特别。我们以前讲的书都是哈佛的教授、企业的领导人那些特别优秀的人写的,这个盖斯不是这样,在写这本书之前,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宅男,而且就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意志薄弱、喜欢偷懒,无法长期自律。
那我怎么放心讲这样一个人的书呢?
因为他的方法真的适合普通人。而且,在养成了他的微习惯策略之后,他真的变了。很多人跟着他,得到了突破和改变。
为了弄清楚微习惯为什么有效,他还对习惯培养的规律做了针对性的研究。
如果你无法长期自律,计划总是因为动力不足失败,不要沮丧,也不用过分否定自己,你可能只是还没有尝试过微习惯。
什么是微习惯策略?
家都知道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经常计划失败的人,对习惯的威力应该深有体会。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高估自己的自控力,所以,很多人在痛下决心、迟迟不行动、自信降低的恶性循环里出不来。
习惯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哪怕你早就意识到它给你的生活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还是很难克服。但是,坏习惯影响大,好习惯也是这样啊。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好习惯,取代坏习惯。而微习惯就是帮我们靠近好习惯的法宝。
微习惯是什么呢?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的习惯,那么微习惯就是它大幅缩减后的版本。
比如,“每天锻炼一个小时”缩减成每天做一个俯卧撑;
“每天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缩减成每天写一行文字;
“每天记30个单词”缩减成每天记一个单词;
“每天阅读1小时”缩减成每天读一页书;
如果觉得读一页书还是有负担,那就读半页,读一小段,都没关系。因为微习惯策略和微习惯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就在于微步骤。
这一步一定要小,非常小,和你的能力上限相比,一定要小到不可思议,小到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小到你面对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小到无论你身体多么疲惫、情绪多么崩溃、生活多么忙碌,你都能完成它。简单到在任何情况下,你都无法拒绝它。
知道,听到这里,你可能心存疑虑:哪有这么简单啊?每天记一个单词,看一页书,写一行文章,我就能改变?我可不信!这样进步太小,进展太慢了,根本一点意义都没有!
不要着急,我刚才只说了微习惯策略的前半部分:设定微小到不可思议的目标;
接下来我再告诉大家微习惯策略的后半部分:在微目标的基础上自由地超额。
微习惯策略最特别的环节就是它的超额环节。
微习惯太小,太简单了,做完之后往往意犹未尽,但是没关系,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由地、随意地超额。   
总结一下:
什么是微习惯策略?就是小到不可思议的目标+自由超额。
那作者斯蒂芬•盖斯是怎么发现这种方法,还把它发展成一套完整的自我管理策略的呢?
其实,是他失败了实在太多次,对自己实在没有信心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
2012年以前,斯蒂芬•盖斯就是一个典型的废柴,他认为自己在拉斯维加斯赢钱的可能性都比他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大。
从高中的后半段开始,他就一直想把锻炼身体培养成习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结果10年过去了,他还是没能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即使偶然斗志大爆发,他也只能最多坚持两周,就因为各种原因放弃,有时候甚至连原因都没有直接就放弃了。
2012年12月28日这一天,斯蒂芬觉得应该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重新开始,所以他决定原地锻炼30分钟。
马上就开始锻炼了吗?并没有。我给大家念一下他的心理活动,太真实了,就是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毫无动力。我试了试平时激励自己的那套话:加油啊斯蒂芬,想成为真正的赢家,就必须加倍努力才行。我又试着听快节奏的音乐,试着幻想自己拥有能在沙滩上炫耀的很完美身材。各种方法都试过了,一点儿作用都没有。我觉得自己身材走形,无精打采,就像个废物,什么都做不了。那一刻,30分钟的锻炼对我来说就像登珠穆朗玛峰一样。”
那怎么办呢?又像之前一样放弃吗?
刚好他前不久看完一本讲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书,其中一个技巧就是:如果你想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从它的对立面着手思考,看会有什么创意迸发出来。
一般来说养成微习惯,需要经过这么8个步骤。
第1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
第2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第3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第4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第5步: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
第6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第7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第8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发表于 2023-4-14 0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1981年首次出版.  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时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4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5
发表于 2023-5-11 09: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传》的最大收获就是因材施教,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得当,可以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8

帖子

5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2
发表于 2023-6-5 09: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韧性》这本书,对于韧性这个概念的最重要的一个定义就是:韧性=复原+成长+获益,就是有三个维度。
不要急于把自己定位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坚持做让自己心情愉悦的事,把自己感兴趣的范围都去尝试一番,时间会给予答案。人生漫漫,追求幸福完整的生活。
韧性是生命力,只有生命才会有这种坚韧的感觉。人生不是一种矿物质,不是一块钢铁,人生需要韧性。多读书,读书能够点亮生活。
一年365天为界限,如果我每天改变1%的话,365天之后到年底,大约能获得37倍的效益,这是非常可观的。这就是持续小赢,每天发生一点改变。
我们对于这些不利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影响了情绪,所情绪源于想法。古人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就是说你开着船,然后有一艘船撞了你一下,一般就很生气,结果当你非常愤怒地扭头一看,发现那船上没人,是一艘空船,你就会笑一下。实际上你被空船撞和被别人驾船撞,撞的那个动作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你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就是你的解读不同。
先行动起来,千万不要在那儿待着想,想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我们所有的行为改变都不是靠想出来的,都是靠做出来的,所以行动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43

帖子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发表于 2023-6-6 11: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园丁与木匠》是美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撰写的儿童教养类书籍。作者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园丁式的教育,另一种是木匠式的教育,这便是书名的由来。
园丁式的教育是一种培养模式。采用这种教育模式的家长,一般不会强迫孩子按照规划成长,而是在孩子的生活中创造一个大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发展,就像园丁在花园里种花一样,园丁只管给花朵施肥、除草,至于花朵长成什么样由花朵自己决定。
木匠式的教育是一种教养模式。采用这种教育模式的家长,会按照自己的条条框框来培养孩子,把孩子打磨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就像木匠在做家具一样,会根据自己的设计,加上自己的经验,把木头做成一个满意的家具。
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木匠做家具,是脑子里先有画面,手中有设计图纸,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木材打造成家具。不管每棵树有什么不同,最后成才的方式就是被削锯刨压,成为规范的工艺品。
而园丁则不同,他的工作是整个花园,他需要根据每种植物的生长情况,浇水施肥,及时修剪枝丫,每种植物的价值依然是去呈现他原本的样子。
因此,教育并不是去一板一眼的规范孩子的行为,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遗憾的是,被誉为园丁的我在一段时间内大都做着木匠的活儿。
还记得初为大队辅导员时,我经常训诫孩子们禁止做这、禁止做那,课间操都要认真做操、不许打闹等等,企图用“规矩”的图纸将学生打磨成我们口中“新时代好少年”的样子,希望学生的言行能够符合我们的学校规定,却忘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品种不同、造型不同的树,有的天生笔直挺拔,有的天生枝杈繁茂,各有各的美。
不仅是纪律规矩,还有我们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大家可以回顾过去几年,不论是劳动节、清明节,还是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的开展,基本的一套流程是我统一做一个主题课件--大家在班里开主题班会,直到去年郭校长说:“张晶,以后这样全校统一内容的主题班会尽量少开展,没有太大意义。”说实话,当时我并不理解是为什么,直到今年年初读到了《花园与木匠》这本书。原来,好的教育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劳动精神、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什么是爱国主义,而是给孩子们创造体验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去亲身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去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这为我工作更好开展提供了导向、打开了思路。
由此,我们这半年几项大活动初衷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使其能够亲身体验、感受。例如咱们的“绘春天”活动,每周的好书推介、校园吉尼斯等,还有分班级、部分同学参加过的“舌尖上的中医药”“红领巾研学小分队“活动等。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用了5各章节来描述孩子的学习方式,分别为:学龄前的探索式学习、学龄期的掌握式学习、成年后的运用式学习。其中在边学边练当中就讲到了“重要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作者认为童年中期一些最重要的学习根本不发生在教室里,它们发生在午餐时间、课间、走廊上和乘坐公交车的时候。
卢梭的《爱弥儿》中说到:“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最后我与大家分享本书结尾部分关于养育孩子的意义的阐述,我想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教师,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践行的:“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发表于 2023-6-6 15: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美国作家约翰 D 布兰思福特所著的一本学术类的书籍。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的原理:怎样才能更好的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对自己还是学生,研究“如何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书中覆盖了心理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在这里我略过学术的部分,只谈关于教师的这一部分。
首先,书中谈到一个概念叫“前概念”。放在我们教学中其实就是老师跟学生在理解、认知上的差异。我清楚的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跟低年级的学生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们听不懂吗?自己很生气,觉得说的够清楚了,为什么听不懂?慢慢才发现他们是真的听不懂。不是我说的话有问题,也不是学生听得不认真。而是我们的前概念不同。所以,在教学前要改清楚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把你要讲解的知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就有点像我们教学设计里的“学情分析”。
第二个是:了解原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有效的迁移知识,而不是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而迁移能力的前提就是懂得原理。
第三个叫“元认知”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心理学上,就是你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书中提到了“达克效应”简单说就是无知且自信,对自己的认知不到位就不会反思,也就不会学习。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他什么都懂。这就是对自己元认知不够,这个时候老师需要迁移运用知识让他感觉到原来我还不行!这样他才有学习的动力,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学科到学科的迁移、校内到校外的迁移等。
我就得最吸引我的部分是第四点——学习环境的设计。书中指出四种学习环境的设计逻辑。第一种叫作学习者中心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教育环境。第二种叫作知识中心的环境。这一层的环境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并迁移知识。第三个叫评价中心环境。最后一个是共同体中心环境。它包括班级氛围、学校效果、对社区的影响、对国家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设计就是把这四层融合在一起。
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渠道之一。我还会继续研读这本书,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7

帖子

1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8
发表于 2023-6-7 10: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樊登讲书后,我听了三遍的书的除了《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之外的就是有关于亲子家庭的书《父母的语言》,因为家里有了两岁的宝宝之外,听得最多就是有关如何“做”父母。这本书讲的是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被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会在路上看到调皮的孩子,往往身边也会有一个暴躁的吼来吼去的家长,而一个乖巧的孩子,往往他身边的家长也很温和。在养孩子之前,我觉得家长的暴躁是被孩子逼的,但是现在的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其实孩子是被父母影响的。贝蒂•哈特与托德•里斯利两位学者的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累计多出 3200 万。此外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相对少地训斥孩子,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你真棒”;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等。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与其他人的差距。
    看似好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结合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的经历分析后可以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一定影响力,但不是绝对的。无论出身如何,每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可以被开发,但是这些潜力的开发程度却被早期语言环境中的3000多万字词汇量拉开差距,多么可怕的数据。我更应该注意和引导,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孩子的起跑线不是重点小学,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中对孩子和在学校对学生,我都应该注意语言的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6:05 , Processed in 0.1123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