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6|回复: 5

尚娟的主题帖2023.09

[复制链接]

5

主题

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发表于 2023-11-1 10: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尚娟 于 2023-11-1 10:58 编辑

                                                                                                                                    《站着读还是跪着读》读后有感
            暑假网购了《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两册,漫无目的地翻看目录,下册的一篇《站着读还是跪着读》吸引了我的注意。读书还有“站”“跪”之分吗?何为站,何为跪?带着一种好奇与疑惑,我拜读了陈四益先生的《站着读还是跪着读》。
       《站着读还是跪着读》是陈四益先生的一篇读书杂谈。“站着读和跪着读”实乃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
         文章开篇作者就说:他最怕“圣人”之书。读圣人之书,会给人一种压迫感。因为社会已经将他封为了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就是非圣,非圣就要杀头。魏晋时代的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礼”让人抓住了辫子,丢掉了脑袋。明代的李卓吾,因为不赞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终于被加上“敢倡乱道,污世惑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这是文中列举的我国历代因怀疑圣人之说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事例,其实就是在近代也有类似的事例发生,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由于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而被教会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所以相沿成习,人们对圣人之书大多跪着读。
        那什么是跪着读呢?所谓的跪着读,就是指读书者对书本一切照搬、深信不疑。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创造。
        而与“跪着读”相反的则是站着读。文中提到了杜甫。作者说 杜甫确实写了许多好诗,但任何一个诗人,哪怕是极伟大的诗人,也难免会有败笔。比如杜甫有一首《徐卿二子歌》,是夸奖那位做官的徐先生的两个儿子的。诗中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在天上麒麟儿......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名位岂肯卑微休。”夸奖人家儿子到如此肉麻的地步,真让人想不到出于“诗圣”之手。对于杜甫这首诗,邵子湘的评语是“如此诗乃不免俗耳”。王弇洲的评语是“少地步”——吹捧过头了。
         我丝毫不想贬低杜诗的成就,但过去时代的伟大人物,常常具有伟大崇高的一面,又有其庸俗浅陋的一面。只有顾及全人,才能正确的认识。而要顾及全人,跪着读是不行的,必须站着读。   
        “站着读”是指读书者以平等的心态看待所读之书。读书之人与书的作者在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因为是交流,你会为了它的睿智和深刻而兴奋不已;因为是对话,你也会时有质疑,时有反驳。即使作者是你平素景仰的人,也不会妨碍你的思考、不会妨碍你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感悟。 这样才是读书的最佳状态,这样也才可能使读书发挥最佳的效益。
        陈先生的《站着读还是跪着读》给我们如何正确读书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提倡站着读书,还要学会站着做人。尤其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自身的“挺直”才是教导学生的基础,如果不是站着读,那这书不如不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 09: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尚娟 于 2023-11-2 09:32 编辑

                                                                                                                                                                        回归童真,永葆赤诚之心
                                                                                                                                                                                   ——《浅的绿,深的绿》荐读

         《浅的绿深的绿》是亲近母语—给小学六年级学生推荐的2023暑假阅读书目,作者是程玮。
           程玮是一位在儿童文学领域笔耕多年的作家,从少女时代就开启了儿童文学创作。这本绿意葱茏的《浅的绿,深的绿》,精选了程玮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十五篇短篇小说。 虽然时隔三十余年,但今日读来,作品所塑造的儿童形象、讲述的心灵故事仍然鲜活生动,一如当下。
           程玮对人类“童年”怀着深切的爱与敬畏。作品讲述了孩子们在校园和家庭生活中经历了友谊的滋养与亲情的温暖,而逐渐自爱、自强的成长故事。程玮的作品情感细腻真挚、文笔优美简练,有着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捕捉以及对儿童精神的坚守,启发孩子们对生命、对成长的感悟。正如文学评论家崔昕平曾谈起对作品的印象时说:程玮的文字,有一种童心独具的光芒。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我感触颇深的是《see you》
         《See You》小说借助中国儿童佳佳与美国儿童汤姆的交流,不仅生动呈现了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碰撞,更着力传达了一种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不同“游戏规则”的碰撞。
          佳佳和汤姆在海滩相遇,并成为朋友,佳佳领汤姆到家里玩,妈妈却因为担心别人说佳佳和汤姆玩是有意跟美国专家“拉关系”,制止了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汤姆非常珍视友谊,要离开中国前专门到佳佳家来告别。佳佳许诺了去送汤姆,还摔了零钱罐给汤姆买礼物并给汤姆送去,没想到阴差阳错没有见到。没等到佳佳的汤姆挣扎哭泣不肯离去。这短暂相处便达成的真挚友谊,凸显了儿童天性中的真诚。
         在功利与友谊之间,孩子们坚定选择了后者。这份童心的真诚,正是跨越国界、人种、阶层等社会性因素的相通的童心,是心灵世界最为柔软动人的情感成分。
         程玮的儿童小说,所渗透的正是对这种真挚情感的守护,同时,更是在以澄澈的童心世界达成一种对成人世界的烛照。
       《白色的贝壳》描写的就是一群孩子屡屡“迁就”一个大人的故事。
        一群生活在海边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在一次嬉戏时偶然与住在疗养院里的作家朱伯伯相识,他们是那么崇拜作家朱伯伯,将他视为忘年挚友。但朱伯伯要离开时并没想到要告诉孩子们,原因是:太忙,忘了。“好朋友要分别,这么大的事,怎么就忘了呢?”孩子们如此珍视的友谊,在大人那里仅是一剂临时的生活调味品。但孩子们仍然大度地决定欢送朱伯伯,还要把他们视若珍宝的白色贝壳送给他,并约定了见面时间。事实再次令孩子们沮丧,当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准时来到疗养院时,朱伯伯却与别人高谈阔论地在一起吃饭,似乎把与孩子们的约会之事早已抛到脑后。
          作品里,有几处对孩子的特写,突出了孩子们的善意,他们猜测,“他一定很着急吧,一口一口地拼命吃着,是不是?”“他一定常常看他的手表,是不?”当答案都是否定时,孩子们仍然给出了善意的解释,“他一定不是有意的”“一定在说重要的事”;
同样也对应了朱伯伯的特写,酒足饭饱回来,看到孩子们的朱伯伯脱口而出,“我临时去开一个会议了,没能等你们。” 朱伯伯这个谎言可能是出于善意,但着实反映出了成人对待孩子的随意态度。这与孩子的认真、诚挚、全力以赴形成鲜明的对比。
          诚信是无价的,情感是真挚的。它是友谊的桥梁是信任的源泉。朱伯伯并不知道世间真情难能可贵,他轻飘飘的一句谎言,深深刺痛了孩子们幼小纯洁的心灵,原先在孩子们心中的伟岸形象轰然倒地,当他虚伪地留下通信地址表示要与孩子们保持联系时,孩子们激情已不再,他们认为手中的贝壳已不再洁白,已不再是诚挚友情的见证,于是毅然把贝壳扔进了大海,他们认为只有将这贝壳再次让海浪冲刷洗涤,才能找回原来的洁白……
      孩子们纯洁美好的情感不容亵渎,否则必将被孩子们所抛弃。程玮的作品,善于以童心烛照成人世界,他借助一个个立体饱满的儿童形象,讴歌坦诚,善良,真挚,悲悯,正直,守信……讴歌并重寻人性中美好的品质。无怪乎一直秉持童心主义儿童观的丰子恺屡次在他的散文中感叹,孩子们才是“真人”。
      希望老师们能把程玮这部带有真情温度的作品推荐给班里的孩子们,让他们透过一个个鲜活饱满的同龄形象,获得人生情感的启迪与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 09: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尚娟 于 2023-11-2 09:33 编辑

          我这两天正在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这本书一共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包括问题学生的类型、症状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第二部分是问题生专题研究;第三部分是问题生诊疗案例。我最先关注的是《注意力匮乏症》这个专题研究。
         注意力属于学习能力的范畴。课堂上学生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学到知识;做事也是这样,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现在班里注意力匮乏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课堂上他们多动浮躁,老师得不停的组织课堂,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老师们为此伤透了脑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安排不紧凑,造成了孩子们注意力的涣散?是不是我们采取的教学形式不新颖有趣,让孩子们感觉枯燥无味?是不是我们只顾自己讲授而忽略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没能让学生动起来?等,我们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的改进我们的教学,之后我们再找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注意力匮乏症》这个专题研究中,作者主要针对社会层面分析了班里注意力匮乏学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他说,当今社会,注意力匮乏这个问题不是学生独有,整个社会都有这个问题,而且愈演愈烈。这主要与互联网、与手机电脑、与微博短信等发言形式有关。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寻找信息提供了便利。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需要自己去寻找信息了,信息会主动地来找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根本做不到深阅读,大都是浏览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片段。碎片化的阅读,造成了碎片化的注意力,使得人们无法持续的关注一件事情。
         再就是网络游戏的盛行,也是导致孩子们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的原因,他们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心浮气躁,思维飘忽,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如果一个老师天天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那教学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其实注意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起来的。书中讲了6种方法。
        1.控制孩子玩手机电脑的时间
        2.闭着眼睛听一些安静舒缓的古典音乐和轻音乐
        3.找一个相对安静开阔的地方仰望星空,长时间观看,不说话
        4.每天坚持面壁冥想15一30分钟
        5.可以.静心写毛笔字
        6.可以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训练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
       培养注意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舒尔特方格训练法。
       舒尔特方格是世界上最专业、最普及的注意力训练法。首先准备一张方形卡片,在卡片上画25个方格,格子里打乱顺序写上1——25个数字。要求孩子用手指按照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家长和老师在一旁记录孩子指读完25个数字后所用的时间,只要用这种方法不断训练,孩子用时肯定会越来越少,注意的持久性也一定会越来越长。
       培养注意力不要幻想着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案例的最后作者说:“在这个“注意力匮乏症”越来越多的时代,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反倒更容易了。你只要从小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长大他超过别人的机率才会大大增加。这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因为我们都知道,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将来没出息,但如果一个人对什么事情都不能专注,思维乱七八糟,将来肯定一事无成。
      看了这个诊疗案例,我就一直在想,与其我们一直抱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还不如积极想办法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托管时间成立一个注意力集中训练营,集中训练班里孩子们的注意力,我感觉这样的自选课程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 09: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果班主任件件都事必躬亲,那工作量可想而知。从学生角度看,如果班主任像保姆一样,什么事都要看着,管着,学生没有自由,必然会失去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理想的班级管理应该是学生自愿且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境界。那如何构建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让每一位成员都发挥其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一、精心设置班级服务岗位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班级中渴望被关注,以追求和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这是他们心智发育的必然需求。基于这方面的认识,老师可以根据班级需求精心设置班级服务及管理岗,给予每一个学生为班级做贡献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岗位,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变成为班级管理的一部分,在为班级管理带来帮助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条件。
           这种设岗全员参与班级事务的方式,一可以消除学生官本位思想,二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就是学生不断学习、追求进步和成功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千金难买我愿意。班级工作的自我管理,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做到这一点,得需要让学生树立起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班级管理工作其实就是班级服务工作,就是为他人做服务,班级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参与其中。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时,要让学生意识到,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一位成员的权利,也是义务,必须以百倍的责任心对待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清自己所承担的管理角色。为此,学生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服务岗位后,还可以通过班会给他们颁发聘任书,让他们感受到承担起某项服务工作,既是一件光荣的事,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必须全力以赴,这是自己的使命。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形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提高班级管理的整体效能,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 14: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只有一件事
           最近听了不少书,但感触最深的还是樊登和金惟纯先生聊的《人生只有一件事》。
        初听到这个书名,我就在想:人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有家里的角色,在单位有单位的角色,在社会上也有社会上的角色,怎么可能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呢?   
        金惟纯先生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人生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可以简单到剩下一件事,那就活好自己,修好自己。
         他说:人生的苦乐成败,其实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人和人的关系。
        比如在家里教育小孩子,如果你的小孩子非常想跟你在一起,非常崇拜你,想成为你的样子,基本上你就不用教他了,他会自己跟你学。那如果他不想跟你在一起,不想跟你一样,你用各种教育方法都不会成功。
       公司单位里也是一样,如果你的同事都认可你,都想跟你一样,你大概也不用管。反之,你要制定很多的奖惩机制,你要想很多的方法,用到很多的心机技巧来管理他们,肯定很累。
       我们管理学生同样也是如此。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和你在一起,崇拜你,敬佩你,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教育就变得很简单。反之,学生不信服你,你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这里樊登讲了自己带孩子读书的事情。它从来就不会给孩子推荐,说你读这个书啊,这个书你必须看,这书特别好,它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他自己读这本书,遇到好的段落或者有趣的地方就和孩子分享一下,于是孩子就跟着他读了起来,毫不费力气。
所以,人生其实很简单,首先就是把自己活好了。活好了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活好自己,修好自己的一个捷径就是发自真心的认错。真的认错不是内疚,是生出了惭愧心,生出了惭愧心的认错,才会产生迫不及待想改变自己的力量。
        认错不是对外的事情,是对内的一种修炼。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小的缺点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一些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大的缺点,我们潜意识中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刻意隐瞒。如果你不能完整地接受自己的时候,你就没办法认错,甚至还会把过错推给别人。反之,当你能把连自己都难以接受、最不能为外人道的缺点亮出来向别人认错的时候,那就说明此时的你已完整接受了自己。只有这时你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想方设法改正缺点,活出真实的自己。
        对自己的缺点要完全的接受,对别人的缺点也要接受。这也是修炼的一个课题。
        金先生讲到了和大女儿一起出去旅游,他说自己的大女儿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犯糊涂。但这次他完全相信大女儿,鼓励他大胆的操办。最后大女儿领着金先生走错了机场,误了飞机。但金先生一点也不生气,他就在候机室和大女儿聊天,候机的六个小时他一次也没有提误点的这件事情。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接受现实的态度,使得女儿敞开了心扉,跟他说了很多她多年来没有说的真心话,包括小时候她受的委屈,还有自己曾经做错令父亲伤心的事。父女两个心对心,互相呈现自己的脆弱,展现自己的真实,这种心对心的沟通,拉近了父女俩的距离,最后竟然聊得抱头大哭。这就是完全接受别人产生的力量。
        金先生说:一个活得非常好的人,他在过程中会不断地在修炼,接受自己也接纳他人。最后他就会修成一块磁铁,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人。当你有了磁力,有了魅力,别人就会主动的靠近你,你不需要天天抓着钱,也不必天天抓着孩子不放,你不需要抓住任何东西,任何东西都会朝你奔来。
       人生修炼的法门除了修接受,还有修愿意、修耐心听别人说话,修爱自己爱他人,只有不断地修炼自己,才能获得一个平而丰盈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09: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尚娟 于 2023-11-27 09:57 编辑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当孩子们被看见时,我们也看见了自己”,这句话摘自于《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书的核心是: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作者一直在书中传达一个道理: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的问题。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也就是说,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不好管、父母教不好的现象,不是因为父母缺乏教养技巧,而是父母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关系。
        家庭教育如此,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泼泼机灵灵的小朋友,每一个都独一无二与众不同,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各自的成长密码。要是每一个都能得到尊重和发展,按各自的生长方式拔节劲长,便是教育最动人的样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想作为老师,我们要拥有这样的观念。
                                                                                                                                               “回应”每一个孩子
        人与人相处,有一个细节极为重要却容易被忽视,那就是积极回应对方。积极回应不只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美德,甚至是一种修养。回应,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在乎,从而有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一般的,人在表达某种信息后,便会有一种等待心理,有些是等待一个明确的答复,有些是在等待一个积极的信息。我常说,我最讨厌的是我在表达后,对方没有任何回应,我们作为成人有这样的感觉,何况孩子呢,在教育世界里,面对孩子们的热情问候,我们回问一声或是点一下头,他们都会有小小的满足感;面对孩子们咿咿呀呀诉说自己的幸福和得意,我们耐心倾听配合以表情,他们就会有种小小的幸福感。教育中,我都是积极回应孩子们,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在乎,从而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且力求及时回应,不让孩子们久等,等久了,热情便会渐渐冷却。
                                                                                                                                                “点亮”每一个孩子
         在我们眼里,每个孩子都具有无限可能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帮助实现这种可能性,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 但不能只看到孩子的“亮点”,要更懂得用智慧去“点亮”。“点亮”孩子的心灯,让孩子们内心充满阳光。
                                                                                                                                                “看见”每一个孩子
          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班级里,调皮的和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好像不知不觉中会关注的多一些,往往那些不太爱表达的孩子容易被忽视。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悉心捕捉细节,让眼里住着每一个孩子。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真正看见每一个孩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到”,而真正的看到是从“心”出发的尊重与理解。有时也许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次握手,一个适切的评价。早上的一句“早上好”,中午的一句“午安”,一个关切的“摸头杀”,放学时的一句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独属于他自己的“评价”,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心中最重要的被“关注”“被看见”,是无穷的力量。在教育的世界里,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含积极意义的细节,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搞怪的表情,都有可能是拉近心理距离的秘密武器。
         “看见”,是一种发乎内心的关注,表达的是一种无言的陪伴,能开辟出新的精神发展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6:10 , Processed in 0.0737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