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87|回复: 10

谢朝霞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发表于 2023-12-26 11: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校本管理而言,学校管理由“专业取向”代替“行政取向”。
学校改革力量源于学校内部,来自一线教师,来自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来自教师群体专业力量的发挥;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校本教研要坚守其基本理念,立足现场,基于问题,师生文本,着眼改进。
校本发展意味着用文化管理学校,教会学生真善美的东西,重视人与人之间相关的价值观、组织氛围等,其核心是精神和道德,是隐性的。培养自己民主的性格,尊重每位老师的个性。
校本发展意味着要做“真教育”。按教育规律办事,按照人的成长发展办事。用道德的方式做道德教育,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学校要有“道德感”,老师要有“道德感”。作为管理者要有“选择”的能力,懂的取舍,做的事情要符合学校的价值认同,给学校一个安静的教书育人环境。
校本发展意味着权力下移。有一定自主权的人会自觉主动地去工作,有热情、有激情。激活比控制更重要。
校本发展意味着自主选择。让老师有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引领比管理更重要,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引领、让老师有幸福的体验,不以结果为目的,引领的关键是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1: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郭校长在名校长工作室给我们留过一个这样的作业。看到这个问题,“业务好、责任心强、有耐心、有爱心”这些词涌现出来,最后还是觉得“眼里有孩子”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周一早晨进行了孩子们体育节的作品展览,中午放学,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我看见吴旭老师停下车子正在往下摘孩子们的作品,几个体育老师、朱主任也一起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吴老师一边摘一边说“孩子们都是用心画的,刮坏了他们该伤心了!”眼里有孩子的吴旭老师。
她带着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了多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一次的活动她都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些活动对于低调的她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秀和完成任务,她只想让孩子们多了解精彩的生活,多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小学六年时光。“看到孩子们笑的那么开心,我突然感觉活动太有意义了!”愿意陪伴孩子们的宋旭研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5 08: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儿童发展看学校教育的人文精神
周国平曾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而人文精神之花应该用三种教育来浇灌,即:生命教育、智力教育、灵魂教育。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核心。
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我们对学生的期望是“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潜质、个性,和与生俱来的智慧,帮助他找到自己。这也与1123日郭校长分享的理念非常契合: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是大一统的,而应该是面向个体的教育,开展面向个体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不同于其他行政机构,他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
把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人的心灵,我们的教育就永远不会过时,不管外边的“新提法”如何日新月异,“新理论”如何花样翻新,我们的教育永远处于时代的最前列,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将个体的存在带入到全体世界的桥梁,如果一个人通过教育,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发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也就真正成为了他自己。
一、关注儿童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观点“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在学校中,这里的“人”指的不只是“天才儿童”,或“优生”,而是每一个儿童。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严、个性、精神世界、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们爱对孩子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好像儿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最准备的,为了未来的幸福就要牺牲童年,不管是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有着独立的价值,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给孩子以“孩子”的礼遇,让孩子接受适合孩子的教育。
   取消班干部制度、志愿服务岗位的设置,让孩子有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二、学校应该是培养人,而不是人才
在一次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颖把钱学森的之问改成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其实细想,这样问在现在的社会中是完整而准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什么叫人才?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所以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完整的人。
ChatGPT时代,有人说,人以后将越来越被机器取代,尤其是教育行业,因为只要打开互联网,坐在家里就能听到世界上最好的课,这不是一样的学习吗?这样的理解似乎是对的,但是这个“对”的前提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迷恋的地方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我们应该让学校的教室成为孩子迷恋的地方。教育应该是具有浪漫气息的,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要有浪漫的情怀。
新校长传媒上有一篇文章,格特·比斯塔在《教育的美丽风险》中区分了现代教育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强式教育,一种是弱式教育。 强式教育没有教育风险,是能预设计划目标的,目标实现了也就是教育就有效了,弱式教育什么呢?就是让教育处于“风险”之中,比如,当你上了一节课,学生突然提了一个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是教育的意义了。教育过程和实践不像机器一样运行,学生是发起行动和承担责任的主体而非被塑造和规训的客体,因而教育充满风险。五个转变中“变追求教育效果为追求教育本真。”
所以激活比控制更重要,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提高人的智识。而所谓智识,是一种统领知识的智慧。它要求我们要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能够正确理解、判断各种复杂事物,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基本关系的能力。
我们的智力教育所达到的目的,不能局限于孩子能背多少公式和单词,而在于孩子能形成获得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智”,从而达到卓越之“识”。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包括他们的尊严。意味着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幸福的自己,不一定“卓越”,卓越只是一部分人的事儿,多数人就是平平淡淡的,但是他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更多关注的应该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过程,从老师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工程式的“机械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5 08: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做到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品德的公民,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的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应该是一个鲜活的、极其需要呵护的、正在成长的生命,关注学生在学校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没有交到好朋友,关注每一个涉及到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细节。好的学校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
好的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幸福感让老师在学校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让老师在学校可以安心地教书育人;让老师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在工作中成就自己的生命。
好的老师是温和而坚定,知足且上进。对待学生要保持平和、友善和耐心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并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坚守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也能灵活适应不同的情况和学生需求。意识到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高认识并享受教育的过程。持续进行学习和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个人素养。
好的老师是一个有志、有识、有趣、有恒的人。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不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教师不仅要做一个阅读者,也要做一个行万里之人,不断学习,敢于跨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变行为,知行合一。
有趣,一定要是一个真正的陪伴者,在陪伴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之趣,感受成长之趣。
有恒,有恒者事竟成,为师之道在于持之以恒,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坚持梦想,才能成就自己的精彩。
好的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实施积极的教育活动,去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的老师都应是长大的儿童,能走进孩童的内心世界,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学生,让每天的学习都成为前往儿童发展可能性的邀请,让每一位儿童都能步入自己发展的可能性王国,让每一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好的班级是具有“重自主”“重激发”“重个性”“站在儿童视角”“进行多元反馈”这些美好样态的。
好的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有强烈的动力和积极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5 08: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包容和支持。我们要关注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支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摈弃偏见,为师生提供平等的机会,使师生都能够充分发挥潜力,在校园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
好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有温度的教育要赋予学生更有安全感的内心。学生会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能获得勇敢和担当的力量。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怀、尊重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16: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悉达多》有感

《悉达多》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哲理思想,书中一句话让我深思许久:

“这老头的思想不可能是他的,老头的心也老了,和他的心有着不一样的运动。”

“这老头的思想”在书中代表的是书中悉达多的思想,“他的心”代表的是书中悉达多孩子的内心想法。

书中悉达多是一位求道者,他经过多年沧桑,慢慢悟出人生哲理,内心平和、善良。

而他的孩子是在母亲创造的优渥环境中成长,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文中这句语录告诉我们悉达多的思想不可能代替孩子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让孩子遵循自己的想法来生活。

是的,生活中,大人总以为可以决定孩子的一切,可以不遵循孩子的意愿,任由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强加给孩子。

总希望孩子跟随我们的思想和意愿,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走我们为他们安排好的道路。

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实则伤害到孩子。

也许,孩子此时拗不过你,跟随你的意愿在走,但他的内心是空虚、空洞、满腹埋怨。

有朝一日,孩子达到你的愿望,心早已不在你这,留下的只是大人的空有后悔。

《悉达多》书中讲述了悉达多的孩子从小在母亲创造的优越物质、宠溺的环境中长大。

成长为心高气傲、任性妄为、享受生活、无法吃苦的孩子。

后来母亲为寻求内心的转变成为佛陀的朝圣者。

一日,母亲带孩子一起奔往朝圣的途中,遭毒蛇咬死,孩子跟随悉达多过起了贫困的生活。

但孩子无法适应和忍受这种生活,每天都故意对抗悉达多。

悉达多从来不责备孩子,而是任由孩子任性,想用善意宽容的心唤醒孩子。

但孩子根本不领情,而是一味的顽抗,终有一天拿了钱财出走。

悉达多的初心是为孩子好,想用善意感化他。

但从小过惯优渥生活的孩子没法体会到贫穷,没法很快改变根深蒂固的任性意识。

他己经习惯了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舒适,难以深刻体会到贫穷的艰辛和不易。

而这种任性妄为的思想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任性意识,需要大人长时间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唯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孩子了解不同的环境,让孩子感受不同人的生活,才能转变孩子内心根深蒂固的思想。

书中的悉达多只是一味地迁就孩子,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沟通、引导。

只是用自己单方面的思想希望孩子自己感受到,最终孩子无法感受而逃离。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和理解,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我们唯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深入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决定、和孩子一起面对他的选择,才能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

愿从今天、从此刻起,大人对孩子多一份沟通、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0: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希贵校长在《学校制度改进》一书中提出要“以制度最大限度撬动人性中的天使”。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很多制度充斥着“不准”“严禁”的字眼,不仅字眼冷冰冰,更让人从思想上有一种窒息感,这样的制度就像思维枷锁,锁住了师生身上的巨大潜能。作为具有教育作用的学校制度,在规范师生行为的同时,更应激发师生的向上力量。本书中将不同类型的制度用坐标的形式分为四个象限,即利己利他的第一象限、利己损他的第二象限、损己损他的第三象限、损己利他的第四象限,我们的制度应不断调整,让其在第一象限区发力。对教师而言,要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对学生而言,要服务社会的同时成就自我。这些都是最理想的状态,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就需要我们的制度朝这个方向去调整,这样,可以实现教育的高质量,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的制度,应该体现人性的光辉,应该体现人性的温情,应该激发人性向上的力量,这样才是学校制度应该有的模样。学校的制度不应该是冰冷无情的字眼,更不应该是展现权力的象征。我们的制度出台时可能会不完善,但是我们应该从教育功能出发,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改进,使之适应教育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的信念是人之为人,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而非象牙塔中的千篇一律或掩盖问题。为了学生办好学校,还是为了学校教好学生,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而前者往往被忽略。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究竟什么样?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P72  我们的学校,孩子们能够自己选择的空间,到底还有多少?课程无需选择,爱好无需选择,甚至课外活动要干什么都有了统一的要求,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他们必须通过选择方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可是,自始至终,我们的教育却并没有给他们这样一些历练的机会。选择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会的。
人生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每一个学段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进入下一个学段的敲门砖,结果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急功近利。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既是自己喜欢的课程,也是为自己职业做准备的内容,更是在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做准备。
李希贵校长的教育理念中,选择是一个关键词。他主张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们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力量,把教育当作挥舞在自己手上的感化与惩治的大棒,一厢情愿地把相同的教育强加到不一样的孩子身上,在“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外衣下,我们已经不太在意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千差万别的需求,而仅仅是单方面地看重教师的作用。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不能让受教育的一方真正进入角色,没有他们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教育里就没有成长。
十一学校是一个可选择的校园。课程是可选择的,数、理、化、生按难度分层级设置,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状况和未来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语文、英语等人文课程则分类设置,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十一学校看起来像一家“教育大超市”,它的主要产品是课程,学生各取所需,努力实施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
学习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既可以按常规要求天天在教室上课,也可以申请自修、免修或到书院里与同伴切磋。作息时间是可以选择的,午餐分两个时段,晚休有三个时间,一切皆可以以自己的习惯而定。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通过学校组织的30多个职业考察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们慢慢学会了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理清自己将来的职业倾向,而这一切又为他们选择课程提供了方向。
学校设立了众多奖项,鼓励的是学生与众不同、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领袖气质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因为敢想敢干受到校长的嘉奖,他从每年的稿费中拿出一万元,设立了“校长奖学金”。
推出50款新校服,分为休闲装、运动装和制服三大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网上引来一片尖叫。
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都会退居一旁,把空间和机会让出来。即便是接待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夫妇,校长也只是在迎接与送别时体现他的存在,致辞、陪同、赠送礼品之类的任务都交给了学生。
当选择成为校园里的主题词的时候,思考便成为常态,每一名学生都无法回避对自己、对社会的追问,自我潜能、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像孪生兄弟一样一并问世,他们当然也从中找到自己的尊严,抵制外来诱惑的免疫力也大为增强。
学校一定要把主动选择权交给学生,因为只有当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的时候,思考才会成为常态。就像文中所说,“如果学校不能让孩子们每天都有成就感,那么其他能够提供孩子们成就感的方式就会取得胜利。”
蛋壳 家就像一个大蛋壳,保护着也囚禁着我们。终于有一天,我们会像小鸡一样破壳而出,出来后才会醒悟,再也回不去了。
诗歌发布会
不变的是什么?
改革是一种实践行为,但要有共同的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在确立共同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十一学校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学校培养目标有一个符合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重新定位。立足“每一个”个体的自主成长,提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以让每一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为价值选择,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教育是发现和唤醒,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唤醒他沉睡的潜能。搭建各种平台,利用各种刺激,去发现和唤醒他们的潜质,帮他们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让学生在人生方向的引导下发展。在教育年会上李校长也讲到一个学校的育人模式有三个要素:一是课程体系;二是相应地配合着课程体系的上层建筑,即学校的治理体系;三是价值体系。当课程体系和治理体系需要改变时,学校需要坚守的正是其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它能够化解目标冲突,让学校始终保持教育初心。学校的价值体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一个学校要长出自己的性格,关键在价值观,他代表着组织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是高层领导者给自己戴的“紧箍咒”。价值观有五个关键点:把握行业命脉,紧盯关键要素,拿自己短板开刀,在容易出问题的领域亮明态度,以及在迷糊地带设置是非边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141页:学校本身就是孩子们的,只是校长和老师们再替他们经营着罢了。同时,学校的价值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大校长有大教育的情怀,也有教育的“小心思”。首先保障老师们的生存需求:房子、炉子、妻子、孩子、票子,后来找艳遇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比如:钻水井的牢骚大王、功勋四种人等,竭尽全力帮助老师,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以方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0: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并幸福的生活中。《周国平论教育》中提到的七条教育箴言中也提到了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1

帖子

3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6: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儿童发展看学校教育的人文精神
周国平曾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而人文精神之花应该用三种教育来浇灌,即:生命教育、智力教育、灵魂教育。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核心。
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我们对学生的期望是“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潜质、个性,和与生俱来的智慧,帮助他找到自己。这也与1123日郭校长分享的理念非常契合: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是大一统的,而应该是面向个体的教育,开展面向个体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不同于其他行政机构,他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
把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人的心灵,我们的教育就永远不会过时,不管外边的“新提法”如何日新月异,“新理论”如何花样翻新,我们的教育永远处于时代的最前列,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将个体的存在带入到全体世界的桥梁,如果一个人通过教育,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发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也就真正成为了他自己。
一、关注儿童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观点“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在学校中,这里的“人”指的不只是“天才儿童”,或“优生”,而是每一个儿童。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严、个性、精神世界、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们爱对孩子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好像儿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最准备的,为了未来的幸福就要牺牲童年,不管是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有着独立的价值,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给孩子以“孩子”的礼遇,让孩子接受适合孩子的教育。
   取消班干部制度、志愿服务岗位的设置,让孩子有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二、学校应该是培养人,而不是人才
在一次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颖把钱学森的之问改成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其实细想,这样问在现在的社会中是完整而准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什么叫人才?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所以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完整的人。
ChatGPT时代,有人说,人以后将越来越被机器取代,尤其是教育行业,因为只要打开互联网,坐在家里就能听到世界上最好的课,这不是一样的学习吗?这样的理解似乎是对的,但是这个“对”的前提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迷恋的地方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我们应该让学校的教室成为孩子迷恋的地方。教育应该是具有浪漫气息的,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要有浪漫的情怀。
新校长传媒上有一篇文章,格特·比斯塔在《教育的美丽风险》中区分了现代教育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强式教育,一种是弱式教育。 强式教育没有教育风险,是能预设计划目标的,目标实现了也就是教育就有效了,弱式教育什么呢?就是让教育处于“风险”之中,比如,当你上了一节课,学生突然提了一个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是教育的意义了。教育过程和实践不像机器一样运行,学生是发起行动和承担责任的主体而非被塑造和规训的客体,因而教育充满风险。五个转变中“变追求教育效果为追求教育本真。”
所以激活比控制更重要,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提高人的智识。而所谓智识,是一种统领知识的智慧。它要求我们要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能够正确理解、判断各种复杂事物,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基本关系的能力。
我们的智力教育所达到的目的,不能局限于孩子能背多少公式和单词,而在于孩子能形成获得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智”,从而达到卓越之“识”。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包括他们的尊严。意味着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幸福的自己,不一定“卓越”,卓越只是一部分人的事儿,多数人就是平平淡淡的,但是他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更多关注的应该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过程,从老师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工程式的“机械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26 10:38 , Processed in 0.1059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