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使其意识到观察物体离不开感官。用感官观察认识物体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探知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软硬、粗糙与光滑等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对物体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的: 一、 能力目标 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二、 情感目标 通过感知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软硬等性质,收获科学探究的快乐。 三、 知识目标 1. 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与光滑、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四、 重难点 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多种物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一块橡皮,让学生说出它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老师小结说,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认识物体。 2、初步认识物体 (1.)教师呈现词典、铅笔盒、乒乓球、橡皮、网球、作业本等物体,让学生说出这些物品是什么,说出他们的名称来。然后让学生知道词典、铅笔盒、乒乓球、橡皮、网球、作业本都是物体,建立简单的物体概念。 (2.)说一说这些物体有哪些不同。 (3.)深入探究认识物体的方法。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认识物体的,用哪些感官?学生可能会说,用眼看,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板书一看、二闻、三尝、四摸 (4.)采用两两对比观察法,认识物体的更多特征。 3.应用与拓展 课外拓展 我们已经学习了认识物体的方法。医生用听诊器助诊(听觉的延伸),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视觉的延伸———观察微小的物体),天文学家用哈勃望远镜来观察星空(视觉的延伸——观察遥远的物体)。这些仪器是感觉器官的延伸,他们能够更好的改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