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需要做出来 ——读《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有感 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 姚丽萍 在翻阅《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基于现实从专业的角度想一想一所学校实践教育常识或者做“好的教育”需要哪些支持要素。这个问题并不难,在我看来,学校教育愿景即信念、学科专业领导者、学科专业教师、学校课程、家长、政府缺一不可。 做好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在《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一书中,唐江澎校长以锡山高中为依托,结合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用平实的语言系统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路径和方法。 唐校长立足于中国教育中的实际问题,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改进创新的措施,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做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单项选择,既不要做一个只会空谈的理想主义者,也不要做一个没有目标的务实主义者。 唐校长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只有倡导对话式的民主课堂,才能滋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只有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才能培育出有个性的人才;只有学生深度参与学校治理,才能在治理体验中强化公民意识、学会责任担当。” 关于教育的常识,我们已经说了太多,那么如何脚踏实地地“做常识”?唐江澎在他的著作《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中给出了解答。 2021年,唐江澎的《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一书不仅在业界广受好评,在教育行业之外也备受关注,这是教育专业图书近年少见的阅读热度。 仔细观察,这部书之所以引起普遍的兴趣,大约有两方面的内在原因:一是国家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当下背景,二是基础教育的内卷愈演愈烈。前者是国家对教育未来的期待,后者是社会大众的生存焦虑在教育上的折射,这种集体叙事与个体感受间的冲撞,使得近年来整个社会围绕教育都在渴望一种理性、深刻又富于建设意义的专业表达,此时《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出现了。 《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文字背后的千万感慨均已被作者说尽,实在没有再补充什么的必要。唯一要表达的是,一本言说教育常识的书如此轰动,说明这么多年我们的教育走得太过用力,以至于没了自身的朴素性。 另外一个原因是,比起“说”教育常识,唐江澎更应该说学校是如何“做”教育常识的,“做常识”的叙述会因为专业建设路径的呈现而更具现实价值与样本意义。后来知道,他的确正在写作自己是如何“做常识”的,即现在的这部《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 我个人认为《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要比《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更值得教育界内外关注。 文艺评论家汪政将《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评价为“一部诗性的教育叙事”,我想汪政先生将作者的教育叙事定义为“诗性”的言说,一定是在书中看到了唐江澎的“言说”有超越“教育现实”的理想主义追求。这一点我坚决认同,因为越是教育常识,越具诗性的朴素。在教育实践中,没有一点真正的教育理想主义,教育就会走向别无选择的工具歧途,这与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文明向往严重倒置,也与教育从业者的职业使命背道而驰。 但同时我也看重一种矛盾的社会存在,即社会活动中任何事物的诗性都会因其超越功利的本质特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遭到具体功利诉求行为的反对甚至唾弃。当一个社会因为种种的原因而呈现普遍的功利诉求焦虑时,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只会有两个事实上的结局,一是放弃理想向世俗投降,二是坚守理想被世俗打败。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从业者无论是投降还是被打败,社会本身都不可能成为胜利者。 唐江澎本人并不是教育乌托邦的信仰者,而是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教育从业者,他走的是一条既能坚守教育的诗性又能满足现实功利诉求的道路。因此我们看到,锡山高中既践行了朴素的教育常识,同时又拥有了大众需要的具体结论。尽管这种结论在锡山高中的校园里早已经不是社会人眼中所见的结果,而是国家对教育的真正期待,但现实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会使得学校发展的空间变得更大。唐江澎的“好的教育”或者“理想的教育”之说,我以为必须要有这样的解读在其中才算是完整的。 从教育的诗性出发,一个具体的受教育者来到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拥有智慧;对学校来说,学校存在的意义是让每一个到来的受教育者成为“人”,“成全人”是学校的应有之义与自然使命。学校承载的这种关乎人同时也是关乎国家关乎族群未来的责任,其实不是唐江澎一个人该有的坚守,而应是所有教育从业者的意志,然而正如汪政先生所言,当越来越多的教育主体集体不自觉地丧失了教育诗性,丢掉了教育哲学的时候,锡山高中的存在就成了“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唐江澎式的存在就成了“异数”。 正是锡山高中这种有别于他处的异质,让对教育焦虑不安的大众包括教育专业人士获得了一种事实的慰藉。所以,喜欢《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的人,更应该看看这本《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前者主要在“说”,后者说的是如何“做”。 校长没有信念,学校没有共同愿景,就不可能有方向一致的实践努力;一所学校没有学科专业领导者,就不会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和专业作为;没有专业的学科教师,就不会有真正的学科专业教学;国家课程没有校本化,学校没有学校本位的课程,学校没有适切自身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就难有学生真正的发展;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边界,都对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有深刻的影响;政府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不仅是管理者,更应该首先是服务者和保障者。 当所有因素都变成了一所学校教育实践的支持要素时,我们就一定在做“好的教育”。锡山高中是如何做到的?这本“把理想做出来”的书一共5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对应着一个读者群。 · “向着地平线前行”的阅读对象是校长,让校长们明白如何寻找自己的教育地平线,其实这部分也面向所有的教师,校长的办学追求必须获得全体教师的认可,信念统一了才能有共同的教育努力。 · “探寻学科组建设的专业路径”是面向教研组长的言说,锡山高中造就学科专业领导者的秘密全在这里。 · “课程开发者的梦想”是说锡山高中的课程体系建设,阅读者会从中看到一所学校为了学生的成长在课程建设中会有多大的付出。 · “个人意义,在课堂中生长”的阅读对象在本书中虽然是语文教师,但我以为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读一读,相信会从中收获不少启发,懂得如何让自己成为专业的学科教师而不仅仅是学科教师。 · “教育的声音”是写给家长们阅读的,尤其在教育的现实语境中,这些内容家长不可错过。 但唐江澎没有在《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中写到地方政府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不知道他会不会专门用一本书的篇幅来聊一聊这个话题。起码,在我们看来特别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