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4|回复: 3

刁敬娟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5

主题

43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4-3-25 10: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4-3-25 10:27 编辑

                                                                                                         “迷路”的购物篮遇见有爱的小男孩
       今天我读了《教育常识》这本书中的教育理想常识这个版块。在这一版块中有一节内容是: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当读到以下这几段文字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周末带儿子去万象城闲逛时发生的一幕。
     (书中内容:教育是一项静悄悄的事业:静悄悄的校园,静悄悄的课堂,静悄悄的生长,静悄悄的教育,是教育本应有的原貌。教育的本质是孤寂的。一个喜欢喧闹的人,往往是缺少耐心的人。没有耐心,做不好教育。
     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给我自己用”。
     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即刻作出了判断:多么自私的孩子啊!这也可能是大多数人的评价。
     主持人没有急于给孩子一个评价,而是蹲下来问孩子:“为什么呢?”
     孩子此时已经满含泪水,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主持人的耐心,挽救了节目,也拯救了这个孩子。此时的主持人,就是一位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我俩来到万象城负一层优衣库的门店,货架上一排排的新衣向进店的顾客们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这时,儿子发现货架中间有一只孤零零的购物篮。儿子捡起来就挎在自己的小胳膊上,我说:“不用拿购物篮,咱们先看看这些漂亮衣服,也没打算要买。”儿子没有回应。
   我俩继续逛:一会儿看看女装,一会儿又看看童装。看完童装,儿子说:“去给我爸爸也看看男装。”我说:“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那只购物篮一直在他的小胳膊上挎着,我又不由自主地唠叨:“把购物篮放下吧,咱们又不买东西。”儿子依然没有理我。
   我俩继续往前,走到门店的出口。出口处罗列着一排整齐的购物篮,同时它们的脚下也零散乱扔着三只购物篮。儿子默不作声地走过去,先把那三只购物篮拣起来,整齐放回原位。然后,把自己小胳膊上的购物篮也整整齐齐地罗列进去。确保放好后,朝我走过来。顿时,我对儿子的行为肃然起敬;同时,也对刚才自己的唠叨感到愧疚……
   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宝贝,当时你去捡起那只购物篮,把它挎在自己的小胳膊上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儿子说:“我看到那只购物篮孤零零的一个人,它肯定在想它的妈妈,在想念它的家人,所以我想把它送回家。”
   我:那你把它送回家,你就放心了是吧?
   儿子:对,它的妈妈看到它回到家,也会很幸福很开心的。
   我:你说的很对,妈妈为你今天的这些行为点赞哟!
   儿子:我今天就是做了一件乐于助人的小事。
   我:每天做小事儿,你也会闪闪发光的,也会了不起的,就做了一件这样的小事,你是不是也很开心?
   儿子:对!
   我:妈妈也很为你开心哟!
   儿童的生长需要有自身的节律,与生命生长的节律相应。教育过程中也有许多节点和关键点,通往节点的过程是漫长艰辛的,需要持守着耐心,一步一步朝前迈进。周末的这件小事或许就是儿童精神生长、灵魂发展上的节点和关键点吧。希望小事中这个妈妈的耐心也能和小朋友一起成长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3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4: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4-4-9 15:23 编辑

                                                                                                          给大家推荐《教育常识》
  寒假期间读了《教育常识》这本书,书中关于教育的本质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本书以此为主线,谈论了七个常识:
  1、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2、教育理想常识: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3、教育过程常识:懂教育过程,才是懂教育
  4、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活化
  5、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
  6、教师常识:做享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创造者
  7、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读完此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节课注意提醒自己:要记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慢慢地迎来了课堂上的转变。
  在讲课本第38页的数学冲浪时,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先把自认为正确的此类题的解决方法灌输给同学们。而是先提问:关于这道题,哪位同学能解答?大部分同学直接给出了答案:菠萝最重,苹果最轻。

  我:看来这道题没有难倒大家,但是我发现:有少数同学的小眼神里充满疑惑,为什么菠萝最重,苹果最轻?怎样进行比较呢?哪位同学能简单明了的给他们讲一下。
  学生1:可以先给菠萝确定一个数字,比如菠萝是6,苹果是6÷3=2,苹果就是2,梨是6÷2=3,梨就是3。因为6>3>2,所以菠萝最重,苹果最轻。
(学生1的方法一出来,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共鸣。于是,有了学生2、学生3......积极踊跃地发言)
  学生2:还可以把菠萝看成12,这样苹果是12÷3=4,苹果就是4;梨是12÷2=6,梨就是6。因为12>6>4,所以菠萝最重,苹果最轻。
  学生3:老师,还能把菠萝看成是3,这样苹果就是1,梨就是1.5。
  我:露出惊讶的表情:你还会计算小数呀?你就是咱们班的小超人。
  此时,那几名眼神充满疑惑的同学明显豁然开朗了起来。我点名让他们再复述一遍,看来是彻底听明白了。
  我:你们对刚才学生1的这种解题方法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4:他的方法很清楚,一眼就能看出哪个重?哪个轻?
  我:他的解题思路怎么样?
  学生5: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特别清晰。
  我:不错。这种方法不仅思路清晰,还在比较大小的同时,复习到了除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学生6:老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1个菠萝等于3个苹果,那1个菠萝的质量就是1个苹果质量的3倍;1个菠萝等于2个梨,那1个菠萝的质量就是1个梨质量的2倍。所以一个梨的质量肯定大于一个苹果的质量,所以也能得出菠萝最重,苹果最轻。
  我:你说的对,你还想到了关于倍的知识,真是一个知识迁移小能手。给你点赞!一堂课就这样在师生互动中开展了起来、、、、、
  只要给到学生展示的舞台,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还能收到意外的惊喜(学生自己对前后所学知识的迁移和整合)。在师生相互提升中实现教学相长。
  在人类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教育者也随处可见。不只是学校中教书育人的教师,也包括家长、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培训者,他们虽没有教师之名,却做的是教育之事。所以凡是试图促进他人的生长和发展、改变和提升的人,都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道理和知识。
  而“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和道理”。所以把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推荐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的教育之事带来帮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3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5: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4-12-16 10:51 编辑

                    《你好 小孩》读后感
  读完《你好 小孩》这本书,想给大家做以下分享:
  一、这本书从你好,小孩、友好妈妈、友好爸爸、友好家庭、友好幼儿园和学校、友好社会这六大板块来探讨如何实现儿童友好型社会。所以读完此书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离儿童友好型社会还有多远。书中的这几段文字很想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所有的孩子被善待,希望儿童友好型社会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书中文字:
你的孩子只是你的孩子吗?
   这看似废话一样的问题,却隐藏着一个我们不常思考的视角,毫不意外地,我也曾一度忽略。
   当我们提到让孩子见世面、多尝试与人沟通、早早学会各种生存技能,大多数家长总是脱口而出一个理由:为了让孩子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每次我看见有的父母为了护着自己的孩子,而去呵斥或打骂别人的孩子,我都有些难过,因为我想到那挨打的不仅是别人的孩子,也是未来和我们的孩子一起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同龄人。他们可能会成为同学、生意伙伴、竞争对手、情侣或夫妻,他们在小时候有没有被善待,关系到他们如何建立与外界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被他们善待或敌对的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不能独善其身,也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完全孤立地长大。每个孩子长大之后都要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他也是这个社会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也不只是别人的孩子,他们就是你的孩子未来的社会伙伴。他们会一起竞争、一起协作,完成属于他们那一代的时代任务,接替我们继续去建设这个社会。
   所以,你想让孩子们在什么样的社会中长大?这个问题不只涉及你的孩子,而是涉及所有的孩子。让所有的孩子被善待,值得举全社会之力。

  二、由书中的故事带来的思绪
  书中故事:2020年年底,我和女儿再一次经历了“好运气”。电影《汪汪队立大功之超能救援》上映了,这是女儿非常喜欢的动画片的电影版,女儿想要去看。我说:“这也太低幼了,妈妈实在不想看,可不可以你自己去,我在外面等你?”本来就是说说,没想到我低估了女儿成长的速度,她说:“行!”骑虎难下的我,只好硬着头皮给她买了爆米花和饮料,把她送到检票口。
   检票员看我只递过来一张票,有点困惑,我说:“哦,她自己一个人看。散场我来接她。”检票员这才明白,口罩上面的一双眼睛似乎在说“你这个妈可真够不靠谱的”。就这样,女儿一手爆米花、一手饮料,头也不回地走过了检票口。这时检票员突然想起了什么,有点着急地说:“您把孩子叫回来一下。”我一边叫着本本,一边听检票员说:“您跟小朋友说,散场之后她可以跟工作人员说‘妈妈在检票口等我’,然后还是从这里出,您在这儿等。我怕她跟着观众从另外的出口出去,你们走散了。”女儿听明白了,再次表示没有问题,很自信地走进去,开始了她人生第一次独自看电影的“小探险”。等到快散场的时候,我提前来到检票口,之前的那位检票员还在。我问他:“已经散场了吗?”他看了看电脑里的场次安排,说:“没有呢,应该还有一两分钟。”他想了想,又说:“要不然您进去找她吧,我怕一会儿散场人多,不好找。”我像得到了一个额外的礼物,一步跨进检票口向女儿那个影厅走去,没有走多远,就看见了一个高高瘦瘦的小姑娘气定神闲地走了过来。和女儿并肩往外走,我告诉她我得到了特殊许可进来接她,再一次经过检票口时,本本对那个叔叔说:“谢谢。”
   口罩上面那双关切的眼睛,让我感受到社会环境原本就有的柔软的一面,这源于人们心底的善良、互助、体谅

  书中的小故事,让我想起曾经的一次“好心的破例”。
  三年前的一天,我带着三岁的小二宝从新百广场游玩出来准备回家,一推自行车,发现自行车后轮胎瘪了。我一只手推着自行车,另一只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边走边找寻修自行车的摊位或门店。走着走着,眼前一亮,看到一家门店写着“精修电动车”,门口的修车师傅也正在忙活着。我上前询问:“师傅您好,您这儿修自行车吗?”修车师傅回应:“不修,只修电动车。”
  我望着眼前长长的大马路,也看不到一个修自行车的摊位。心里想:修电动车的师傅,肯定也会修自行车。所以,鼓足勇气,又试探地问:“师傅,那麻烦您能帮我看一下我的自行车吗?后轮胎瘪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修车师傅:“稍等一下哈”。
  我:好的,谢谢!
  没过两分钟,修车师傅停下手里的活,对自行车后轮胎一番查看后,说:是气针坏了,得需要更换轮胎的内车带。
  修车师傅:你需要等一会儿哈,我这儿没有自行车的内车带。
  我:好,没问题(心里想:这修车师傅还得去哪儿买自行车内车带呀)
  这时,修车师傅拿起手机:喂,你给我送一条自行车的内车带过来,快点儿哈,这儿有一个女的带个小孩儿等着呢。本来是想让她们去你那儿修的,后来看孩子还小,还得走那么远。干脆你把车带送过来,我给她修上吧。你骑电动车送过来也快、、、、、、
  没过多久,车内带就由另一名修车师傅送了过来,很快自行车就修好了。
  听到两位修车师傅的手机通话,心里感觉更加温暖了。感动于修车师傅心底的善良、互助和体谅以及另一位修车师傅的配合。之前就很喜欢的一句话并一直在践行: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通过修车师傅这次“好心的破例”,更坚定了我乐于助人的信念,将心底的善良、互助和体谅传递
给他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3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17: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4-6-14 18:07 编辑

                                                                 关于如何从教走向学的思考
  要实现从教走向学,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最核心的要求。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寻找出路和答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把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暂时选择做一个旁观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提问、或思考、或交流、或练习。课堂上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就是他们碰撞出思维火花的最佳时间。
  其次,把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可以自己发言提问,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作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可以自由于学生中间,与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互动,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互动交流。形成一种网状互动的交流状态。
  再次,把权利还给学生。包括自由发言权、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针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运用或创造学习方法的权利等。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只有老师的问题,没有学生的问题。而我们要实现从教走向学,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最终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有质疑兴趣的同学可以质疑,这也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问题的能力。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暂时隐身在后。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26 10:38 , Processed in 0.1024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