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驱型成长》有感
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 王菲 《自驱型成长》是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和奈德·约翰逊合著的一本探讨亲子教育的书。书中提供脑科学的前沿知识、行为疗法的最新发现,主张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强调家长的适度介入和支持,同时提倡从传统的挑战-努力模型转向压力-控制感模型,以培养孩子内在动机和自我驱动的成长方式。 1.自驱力是孩子成长的元动力:自驱力不仅是学习的动力,更是面对生活挑战的核心能力。这种力量使孩子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和进步,它超越了单一的技能或知识,成为个人适应环境和挑战的关键能力。 书中提到孩子在完成学业或音乐考级后,如何保持动力并寻找新目标。 书中举例说明了缺乏自驱力的孩子在完成教育目标后失去动力,表明自驱力的缺失可能导致长期发展停滞。而有自驱力的孩子能在大学后自我激励,不断设定新目标。 2.从挑战-努力到压力-控制感的转变:教育观的转变是培养自驱力的关键。传统的挑战-努力模型强调目标和结果,而压力-控制感模型更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意味着教育关注点从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更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提供足够的控制感,有助于培养自驱力。 书中讨论如何通过调整教育观念,从关注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的压力管理和控制感。 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如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 3.压力的成长与危害双刃剑:适度压力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但过度压力则会造成伤害。家长需要识别和管理这种双重性,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理解和接受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通过面对挑战和困难,孩子学习和进步。 书中提到压力对大脑的影响,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不同作用。展示了压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长,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书中讨论了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挑战,将其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4.控制感是自驱力的催化剂: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控制感,可以减轻焦虑,促进自驱力的发展。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控制感,以增强他们面对挑战的能力。 书中通过实验数据说明,控制感的提供,即使象征性的,也能显著减少焦虑和压力,提高应对能力。 5.内在动机是自驱成长的引擎: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比外部奖励更为重要,这有助于长期的自我驱动和成长。外部激励可能短期有效,但长期内需要培养孩子的内在满足感。通过满足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需求,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书中引用心理学理论,强调满足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的重要性。提到如何通过满足孩子的三个内在需求来培养内在动机 分析了外部激励(如奖励)可能造成的依赖,以及如何转向内在动机的培养。 6.家长角色从控制者到顾问的重塑:家长的角色需要从传统的控制者转变为更多的顾问和支持者。这有助于孩子形成更好的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 书中提到"你是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的观点,突出了赋予孩子自主权的重要性。 7.教育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方法需要因人而异。同时,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是培养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重要过程。 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强调,不同孩子对压力的反应和需求不同,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强调了家长不应过度干预,应让孩子自行处理其决策的后果。 反思 1.对自驱力的过度执着 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外界的指导和支持有不同的需求。一味强调自驱力可能会使孩子感到孤立和压力过大,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指导和支持。 2.无法忽视外部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可获得性等外部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限制书中提出的理念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3.家长角色面临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显示,家长的角色转变需要时间和努力,且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会对这一转变产生影响。家长在实践中找寻适合自己孩子的平衡点,既要给予空间和时间又要确保方向和进度,同时可能面临长期承诺和耐心,教育理念与大环境的冲突,自身也要同步学习成长等多重压力。特别是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