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0|回复: 3

范文娜教育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11

主题

67

帖子

47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3
发表于 2020-12-13 16: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教育随笔——na些点滴,日常随笔
或是一课一得的教学奇想;或是一篇推送文章的摘录;或是一个教育契机;或是一日学习的收获;日常的一个灵光乍现,一场激烈的思辨(一次听王老师的“大”与“小”的思辨——小鸟的天空和井底之蛙眼中的天空)……
长久地所思所想,所琢磨,扎根于自己的头脑中,实践在自己的场域中,就是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7

帖子

47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7: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温儒敏教授关于教师阅读的文章:教师阅读的价值及读书的好方法
                                                        “吕叔湘之问”
      很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种的状况至今未有根本的改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语文课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改进读书少的病况,很多语文课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很多语文老师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明后天要上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读书、个性化的读书了。很多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微信等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流行阅读占据了。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读书少读书,“腹中”装的大都是所谓“戏说”“文化快餐”“二手货”“鸡汤”,或者塞满许多“爆料”“段子”“揭秘”之类,那个“气”怎么可能“华”,又怎么可能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不能指望所有老师都成为“气自华”的“读书种子",但起码有相当部分的语文老师喜欢读书,并带动学生喜欢上读书,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有希望了。
      现在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大家都没完没了地忙,难于沉下心来读书做事。但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窝蜂都在应对现实需求,评级呀、教学检查呀、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种事情。当然这些都要应对,谁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点距离,免得被动地全部卷进去。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状态中”,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

             给自己列一份书单
    围绕如何读书,我也提到一些建议,我想老师也是可以参考的。 
    首先就是读书的计划和书单。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网上阅读一般容易无计划,跟潮流。如果要“充电”,就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还要注重经典性,多选适合“悦读”、又启迪心智的作品,而不能采取网上阅读的那种姿态,只跟随潮流、或者完全由着性子来读。
     我建议每个老师都有一份自己的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让读书有些系统。书单要考虑时间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三部分,是可以套在一起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
      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这些书应当是最基本的,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一部分,最外围的一个大的阅读圈,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中外经典,就很不错了。
      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发言的那些专业的书。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倒过来看,最核心的那个部分,是专业和职业需要,当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现炒现卖的的书,要有自己培养保持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
       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建议老师设定各自书单的三个圈,应当理解为就是三个部分,彼此可以交错进行。总之要有些系统,有些计划,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时段内读完一些基本的书。书目不要设定太多太满,主要是基本的书,经典的书。现在社会比较浮躁,大学生除了考研究生,很难安心读书。大学四年,真正完整阅读的书可能很少,大都是为了考试潦潦草草应对式的阅读。那么现在当老师了,应当重新把大学期间应当读而没有好好读的那些基本的书重新读一遍。我看这比很多培训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7

帖子

47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7: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日随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7

帖子

47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7: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祖庆《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中关于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的思考
在《语文公开课艺术化的忧思与追问——以金克木<国文教员>为镜》一文中,作者写道:
在学生面前,老师要敢于说:“语文即我,我即语文”。教师不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仅是教材的主人,不仅是合作者,更应该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自然而恣意地流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储备多积累,像金先生提到的国文教员一样,在讲台上一站,随便说一句话用一个典故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洋溢着文化个性,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便是儒雅的学者风范,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随口而出的每一句诗,都能呈现出中国文化的神韵,他们的举手投足就是丰富课程资源的天然流淌。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跌宕起伏和妙趣横生,我们只见到学生在学习的“场”中的感悟、沉思、浸染、玩索与体验,是课程文化与学生心灵共鸣的默契与交融,而老师则是这种“场”——课程文化氛围的营造者,这就是真正无痕的语文课。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是不需要逞才的,你往教师里一站,举手投足就是语文。
  作为教师,先做一个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28 00:28 , Processed in 0.0763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