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9|回复: 4

刘艳芳主题帖

[复制链接]

4

主题

36

帖子

1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2-5-10 1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艳芳 于 2022-6-29 15:20 编辑

    这两天在樊登读书上听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特别受益。其中里面有一个案例,听完后让我对项目式学习的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商业案例。有一个地方卖奶昔,就是美国那种插管喝的奶昔。他们做了大量的调研:您觉得需要再加更多的果粒吗?您觉得果粒大颗一点好不好?您觉得浓还是淡?做了很多这样的研究后,不断地调整奶昔的口味、口感。结果最后发现对奶昔的销量影响不大。
    后来有一位咨询人员就研究这个奶昔的销售。他真的去问那些买奶昔的人说:你们买奶昔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要了解这些人买奶昔来到底干什么用的。结果后来就发现,买奶昔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方便。每次来买奶昔的人很少,有好几次都是一个人,他每次买完拿着就走,为什么呢?因为他要一边开车一边喝。
曾有人买过一个汉堡包,一边吃一边开,结果弄的一身都脏兮兮的,这肯定不方便。而这个奶昔的作用,不是因为它的口感,不是因为它浓还是稀,而是因为它能够顶饱,而且一个手拿着就能够开车,很方便,这才是人们买奶昔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如果要想让这个奶昔的销量提高,就得想办法在“方便”这件事上下功夫。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到了项目式学习的目的:从学生真正的需求出发。我觉得这是开展项目式学习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没有满足学生的真正的需求,那么不论我们花多少心思,下多大功夫,学生很可能都不怎么感兴趣。
我在班里开展了三次项目式学习活动,第一次最成功,后两次孩子们就不是特别感兴趣。通过对学生的谈话了解,我发现原因就是我的出发点就不对,所以没有引起孩子们足够的兴趣。
    比如,我在樊登读书里听到了《考试脑科学》这本书,觉得特别好,就买了一本。我从里面学到了很多关于提高记忆的方法,自己也亲身体验了,感觉很有效果,就想告诉孩子们。我在班里给孩子们讲这些方法,让他们在平时的背诵中去实践,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法。我还有意往项目式学习靠拢,让他们给自己的记忆法取个名称、再找一找还有哪些有效的提高记忆力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原理是什么、自己平时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等等。
    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是挺感兴趣的,但是慢慢的就兴趣缺缺了。后来我才发现,是因为我在引导孩子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掌握了这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后,上了初中我们就不怕背诵那么多知识了”。也就是孩子们在尝试这些方法的时候,是带着目的去做的;而这个目的恰恰不是他们感兴趣的,甚至会让部分孩子有压力或是反感的;而且我让孩子们背的都是书上要求背诵最后会考的内容。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孩子们怎么会有兴趣去做呢?
    后来我问过一些孩子,他们喜不喜欢这些记忆法,对他们有没有帮助?他们说挺好的,但是还是喜欢用以前的背诵方式。当时我很困惑,孩子们也说不出什么。但是现在想想,应该就是我没有找到他们真正的需求。“掌握了这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后,上了初中我们就不怕背诵那么多知识了”这个观念,是我自己认为的他们的需求,但不是他们真正的需求。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领导给你一篇一万字的稿子,告诉你这两天必须背过,后天要代表学校到教育局发言,脱稿,你会怎么做?肯定是想着这两天赶紧背过,可能茶也不思饭也不想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跟你说有一种记忆法特别好,你可以试试。你会去试试吗?大部人应该不会,因为这个时候他有压力。他现在只想着用以前熟悉的办法把稿子尽快背过,谁管你这个新方法好不好用。
    学生也是如此呀,当他们背诵的都是要考试的内容或是将来要考试的内容,谁还有兴趣去用这些方法背诵呢?
    所以现在我一直再考虑,对于提高记忆力这方面,哪些内容才是孩子们真正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

帖子

1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22-5-10 11: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很受启发。
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个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什么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我们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这个叫作前知识,或者前概念。

最典型的前概念是什么?比如说,小学老师在教小孩子们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这话说错了吗?没说错。但我们让小孩子画地球是什么样的,小孩画出了一张煎饼,因为孩子感觉到地是平的,他们从小没有感觉到地球是个球体,这时候我们告诉他“地球是圆的”,那么他想象出的就是一个平面的圆。这个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里面都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前概念,所以我们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地球是圆的”,这个没错,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教育来讲,我们一定要能够搞清楚,被教育者的前概念到底是什么,这是今天教育的一个前提。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够做单向的输出,如果无法建立在对方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互动地教学,是没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知识的。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现在开展的项目式学习。这段时间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班里也进行了实践,也听了部分老师的实践分享和复制课,越来越感受到开展项目式学习真的的势在必行。就我目前的理解,我觉得这种学习模式是真正的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真正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应该先了解孩子们的“前概念”是什么,就是要真真正正的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活动课程。否则我们设计的环节再出彩,老师讲得再出色,往往也只是对着“小牛”们弹琴了。

《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的总体目标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书里面首先提到,人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够学得更好?作为家长,应该怎么样引导孩子学习?作为学校,应该怎么组织和培养老师?而作为教育的参与者,怎么评判一个学校到底教得好还是不好?不是有名气、升学率更高的学校就更好,而是要看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才能够反映出这是不是一个真的懂得教育、理解教育本质的学校。

这本书值得我们去好好的研读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

帖子

1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22-5-10 1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艳芳 于 2022-5-10 11:16 编辑

       这段时间在班里做了三次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活动。自我感觉一次比较成功,两次不太理想。分析其中的原因,还是和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前概念有很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实践是让孩子们举手表决,从我选的几篇课文里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个过程除了分组是我安排的,其它都是孩子们自主完成。我只有一句话:遇到困难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来找老师。整个过程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最后的展示也非常精彩。
       第二次是一篇课文后的小练笔。我让孩子们去寻找父辈们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的,然后让他们每个组学一个或几个好玩儿的游戏。在我看来,这些游戏都应该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特别喜欢的。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最先做好准备分享的前三组,游戏完全一样,都是以前爸爸们特别喜欢玩的那种很简单的电子游戏。孩子们自己做编程,展示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邀请上来体验的孩子玩得热火朝天。但其实我真不知道这些游戏有什么好玩的。第三组结束后我做了一个决定:后面的组不允许再分享这类的小游戏;可以展示一些室外的游戏,比如跳皮筋、投沙包、木头人等。
       原本我以为孩子们会很快准备好,但是隔了一周多之后,才有一组带大家完投沙包,再隔了三四天之后,另外一组准备了“123木头人”这个游戏。我当时很不解:这些游戏也不难呀?为什么要准备这么长时间。
       在孩子们做这些游戏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他们平时很少接触这些游戏,甚至有的连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过;他们接触最多的游戏可能就是电子游戏,打得甚至比大人还好,所以他们对那种看似很无聊的小电子游戏那么着迷,因为那些都是他们特别熟悉的东西。所以再他们的“前概念”里,这些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情。
       就如第一次搜集资料的实践,做得好也是因为他们从一年级就知道怎么搜集资料;六年来每天都看着各科老师各式各样的PPT长大,这些都是他们最熟悉的;所以他们搜集的资料特别全、PPT做得特别精美;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认真,也是因为他们到六年级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而这样的学习形式让他们感受到了被信任、被尊重(就像《硅谷超级家长课》里讲的那五个关键原则里面最先提到的就是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去承担很多的责任。
      而这些游戏是他们不熟悉的。他们在做这些游戏的时候,讲得孩子讲不清要求,做得孩子也不太会玩,整体下来大家都兴致不高。直到后来我给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带着孩子们玩了几次,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从这次实践活动中,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解孩子们“前概念”的重要性。觉得这些游戏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这是我的“前概念”,不是孩子们的,所以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没有从他们的真正需求出发,也更谈不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

帖子

1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09: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鲍鹏山老师的《好的教育》,不仅受到很多启发,读起来也特别解气。光是开篇的自序,就让人读得荡气回肠——




《好的教育》自序


    在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教育六问》的序里,我曾这样写:
    本书是回望之作。
    教育,曾经有过优美的形式。庄子笔下的杏坛,一泓碧水,一树杏花,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让后人多少向往,以至于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作人生三乐之一。教育,曾经是何等有魅力的事业;教育,曾经是多么富有人性的人类生活!
教育,曾经拥有高尚的内容。在孔子、苏格拉底那里,教育是智慧的操练和德性的修炼。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曾经,教育唤醒人的生命,变化人的气质,开廓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曾经,教育使人高尚,使人优雅,使人体面,使人纯粹,使人森严而活泼,伟岸而温暖。

    本书是失望之作。
    今日的教育,有其不可否认之价值,其适应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促进科学、技术与学术、思想的进步,培养能操持现代科技的现代劳动者,都远远超越古人。但是,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在功利主义和工具崇拜的双重推动下,教育所不可缺失的那些固有的价值正在流失,以至于被人遗忘。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变成了训练与培训--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训练和大学阶段的就业培训。
教育,似乎已变得不再美好,不再诗意,甚至缺乏人性。

    本书是眺望之作。
    身处今日之教育,回望曾经的美好与高尚,不免浩叹。但是,我仍然相信,由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圣贤开创的人类美好之教育,其血脉之中高贵的遗传密码,依然会护佑教育的纯粹,引导教育的上升。而今日杏坛之上的中国数百万教育工作者,其智慧,其愿力,也必将托起教育的未来。


    这本以《教育六问》为基底的几乎全新的书,叫作《好的教育》。它根据我在浦东图书馆的关于教育的六场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
教育会好吗?这得看我们能否回到教育的本质。在人类最初的教育里,在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甚至佛陀、摩西的教育实践里,深藏着教育的本质,这些古圣先贤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对教育与人类道德生命关系的认识,仍然是今天我们认知教育、理解教育的出发点。
    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学的困境其实不在我们是否了解历史,而在我们是否了解现实,了解现实的需求--历史学其实是当代学:我们首先得知道当代世界需要什么,然后,才能确定历史学的意义以及进入历史的目的。如同我们进入库房,你得知道你要找什么,然后你才能找到什么。
那么,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我们的真实诉求是什么呢?是希望通过历史,看清现实。
本书就是不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逡巡,寻寻觅觅,希望找到一个答案,让教育变好,让我们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好的教育。

                       
                                                                                        鲍鹏山

                                                                                       2021年8月13日 浦东偏安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

帖子

1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22-5-21 12: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艳芳 于 2022-5-21 12:50 编辑

    《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运动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如果运动量小,就会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等,都是来自我们的运动量下降。 还有一个提示:强制的锻炼无法起到和自愿运动相同的效果。
一、早上跑步保持心跳185以上,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科学、数学成绩。
       纳帕威尔高中的体育老师让孩子们早上跑步,明天跑1600米,但他考核的不是速度耗时,而是平均心跳。他要求每个孩子的平均心跳在185次以上。
有两个跑的最慢孩子心跳在192次以上,她们速度最慢,但是得分最高。后来人们发现这个高中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提高了17%,其它没有早上跑步的孩子只提高了10%。
      这位体育老师认为,这里的精髓就在于体育课所要传递的重点不是运动项目,而是健身之道。我们的心跳不可能长期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平,如果不能让心跳长期维持在一个高水平时,我们的身体机能也不会得到激发和进步。
所以尽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跑得快与慢本身与健康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当我们不在乎快慢,而只关注我们的心跳速度时,身体素质才能够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改善。
      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全球统考,科学成绩美国平均排名全世界第18位,数学19位,不太好。纳帕威尔高中也不是重点学校,但是后来他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准备型体育课,训练了很长时间后,发现学生在这种全方位、全世界竞争的考核中的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他们的科学成绩考到了全世界第一名,数学考到第六名。因为他们确实拼不过亚洲的学生,但是已经远远超过整个美国的平均水准。而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他们在早上起来就用这种高心率的跑步来唤醒这些学生。
还有一个案例,双胞胎姐妹特别喜欢早上跑步,成绩特别好,考试前也出去跑一圈,哪怕跑成落汤鸡,浑身大汗去考试,成绩也还是特别好。
二、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一项德国人做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在经过一个相对高强度的运动之后,赶快来背单词,背单词的效能提高了20%。当你的身体活跃起来了以后,你的大脑也跟着紧接着活跃了起来。而且他们还没有止步于提高学习成绩。他们用体育锻炼来改善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说,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所有人都会说什么最重要?情商最重要,合作精神最重要,但是请问你在哪儿学过这个呢?你在课堂上学过吗?还是在考试的时候学过?都没有。但是在纳帕维尔高中,他们用攀岩这项运动训练孩子们的团队精神。为什么参加完这些体育训练的孩子会更有团队精神?因为他们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攀岩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他们给学生提供多达18种富含趣味性的竞技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运动队,去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等等,运动不仅能够带来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能够提升专注力,提高合作度。
三、运动还能够减少校园暴力。
       在林地小学他们就发现,当学校引入了大量的刺激心肺功能的高强度的运动之后,整个学校的违规事件大幅下降,一个月内,从228起下降到95起。为什么美国学校有95起违规事件都还算好的呢?美国学校两级分化很严重,看过《世界的孩子》纪录片就知道,虽然私校的学生文质彬彬,但也有很多糟糕的公立学校,甚至连学生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证。能够把校园违规事件的数量从228起降到95起,真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据。
    作者在开篇给我们介绍纳帕维尔和林地小学的这些运动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去跑步,还可以晒太阳、进行腹式呼吸的练习(《减压脑科学》里提到这两项活动都可以刺激电脑产生血清素,从而使人感觉很放松、很愉悦)等。可以把做操的时间都放到早晨,甚至可以把早操换成慢跑,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晒晒太阳,孩子们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大脑也快速的活跃了起来,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学习效果一定会很好。
    这本书所有的体育老师也应该看一看,让体育老师不再执着于孩子们的跳高成绩、跳远成绩、跑步成绩,而是看看他们有没有足够努力、心跳是不是在不断地增加,这才能够给孩子们的一生当中带来一个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的理念和方法,它可以改变整个的体育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2:00 , Processed in 0.1091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