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16|回复: 4

王静敏 主题帖 (随笔)

[复制链接]

58

主题

112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8
发表于 2023-3-13 15: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静敏 于 2023-3-16 08:23 编辑

比团结更能准确地描述部门内部关系的词叫合作
  由“三八”工会活动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常说一个部门也好,一个教研组也好,要讲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不过,团结也要看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如果建立在人情关系等因素上,团结也是不靠谱的和谐。所以,想到一句话:比团结更能准确地描述部门内部关系的词叫合作。合作更强调目标一致,却各自有分工。
  此次工会活动,从准备纪念品、营造宣传氛围等筹备阶段,到“送祝福”的活动现场,各位工会委员分工明确,高效合作。活动当天,郭校长率领“男神团”为进校园的女教师送祝福,各位男教师再次细化分工,每人负责为2-3名女教师送祝福,依次轮流。当女教师较为集中进入校园的时段,则是几位男教师同时上前,及时补台,确保每一位女教师都能及时收到“男神”的祝福。大家就像弹钢琴一样,呈现了一段协奏曲。整个活动在分工基础上达成了高效合作。
  “团结”与“合作”,后者更强调分工,因为分工是合作的前提。比如打篮球,球队内的篮球运动员当然要讲团结,大家人心齐,劲往一处使,可是真正要获胜,还得各有分工,每个人在球场上都要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前锋和后卫,工作任务不同,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也不同,但球队少了任一岗位都不行,所以要合作。另一项团体运动是拔河,拔河队伍要想取胜可能更多的靠团结吧,因为这项运动并不复杂,主要靠的体力,所以基本不需要分工,那就不用讲求更多合作了。
  学校的职能部门、教研组、工作坊等就更是如此了,应更好地体现专业性,因此更强调分工基础上的合作,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团结,更不能以庸俗的人际关系来维系这种团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12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8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1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箴言

本帖最后由 王静敏 于 2023-3-14 11:38 编辑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未来的人,他才不愧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教师应该掌握一种隐藏着同情心和对少年短处的宽容态度的最巧妙的工具——语言。要小心谨慎,别使你的话成为一根触摸娇嫩的身体,灼伤它并使它永远留下难看的伤疤的鞭子。
  如果你只限于在班里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和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
  真正的教育者是这样一种人,他竭力使儿童在他们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上得到真实的答案,以便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没有徘徊和失望。
  教师最细致、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让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顶峰】
  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被点燃,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孩子们没有有能无能、有才无才之分。所有的孩子都毫无例外的是有能有才的。应该在每个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并开发它、孕育它、培养它,使之充分显露出来——也就是说,要把人的个性提到完美人格的高水平上来。
  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最大的个人幸福,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幸福,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
【学校是启蒙的灯塔】
  学校并非知识的仓库,而是启蒙的灯塔。
  学校的教学不是干巴巴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入另一个头脑,而是每时每刻在进行心灵接触。
  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只是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 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抑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
  真正的学校,就是儿童集体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其中被许许多多志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
  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青少年把读书作为最大的享受,促使他们从小就开始藏书,并将之视为引以为豪的传家宝。生活证明,如果培养出的年轻人酷爱读书,那么他不会在闲暇时因无所事事而苦恼,更不会去追求无畏的消遣。
【无限地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生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
  没有阅读,师生之间就没有精神上的一致,教师也就无法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
  把每个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什么地位。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们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昨天说过的东西。
  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利手段。
谈论书籍的时刻,应当成为教师精神交流最灿烂的时刻。书籍给予他们的是无与伦比的满足。从童年时代起,就让一个人向往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聪慧而高尚的书籍,让思索成为他最大的乐趣,这一点何等重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12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8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08: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静敏 于 2023-3-16 08:18 编辑

回顾一节数学课  再悟巴蜀“学科+”

   昨晚因找一张旧照片,翻出了一节“旧课”。旧课不“旧”,再次重温,我仍感到激动不已,这节课至今都堪称经典。
   2021年4月,一个不错的机会让我有幸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分享会”。虽然这次推广会不是巴蜀的专场,但是全程观摩了巴蜀小学姜锡春老师的数学课《位置》,聆听了马宏校长的报告,收获颇丰。
   姜老师的这节数学课是在天府四中图书馆一楼现场授课的,姜老师站到讲台不久,学生和听课老师们就被吸引了。我不由自主举起手机,把这节课录了下来,便有了后来再次重温的机会。随着对巴蜀“学科+”成果的逐步了解,这节课更像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了。

    《位置》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列、行确定事物位置,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某一事物的位置。上课伊始,姜老师让第一列的学生起立,根据学生表现顺势提问“为什么老师让第一列同学起立,两边的第一列同学都起立了呢?”进而让学生感悟感测点的价值。导入环节之后,老师引入情境“今天,老师带了一面红旗,哪个同学表现好,我就把红旗放在哪个同学的桌子上。”接着通过多媒体出示四组部分字变位的对应词组:事半功倍,事倍功半,外柔内刚,外刚内柔,鹤立鸡群,鸡立鹤群,重义轻利,重利轻义。要求左边三列学生读左边的成语,右边三列学生读右边的成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及时巩固了左起数列的习惯规定,也让学生感悟,这些成语中某些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词义便完全改变,真实地体会到了位置的重要性。
      对比相似词语的活动结束后,姜老师将红旗放在第4列第3行学生的桌子上,并请全体学生准确地写出此时此刻小红旗所在的位置。教师巡视后,请书写正确的某生S1上台向其他学生介绍正确的书写方法(4,3),之后追问S1“4表示什么?”“3呢?”,又询问全班同学是否有问题要请教该生。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先写列再写行?”S1回答:“因为我自己的习惯是先数列再数行。”学生追问:“可否先写行再写列呢?”S1说:“可以”(学生的讨论开始出现偏差),老师补充点拨“一般是先写列后写行”(引导学生建立“先列后行”的正确表征)。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未提及小括号,于是姜老师启发到:“我们再次梳理刚才是如何表示小红旗位置的,用了两个数,还有两个符合,是哪两个符合?”学生答一个是逗号,一个是小括号。姜老师借机向学生说明这种表示方法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叫数对......这样的过程,一步步有序展开,数学抽象素养得以落实。
      之后,姜老师引导学生从座位位置、红旗位置的真实情境迁移到课本例题,写出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抽象能力。接着,姜老师向学生分享笛卡尔与数对的故事,并请学生来读,读后询问学生感想,并结合学生的感想作总结。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数对产生的历史,又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还初步感受到数学家的钻研精神。
      姜老师请学生翻到课本23页,让学生了解围棋与经纬度表示位置等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体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精神。课堂小结,老师问学生:“今天学了什么内容?我们怎么学的?”老师又引导:“课堂结束前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话,这句话在方格纸上,但每个字的位置被打乱了。你们知道我要送你们什么话吗?”学生们摇摇头,老师又说:“那同学们看向屏幕上的系列数对,根据数对找出对应汉字,组成一句话,看谁能发现这句话是什么”,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对知识找到了这句话并念出:“数学是最简洁的语言”。
      课后点评和互动环节,姜老师讲到“深入教材,浅出课堂,剑走偏锋,偏中有正,素材鲜活,活出精彩,教不如学,学不如悟”。他还分享了课堂的“三要”(学生的话要比教师的话多,思考训练的时间要比说话的时间多,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比教师的讲解总结多);“三不要”(形式不要太多,环节不要太细,问题不要太小)。

  两年前听这节课时,被姜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所吸引,又被教师的启发引导、课堂理答功底所折服。现在再看课,我才更深入地体会到了数学学科思想,姜老师立足数学课堂实现“学科育人”的智慧所在。因姜锡春老师这节课,我关注了他的“简单数学”名师工作室,他及他的团队立足数学课堂,聚焦数学学科本质,通过“化-联-跨-展”,强化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乐学、善思、活用”的素养(巴蜀数学学科素养的校本表达)得以夯实。
  巴蜀小学《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之学科内融合,重点解决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根的问题。也就是:上好每一节课,夯实学科素养,让课堂更具课程意识,引导学生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意参与”,让学习真实发生,营建起尊重、激发、共生的课堂文化,让学生的学科视野更趋完善,学科思维更趋深刻,知识、能力更加扎实。
  除了学科内融合,巴蜀教学成果体系还包含“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技术”,评价协同、管理护航等内容,既注重发挥各学科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又不拘泥于单一学科,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学科+”,学科是基础,“+”却不是简单地相加,它强调的是学科与不同关键要素的深度链接和融合。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科+”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关键体现在师生思维方式和学与教的方式转变。
  前不久赵洁老师所作的市级评优课《Where is Danny?》,正是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聚焦主题意义的挖掘,在对文本进行重构的基础上,创设“帮助Jerry整理房间”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in front of" "behind"等方位介词和核心语句进行交流与思辨。老师指导学生现场运用希沃白板拖拽技术等完成“整理房间”,帮助学生感受整理物品的重要性。老师还注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并用英文做介绍......较好地实现了“学科+技术”“学科+生活”的突破。这样的课有别于传统的注重英语知识的碎片化教学,积极尝试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学科+”观照下的课程综合化评价目标也从“评价学生是什么样的人”转变为“引领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科+”这一教学成果,每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学校有着非常好的研究氛围和保障机制,课程综合化实施也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巴蜀成果推广应用收官之年,跟随郭校长和教学管理团队的专业引领,自我驱动、专业成长,共同经历、彼此滋养,期待、践行,携手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12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5 17: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静敏 于 2023-6-12 11:00 编辑

自我驱动 自主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刘复兴教授说:“教师这个行业有做经师和人师两种不同的境界。做经师有扎实学识就基本够了,做人师则困难得多,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职业反省、养成教育人格、树立人生信仰,还需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
      我们学校倡导老师们做“自驱型教师”,这份自我驱动力源于“热爱与责任”。从这个原点出发,才能突破重重迷雾,唤醒自己的内心,激励自己的信念,力求认知生命以及事物的本质,打破成长的既定边界,拥抱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不在乎眼前结果的输赢,去虔诚地经营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学生,进而收获幸福美好的人生。
      很喜欢《做个自驱型教师》一书作者李志欣的一句话“我向往生命里能够遇到更多这样的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自信直击事物本质,没有虚头巴脑的狂言妄语,没有假心假意的手舞足蹈,有的是忘情的分享,真实地批评,诚恳地建议。”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这样充满正能量的学习共同体之中,不断成就自己、影响他人,携手使命自我驱动,共同营设相互激荡的读书、思考、研修场域,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今天的教师例会让我再次感受到这种场域的力量。以赵洁和星辰在“人文朗读者”版块分享的一句话共勉:“If you can fill the unforgiving minute with 60 seconds worth of distance run, yours is the Earth and everything that’s in it.”(假如你能把热情和活力注入到每分每秒,你就能拥有全世界。)
      心怀育人的希望,才会觉得教育处处可爱;初心不离,才会觉得未来可期。读懂学生、自我提升,我们都是追梦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12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8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08: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静敏 于 2024-4-8 08:28 编辑

【读书推荐】《四时之诗》(蒙曼)
       向大家推荐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讲解唐诗的首部作品,蒙曼老师带我们重返大唐,品读最美唐诗 。该书独辟蹊径,以古代二十四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精选三十二首关于节气和节日的唐诗,在蒙曼老师的娓娓解读下,带领读者重返大唐,在四季轮回中品读最美唐诗,细细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蒙曼老师精选的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他们——李白、杜甫、王维,更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我们——你我和他(她)。我们和他们,古代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中。
      喜欢这本书,首先来自于蒙曼老师的个人魅力。她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者,从《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大热的文化类节目里,我们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蒙曼老师专攻隋唐史,在讲述的时候触类旁通带我们能自然而然的沉浸到几千年的人民的生活中。每每听蒙曼老师讲解,总是觉得酣畅淋漓,被她的气质沉稳、才华横溢所感染。另外,樊登老师在《帆书》中邀请蒙曼老师,两人一同带领听众走进《四时之诗》,听来便是一种享受。
      《四时之诗》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和孩子一起读。它围绕着诗人的生命印记,把我们带入了精彩纷呈的诗之四季。诗词来自生活,生活也处处都有诗词。诗词蕴含着我国厚重的文化知识。诗词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实际应该离我们很近。厚厚的一本唐诗宋词虽然好,但似乎离我们生活有点远。而这一本《四时之诗》精选了和节气有关的唐诗,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每逢节气的时候翻一翻找到有关的诗句读一读,体验来自千年前文化气息,让唐诗流淌在我们心底,这样的感觉甚美。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讲解得通俗易懂而又准确到位,它从《唐诗三百首》中精选了三十二首与季节节气节日有关的唐诗,这些诗歌我们看着都似曾相识,甚至还能背诵下来,但是要说到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或者对诗歌的精准理解,大多数人可能就会望洋兴叹了。蒙曼老师以她广博的唐代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女性特有的感性细腻,加上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带我们走进一个四季花开灿烂美好的唐诗世界。
      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不妨开启《四时之诗》,追寻我们的诗和远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5-4 05:46 , Processed in 0.0790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