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席文辉

席文辉主题帖

[复制链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席文辉 于 2023-12-11 19:02 编辑

林语堂《人生的乐趣》
阅读林语堂先生《人生的乐趣》这篇文章,若想领悟最多,那应选择在心态平和的时候。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小品文能更好反映古代的亲切与和蔼。小品文是中国人精神的产品,闲暇生活的乐趣是其永恒的主题。文中提及了李笠翁并对他极为推崇。
我曾经带着孩子们读《笠翁对韵》,只觉得每一句都暗含深意,音律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喜欢他以闲适优雅的笔调,尽情描写了生活中存在的诸多小乐趣,比如说他谈到了柳树。他认为柳树的枝条应以下垂为美,因为下垂的枝条婀娜多姿;以树长得高为美,因为长得高,各种鸟才能聚集其上,才能听到婉转悠扬的鸟鸣声,长夏不寂寞;作者还认为柳树的枝叶不能长得太繁茂。否则,夜晚时,不能看到从枝叶间漏出的月光。
读这种浅显的古文,颇为费脑,反复阅读之后,又觉得字字珠玑,实在是有点矫情,但是矫情的又非常有意境。
再比如他对妇女服饰的见解,我觉得挺有趣。他认为妇女的衣服贵在整洁雅致。他尤其喜欢黑色。黑色适合各种年龄,各种肤色。穷人可以穿的时间长久不显脏,富人呢则可以在黑衣里面穿着美丽的色彩,一旦有风吹,里面的颜色便可以露出来,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余地。
李笠翁对于"睡”有一段非常漂亮的文字。"手倦抛书午梦长″,写尽了长夏时节午睡的情趣。
古人若有了足够多的闲暇,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这些都是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所不能比拟的。我们若想欣赏美,找寻生活中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尽可以从"漂亮的古书装帧、精美的信件、古老的瓷器、伟大的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8: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从周《说园》
闲暇时经常逛公园,大大小小,不一而足,总觉得无非是山山水水而已,直到读到了陈从周先生的《说园》。
在《说园》中,作者讲造园首先要考虑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两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这让我想到了平常读的诗歌或文章。作者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的运用,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是能够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很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像我们所熟知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等都是很好的运用了这种方法。
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师》的启迪
荀子:“学不可以已″。
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认知,一种是在前人的经验和见识中去求取。后者多以读书的方式来实现。
学生要想获得系统的缜密的知识,必然离不开教师,尤其是名师对于知识的传授。
那么,什么是"名师″呢?
许渊冲的《名师》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
名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让他所教授的学生考上很多的名校。
名师的界定,首先是"人格″的范本。在阅读中我认识了刘文典这位名师。在许渊冲先生的笔下,他是一位"才高学广、恃才自傲的狷介狂人″。他虽然貌不惊人,但是极且个性。例如他在安徽大学做校长的时候,甚至有敢于当面顶撞蒋介石的壮举。
名师的界定,其次是渊博的知识,是特有的真知灼见,能发人之所未发,有"识"而且有"胆”。还拿刘文典大师来说,他讲《圆圆曲》,如数家珍;他讲曹丕《典论.论文》,一边讲一边抽烟,一支接着一支,旁征博引,一小时只讲了一句。
我认识到的“知识渊博”,不仅仅是脑袋里有很多的知识点儿,而是能够发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能启迪后人。就像梁启超推崇陈寅恪先生,说他“……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因为他能解决外国著名学者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10: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站着读书
一提到读书,不免会令人想起高尔基的那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以传播知识为专职的教师更应该把读书当做每日的功课。就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这指的就是读书。
一本接一本的读书,总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然而读书的数量和受益的多寡不一定成正比。这是我读了陈四益先生的《站着读还是跪着读》这篇文章之后的感触。
最高境界的读书,无外乎是平等的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虽然,这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限于知识水平,限于阅历,限于当时的心境。然而,我还是有过这样的时刻。比如说凑巧读到一段契合自己身份,契合自己知识水准的文章。文中的某一个词某一个句子忽然打动了自己,让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哪怕这个作者距离现在已过千年,然而人类的情感不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未必能做到十全十美,即便是我们万分尊敬的"诗圣"。然而,这个有什么关系呢?
打开一本书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窥探到很多过去时代的伟大人物,他们常常"既有其伟大崇高的一面,又尤其庸俗浅陋的一面″。就像作者所说,"只有顾及全人,才能有正确的认识。"而要顾及全人,就需要后代的每一位读者,学会“站着"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2 09: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互相尊重
孔子和人们谈话的时候,总是尊重别人的意见,就是对弟子也是这样。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气氛,如果是孔子先询问弟子时,弟子们也往往征求孔子的意见,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彼此相互尊重。
有一次,孔子向弟子们说:“个人说说个人的志愿好吗?"
子路说:“我愿意自己有好车、好马、好皮袄,和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他们用坏了,我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自己有长处也不自满,自己有功劳也不夸耀。”
这时子路便转向孔子问:"听听您老人家的志愿呐。″
孔子说:“我的志愿,就是老的过安稳的日子,朋友相信我,年轻的对我挺怀念。”
隔着时光的长河回头再看,我觉得孔子的志愿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近人情,又是那样的温暖。当然,孔子和弟子们这种相互尊重的模式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2 09: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启发的前提
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和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
例如,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
可是回答冉有时却说:“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的问题而孔子的答复却不同,他想不明白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由此可见,施教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而启发的前提,则重在要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6:06 , Processed in 0.0723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