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王静敏

【必修3】读书推荐——推荐一本教育专著或童书

  [复制链接]

5

主题

43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4-6-28 10: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4-6-28 10:07 编辑

                                         给大家推荐《教育常识》
   寒假期间读了《教育常识》这本书,书中关于教育的本质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本书以此为主线,谈论了七个常识:
   1、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2、教育理想常识: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3、教育过程常识:懂教育过程,才是懂教育
   4、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活化
   5、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
   6、教师常识:做享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创造者
   7、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读完此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节课注意提醒自己:要记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慢慢地迎来了课堂上的转变。
在讲课本第38页的数学冲浪时,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先把自认为正确的此类题的解决方法灌输给同学们。而是先提问:关于这道题,哪位同学能解答?大部分同学直接给出了答案:菠萝最重,苹果最轻。
   我:看来这道题没有难倒大家,但是我发现:有少数同学的小眼神里充满疑惑,为什么菠萝最重,苹果最轻?怎样进行比较呢?哪位同学能简单明了的给他们讲一下。
   学生1:可以先给菠萝确定一个数字,比如菠萝是6,苹果是6÷3=2,苹果就是2,梨是6÷2=3,梨就是3。因为6>3>2,所以菠萝最重,苹果最轻。
(学生1的方法一出来,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共鸣。于是,有了学生2、学生3......积极踊跃地发言)
   学生2:还可以把菠萝看成12,这样苹果是12÷3=4,苹果就是4;梨是12÷2=6,梨就是6。因为12>6>4,所以菠萝最重,苹果最轻。
   学生3:老师,还能把菠萝看成是3,这样苹果就是1,梨就是1.5。
   我:露出惊讶的表情:你还会计算小数呀?你就是咱们班的小超人。
   此时,那几名眼神充满疑惑的同学明显豁然开朗了起来。我点名让他们再复述一遍,看来是彻底听明白了。
   我:你们对刚才学生1的这种解题方法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4:他的方法很清楚,一眼就能看出哪个重?哪个轻?
   我:他的解题思路怎么样?
   学生5: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特别清晰。
   我:不错。这种方法不仅思路清晰,还在比较大小的同时,复习到了除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学生6:老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1个菠萝等于3个苹果,那1个菠萝的质量就是1个苹果质量的3倍;1个菠萝等于2个梨,那1个菠萝的质量就是1个梨质量的2倍。所以一个梨的质量肯定大于一个苹果的质量,所以也能得出菠萝最重,苹果最轻。
   我:对,你还想到了关于倍的知识,真是一个知识迁移小能手。给你点赞!一堂课就这样在师生互动中开展了起来、、、、、
   只要给到学生展示的舞台,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还能收到意外的惊喜(学生自己对前后所学知识的迁移和整合)。在师生相互提升中实现教学相长。
   在人类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教育者也随处可见。不只是学校中教书育人的教师,也包括家长、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培训者,他们虽没有教师之名,却做的是教育之事。所以凡是试图促进他人的生长和发展、改变和提升的人,都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道理和知识。
   而“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和道理”。所以把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推荐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的教育之事带来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64

帖子

2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1
发表于 2024-6-30 2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编写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从全球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未来的教育图景。当我们展望2050年时,教育将面临三个根本问题——当前的哪些工作应继续实施,哪些应摒弃,哪些需创造性地全新打造。教育工作者需要践行这份新的社会契约,在改变未来的同时,修复现有不公正。我从事基础教育实践工作已近30年,阅读此书,引发了我对全球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教育持续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主张通过变革教育来应对当前世界三大危机,即人类的生存危机、人权危机、地球生态系统危机,阐释了教育对于人类共同未来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本书从教育学、课程、教学、学校和一切生活领域的学习等五方面审视全球教育现状,论证教育创新的方向,并呼吁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科学研究、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以促进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形成。
书中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全球依然有部分人因为各种阻碍而不能接受教育。除了入学机会不平等之外,学业完成率的趋势还显示出我们在教育质量和教育的适切性方面面临挑战。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明确了受教育权的地位,不同阶段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21世纪,教育权利和教育均衡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要普及学校教育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且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保障并确保每个人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是教育新的社会契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举办优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建设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跨学科化的融合教育体系。学校和教师无疑是优质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显得越发重要。
书中提出,教育公平必须接纳人类多种形式的知识和表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重视传承——对全球的、地方的、祖传的、具身的、文化的、科学的和心灵的种种知识都给予肯定和接纳。书中还提出,教育可以被视为帮助人类实现彼此和睦、与地球和平共处的核心要素之一,应该使人们能够为自己、为家庭和社区创造长期的社会和经济福祉,这是站在全球团结的高度提出的育人新目标。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既要关注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既有坚定的国家立场,同时也能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未来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具体的对策是什么,并不是一本书能够解答的问题。答案蕴藏在千千万万与你我一样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呼吁,让我们看到一幅光明和包容的未来世界教育图景,虽然当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干扰,但其中也蕴含着变革教育的潜力。与其现在就描述出一种确定的未来,不如接受、展望和期待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6

帖子

3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8
发表于 2024-7-2 10: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
——让知识流动起来
         在这个寒假,我用心品读《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一书,细品书中每一独特的观点。从教20多年了,随着新课改的落实,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成了我课改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如何才能打造一节高效的思考型课堂,是我最渴望的事情……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得出的几点心得。
        我想到了我在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时几个小尝试,在学习叶圣陶的《荷花》这一课之前,我P了一张图,我说同学们请看,盛夏,属于荷花的季节又到了,她高兴的连忙发了一条抖音“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想在荷花这条抖音下面发表一条你的评论呢,孩子们兴趣高涨,跃跃越试。在学习《语文园地一》时,我再次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利用课堂生成发资源让知识如接力棒传送带一般在教室流动起来。哪位同学先学完,老师检验过关后,就可以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前5名同学可以做小老师,小老师可以到台前来讲,也可以深入到小组里讲,学生学习由于自身系统不同自学能力有差异,学生的课堂同学生自己做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虽然几个小尝试,但是收效挺大,让知识在学生中间,小组之间互相流动。为什么我敢于做这几个小尝试呢,得益于《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第8个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知识流动起来”。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知识流动起来”字面意思,允许学生之间交流解题思路,互相借鉴,让知识在学生之间流动起来。鼓励学生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促进思考。周二听了璐瑶老师一节语文课,说是语文课,我觉得可以定义为语文实践课,或者语文的一节项目式学习,关键我通过《纸的发明》对“让知识流动起来”这个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怎么流动?谁和谁流动?1.生生之间的流动2.师生之间的流动3.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交叉互补延伸递进的流动。
        其实无论是新课标还是双减,都要求我们拥有高效率的课堂,一开始我认为这并不难,快点讲多点讲就完了,于是我站在讲台上那是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就怕讲的少。然后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你上课太精彩了,比那些开直播的主播都精彩,就差数123上链接了。但是后来,我发现学生听课的效果很一般,原因是无论我怎么讲,学生他都属于被动的在学习,传统的课堂,尤其语文,很少有“思维型”课堂,大多都是“知识型”课堂。教师讲解分析文本,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接受,理解,记忆。没有或很少有思维含量,学生也不需要思考或不需要深入思考。就是因为咱们没有给孩子提供思考的机会,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语文学习就是听记”的意识和习惯,不主动思考了。当然教师有时也会设计一些思考的任务,可是已经习惯了被“灌”要转化到主动“思考”很难,况且坐着“听记”要比启动大脑并让其转起来轻松和容易得多,有时还可以坐着“云游”不听,偷偷休息,也不会被发现。人都有畏难情绪,孩子更是, 慢慢地就趋易避难不主动思考了。老师疲于赶课,赶紧讲完,没有把课堂真真留给孩子,还有就是教学理念和方式的陈旧和老套,也是导致学生“不思考”的原因。说到这又能联系到“帮助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和“持续性思考”理论。怎么样让知识流动起来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老师尽量去协调,设置恰当的学习活动,让知识在学生和课堂之中流动起来,减少对学生的帮助对于建立思考型课堂来说至关重要,这样不仅会让老师的教学轻松很多,也能不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更进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3

帖子

2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发表于 2024-7-4 12: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
本学期我们级部共读的书目是《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里面讲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看起来在认真学习,但是真正如我们期待的那样认真思考的只占20%,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学生看起来都在认真学习,但是教出来的学生确有参差。那些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是在偷懒干别的事,有的在拖延,有的在假装学习,有一些学生在不加思考的模仿学习。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本书给了十四个工具让读者借鉴用于构建思考型课堂。
本书实操性很强,都是和课堂上息息相关的,很适合我们一线教师。书里面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学生为什么不思考”这个线索展开,真的很适合慢慢的品味。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中完全处于不思考的状态,甚至是长久处于这种状态。有时候,我们课堂总是做足了准备,努力备课,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但还是常常会感到所付出的努力打了水漂,反响平平,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太理想。除此之外,老师们应该同样有以下困惑:我已经要开始讲答案了,学生竟然还停留在读不懂题目的阶段。我讲了无数遍了,学生还是记不住,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起源于学生都在"假装思考"。所谓"假装思考",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你提了一个问题.他们只是假装在思考。学生不思考,怎么能学会?这就需要老师做一些改变,让学生更主动地思考。只有主动思考,才能改变被动的行为习惯。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习自主性,建立思考型课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想改变学生“不思考”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经过级部共读,老师们及交流,让我在自读是产生的很多困惑得到解答,我觉得这部书很值得细读,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9

帖子

2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5
发表于 2024-7-10 19: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爷爷一定有办法》
我给大家推荐的是一本童书,名字叫做《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佳作,值得一读。
首先,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本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作者用重复而富有节奏的文字重述,温馨且朗朗上口,让读者沉浸其中。
其次,书中的图画细腻生动。无论是祥和宁静的小镇,还是约瑟充满人情味的家庭,人们丰富的表情、家具和物品等都刻画得极为传神。画面下方的老鼠家庭更是为阅读增添了额外的乐趣。
再者,它讲述了一个祖孙情深的温暖故事,约瑟从小就和爷爷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爷爷总是能将旧东西变出新花样,这种慈爱与智慧展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同时,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普通的料子,在有心人的手中也能创造出奇迹,平常的生活和日子是最好的素材,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善于发现和创造的心灵。
此外,这本书还入选了 2021 小学版亲近母语分级阅读书目,并获选中国教育部评选推荐为全国优秀幼儿读物,其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得到了权威认可。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从这个精彩奇妙的故事中获得感动和启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9:00 , Processed in 0.0800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