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科整合、社会生活和儿童经验的融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培养他们整体性思考问题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参与与体验中积累学习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构建打好基础。 一、实践经验源于实际问题和挑战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驱动问题和项目的确立通常选择将实际问题和挑战引入项目中,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获得实践经验。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在现实环境中敏锐地捕捉到问题,随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共同致力于问题的求解。当他们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遇到新的疑惑或挑战时,会再次凝聚智慧,不断探索和实践,直至找到满意的答案。项目式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深入探究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
在项目式学习的征途上,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且都紧密围绕着实际问题的特性和需求。他们可能会通过查阅和搜集大量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为问题的解答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可能会采用采访的方式,直接从相关人士那里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见解;实地调查也是他们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项目式学习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多样化的解决途径,全面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如“穿越时空再相见”这个项目的设立,来源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实际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随堂学习时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梁启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少年中国说》?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陆游的诗为什么这么悲愤等问题。课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结合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最终决定用查资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内容杂乱,多数没有使用价值,不但问题没有解决,还使很多学生失去了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兴趣。于是,借学生真实生成的问题,最终将主题确立为“如何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效率与兴趣”。 二、实践经验在学科融合中丰富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突出了和强调了学科的综合化。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的问题解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经验的形成。 “穿越时空再相见”项目式学习中,以立体书制作为核心任务,将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学生将运用语文知识理解文本内涵,通过历史资料揭示时代背景,借助美术技能进行创意设计与制作。另外,学生还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立体书的受众是谁,如果走上市场哪个选题更有意义等等。在这个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选题的前期调研以及后期立体书“出版”后的读者走访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体验到有多种知识的参与,还有社会知识的融入,在这近似真实的场景中,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操作,从书本知识走向现实生活。这些实践经验将成为学生宝贵的财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实践经验在团队合作中促进 项目式学习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有效的团队协作能提升学生效率,培养沟通、合作及问题解决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协作中,学生个体需要融入团队的实践中,个体需要为实现团队的学习成果贡献个人价值,这个过程是学生已有经验应用。另外,在团队合作中更需要个体经验之间的学习与碰撞,最终形成小组的智慧付诸实施。在这个实践过程又是个体经验发展、提升的过程。 “穿越时空再相见”这个项目实施初期,同学们自由结组,各自分工积极投入到立体书的制作过程中。绘画、读书、排版、实地参观、看视频、做采访……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在这个过程中,制作立体书确实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但很快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虽然以自己提出的问题为明确的目标,但在搜集资料解决问题过程中仍是“单兵作战”,没有发挥团队合力;学生虽集中注意力搜集资料,但在过程中忽视问题解决,学习成果仅呈现大量信息,对问题是否解决没有深度思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放开,没有提供实际有效的引导。 通过问题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团队项目问题解决讨论中,虽然聚焦了整体目标,但活动流程不清晰,各组推进缓慢,团队分工协作较差,效率低;组内没有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没有真正发挥知识的作用去解决团队实际问题,而是出现小组各成员搜集大量资料罗列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