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静敏

王静敏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08: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静敏 于 2024-10-16 09:01 编辑

《教育的减法》启示——结合10.14教师例会谈几点心得
    10月14日下午教师例会之后,因时间关系,为了不耽误大家过多下班的时间,我仅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其实,有些内容还是有必要再展开聊一聊。暂且以帖子的形式发在这里,作一分享吧。
  一、为什么减?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减法目的是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详见上面一个帖子10#)
    我校《学校章程》中明确的愿景:面向未来,幸福成长。同样,我们也是将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什么出发,将努力抵达什么地方?我们共同的愿景追求就是基于师生幸福成长,努力让师生都能在校园得到生命成长,成为拥有终身学习能力与幸福生活能力的人。
  二、减什么?
    书中提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也从学制的减法、内容/文凭/观念/父母/学校/社会的减法几个方面做了分享。三年级级部的老师们在聊书过程中都有涉及,且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谈了感受,聊得还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如果来谈“怎么减”,但就例会板块所反映出来的减法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就当天例会板块内容而言,第一板块“有趣的人”,二年级组充满青春气息、有趣的舞蹈,包括上次例会一年级级部的展示,同样达成的都是一种效果,“减”掉一天的疲惫感、减少烦恼,一起放松、愉悦,感受“有趣的人”的魅力。这期间也是有减法思维的。我们减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类似“正襟危坐”、刻板统一的东西,多一些有趣的元素,生活就变得不一样了。
    第二板块“有趣的课”,欣喜地看到五年级级部老师们在“从教走向学”的探索中又进了一步。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实践、思考、体验、交流更多了,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老师们的做法已经从传统的一篇课文的单一讲授,走向了“课程教学”,借鉴巴蜀《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成果,尝试了“学科+生活”“学科+学科”等综合性学习,在此期间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提高,老师们也意识到水到渠成后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难能可贵。
    第三板块“有趣的学”,从四年级级部分享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可以看出老师们一段时间以来对项目式学习持续性研究,是有新的收获的。这一板块和第二板块有异曲同工之处,老师们减少了对学生的把控,转变了观念和教与学的方式,所以学生的收获与成长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惊喜。
    第二、三板块都体现了我校教师在“反内卷”行动中的实践,令人欣喜。“减”是行动,“少”是状态。教育的减法,减不是目的,减是手段,减是为了提质增效,提升师生教育的幸福感。古往今来,“少即是多”的哲学思维,也提示我们进一步明确,应该“减什么”从而达到“少即多”的状态。比如,二、三板块涉及到的课堂教学转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这期间减掉了教师“教”当中过多的话语、过多的时间、呈现的过多的内容、过多的把控等,但是想达成学生好的学习效果,直接做减法恐怕还不够,正如“做加法是人的本能,做减法却是智慧”,这需要“先加后减”,或是“减中有加,加中有减”。
    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为了达到“更少,但更好”的效果,从而提质增效。加什么?加的是老师们的深入思考、团队的教研、对学情更多的了解、与学生更多的交流、对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更深入的研究,正如四、五年级团队和正在践行“高绩效教练”的老师们,正是大家做了诸多的思考和准备工作,才能更加从容去当“教练”,让学生主动地学。这个过程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如此说来,有的老师岂不是觉得传统的教学更省心,上课把知识点讲一讲,课下多刷刷题,不是更省心吗?这就是“少即是多”的哲学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减什么?一言以蔽之,减掉违背教育本质的事情,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做事;遏制学生健康成长的要做减法,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要做加法
  三、怎么减?
    应该怎么减?有的直接减,有的先加后减,有的事情甚至需要“加减混合运算”。当然,我们的教育工作许多不是能用简单的加减运算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正本清源,以“减法思维”去抓住教育的本质来做事情,就会少走弯路。
    以我校为例,本学期我们开始循序渐进地实施课程改革,从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到课改项目的具体落实,从“反内卷”行动的“从教走向学”“实施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善待儿童的教育”,从成长报告册的试行到班级自主管理等等,许多新鲜事物、许多新的做法,或许是之前老师们少有接触的,猛然间接受如此多的改革似乎是“加法”,似乎可能带来负担。但是,这些恰恰是“反内卷”、“教育的减法”涉及到的有效的行动,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符合教育规律、能够激发学生成长潜能和内驱力的做法,我们实施得当最终就能达到“减”的目的,老师们也不会再教得那么辛苦,甚至痛苦,而是逐渐从学生的幸福成长中收获价值感。
    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回归到我们的初心(第一部分,减的目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学生学得不快乐、不主动,父母或老师急赤白脸、大吼大叫、焦虑烦恼、痛苦不堪,说明一定有问题了,该用“减法思维”做调整了。《道德经》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少一些对学生的主宰和把控,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健康幸福地成长,让花成为花,树成为树,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也终究会收获职业幸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1: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校园伟大》——伟大的校园长什么样子?
      伟大的校园有一套柔软而有力的文化,不功利狭隘,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信仰、教育哲学,从学习本质与教育规律流淌出来,滋养着团队的灵魂,成为师生生命强健和前行的力量。
      伟大的校园有深具思想气质和场景审美的校园空间,能带给学生身心愉悦和安全,能以自然的方式、有趣的场景把孩子安顿,不断回应学生的想象、好奇和探究,让每个鲜活的学习者感到由内而外的积极与松弛,呈现出“基于学校每个人可能性的持续探索”。
      伟大的校园有一套在共识中生长的规则和系统,基于对未来教育的深刻理解不断超越创新,趋于人文、民主、科学的管理,并表现出强烈的专业性、发展性和引领性。
      伟大的校园,不是伟大在能够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伟大在能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对社会的涌动,不是一味迎合,而是敢于价值引领,承载教育理想和追寻教育的价值。
      伟大的校园,就是要尊重天性、尊重选择,让学习者拥有内在动力。尊重天性是教育的首要逻辑,突破“只拥有单一标准,只勇于向考试负责”的藩篱,把孩子在基于天性的选择中好好安顿,让每个鲜活的生命感到被关照、被托举,帮助孩子自然成长。慢慢地种下善根、慧根和德性,让孩子“见世界”“见时代”“见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11: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爱》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老师跑到一个特别糟糕的学校去上课,那个学校那个班没人愿意带,那个班非常糟糕,结果来了一个新老师,这个老师说那我来带这个班。结果很轻松的那个班就变好了。后来大家就不明白,连校长和其他老师都不明白,说你怎么做到的?这个老师也很纳闷,说我没做什么奇怪的事,我就是希望每个孩子感受到爱,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
       那你怎么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爱?这个老师就想了想,说我就是跟他们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注视着他们的眼神,看着他,然后耐心地听他讲完。当他发脾气的时候我愿意理解他,反映他的情感,我愿意了解他的梦想,我想知道每个孩子的特长。就是这样,她就是自然地表达爱,那些孩子们感受到了,孩子们一旦感受到老师是真的爱她,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和神奇效果。爱就是如此简单:充满爱意地注视每一个孩子的眼神,耐心倾听,反映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爱至关重要。
      爱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种状态。当学生没有感觉被爱的时候,每个人的脾气都会变得很差,因为是打、逃、僵这三种反应。如果我们花一些心思去想想为学生提供些什么,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爱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08: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静敏 于 2024-12-4 08:33 编辑

【平庸之恶及教育的平庸之恶】
      在二战的时候,纳粹德国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有一位纳粹军官,他叫艾希曼,就被抓住,接受审判,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艾希曼的回答说:“我没有杀人,我只负责按下按钮。”  在审判他的这个过程中,因为历史很长,著名的作家汉娜·阿伦特就一直在采访他,记录了整个过程,她经过大量的思考,就提出一个概念,叫作“平庸之恶”。在阿伦特看来,“平庸之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那为什么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他会做出十恶不赦的事?艾希曼的回答就是:“上级给了我命令。”说你现在去建个集中营,然后按下按钮,把那些犹太人毒死、杀死,那我就应该要去做。如果我不做,我拒绝这个命令,拒绝服从这个体系,我就没有尽到我的责任。 看到了吗?这个就叫工具人,一个工具人是没有美感的,他没有感情,他不会认为那个对面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是值得尊重,他是要保护的,他不会有恻隐之心。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肯定会认为你就是在杀人,难道你没有从一个有血有肉的这个角度来考虑吗?你怎么会把它理解为没有服从命令?对,这就是钝感。所以阿伦特说:“可怕的不是罪恶,而是人们对罪恶习以为常。”阿伦特的这本书叫《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那么,教育的平庸之恶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缺乏独立思考的灌输式教育
      - 如果教师只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例如在一些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内容、公式等,学生没有机会去深入探究知识背后的原理。这就如同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中的“无思想性”,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可能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时,无法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分辨是非,只是盲目地遵循既定的规则或者他人的意见。
      2.以成绩为唯一导向的教育评价
      - 如果成绩被视为衡量学生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比如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校和家长都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这导致教育的功利性凸显,教师可能只注重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品德、兴趣、创造力等其他重要方面的培养。这种片面的评价体系就像一种平庸之恶,使得教育的本质被扭曲。学生为了追求好成绩,可能会不择手段,如考试作弊等,而不是真正去学习知识、提升自我。
      3.忽视个体差异的同质化教育
      - 如果学校教育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进度来教学。例如在一个班级里,所有学生被要求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天赋有何不同。这就好比把学生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试图把他们都塑造为同一类型的人。这种教育没有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是一种平庸的做法。就像在艺术教育中,有些具有独特艺术感知力的学生可能因为不符合传统的绘画或音乐教学标准而被压抑,这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中存在的平庸之恶的体现。
      4.教育者的道德冷漠
      - 如果教育者在面对校园中的不良现象,如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时,采取忽视或者简单处理的方式。比如只是简单地批评几句,而没有深入去了解欺凌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没有对受欺凌者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对欺凌者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这体现了一种道德冷漠,类似于平庸之恶中个体对恶行的麻木。教育者本应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但这种冷漠的行为让校园的道德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08: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一场心灵的觉悟之旅】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地成为你自己。”《悉达多》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带领我们去思考:如何去追寻真实的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如何从一块石头、一条河流中体悟人生真谛;如何怀着爱去对待世界、我与其他一切生灵。
      翻看这本书首先看到一句话“献给我敬爱的朋友罗曼·罗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有一句话我们都很熟悉,“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那么生活的真相是什么?佛学的表达应更为贴切:诸行无常、诸漏皆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人生实苦,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就决定着活出不一样的人生。“依然热爱”不是对表面物质和欲望的追求,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接纳,是觉悟之后的慈悲和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活在当下。
      《人生只有一件事》一书中,金惟纯先生说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修炼,就是活好自己。不断修炼是我们的人生课题,学会拥抱无常,学会放下我执,活在当下,活好自己。
      悉达多让我们领悟人生真谛,去爱这个世界,获得平和、喜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一颗慈悲心,善待自己、众生平等,愉悦自己、愉悦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12: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指责、低竞争之启示】
      人在顺境中取得成功时,并不容易学到东西,反而在犯错和失败时,能够受益良多。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确让我们有所成长。当学生、子女犯错时,老师、父母不要一味指责,那样只会让他们失去继续挑战的勇气,或者为了得到理想的结果不择手段。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学习的结果只会影响自己,并且只有自己能够承担责任,所以只有孩子自发地努力学习才有意义。如果家长干预太多并总是加以斥责,那么孩子就会思考如何做才不会被父母责备。如此以来,就可能导致作弊、弃考等事情。
      父母、老师、领导还应该提供帮助,减少子女、学生和下属对失败的畏惧。为了帮助他人成长,父母、老师和领导只负责加油呐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即便是有实力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也依然离不开教练的指导。如果教练的指导方法存在问题,那么选手的发挥势必受到影响。一个指导者要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指导方式和最终结果息息相关,所以不要一味指责学生不爱学习、下属拿不到令人满意的成果。这样的责备,其实就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是对自己缺乏指导能力的逃避和开脱。
      另外,通过竞争取得理想的成果,这个做法也值得商榷。很多人认为,竞争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提高其学习效率。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岸见一郎在《不安的哲学》中说,他对此保留意见。例如,在学习中引入竞争,很可能使学习变得无趣。学习原本是为了了解未知的事物,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一旦展开竞争,学生就会为了胜出必须掌握在规定时间内解题的技巧,从而丧失深思熟虑的机会。如此这般,学习的乐趣大打折扣。包括成人在内,工作与生活都不需要和他人比较,因为人和人本来就不应该互相比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1: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是因为“儿童世界”正在消失】
      现在的孩子有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容易崩溃。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搞明白。我们不能只怪孩子太脆弱,或者说考试压力太大、就业环境太差。我们小时候,就业环境也没那么好,现在条件更好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反而更脆弱?《道德经》里说,人的成长其实只有两件事:一是自知,即认识自己,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真实的判断。二是自胜,我们要胜过自己,而不是胜过别人。这给我带来了启示:现在的孩子内心脆弱,情绪容易崩溃,究其原因是自知出现了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的自知不真实、不客观、不稳定,遇到挫折就容易崩溃,一旦被捧就容易飘。
      孩子的自知,来自两个世界的经历:一个是与成人一起的“成人世界“,一个是与儿童一起的“儿童世界”,它们就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风火轮”。一个正常的孩子拥有两个世界的成长,在其中慢慢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也就是自知。
       儿童在成人世界里,是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获得成人评价,从而形成了基于分数的自我认知。但是在儿童世界里,孩子不是以分数为依据,而是因为“有用”而获得评价,形成自我认知。比方说,一个小朋友跑得很快,他在儿童世界就会得到大家的尊崇;另一个小朋友很大方,他在儿童世界里面也会得到大家认可。在儿童世界里面,孩子获得的认知是基于分数以外各个方面的一种评价。这个世界没有成人参与,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浪漫,童言无忌,天性赤子。
      现在问题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世界正在消失。
      第一,少子化解构了多胎家庭以及表亲、堂亲带来的儿童世界。
      现在多是一户人家一个孩子,大家凑在一起,大人在一边玩,儿童在一边玩,这是不是儿童世界?不是,这跟放风差不多。儿童世界是他们自己凑起来的,不需要经过父母间同意。两胎的家庭,是不是儿童世界?也不是,两人整天争宠,永远为大人服务。起码三胎家庭,才能构成一个儿童世界。还有,班里有40个小朋友,是不是儿童世界?如果整天被班主任的眼睛盯着,也不是儿童世界。
      第二,独居解构了大院、里弄、村居带来的儿童世界。
      独门独户、格子间的居住使得村居没了,里弄没了,大院没了,发小也没了。
      第三,现在上学、放学基本上都是接送,从学校接回来,送进了校外的培训班,上学、放学结伴而行形成的儿童世界也被解构了。
      当儿童世界没有了,孩子只在成人世界里,就形成了偏颇、失真的自我认知。儿童跟成人在一起,是用儿童的灵魂、身体,承担成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那些童言童语,那些天真浪漫,我们大人却说他们幼稚,说他们不成器。如果是这样,我重新活一回也会抑郁的。
      当下,我们教育人要因时而动,不能只是哀叹孩子太脆弱了、考试太不人道了,没用的。孩子不是太脆弱了,他是缺失了儿童世界的成长。我们不要去指责他,贬低他,我们要的是补孩子一个儿童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99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07: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滋养成全,让孩子喜欢学校】
学校只有满载期望,才足以称为“学校”。避免以高压的学习环境、无死角的管控,制造“学校恐惧症”和厌学症。不以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幻灭感。不以纠错为目的,将“规训”当成唯一的教育行为。在学生遭遇挫折时不轻易放弃,不让学生陷入“习得性无助”。让成长成为校园的主题,而非让看管或改造成为校园的主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6:06 , Processed in 0.0728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