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11|回复: 5

姜波主题帖

[复制链接]

1

主题

14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发表于 2024-9-24 08: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书中提到了一部30年前的电影《土拨鼠之日》,我当时很感兴趣,试着搜了搜,还真能看,推荐给大家。
这部电影是讲男主人公菲尔,在面对上天给他的人生挑战时,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个过程其实是菲尔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的转变过程,完成自己的终身成长。
       菲尔是一名电视台的气象播报员,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蓝屏面前张牙舞爪地播报天气,并且已经连续3年主持了万众瞩目的土拨鼠节。今年他又要去主持了,土拨鼠之日这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他都极其不喜欢,他认为是这个小镇不够友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只想赶紧完事回家。
这时候的菲尔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他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大,他认为自来这个小镇播报这种没有意义的新闻是浪费人生,他认定周围的一切配不上自己的能力。跟周围同事关系也不融洽,对很久不见的做保险的同学也表现出排斥,对宾馆热情的胖子也表现出不屑……
       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后来的菲尔已经完全在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周围的一切。会和楼道里遇到无数次的胖子拥抱鼓励;会在见到保险推销员同学的时候对他说:我很想你;会主动给同事买去热气腾腾的早点;也去学习新的技能。他开始急救意外的病人,说和即将分手的情侣,帮助老妇人换轮胎,救从树上跌落的孩子……他用自己的积极和乐观感染和改变着小镇的每一个人,也赢得了爱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09: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友好”“善意养育”是《你好,小孩》这本书的主题,“尊重”“合作”是基础,也可以说是衡量是否友好、是否友善的核心标准。
        要让一个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友好,就需要各方面都用善意来对待孩子。善意养育需要父母的善意、家庭成员的善意、学校的善意、社会的善意。在读友好学校这部分的时候,有个小故事都给我的印象很深。樊登讲书上也有。一个就是那个小男孩,“教授”的故事,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这位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耐心,这孩子会怎样?如果老师还是那些传统的做法,给这个男孩贴标签、当众批评罚站、请家长,或者被强行带到医院去诊断是否是多动症或自闭症,可能这个男孩就会永远成为所谓的“学渣”。
        教育必须是柔软的,是可以有商量和改变的空间的,是可以因势利导的,是差异化的。作为老师,我们还是需要对孩子友好,对孩子进行善意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收到的善意不仅仅是来自父母,还有学校、社会,那么他也会将这份善意收藏,在某时某刻,也会将这份善意传递出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08: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重塑杏仁核》这本书,感觉杏仁核还蛮有意思的。杏仁核是大脑中一个小型但强大的组织,负责启动预设防御反应。这种防御机制是生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的本能,保护我们祖先免受野生动物或其它捕食者的威胁。但在当今社会,这些危险已被成功消除,可杏仁核仍然在警惕类似的危险,这就导致杏仁核经常会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我们不能没有杏仁核,那为了更好地控制它,需要我们理解它的语言,需要知道跟杏仁核如何有效地沟通,需要知道驯服它的方法。
     安抚杏仁核是个不错的办法,可以让杏仁核平静。比如说,深呼吸、通过想象放松、健康的睡眠、运动和饮食等;教育杏仁核就更有必要了,可以让它减缓。暴露疗法、认知疗法、调节大脑皮层的方法都很不错哦。
     焦虑是每个人都难以回避的,这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焦虑,洞悉焦虑的本质。焦虑也是有好处的,但好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焦虑能让我们对潜在问题有警惕心,然后有计划地来解决潜在问题。
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生活中如果有了问题,面对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有效的办法,不要一味地担心和焦虑。让我们在问题面前更从容,不让杏仁核控制我们的生活,而是要掌握生活的主导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6 09: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时间读了几本关于佛学的书,《次第花开》这本书,从书名到书中内容我都很喜欢。那天拿到书后,看着封面简单的设计,一瞬间就觉得“次第花开”不就是花朵一个接着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开放,顺应自然。那我们人是不是也是如此,按照一定的规律,层层精进,不断努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用佛学的话说,最终花开见佛,得以自在。
      书中一篇篇慈悲柔和的文字,唯美动人,又充满了人生哲理,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读着这些睿智的文字,内心也变得柔软起来。
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修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心吧。
      一、修一颗出离心——改变习惯、远离烦恼
      很多人认为修行佛法就是打坐念经,其实修行佛法最重要的是让心放松下来,慢慢的让自己贴近自己的本心。然而我们生活中某些习惯让我们慢慢的偏离了我们自己的本心,我们容易趋利避害,逃避不安。趋避利害本身没有问题,但很多人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就马上另外寻求慰藉,不给自己留一点儿时间去认知和体验。孤独烦闷时喝酒、购物,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
      我们常常把自己看得太重,我执,自以为是。我们自以为经验老到,对什么都了解,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能看见能听见的东西。
      现在就改变这些习惯吧,这就是出离。
      二、修一颗菩提心——慈悲喜舍、心怀温柔
      简单理解,菩提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以四无量心为基础。四无量心就是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我们常说要有慈悲心,慈无量心是希望众生都快乐,悲无量心是希望众生都远离痛苦。除了书中所讲,我理解的慈悲心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善良,不强求自己也不为难他人。如果一个人缺少对自己的慈悲,也很难真正对他人心生慈悲。
      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那什么是真正的“喜”?是根植于内心的喜悦,才算真正的“喜”。真正的“喜”要向内观照,向内心求索,才能消除种种迷惑,得大自在。正所谓古人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达心境。
        “舍”舍弃内心的执着和分别心,达到对一切众生无亲疏的平等心。
      以前一听“修行”这个词自然而然地就与出家、念经、拜佛等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在山上或庙宇里才能进行修行。然而,真正的修行并非如此。南怀瑾先生在书里写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
      次第花开——自然界里,都有自己的因果顺序。人生也是如此,每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使命,等到时间到了以后,你自然可以看到最期待的事情。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尽情的去享受它,那些你朝思暮想的东西,等时候到了,自然就会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楼主| 发表于 2025-3-4 09: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是一场修行,这一路不断遇见,不断释怀,不断成长。
      为什么有的人在大考或者比赛的关键时刻能够超常发挥,但是有的人却关键时刻容易掉链子;为什么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就失去信心,丧失了学习兴趣,但是另外有一些人却越挫越勇,遇到困难反而能够激发自己更大的兴趣;为什么有的人在工作上总是很容易就陷入到瓶颈难以突破,但是有的人却总能够一次一次的超越自己。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尔总结了数十年的研究发现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正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啊,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中为什么有这些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两种思维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的一生都是辛苦的在向别人一遍一遍的证明自己,所以他很难真正的投入去做事情,面对挑战的时候容易踌躇不前,遇到挫折之后容易一蹶不振,因为担心努力会影响到自己完美的形象,所以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发展自己的天赋,开发出自己的潜力。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的一生是无需去证明自己的,所以他们能够全力以赴的投入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中,最大程度的开发出自己的潜力。他们关注的不是问题,而是自我的成长。
      樊登讲这本书时说:“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但是善意这个词显得太过笼统,究竟哪方面的善意才是我们需要去激发的?最终,我在《终身成长》中找到了一个接近答案的答案。”那么,接近答案的答案你认为是什么?我相信读完这本书的都已经找到了答案。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本身拥有了固定型思维,而是始终不愿意拥抱成长型思维。读完《终身成长》这本书,明白了这些道理后,那就让我们在人生这场修行中,拥抱成长型思维,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楼主| 发表于 2025-3-24 14: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听了樊登讲的《少年发声》。这本书以少年为发声主角,收录了作者陈瑜与16位少年的真实访谈,力图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孩子的心声被听见、看见。
      书中的孩子们覆盖各个学龄段,最小的小学一年级,最大的高中刚毕业,情况各异。听着这些孩子的事儿,时而眉头一皱,时而心情舒畅,心情是起起伏伏的。
      简单地把这16个孩子的事儿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正能量的,一类是负能量的。
      正能量的这些事儿,有几个我印象深刻。
      高二男生团子的爸爸发现他的B站UP主身份后,以“继续加油”取代训斥,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
      小米的父母以“散养式管理”赋予自主权,通过“画圈”划定边界,既给予自由又传递安全感。
      18岁的定慧五年级辍学后自学八年,成立自由学社,以行动证明教育多元化的可能。
      从这几个事例中能感受到当家长从“监工”转变为“支持者”,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弹性孩子反而能更从容地探索自我。
      负能量的这些事儿,有几个我印象深刻。
      八年级女生小黎被灌输“好成绩=好孩子=好未来”“考不上好初中=人生失败”的价值观,最终因抑郁症休学,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她的故事说明在这种内卷教育下,他们将人生简化为“24小时学习”的机器逻辑。《拥抱那只黑狗》那本书讲到现在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挺高的,具体没有说,说明数据应该是挺惊人的。里面也提到,防止青少年抑郁的注意事项之一就是让孩子多与真实世界接触,生活里不只有考试和学习。防止孩子认知歪曲,也叫“片面化”,青少年思维本身就具有片面化这样一个狭隘的特征,你再给它灌输这些概念,他就会更狭隘。
      现实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小D的母亲是典型的暴力沟通,以“活该”“糟糕”等语言暴力打击孩子,导致他中度抑郁、重度焦虑。认为自己是个废物,对自己没有信心。母爱到底是“托举”还是“打击”?
      兔球是一个很让人心疼的孩子,她极度缺乏爱。她的父母用成绩维系婚姻,迫使她以“好成绩”换取母爱,形成畸形的“亲子关系倒置”。  
      从这几个事例中能感受到这些家长将教育简化为“分数交易”,忽视情感联结,最终将孩子推向心理崩溃的边缘。
      “阅读、思考、行动、改变。”这是最近我读《认知觉醒》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阅读是为了改变,整本书听完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我要先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变。
      一、要给孩子们发声的机会,同时工作中和生活中不要忽略这几个关键词:尊重、沟通、倾听、鼓励、信任、耐心、爱;同时要摒弃几个关键词:主观、简单、粗暴、极端、自以为是、价值观强加。
      二、教育并不是为了孩子而出现的教育。教育,是一场我们成年人的修行。就像书中天天的妈妈,她通过学习育儿知识,从暴力管教转为情绪稳定的引导者。印证了“教育首先是成年人的修行”。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其中,读书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4-19 20:17 , Processed in 0.0845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