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01|回复: 7

崔梦颖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1

主题

12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发表于 2024-9-25 15: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终身成长》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考:成长型思维向内求进,各个方面都清醒地保持自己的思考。当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向自身的发展时,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其次在本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话是——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怎么样才能够培养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呢?书中给出了方法。

第一点,要关注成长而非天赋。第二个,可以批评,但要进行建设性批评,跟他一块儿商量怎么样做能够变得更好。归结起来是一回事,叫作不要评判而要去教导。

以上的一些体会要逐渐用于班主任工作,努力地觉醒自己,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成为一个好的教练、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7: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的减法》
       在听完例会的聊书后,我有一些感想:教育犹如一场马拉松,如果一开始就全力冲刺,孩子早早便会丧失动力,且这种伤害难以弥补。减法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我们应该减少干预,解放孩子,充分给予孩子自由和自主,并在孩子自由发展时候给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帮助即可。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减少对孩子的批评,让孩子拥有尊严”,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不断“教育”他们,甚至发展到时时、事事、处处都在教育,对发现的任何错误都要批评一通,但一味穷追猛打的教育,超出人承受能力、忍受程度的教育,超长时间教育,“唠叨”式的教育,学生是否能接受?会不会有效果?
       在读到一些教育类公众号时,我看到一种策略——“适当忽略”。适当忽略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从教育效果出发,不要让师生双方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斗争”状态。选择“问题学生”某些可以转化的点,重点教育帮助,放过一些不影响大局或暂时还很难改变的点。对学生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一种做法是当时装作没看见,不要“抓现行”,等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看似不经意地提起。学生在另一个情境心情平和时,可能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还有一种做法是,只用眼神或肢体语言告知学生,你犯错了,我也看见了,但是改了就可以了,师生都可以继续做原来的事(比如上课听课),不必停下来专门来一次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梦颖 于 2024-11-4 11:17 编辑

       “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 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因为我明白了,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
       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导而弗牵”是教学的真谛。教师时代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的应该是导师时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每个学生的“根”都会长得粗壮、有力。”
                                                                                                                                                                 ——摘自张祖庆《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15: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咨询的入门书,帮我们了解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苍鹭和蛤蟆的十次面谈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词——共情和愤怒。蛤蟆深陷抑郁情绪,这种悲伤感染了苍鹭,他静静坐着,去体验蛤蟆的悲伤——这是咨询师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便是“共情”。
      共情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共情不等于认同或者赞成对方的行为和观点,而是让他感受到有人关注他的感受。
      说到情绪,“愤怒”一直被提起,他是一种情绪,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打个比方,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有爆炸的风险,怎样可以迅速减压?第一个做法是尽可能的把阀门开到最大,让气体最大强度的喷射出来,另一种是慢慢的打开,慢慢的渗透出来。其实这就像有些人应对愤怒的方法。书里也给了一张图,由弱到强,把愤怒的矛头对准自己,是退缩,向外表现最强的是撒泼。叛逆。
我们班里有一个男孩,李子硕,他就像蛤蟆的另一个极端,撒泼。经常是因为小事,口角之争,推翻桌子,踹倒凳子,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暴力行为。看完这本书以后吧,我就在思考怎么引导这个孩子表达他的愤怒。是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的表达。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度,合理且正确的表达愤怒。毕竟,尽管行为不一定正确,但情绪永远正确,内心感受能被人理解很重要。
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共情)
陈述事实、表达情绪、提出需求
1、说你看到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评判
2、说对方这样做的后果
3、说你希望他怎么做

愤怒是心灵的哨兵,只有温和而坚定地回应它,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9: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减少批评,正面强化,让孩子自尊自信
       古人云:“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以正面强化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少批评不是否认对错误、缺点和过失的批评,甚至惩罚,而是要掌握批评的分寸,不要过多、过滥。
       早上,家长发来信息:你好崔老师,这两年我发现孩子会特别偏爱点语文,她对语文的每次小考也会很自信,而且您说的每句话她都会入心,前两天回来说“崔老师夸我短时间内写出这样的句子已经很不错了”,心里美滋滋儿的......看完信息后,我心情很复杂,我甚至不记得什么时候说的,大概是一次作文讲评课。原来,这句话竟有如此之大的“威力”。这又让我想起前几天对班内一个男孩的批评导致男孩一度觉得委屈、不平、甚至“摆烂”。
       自尊和自信,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动力。作为教师,一定要谨言慎行,对孩子来说,减少一些批评,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3 16: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梦颖 于 2024-12-13 16:28 编辑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12.5)
一、教学思路及达成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成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哲理散文。课文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了全文的主题。
    首先理解单元导语页含义,明确本单元学习目的,即“围绕中心意思写”。在教学过程中,先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中心句,了解文章是从三个不同方面来写。接着精读第二段,学习第2自然段写作方法,利用“生物生长表”,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写作方法(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通过带领学生精读第2自然段,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构类似的第3、4自然段,其间通过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在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表达的主题后,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回顾课文的写法。在课前与孙校长及教研伙伴讨论后,本节课去掉了字词教学,力求整堂课课文内容结构的完整。
二、教学后评课
1、三、六年级习作单元分别是习作的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本单元的教学要区别于常规单元。
2、学习习作的前提是要阅读铺路,能向作者学习并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同时还要保持对文章的新鲜感,先不进行预习,整个单元学完后再综合整理字词。
3、在学习新知时,要和之前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寻找中心句时,提示学生在四年级就已经学过寻找中心句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回忆中心句可能出现在文章的……,而非单单从位置去找。基于此,学习本课时,一定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学习方法。理解内容和学会表达不是割裂开来的。
4、第2、3、4自然段虽围绕同一个意思进行表达,但细究发现他们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都需要老师引导后理解,不能将他们笼统的归为一类。故在教学环节的最后梳理学习方法时,学生既可以从整体说,也可以从局部说。
5、学习单中表格的使用:要按需使用:需要从文中大量提取信息时。故本篇课文可以舍弃。
6、注重文本内的对比:文本内的群文阅读。(选取的事例不一样,所以表达的方法不同,可以对比异同。)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比较多,导致下课后拖延了几分钟才完成,学习第2自然段用时太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充分,可以精简此处活动,删去两个学习单,转为在书上勾画相关内容,缩短用时,把足够的时间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引导学生体会三个自然段的异同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5-3-30 21: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幸福的智慧》一书
       《幸福的智慧》这本书开篇就提到痛苦多源于个人,心理,比如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生活习惯,错误的认知,其中书中提到了四种不幸福的原因:
       1、竞争与焦虑:永不停歇地追赶会导致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寻找各种方式逃避。所以从长期来看为了短暂的成功或是以结果为导向,必然会丧失幸福的能力。
       2、自我沉溺:是指通过他人评价定义自我价值,导致情绪波动产生空虚感。
       3、缺乏真正热爱的兴趣目标。
       4、恐惧妒忌。
        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学校章程中的低评价、低竞争、低管控,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工作当中,就是要避免过分关注竞争的结果导致的疲倦,导致学生失去好奇心,避免过分关注评价带来的空虚感,避免被过度束缚和限制。
        在书中下篇提到了幸福的方法,其中就是培养广泛的兴趣,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做真正喜欢的事。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两件事,一个是在带班过程中有受到孩子不是特别正面的评价,比如说管的多等,当时内心比较受伤,甚至怀疑为什么我痛苦,学生也痛苦,职业幸福感到底在哪儿,难道教育就是互相痛苦吗?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一点答案:过度的紧张和重视,固然可以让我们的工作更勤苦,但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好。产生善果的少许工作,远胜于产生恶果的大量工作。过于注重结果效率至上,眼前的计划是胜利了,但将来的后果可能会非常悲惨。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单方面快乐是很容易的,比如说书中提到狱卒以监守囚犯为乐,雇主以雇佣雇员为乐,但是要让双方都幸福就很难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的个性的基础上,才能拥有良好的关系。与此对应的另一件事,就是我的社团课上,我甚至会听到孩子们说能不能拖一会儿堂,先别下课。这是在我的语文课当中几乎没有听到过的。在社团课当中,孩子们幸福我也幸福,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两种不同的课堂状态,从社团课中吸取经验,来解决不幸福的根源——过分评价,强调竞争,严格管控。并试着将这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尝试,我们的幸福需要智慧教育更需要智慧。

        教育素来是被认为大部分是用于训练一个人的享受能力的,这里指的享受是指对文学、绘画、音乐能加以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9: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就是,孩子一定要有敬畏心

       敬畏并非恐惧和害怕,它是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思想认识,是刻进骨子里的教养,更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往小了说,敬畏是一种规则意识。举个例子,在马路上,红绿灯就是规则。敬畏规则的孩子,会在红灯亮起时乖乖停下脚步。因为他们明白,遵守规则才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往大了讲,敬畏是正心诚意。正如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安宁。
       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敬畏不是下跪,而是保持仰望星空的姿态。”当我们教孩子敬畏三尺讲台,实际是在培养他们对真理的谦卑;当我们要求孩子遵守课堂纪律,本质是在塑造他们对秩序的尊重。有的教育者认为,严厉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希望通过不怒自威的方式,让孩子心生敬畏。不可否认,在短期内,这种方法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它并非长久之计。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暂时听话,并没有真正理解敬畏的内涵。学生敬畏老师,自然不是敬畏老师的严厉,而是敬畏严厉背后老师对专业的虔诚和对规则的坚守。没有敬畏心,就不能产生教育。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不可能从教育中获益。除非,通过教育,先将敬畏、谦虚的心慢慢地扶植起来。
      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得从“尊重”入手,从“礼貌”开始。正心、诚意、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让孩子心怀敬畏,他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4-19 20:19 , Processed in 0.1579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