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78|回复: 3

孙晓曼的主题帖

[复制链接]

1

主题

9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1
发表于 2024-9-27 14: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晓曼 于 2024-9-27 14:35 编辑

抛开偏见  平等待人

最近我再一次阅读了林海音女士的《城南旧事》,我这个人读书经常喜欢反复的去读,因为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啦,也有自己记性不太好的原因。今天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惠安馆传奇》和《我们看海去》这两个故事。

《惠安馆传奇》主要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的故事。《我们看海去》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英子无意中撞见一个小偷,以收破烂来掩饰自己,又时常躲藏在草丛里。他做小偷是为了养家糊口,供自己的弟弟上学。小英子虽隐约感觉出了对方的身份,但在与他的几次接触后,直觉又告诉她,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可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我理解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的故事。

在这一次读完这两个故事后,我的感受和以前有所不同。疯子、小偷,这些在人们眼中嗤之以鼻的人物,却都是小英子的好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英子单纯善良,她平等的去看待每一个人。虽说人要分善恶、辩是非,但小英子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同事、朋友、社会人士,还有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我们做到平等对待了吗?成绩优异的学生忘带作业,老师让明天带来。成绩落后的学生忘带作业,老师开口就问:“你到底写没写?”试问,这样真的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吗?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的求知之心难道和其它同学有什么不同吗?

全国模范教师桂贤娣,在她的教书生涯中,正是用她的无私公正,让一个个幼小的心灵绽放出夺目的生命之花。有一年,桂老师班上漂亮的小姑娘吕晶,得了重病。因为化疗反应头发掉光了,不戴帽子不好见同学,戴上帽子又怕被同学笑话,当她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时,却有一片夺目的红色跳进了小吕晶的视线,全班63名同学都戴着和自己模一样的小红帽。原来,桂贤娣老师得知吕晶的特殊情况后,专门到汉正街买了64顶小红帽,家访时悄悄地给了吕晶的家长1顶,让孩子上学时戴上。为了不引起小吕晶的疑惑,桂贤娣特地安排全班当天进行野游活动。从那以后,班上每天都有五、六个同学戴着小红帽,一直到吕晶的头上长出了头发。我相信,那一顶顶普通的小红帽,一定是孩子们生命中最美的花朵。

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还说:爱是一种伟大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是啊,爱是教师的天性,从金子般的年华到日染桑榆,有多少不知疲倦的跋涉者,留下一行行奋进的足迹。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无限的经历和爱,我们给每一位学生的爱都应该是纯粹且平等的。

抛开偏见,平等待人,我愿做个提灯人,低温而有光芒,为每一位学生带去爱的温暖和知识的光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1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死无葬身之地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我将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看完了,不得不赞叹:所谓的“死无葬身之地”居然是那么的美好!
      这是我读的余华的第四本小说,也是想进一步了解余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作家。《活着》给了我一个寻觅多年的人生答案。而《第七天》,又将带给我哪些礼物呢?
      这是个描写现代生活的诡异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主要讲述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中年男子,在死后的七天里,他的灵魂在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及所想。故事听着害怕,可当你跟着他的步伐一点点的走下去,便觉得一点也不恐惧,相反,还很真实。值得一提的是,我是个唯物主义者,对鬼神什么的从不相信,同时也是个无宗教信仰的自由者。因此,我尊重作者这样的写作风格,也相信,作者笔下的灵魂,其实是有内涵的。
       我非常敬佩余华的勇气和胆量,虽然是小说,虽然是以一个灵魂的身份去揭开现实生活的种种黑暗和弊端,例如:用活生生的婴儿来作医学试验的医疗事故;强制拆迁致人死亡的房地产纠纷;一块块在城市中可望不可即的天价墓地……可以说,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话题,也是和所谓的“和谐社会”极为不搭的麻烦事。梦,人人都有,有美梦也有噩梦。中国梦,亦如此。毕竟,中国人的人均收入,在国际上的排行还是倒数的。穷人,永远比富人多。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是没钱买到墓地的,而这样的人,顺理成章的应了那句老话:死无葬身之地。
      我们不知道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即便是有,那么面对这些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们,他们的灵魂最终又去了何方呢?也是在漫无目的、居无定所的游荡吗?在这里,余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交代。在另外一个世界,有一个地方,那里的花四季开放,那里的水从不停息,那里的人永远和睦。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黑暗,更没有人世间的忧愁烦恼。而这个地方,就是传说中的“死无葬身之地”,也是那些拥有高档墓地的人们无法到达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1
 楼主| 发表于 2025-2-28 15: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学生共成长,用成长型思维“破冰”

                                 
   《终身成长》一书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写的第一本大众读物,总结了他十多年的心理研究成果。26万字化成一句话的精髓:决定人与人之间巨大差距的,是你的思维模式。
    寒假里再一次阅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上一次听书是在去年暑假,依稀记得上一次听书时仿佛一直在做判断题——看看自己是什么思维的人,想想不免有些想笑!这次再读,更多的从自身职业出发去感受,有了很多别样的收获。以下我就自己的三点阅读感受与思考进行分享。
一、允许犯错。
    我所说的允许犯错,指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我们老师自己。就像樊登老师说的,“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也是老师学习的地方。”
记得自己初入职场的时候,满怀激情,斗志昂扬,对自己要求极高,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学生小测成绩不理想时,公开课讲的不如别的老师好时,对自己的反思要求极高,程度现在看来甚至有些“变态”,不怕丢人地说,经常因为这些痛哭半夜,觉得自己耽误祖国的花朵的积极成长,钻牛角尖的想不通为什么和别人差很多。那时的我用书中的观点来说就是固定性思维人格,我过分的去关注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导致这些的原因,也并没有看到自己逐步的成长。回望来时路,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因此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与不足,积极分析原因,力求下次做得更好。
学生方面,有一位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我时跟我说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小丫头说她一直记得当年我对他们说过的一句话——“回答问题时不要紧张,不要总想着答案对不对。如果答对,老师为你鼓掌,因为你掌握了知识点;如果答得和答案不一样也没有关系,感谢你给了老师了解你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我们可以一起成长。”她说就是因为这句话,让原本胆小的她敢于在我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敢于勇敢的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让她在生活中越来越自信。看呀!就是简单的允许学生犯错,允许他们与标准答案不同这样的一件小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多大呀!
所以,我会允许学生犯错,允许自己犯错,因为这都是成长!
二、教育的目的。
    书中伍登教练的事例让我印象颇深。因比赛情势所迫,他不得已换掉了一位队员,比赛大获全胜。但是在比赛结束后,伍登教练并没有过多关注比赛成绩,而是尽快找到被替换的队员进行疏导安慰,让他不要因为一次被换就对自己丧失信心。作为教练,他希望自己所带的团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同时,他也更加希望通过自己的训练,队员们可以变得更加健康。
那我呢?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呢?一次的考试成绩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一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就真的代表我的教学能力有问题吗?一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就真的代表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吗?成绩,只是孩子们人生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况且,日子还长着呢,人生还远着呢,作为老师,我要看的是我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我的孩子们变得更加健康、积极、向上,变得对生活充满希望,变得像书中说的那样,遇到问题会积极地运用成长性思维解决问题。而且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应该时刻谨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国家基于现阶段国情采取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它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他们的成长不应局限于校园和课本,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去评价一个孩子,用成长型思维去鞭策自己,指导学生。
三、改变表扬话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学生明明在得到我的表扬后表现得很开心,当时的反馈也非常不错,但是后期的进步并不十分理想。这个问题,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说,对学生的夸奖不要以定义性判断的形式讲述,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怎么做到这个很好的结果的,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的应该是促使自己成长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尽量不要出现以下这种点评:你真聪明!你真有绘画天赋!你真有数学天分……这些固定的结果评判性夸奖会促使学生去做那些体现他优势或者天分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便失去了成长型的思维。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夸奖学生,比如你得出这样的答案好厉害呀!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让学生意识到他的成功与进步,甚至是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来自于他用了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会慢慢地塑造出来。
    终身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情,我相信,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变多,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努力地觉醒自己,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1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14: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如何修炼自己的幸福力?                                         

                              读《人生只有一件事》有感



    如果对我们的人生做减法,只剩下一件事情,大家觉得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幸福的活着。《人生只有一件事》一书中有一个观点,世间的事情可以分为三种:老天爷的事,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老天爷的事指的就是例如刮风下雨等我们人力无法干预的事情,对于这种事情,我们就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就好;对待别人的事情不能太当真;对于自己的事要很认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逐渐长大,关注的东西会越来越功利性,或者关注自己会变少,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幸福感下降。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回到最初的孩童时代,关注自我本身的幸福感。关于这一点,我们老师每天和孩子们接触,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职业优势吗?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师如何才能寻得幸福?金惟纯先生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给出了深刻洞见:人生归根到底只有一件事,即修心、活好自己,这为教师修炼幸福力指明了方向。
教师若想修炼幸福力,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接纳自我是教师幸福力的基石。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常面临教学成果、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压力,很容易在忙碌中迷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但正如书中所讲,要全然接纳自己的优缺点。比如像我这种入职时间不是很长的年轻教师可能因教学经验不足,课堂把控不够成熟,或者在面对棘手的学生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资深教师或许会因教学成果未达预期而沮丧。但正如书中所言,我们要全然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换个角度看,年轻教师的活力与创新,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资深教师的经验沉淀,是宝贵的教学财富。接受当下的自己,专注于改进与成长,内心方能从容,幸福才会悄然降临。接受自己的现状,努力改进不足,才能让内心更从容,感受到工作中的幸福。
    在教育场景中,倾听与表达,是提升幸福力的关键。一方面是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是走进学生内心的桥梁。书中强调用心听出话语背后的情绪与需求。教师倾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像理解学生因成绩下滑而产生的焦虑,与同学相处的矛盾,给予关心与引导,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拉近师生距离,使师生关系将更加亲密。另一方面是真诚表达,多鼓励赞美学生。一句“你这次作业完成得很认真,思路也很清晰”,就能点亮学生的自信,让教师收获学生的信任与喜爱,从教育中获得幸福。
    心怀感恩则是教师幸福力的源泉。教师要感恩每一个与学生相处的瞬间,感恩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当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教导下,成绩提高、品德提升,这就是教育带来的馈赠。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对待我们能有多少小机灵的心思呢?做了漂亮的手工折纸想要送给你,课前积极帮你分发作业本,碰见你以后可爱热情的问好......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感恩吗?同时,我们也要感恩同事的协作、家长的支持,在感恩中,会发现教育工作处处充满温暖与力量,幸福也会常伴左右。
    相信我们教师从自我接纳、有效沟通、心怀感恩出发,依循《人生只有一件事》的智慧,不断修炼,定能在教育事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用幸福感染学生,共同奔赴美好的教育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4-19 20:13 , Processed in 0.0863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