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康欣 于 2024-10-2 01:12 编辑
一切妙境皆共生 ——品读黄厚江先生《作文课的味道》
秋意浅浅,清风徐徐,沐浴着午后的暖阳,我翻开了黄厚江先生的《作文课的味道》,慢酌,细品。 借着研究课题的机缘,近期寻到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大家之作。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名字——《作文课的味道》。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讲授作文课是一种什么味道呢?我想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老师脸上会浮现出一丝苦笑,咂摸着一股苦涩与无奈的滋味儿。是啊,我们传统的作文课无外乎是习作前的审题与方法指导,习作后的模式化讲评,诸如你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哪些同学写得好,哪些同学写得不好,读读优秀范文之类。所以说,传统的作文课上下来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收效甚微,学生写作文痛苦,老师批改作文更痛苦。因此,我很好奇,黄厚江先生的作文课会是一种什么味道呢? 本书以徐飞的序——《学问深处是性情》开篇,简单且诗意地介绍了“最不像专家的专家”“语文农夫”黄厚江老师。只窥一斑而未能见全貌,接下来的阅读让我对黄老师和他的作文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书分为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能力训练课,写作理念课四大板块,在要求与能力上逐级提升。每个板块均由教学实录,听课者说,学生习作三部分组成,完整地呈现了授课者的课堂教学,听课者的教学评价,学习者的成果展示。书中黄厚江老师重点阐述了“共生写作”这一观念,“共生写作,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我从黄老师众多作文教学实录中发现,只有教师或只有学生主体的作文教学,或者两个主体分离对立的作文教学,都不是理想的课堂作文教学。唯有师生共生、生生共生的教学才有真正的实效性。在《记叙文中的描写》这一教学实录中,黄老师从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能引发学生们共鸣的话题“大家有丢过东西吗?”面对这么接地气的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描述着自己所丢的东西。黄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直接进行评价,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们自己思考、评价。在他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回忆起自己在丢东西时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变化——刚发现丢东西的失落,担心家长批评的焦虑,对周围人的怀疑,失而复得的欣喜等等,各种情感的触发,丰富了原本丢失物品的单调事件,让记叙中的细节更具体,描写更生动。 听黄厚江老师讲作文,我受益颇丰。对于今后的作文教学,我有如下两点思考。 一、“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 选好教学生长点是第一关键。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像一粒“好种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长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是开放的、有生机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这粒“种子”,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故事,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经历或随笔文章,还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美文。 二、一切妙境皆共生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共生”。“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根根青枝,萌发片片绿叶。”选好共生原点,激活共生现场,促进共生过程是共生教学的操作要领。“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是共生课堂的基本结构。今后的作文教学要围绕一条主线分层推进,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说得越来越精彩,写得越来越漂亮,感觉到思考的快乐与畅所欲言的喜悦。 黄老师的共生作文课,风趣而严谨,精致而耐读,深厚而睿智。王开东曾这样评价黄老师的作文课:“黄老师的作文课,起步于平地,涓涓流淌、初而有趣;继而转折,开一生面,波澜壮阔,情味俱佳;忽又宕开一笔,迷花倚石,不知今夕何夕;终而雷霆乍惊,妙论层见错出,让人脑洞大开。每一堂作文课,都是一篇绝妙的好文章。”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一定且行且思,在作文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