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南南 于 2025-5-7 08:26 编辑
“七巧板创想乐园——图形王国大冒险”班级教育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 二年级学生已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但对图形的组合与变换缺乏直观体验,空间观念和创新思维有待提升。七巧板作为传统益智玩具,由7块几何图形组成,可拼搭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既能巩固图形知识,又能激发探究兴趣。本次活动以“学生主体”为核心,通过自主拼搭、合作探究、创意表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图形的魅力,体会数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熟悉七巧板的组成(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能说出各图形的特征;运用平移、旋转等方法拼搭指定图形或创意图案,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仿—创新”的探究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传统数学玩具的智慧,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在自主创作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活动准备 (一)学生准备 1. 每人一套七巧板(建议统一尺寸,材质为塑料或木质,便于操作); 2. 彩色卡纸、马克笔(用于记录拼搭过程或装饰作品)。 (二)教师准备 1. 多媒体课件:七巧板的历史故事(如宋代“燕几图”演变而来)、经典拼搭案例(动物、人物、建筑等); 2. 任务卡: 基础任务:拼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巩固基本图形); 进阶任务:拼出指定图案(如课本上的“小猫”“小船”模板); 创意任务:自由设计主题(如“我的校园”“太空探险”); 3. 评价工具:小组合作评价表(从“分工明确”“创意新颖”“表达清晰”等维度打分)、“最佳创意奖”贴纸; 四、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七巧板的神秘之旅 1. 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奇的‘图形王国’,这里有一位古老的‘智慧使者’——七巧板!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啦,用7块小板就能拼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观看七巧板的起源视频。” 2. 观察发现: 让学生观察手中的七巧板,自主发现“有哪些图形?各有几个?最大的图形是什么?最小的呢?”(教师引导总结七巧板的组成:2个大三角形、1个中三角形、2个小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 (二)基础闯关:我是图形小侦探 1. 任务一:拼出基本图形(个人挑战) • 要求: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三角形(不限大小)、一个正方形。 • 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并提问:“拼三角形时用了几块板?有没有不同的拼法?”(鼓励用不同数量的板块拼搭,如用1块大三角形或3块小图形组合)。 2. 任务二:复刻经典图案(小组合作) • 发放“小猫”“小船”等课本示例图,小组合作拼搭,比一比哪组最快还原。 • 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作品,讲解“用了哪些图形?如何调整位置(平移、旋转)让图形变方向?”(如小船的“船帆”需要将平行四边形旋转45°)。 (三)创意工坊:我的七巧板我做主 1. 主题拼搭:脑洞大开(小组竞赛) • 给出三大主题(学生投票选择其一,或自主命题): 动物世界:拼出熊猫、兔子、小鸟等; 生活场景:拼出房子、汽车、书包等; 想象空间:拼出“会飞的鱼”“机器人朋友”等创意图案。 小组分工:有的负责设计草图,有的负责拼搭,有的负责装饰(用马克笔在卡纸上添加眼睛、车轮等细节)。 2. 限时挑战:极速拼搭王(个人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轮廓(如树、人),学生用七巧板在2分钟内快速拼搭,重点关注“是否用全7块板”“图形组合是否合理”。 (四)展示分享:图形王国发布会 1. 作品展览: 各组将作品贴到展示区,学生自由参观,用贴纸为喜欢的作品投票(如“最像真动物”“最有想象力”)。 2. 故事化表达: 每组选派一名“解说员”,结合拼搭的图案编一个小故事(如“这只七巧板小猫正在用正方形的‘桌子’吃三角形的‘鱼’”),锻炼语言逻辑与创造力。 3. 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七巧板的7块板就像我们班的同学,虽然形状不同,但团结起来就能创造出精彩的作品,对吗?”渗透集体合作意识; 拓展延伸:播放七巧板拼搭动态视频,展示更多复杂图案(如汉字、奥运五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四、活动延伸 1. 家庭任务: 回家和爸爸妈妈玩“七巧板你画我拼”游戏(一人画轮廓,一人用七巧板拼出),记录有趣的拼搭过程。 2. 数学日记: 写一篇《七巧板的奇妙之旅》,图文结合描述“我用七巧板拼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通过七巧板活动,学生在“拆拼组合”中触摸数学的灵动,在合作分享中感受创造的快乐,实现从“认识图形”到“玩转图形”的深度学习,让数学课堂成为激发潜能的“创想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