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刘月芳

【必修三】学以致用——谈读书收获、启迪与实践应用

[复制链接]

4

主题

56

帖子

2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0
发表于 2025-4-25 11: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抢跑也能超越》
《不抢跑也能超越》中提出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叉进行的观点,本质上是通过科学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情绪和认知状态,提升学习效率。这一理论在班级管理、课程设计和日常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结合具体场景谈谈如何在班级中运用这一理念:
1. 课程表设计的优化
短课时结合微运动:若课程表固定,可在每节课后加入3-5分钟的微活动(如伸展操、原地跳跃、手指操),帮助学生快速恢复专注力。
2. 课堂中的动态学习设计
穿插"脑力-体力"切换环节:
文科类:朗读课文(脑力)→ 分角色表演(体力+脑力);
理科类:解题练习(脑力)→ 小组实验操作或实物建模(体力);
低年级:计算题(脑力)→ 用磁贴板移动数字分组(体力)。
利用教室空间:设计需要走动的任务,如"小组讨论后走到黑板前展示答案""教室角落的单词卡配对游戏"。
3. 课间活动的科学引导
避免“久坐式课间”:鼓励学生课间离开座位,进行轻度活动(如跳绳、走廊散步、眼球放松操),而非继续写作业。
微休息制度化
每节课最后2分钟进行"3F活动"
Focus→Free→Fun):  
Focus:闭眼复述1个知识点  
Free:自由伸展(如转头、耸肩)  
Fun:集体做1个搞笑表情(释放压力)  
4. 特殊场景的灵活应用
考试复习阶段:每40分钟复习后安排5分钟肢体活动(如深呼吸+手臂摆动),缓解焦虑。
课后服务时段:采用"作业30分钟+运动游戏10分钟"的循环模式,减少拖延现象。
注意力缺陷学生干预:为ADHD倾向学生设计个性化任务,如允许站立答题、使用握力器辅助思考。
5. 班级文化建设的融入
树立"动静结合"理念:通过班会课讲解大脑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活动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提高效率"。
环境支持:在教室设置"运动角"(如迷你跳绳、握力圈),允许学生在思考时轻度使用。
家校协同:建议家长在家采用类似模式(如作业后家务劳动),强化习惯养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4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发表于 2025-4-25 12: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的觉醒》对班主任优化师生沟通方式的启示

《成长的觉醒》一书为班主任在优化师生沟通方式方面,提供了丰富且深刻的指引,助力班主任与学生搭建起理解、信任的沟通桥梁,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
一、尊重学生独特性,倾听心声

书中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各自的成长节奏与性格特点。这启示班主任在沟通时,不能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需充分尊重其独特性。沟通前,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状况等,为沟通做足准备。

在倾听学生表达时,班主任要给予对方充分关注,用眼神、点头等方式回应,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比如,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主动分享烦恼,班主任应停下手中事务,认真倾听,避免中途打断。待学生说完后,再表达理解,如 “我明白你的感受,这对你来说一定不容易”,使学生获得情感支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改变沟通语言,注入正能量

书中倡导使用积极语言,避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班主任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在与学生沟通时,应避免使用批评、指责的话语,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当学生犯错时,将 “你怎么总是这样” 换成 “这次你可能做得不太好,我们一起分析,下次争取做好”,把关注点从错误本身转移到如何改进上。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具体指出进步之处,如 “这次作业,你的解题思路清晰,书写也工整,进步很大,继续保持”,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营造沟通环境,增进情感交流

《成长的觉醒》指出,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至关重要。班主任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开展轻松的交流活动,如散步聊天、做游戏等,在自然氛围中增进师生感情。

在班级管理中,设立 “沟通角”,鼓励学生写下烦恼或建议,班主任定期查看并回复。这既能保护学生隐私,又为师生沟通开辟新渠道。例如,学生对班级活动提出建议,班主任认真考虑并采纳合理部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提升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
四、运用同理心,化解矛盾冲突

书中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在师生沟通中,当出现矛盾冲突时,班主任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学生因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班主任不要一味指责,而应说 “我知道你为这次考试付出很多,成绩不理想你肯定很失落,咱们一起找找原因”。通过同理心表达,安抚学生情绪,化解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长的觉醒》为班主任优化师生沟通方式提供了全方位启示。班主任若能将这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必将建立起更加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6

帖子

29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2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婧 于 2025-5-6 16:08 编辑

《成长的觉醒》——让数学课堂开出情感之花
    一个让我深受触动的教学转变——将《成长的觉醒》中的情感引导理念融入数学课堂的真实经历。
   过去我总认为数学老师只要把公式讲透、题型练熟就够了,直到看到书中"错误是孩子递给老师的邀请函"这句话,让我开始重新 审视自己的课堂。   
   记得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同学在黑板前把3/4写成4/3,教室里立刻响起窸窸窣窣的笑声。要在以前,我可能会直接指出错误让他回座位。但想到书中"错误是建立信任的黄金时刻",我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老师今天要教大家一个特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能说说分子分母各自住在哪层楼吗?"他的眼睛突然亮起来:"分子住楼上,分母住楼下!"这个童趣的比喻让全班都记住了分数写法。课下他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老师,原来数学错误不可怕。"
这件事让我真切体会到书中说的"情感是知识生长的土壤"。我开始在课堂设计时特意留出"容错空间"。比如教学《运算律》时,我创设"错题诊所"情境,让每个学生扮演医生诊断病例。当学生们把(25×4)×6=25×(4×6)诊断为错误时,我没有急着纠正,而是请她当"主治医师"现场演示治疗过程。她在白板上边边讲解:"其实它们就像双胞胎,虽然顺序不同,但最后都会长成600斤的大胖子!"教室里爆发的笑声中,抽象的运算定律变成了生动的画面。
这学期我还尝试着实践书中的"三明治反馈法":第一层肯定态度,中间夹着具体建议,最后用期待收尾。面对孩子的错题,我说道:"看到你用三种颜色标注错因特别感动(肯定),如果能在订正时把思考和做题过程也记录下来就更完美了(建议),期待你成为咱们班的'错题整理大师'(期待)"。第二天他就举着新整理的错题本来找我讨论,眼睛里闪着前所未有的认真。
正如书中所说:"当安全感浸润教室,思维才会真正舒展。"
愿我们都能成为擦亮星星的人,在数学的夜空里,点亮更多温暖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6

帖子

3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的觉醒》读书收获

翻开樊登的《成长的觉醒》,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却没想到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在教育路上的盲区,也像一盏灯,点亮了班级管理的新方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  
1. 从“管”到“育”:教育角色的重新定位
曾经,我认为班主任的核心任务是“管好班级”——纪律要好,成绩要稳,学生要听话。但书中关于“内在驱动”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唤醒。  
班上的谢子铉同学总是拖拉作业,以前我会批评、罚抄,甚至请家长,但效果甚微。读完这本书后,我尝试换了一种方式,问他:“你觉得写作业最难的是什么?”他低着头说:“有的题我不会,又不敢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的“懒惰”背后,其实是“畏难”。于是,我和他约定每天放学前可以问我三个问题,并允许他选择先做擅长的科目。一个月后,他的作业完成率明显提高,甚至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而是提供阳光和土壤,让学生自己生长。  
2. 理解比评判更重要
书中提到,人的行为往往受限于认知水平。这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常常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比如,低年级学生经常“告状”:“老师,他碰我!”“她看我一眼!”以前我会不耐烦地说:“这点小事别计较。”但现在我明白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大事”——他们的社交认知还在发展中。于是,我开始教他们用语言表达情绪:“你可以说‘我不喜欢你推我,请停下’。”渐渐地,班级里的冲突减少了,孩子们学会了更成熟的沟通方式。因此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对错”,而要看见“为什么”。  
3. 情绪教育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课题
《成长的觉醒》让我意识到,情绪管理能力比考试成绩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班上的权怡璁同学性格敏感,一次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大哭不止。以前我可能会说:“别哭了,坚强点。”但现在,我陪她安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问:“你现在是什么感觉?是生气,还是委屈?”她抽泣着说:“我觉得他们不喜欢我……”我点点头:“被嘲笑确实很难受,但你知道吗?他们刚才也跑来问我你是不是生气了,说明他们其实在乎你。”  
后来,我在班级里引入了“情绪日记”,让孩子们每天用简单的词语或图画记录心情。几个月后,他们不仅更善于表达自己,也能更理解他人的感受。情绪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需要被看见和疏导的能量。   
4. 教师的自我觉醒:成长是一生的功课**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关于“终身成长”的观点。作为班主任,我们常常忙于琐事,却忘了自己也需要“更新系统”。我开始每天留出半小时阅读教育类书籍,甚至尝试用樊登讲的“复盘思维”记录教学案例:今天哪句话激励了学生?哪次处理方式可以更好?教师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更远的地方。   
《成长的觉醒》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面对的不仅是6-12岁的孩子,更是他们未来人生的奠基阶段。如果我们能用“觉醒”的思维去陪伴他们——理解他们的认知局限,引导他们的情绪发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那么,我们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生成长的底层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94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5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美乐 于 2025-5-8 14:30 编辑

  对《成长的觉醒》印象比较深的一部分——如何塑造孩子的行为,其中有一个方法是不要与孩子交换。
  什么是与孩子交换?比如,父母说:“如果你这个学期考试成绩好,爸爸就给你买辆自行车。”结果成绩单拿到手后,发现孩子考了倒数第二,父母就说:“就这样的成绩,还想买自行车?不买了!”
  如果父母总是用交换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没有意义,他感受不到快乐、幸福。就算考第一名,他也无法感受到来自学习知识本身的快乐,无法感受到自尊水平的提高。如果父母这时候没有给他奖励,那他就会觉得考第一名也没什么意思。
  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逐渐把重要的东西忽略掉,反而去追求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求知,是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获得学习的能力。而我们做父母的,总是用千奇百怪的手段去调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跟孩子交换他的某些行为。最后,孩子完全不知道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美好。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如果你能把孩子内心的力量调动起来,他就能自愿地走向成熟。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现在正在带领学生分析的道德的六个层次,我要这样做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奖励,而是因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他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正如班级管理中,有时候我们会给学生发一些奖励,比如,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奖励不一定能保证学生持久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和结果。在班级志愿者服务岗位上,我发现我们班成诺森同学在担任电灯管理员期间,总是一次不落的关灯,我就私下里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因为我觉得开着灯很浪费电。”所以,我们发现,塑造孩子行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对一件事的认识,调动他内心的力量,这样他才能自愿坚持做下去。
  读这一章节,我会发现师生除了规则,更应该是唤醒个体,让学生展现出更动人的生命自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5-12 13:18 , Processed in 0.0983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