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彩霞 于 2021-6-28 09:42 编辑
父母对孩子的爱恐怕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了。可为人父母,该如何去爱,又该怎样把握这爱的尺度,许多父母对此感到迷茫、甚至焦虑。近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谷静老师出版了新书《这样爱你刚刚好》。在书中,她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告诉家长,如何爱孩子,才刚刚好。 放下焦虑相信“人大心开” 焦虑的问题,似乎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在“望子成龙”的家长身上。当看到孩子与那些优秀孩子的差距时,“焦虑”的父母更加坐立不安,急着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刷题班、训练营等等,用看似缓解焦虑的方式酝酿着焦虑。 在与无数个“焦虑”的父母沟通中,谷静老师发现,其实家长焦虑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而是来自于家长自身。“正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无法接纳孩子身上的不足,我们才会变得盲目、焦躁,最后反而是孩子在为家长的焦虑埋单。” “相信‘人大心开’,这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智慧,这是做好父母的第一步。” “当孩子计算出错、听写没有满分时,我们可以试着对孩子说,没事,人大心开,再大点就会了。当孩子还没有做,或者总是做不好的时候,主动地选择相信他。和焦虑相比,这种相信的力量带给孩子的益处要大得多。” 少作干预给予“真实的赞美” “在孩子面前,大人是有优越感的。这种优越感常常让我们不自觉地去评价孩子、干预孩子。”这种评价性的干预更多的时候意味着一种“否定”,事实上孩子需要的不是“评价”,而是“真实的赞美。” “比如,孩子今天作业写得好,我们常会夸赞道,‘你太棒了,希望你以后每次都像今天这样!’”“这种赞美暗示给孩子的是‘你以前做的不够好,我不相信你,才对你提出以后的希望。” “这就好比每天上学路上反复嘱咐孩子要‘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对孩子来说,这些重复性的嘱咐意义并不大。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去给予指导、帮助,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对抗‘。”谷静老师强调,取代“评价”的,还是“相信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善的力量。保留“赞美”,去除“干预”,这样才会帮孩子主动成长为他自己。 情感支持比是非判断更重要 “电影《伯德小姐》里有这样一组对话让我难忘。” “伯德:你喜欢我吗?妈妈:我当然爱你。伯德:你爱我,但你喜欢我么?妈妈: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伯德: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妈妈:……” “当镜头定格在这个对女儿喋喋不休、不停挑剔的妈妈脸上时,那张沉默的、布满皱纹、眉头微蹙的脸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其实某些时候,妈妈的情感支持永远比是非判断更重要,当孩子感受到来自最亲近的父母给予自己的强大的支持和爱时,孩子会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 “许多家庭中,是道理讲得太多,情感联系太少。一个好的家庭是要让情感流动起来的。有情感的、温暖的家庭能赋予孩子强大的力量。”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道理讲太多的妈妈,常常会对孩子培养过度,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 “孙云晓老师说过,‘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这句话曾让我茅塞顿开,如今却越来越发现,我对什么是‘好的关系’还不能给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读完《这样爱你刚刚好》我认为:坚定的相信、真诚的关注、永远的好奇、理性的思考、无条件的支持,我想这才是为人父母要提供给孩子的基本成长土壤,相信在这样土壤里长大的孩子,未来一定会成就生命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