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有感 在思考题布置下去之后,我特别期待学生向我提问,我觉得他们肯定是动过脑子之后真诚的发问,所以我也必须热情的回答他们。 但我读这本书时了解到原来一个老师每天平均要回答学生400多个问题,甚至有的老师一天要回答600多个问题。听起来我们的学生似乎思考量非常大。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没有经过思考,是不用回答的。 这些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叫“接近性问题”。课堂上我们总能看到这种情景,当我们走近时,学生立马把小脑袋抬起来,举手发问“老师,是写这道题吧”“这道题是写在本上吧”“用写答案吗”“是要算出所有答案,还是只写一个就够了”……其实这些问题他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之所以还问出这些问题就是为了让我觉得他一直在认真听课、思考。 第二类问题叫“停止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在数学课上尤为常见。“老师,你看我做得对不对” “这样做行吗”“这道题有正确答案吗?”……这种情况可能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者他也不清楚自己的思路对不对,但他已经不想再做下去了,所以他希望老师能替他解答这些疑问。如果我们直接回答了他们这类问题,可能暂时解决了他们的疑惑,但长久而言,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像这两类问题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出现,在学习了这本书之后,再面对这些问题,我会用反问的方式来解决 ,比如说“你还能发现其他问题吗? ”“能说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为什么你这样觉得呢? ”“换一种思路再想一想呢? ”……用反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慢慢的学生就会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而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就是第三类——“持续思考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也是可以提出类似的这样问题。在学习“年月日”这个单元时,书中有一道题:连续三天日期之和是48。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提出来很多问题,比如 “连续三天日期之和有没有可能是49、50,或者其他数”“连续四天、五天日期之和又有哪些特征”……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我们的“思考大军”。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才能真的了解到问题的本质,也能在深入思考后,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